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政局诡谲多变,前途混沌不明,中华民国在抗战前后的政局变化为何?美苏两大强权在中国命运的发展上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蒋介石为何要先安内再攘外?为何他要高唱不抵抗政策?八年抗战带给中国的影响又是什么?他的功过是非如何论断?
曾经,他是全民仰慕爱戴的政治领袖、民族救星;然而,他也曾是一部分人口中唾骂、打倒的对象;不论是过度的神话或是污蔑的妖魔化,都不是我们要的,历史会还原真相,证据会重现事实,透过第一手的史料、更客观的实事求事的态度,让你重新评价蒋介石。
作者简介
杨天石
1936年生,江苏人。着名的民国史专家,尤长于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作者长期阅读并深入研究保存在大陆和台湾的蒋介石日记的「类抄本」和「仿抄本」,曾多次赴台湾阅读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并多次赴美、英、日等国阅读与蒋介石相关的历史档案。2006年及2007年,作者更两赴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读陆续开放中的蒋介石日记的手稿本。可说是研究近代史的巨擘。
蒋介石建议国共两党合併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应对
孔祥熙与抗战期间的中日秘密谈判
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
抗战期间日华秘密谈判中的「姜豪工作」
关于宋美龄与美国特使威尔基的绯闻
宋美龄的巴西之行与蒋介石的婚外情传说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便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固然承担了巨大的民族责任,展现了其坚韧的一面,但其决策中的一些失误,以及战后的政治智慧的欠缺,也导致了国民党最终的失败。作者在《揭开民国史的真相(卷五)蒋介石真相之(二)奋起:抗战及战后》中,并没有简单地进行“盖棺论定”,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细致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蒋介石形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态度,避免了过于情绪化的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人物,尤其是像蒋介石这样处于历史关键位置的人物,需要我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在“奋起:抗战及战后”这一卷中,对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领导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淞沪会战的血与火,到重庆的坚守与抗争,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当时历史细节的考据和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蒋介石描绘成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巨大的国家压力下,如何承受着内外的质疑、误解和重重困境,依旧坚持抗战的决心。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具人性化的领导者形象。而战后部分,更是将我带入了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对峙的漩涡,作者对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思潮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国民党在赢得抗战胜利后,为何会走向失利的深层原因。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关于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论述中,作者不仅仅关注了宏观的战略部署,更深入到了当时具体的政策执行、基层民众的反应以及军队内部的士气变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战役的细节描绘,以及蒋介石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展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在战后,作者对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通货膨胀的恶化以及民心向背的转变等方面的描写,都让我对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点,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蒋介石和更加真实的那个年代。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揭开民国史的真相”这几个字,总是能轻易勾起我探究历史细节的欲望。第一卷和第二卷就已经让我大开眼界,对于民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被主流叙事简化甚至脸谱化的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认识。这一次的卷五,聚焦于蒋介石在抗战及战后的那段至关重要的时期,光是想到这其中的复杂性和波诡云谲,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如何剥离那些陈词滥调,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去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具血肉的蒋介石形象。究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经历了怎样的抉择与挣扎?在战后的复杂局势中,他又面临了怎样的困境与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细致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下,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和论证功力相当扎实。作者在描述蒋介石抗战及战后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回忆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使得整个叙述非常有说服力。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时付出的巨大努力,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碎片拼凑成一幅连贯而生动的历史画卷的。在抗战的部分,书中对国民政府如何调动全国资源、如何应对日军的战略以及如何进行外交斡旋的描述,都非常细致。而在战后,作者对于当时国共两党谈判破裂的原因、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其经济政策的失误等,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可信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