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一座宝藏,是一部大书。经过近六百年风雨的紫禁城,凝聚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对台湾的读者而言,说起「故宫」,就是指矗立在台北外双溪,典藏着「翠玉白菜」、「肉形石」、「谿山行旅图」、「寒食帖」等瑰丽国宝的中华文物宝库。而在千里之遥的北京,也有一座以「紫禁城」为主体,融合历史、建筑、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二○○五年,两院在同一天分别庆祝建院八十周年,这八十年里,两院有二十四年共同的历史,直到一九四九年的分离。从此,两岸故宫各自成为两岸三地华人文明艺术的精神堡垒,各自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发展。
两岸故宫的文物藏品,不仅是两岸的公产,更是全人类的公产,需要人们一起去关怀,去保护。此书的出版,就是希望在政治分隔的现状之外,读者能以宏观的视野,深化并认识两岸故宫,看待各自的发展与特色,更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制高点,共同欣赏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资源。
此书收录的十五篇文章,是作者担任北京故宫院长任内,六年多来对故宫价值的认识与故宫学探索的精华──
第一部「故宫」,为故宫与故宫博物院的概说:数百年讳莫如深的明清宫城,如何向世人敞开神秘大门,成为人民的博物馆;历经雷电火灾的侵害,改朝换代的巨变,故宫老建筑如何修缮,百万件文物如何清理;数位科技的投入,古老的文化珍品如何在世人面前重放光彩。
第二部「故宫学」,乃是对故宫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点,以及各项研究成果与历程,作出探索与梳理,涵盖了清史、明宫史、藏传佛教等。
第三部「故宫的人与事」。从马衡、易培基、郑振铎到沈从文,在故宫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抗战期间文物西迁的曲折动盪,感动于一个个有识之士为华夏文明的无私奉献。
作者说:本书虽然只是反映自己对故宫与故宫学的一管之见,但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可能会使更多的人关注故宫、了解故宫、研究故宫、保护故宫,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创造新的生活,是件好事。
在推动两岸故宫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上,两岸故宫人正积极地作出努力。远流期望这本书的出版,亦能为此贡献棉力,引领台湾读者打开认识北京故宫的大门。
作者简介
郑欣淼
陜西省澄城县人,1947年10月生。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陜西省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着力研究政策理论、文化理论,先后撰写了《政策学》、《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论》、《鲁迅与宗教文化》等多部学术专着。
郑欣淼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曾出版旧体诗词集《雪泥集》、《陟高集》、《郑欣淼诗词百首》,并在报刊上发表不少散文作品。1999年以来,在博物馆建设、文物与旅游、文物保护体制改革、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发表过多篇论述。近年出版《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守望经典──郑欣淼谈故宫》、《紫禁内外》、《故宫与故宫学》等着作。
台湾版序
第一部 故宫
01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博物院的内涵
02故宫的价值与地位
03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清理
04故宫维修五年
05开放型思维与21世纪初的故宫博物院──书画展示、研究、收藏为例
06永远的故宫 永远的保护──作于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
第二部 故宫学
07故宫学述略
08紫禁城与故宫学
09清史研究与故宫学
10明宫史研究与故宫学
11故宫藏传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三部 故宫的人与事
12厥功甚伟 其德永馨──纪念马衡先生逝世50周年
13关于故宫「盗宝案」
14郑振铎与故宫博物院
15沈从文与故宫博物院
台湾版序
故宫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人们见仁见智,印象与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说故宫就是庄严雄丽的紫禁城,有人说故宫代表国之瑰宝的文物藏品,也有人说故宫专指声名远播的故宫博物院。这些看法虽然都有道理,但却都不全面。故宫是个文化整体,它不仅拥有今天可以看得见的古建筑、文物藏品及故宫博物院,还拥有作为明清两朝皇宫时期留下来的虽然看不见却鲜活存在的历史和人事。只有把这些不同方面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
故宫具有整体性、累积性、象征性等特点。经过近六百年风雨的紫禁城,凝聚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也是故宫学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故宫是一座宝藏,是一部大书。我们对故宫还了解有限,知之不深,还需要不断地挖掘,认真地研读。这就是故宫学的任务。
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的这几年,对故宫的价值及故宫学的内涵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结集成书,名为《故宫与故宫学》,已于二○○九年初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现在,承蒙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垂青,从中选取十五篇,另作繁体字版印行。我想,本书虽然只是反映自己对故宫与故宫学的一管之见,但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可能会使更多的人关注故宫、了解故宫、研究故宫、保护故宫,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创造新的生活,应该是件好事。
即使这么一本小书,它的出版,也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在此,我谨向远流出版公司王荣文董事长以及负责本书编辑的曾文娟女士、郑祥琳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郑欣淼
2009年9月15日
说实话,最初拿到《故宫与故宫学》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故宫历史的流水账,或者是一本介绍故宫建筑的图册。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故宫”的路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故宫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故宫是这样的”,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故宫”。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宫廷服饰与纹饰”的研究深深吸引。过去我只知道龙袍很华丽,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皇帝和后妃们穿的衣服在颜色、款式、纹饰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等级制度。比如,我了解到某种特定的祥云纹饰,在哪个朝代是专属于皇帝的,又或者某种颜色,在宫廷中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审美意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即使是一件衣服,也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故宫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跟我一样,对故宫充满了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去了解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故宫很美,但这种美停留在表层,我渴望了解它更深层的东西。《故宫与故宫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生动的语言,把我引入了故宫的“幕后”。我特别喜欢关于“清代宫廷礼仪”和“宫廷音乐戏曲”的部分。我一直对清朝的各种规矩感到好奇,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皇帝的早朝、晚膳有哪些规矩,为什么会有这些规矩,以及这些规矩是如何维系着整个国家的运转。而关于宫廷音乐戏曲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艺术活力的故宫。原来,皇帝和后妃们在繁忙的政务和礼仪之余,也会欣赏戏剧,也会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书中提到的某些具体的剧目,以及这些剧目在宫廷中的演出场景,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让我明白,故宫不仅仅是权力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是艺术的发生地。通过这些细节,我对故宫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评分这本《故宫与故宫学》实在太让人惊喜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故宫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只是一个冰冷的、遥不可及的古迹。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细腻的方式,将故宫“活”了过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宫殿的布局、建筑风格,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蕴含的文化、艺术、政治以及与这些宫殿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明清宫廷生活”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看到了皇帝如何处理朝政,看到了后妃们在后宫的日常起居,看到了宫廷艺术家们如何创作出那些传世的艺术珍品。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远比看纪录片或者参观博物馆来得更加深刻。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描绘某位皇帝的龙袍上的纹饰寓意,或是某个宫殿的匾额背后隐藏的典故,都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明白,故宫不仅仅是石头和木头搭建的建筑,更是承载了数百年历史变迁、中华文明智慧和民族情感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故宫的照片,或者有机会亲自去参观,都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和敬畏感。它让我对“故宫”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一个游客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初步体悟的“故宫学”入门者的视角。
评分我必须说,《故宫与故宫学》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它跳出了传统历史书籍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切入,但正是这种微观,却展现了故宫背后更广阔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体系。我一直觉得“故宫学”这个词听起来很学术,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来阐释“故宫学”到底在研究什么,以及如何去研究。比如,书中提到对故宫藏品的研究,不仅仅是鉴定其年代和价值,更是通过这些藏品去理解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甚至社会结构。又比如,对故宫建筑的研究,也不仅仅是测量尺寸和分析结构,更是要去理解建筑背后的风水、等级制度,以及不同时期皇帝的喜好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文献考证”和“实物比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介绍,这让我明白,研究历史并非仅仅靠想象,而是需要严谨的逻辑和大量的证据支撑。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一步步地走进故宫的学术殿堂,学习如何用更专业、更深入的视角去“读懂”故宫。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故宫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好奇。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故宫与故宫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真正地“解构”了故宫。我之前对故宫的理解,停留在“一座宏伟的宫殿”的层面,但这本书却通过“故宫学”的视角,把故宫这个庞大的体系,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被研究、被理解的单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故宫档案与文献研究”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很神秘,感觉离我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故宫的档案是如何被整理、保存和解读的。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枯燥的古籍文献,其实是打开故宫历史大门的钥匙。书中举的一些例子,比如通过一份宫廷奏折,还原了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或者通过一份账簿,推算出某个时期宫廷的开销,都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也有无数个微小的细节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让我对“故宫学”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故宫建筑本身,更是关于故宫所承载的全部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去解读这些信息。它让我觉得,原来了解历史,也可以如此有趣而充满探索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