.亚马逊书店 ★★★★ 推荐
.电影《末代皇帝》原着
.以溥仪帝师与一位外国人的角度,写下于紫禁城中的回忆,以及对当时已行至黄昏的大清王朝的观察纪录
本书为苏格兰人Reginald F. Johnston(中文姓名:庄士敦)的回忆录,记录他于停留中国的数十年间,对中国政治、社会、满清皇室与文化的观察。由于他在1919 -1924年间担任帝师,为当时唯一一位住在紫禁城的外国人,得以贴近皇室的生活,因此本书也以他在宫内与小皇帝相处的情形及对当时政治情势的描述为主。
全书以优美的笔调写成,虽为历史性质的回忆录,但读来却如小说般地引人入胜。书中除了谈及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各路军阀与列强的关系外,也记录了当时正处少年的溥仪,在面对如遭软禁似处境的情绪变化、其生活起居、学习内容、师生情谊,与婉蓉皇后的大婚等篇章;以一位外国人的角度对当时已走入黄昏的帝制冷静地分析。
庄士敦在本书英文版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呈献给溥仪皇帝陛下,以纪念十五年之前建立于紫禁城的良好友谊,并谨以此书对陛下本人以及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他的人民,致以衷心的祝福。」义大利名导贝托鲁奇于1987年所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即根据此书部分章节改编而成。
本书特色
本书于1934年于伦敦一出版即轰动,当时的中国对西方仍旧为一神秘的世界,随即中文版与日文相继上市。美国与英国到目前为止也持续再版再刷此书,山东画报出版社于今年重新出了简体中文版,译笔佳;又因台湾的繁体中文版出版至今已二十多年,翻译用字陈旧不流畅,目前也已绝版,故考虑取山东画报出板社之译文、推出繁体中文版。
作者简介
庄士敦(Reginald F. Johnston,1874-1938),苏格兰人,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
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于1898年加入英国海外殖民的工作而抵达香港,1919年透过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介绍入宫担任帝师,此时满清皇室已有名无实,只维持了表面的仪式与精致的生活。他与学生溥仪的感情和睦,除教授英文外,也向溥仪介绍西方文化与欧洲的思想。
1924年皇室被逐出紫禁城后,庄士敦调任威海卫,直到1930年威海卫归还给中国政府。尔后,回到英国于伦敦大学任教,晚年过着孤独的生活,沉浸在对东方的回忆中,1938年过逝。
献 词
译 序∕马小军
溥仪序文
序 言∕佩梅拉.阿特韦尔
自 序
一、一八九八:戊戌风云
二、维新运动的瓦解
三、再次垂帘与义和团
四、光绪皇帝最后的岁月
五、慈禧皇太后
六、一九一一:辛亥革命
七、体面逊位与清室「优待条件」
八、大清与洪宪皇帝
九、一九一七年的张勋复辟
十、《松寿老人自述》
十、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紫禁城的生活
十二、皇帝的师傅们
十三、黄昏中的满清宫廷
十四、皇家事务部??内务府
十五、羽翼未丰的龙
十六、君主制的希望与梦想
十七、龙的躁动
十八、龙振其翼
十九、龙与凤
二十、阴谋与对策
二十一、御花园的宾客
二十二、颐和园里的风波
二十三、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龙的困顿
二十五、真龙启飞
尾 声龙归故里
溥仪序文
甲子十月,予自北府入日本使馆。庄士敦师傅首翼予出于险地,且先见日使芳泽言之,芳泽乃礼予,假馆以避乱军。乙丑二月,予复移居天津,距今七年。而庄士敦前后从予于北京、天津之间者约十三年,中更患难。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嗟夫!丧乱之余,得此目击身经之实录,信乎其可贵也。庄士敦雄文高行,为中国儒者所不及。此书既出,予知其为当世所重必矣。
辛未九月。(朱文「宣统御笔」、白文「自强不息」两印为鉴)
自 序
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十一点左右,一位身着中国贵胄华贵的丝绸服装,头戴清朝最高品秩的红色顶戴花翎,羞怯而略带孩子气的人,在香港登陆。码头上,他及其随从受到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英国官员的迎接,代表当地政府欢迎他抵达英境。一队员警负责护从,挡住路旁好奇却神情冷漠的中国人,好让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示恭敬。四名红衣轿夫将他抬离岸边。十五分钟后,他的轿子来到总督府门前。在那里,他受到英国皇家殖民地总督的迎接。
这位来访者便是当时中国皇帝的兄弟醇亲王;接待他的是爱德华七世殿下在香港的代表亨利.布莱克爵士阁下。
这是个值得记忆的时刻,因为这是中国亲王首次登上「英国领土」。然而,原本应由港英当局给予他的正式而隆重的仪式,却被取消了,尽管这些礼仪是他十分乐于接受的。当他乘坐的德国巴伐利亚号船入港时,没有英军敬礼致意,没有礼炮齐鸣欢迎;上岸后,也没有仪仗队恭迎他。这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思安排。因为,他此行肩负着一项耻辱性使命,在完成这项使命前,身为中国皇族血统的亲王,他宁愿不要任何排场。在醇亲王到达香港前一年零三十五天??西元一九○○年六月二十日,德国驻中国大使冯.克林德男爵在北京街头被一名「拳匪」打死,这事令全世界大感震惊,它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那段围攻使馆区悲惨时期的开始。如今,依据获胜的八国联军迫使中国朝廷接受的屈辱和平条件之一,这位满族亲王正奔赴德国,替「天子」向德皇悔过谢罪。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眼里,德皇充其量不过是属国之王,甚至只是傲慢无礼的蛮酋。
当时我曾作过一些笔记(后入档存于唐宁街),其中写道:「尽管依据中国朝廷惯例,醇亲王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但倘若他有子女,他的儿子就有可能入继大统。这自然使醇亲王在未来中国政治中,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段评论准确预示了醇亲王的命运。他自德国返回后,皇太后替他娶下了自己的亲信、总督、内阁大学士荣禄之女。一九○六年初,他们的长子诞生,取名溥仪,日后成为中国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同时,醇亲王以摄政王身分,成为那时动盪不安的中华帝国统治者。
醇亲王出使后不久,另一位皇室成员肩负着无辱于中国的使命途经香港。他就是亲王载振(后承其父为庆亲王),他代表皇帝赴英参加英王爱德华的加冕典礼。因此,他此次途经香港时的礼仪规格,毫无减损。
在这两次机会中,我开始接触到清朝皇室成员。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他们是为我最熟悉与最了解的异邦人。但在这之前我已经认识了一位与大清皇朝命运相关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中将会占有比上述两位亲王还要荣耀的地位。一八九八年圣诞节,我以「东方见习官」身分初次来到香港。那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划时代事件,事件领导人不久前抵港避难。在总督府我首次见到康有为,他是当时中国人中最受人推崇也最被人痛恨者。推崇以至仿效者,是那些忠于皇朝但渴望国家在世界之林中受到尊重的爱国者;痛恨以至惧怕者,是那些相信中国毋须向西方「夷狄」学习,而中国皇帝乃是理所当然的众王之王的人。
我首次见到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与「当代贤哲」时,他正沉浸在对六君子的哀悼中。他们比他的命运更悲惨,沦为皇太后及其手下那群唯命是从、奸诈不实者发洩愤怒与怨恨的牺牲品。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也在六君子之中。当时,中央朝廷与地方当局悬鉅赏捉拿他。在香港,尽管英国政府严加保护,他还是面临被暗杀的危险。在一队员警的护卫下,他拜访了来远东访问的查理斯.贝思福勋爵,与之进行了有趣的交谈。查理斯在他的旅行印象记中对此作过记述。在香港逗留不久后,康有为南下新加坡,最后到达欧洲与美洲。他的人头一直被悬赏,生命始终受到那些警觉的暗探与皇朝代理人的威胁。只要老太后还活着,他便只能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事实上,在他回国后直至去世,一直到处漂泊,四海为家。
我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我称之为「满族统治下的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做些记述。这十三年始于所谓共和国建立的一九一二年初,终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溥仪(年号宣统)被「基督将军」冯玉祥及其部下驱逐出宫。为让不熟悉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人能理清事件本末,我认为有必要从黄昏到来前的阳光(已被阴霾遮暗)谈起,也要谈到黄昏之后的风雨夜。
正如本书所描绘,太阳既在黎明升起,也在黄昏中落下。夕阳被黑夜吞没了,但又照亮了光明灿烂的崭新一天。这正是那些敬佩与尊重中国人民者所热切希望及坚信不移的(所有了解中国人民的人都会敬佩和尊重他们)。尽管在别人看来是漆黑一片,可是我们许多人确信,已看到远在天边的那一线新黎明。然而,这仍只是夕阳之光,而非黎明的曙光,这正是我们要在后面章节中所要加以描述的。我所叙述的故事总共三十四年,始于一八九八年那场由抑郁的德宗皇帝(光绪)为推行康有为制订的改革计画而做的崇高却渺茫的尝试,终于一九三一年末中国末代皇帝返回故乡,以及第二年成为世界政治风暴中心之一的满洲危机。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有着独特韵味的书。我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所带来的感受,因为它在我脑海中形成的印象是如此立体而多层次。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古典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灵动,仿佛是一曲低吟浅唱的古老乐章,又像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意境深远。故事的推进,并非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充满了暗示和留白,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解读。这种阅读方式,反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书中人物的塑造,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着复杂的动机和多面的性格。我能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能看到他们的缺点,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本书让我对“人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看到了它光辉的一面,也看到了它阴暗的一面。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这种开放性的叙事,让这本书的解读空间变得无限大,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嚼越有回甘。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让我回味无穷的书,尽管我很难具体描述它的故事情节,但那种渗透进字里行间的氛围感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作者似乎拥有神奇的笔触,能够将文字编织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亲身置于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故事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抽丝剥茧般,一点点揭示着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人性。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宏伟的建筑描绘,还是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显得那样真实而富有生命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思考着书中人物的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所牵扯到的命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着历史与人性的镜子,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曾想过的事情。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书籍难以给予的,也正因此,我将它视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让我在平静的阅读中,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精神旅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作品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又并非是那种粗暴的,而是如同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我难以用具体的词汇来概括其内容,但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氛围,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它似乎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沉淀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关于人性、命运与选择的悲喜剧。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急于将故事线索一一呈现,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被隐藏在细节中的深意。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阅读过程中停顿下来,回味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片段。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矛盾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是这本书最令我折服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也涌动着无数暗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作品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震撼。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功底,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时代背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然而,最让我着迷的,并非那些壮阔的场面,而是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生命。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探索,简直是鬼斧神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欲望的纠缠、以及在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无奈。每当读到某个情节,我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处境感到心痛,又会为他们的坚韧而动容。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被忽略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如同星辰般点缀着那个时代的夜空。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如果换作是我,是否也能做出同样的抉择。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鲜活生命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在每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个微小的、却同样值得被讲述的生命。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作品。它的文字间弥漫着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仿佛是穿越了时空,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很难精确地描述它究竟讲述了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其中涌动。这种力量,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来自于对历史的厚重思考,也来自于作者独树一帜的叙事视角。书中对于某些意象的描绘,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我曾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句子,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含义,每一次都能有所领悟。书中的人物,虽然我无法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具体形象,但他们所展现出的情感,那种爱与恨的纠葛,那种坚持与放弃的挣扎,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享受,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对话。它让我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