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

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布艺
  • 手工
  • 创意
  • 生活
  • 家居
  • DIY
  • 缝纫
  • 改造
  • 收纳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兼具创意与实用的手作书,收录的布作品在生活中都有它便利好用的功能,而且是一个个充满想像力故事中的要角。

  作者费尽心思让每件作品都拥有两种用途──车用的隔热手套是一只可爱的绿绿怪兽;调理餐具置物筒化身为大树爷爷;环保餐具套是条有趣的花花蛇;胡椒香料罐包套是活泼好动的土拨鼠兄弟;擦手毛巾架是只爱打瞌睡的猫头鹰;纸镇、餐巾纸镇是群吱吱喳喳的小鸟宝宝;餐具挂钩上站了只呲牙裂嘴的大野狼……每件作品都让人不由自主发出会心一笑!

  厨房是发挥厨艺的地方;也是凝聚家人感情的焦点,更是孩子们充满好奇的小天地。透过布作品将各种造型与工具结合,让厨房中的用品包装上动人的故事,带领孩子一起进入手作布杂货的想像世界,更让布杂货成为生活中最实用的装饰。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即是生活布杂货也是拉近亲子关系的甜蜜玩具,
  即可用还能玩,
  快来动动脑,动动手,
  让布作品的实用度加倍,
  从此孩子对妳的崇拜也UP!UP!

作者简介

赵慧凡

  艺术教育工作者,师大美术教育与行政硕士,曾于英、美艺术教育研究所研究进修。致力于发展适合台湾孩子的艺术教育课程。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理念导入绘本中,提供读者阅读绘本的另一种乐趣。

杏子

  专长于手作布艺用品的研究,创作风格关注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并以此为核心,发展一系列亲子的、轻松诙谐的作品,引领观者进入绘本与手作的想像世界。

《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核心理念:化繁为简,让布料焕发无限可能】 在这个追求高效与个性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空间常常被无序的物品占据。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东西,而是更聪明地利用已有的资源。《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正是一本旨在革新你对“布艺手工”认知的实用指南。它聚焦于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制作,让一块普通的布料,发挥出远超其基础形态的实用价值与美学意义。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缝纫教程集锦,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实践手册。它深入探讨了布艺品的“多功能性”与“空间优化”的结合点,引导读者从“使用”的角度重新审视布料的潜力。 --- 第一部分:理念先行——布艺的复兴与现代生活观 第一章:解构“必需品”:重新定义日常布艺的价值 本章首先探讨了现代家庭对于收纳和装饰的需求升级。我们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的物品,而是期待每一个物件都能在不同场景下承担多重角色。本书明确提出“一布多用”的核心理念: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如可拆卸部件、可折叠形态、隐藏式口袋等)让一个布艺品在不改变主体形态的情况下,实现功能上的转换。 从装饰到实用: 探讨了如何将纯粹的装饰性布艺(如挂毯、桌旗)转化为具备储物、照明或隔断功能的结构载体。 材料的潜能挖掘: 详细分析了不同纤维(棉麻、帆布、功能性防水布)在实现“两用”功能时所需要的特性支撑,例如:需要具备支撑性的帆布如何通过内衬的填充物,瞬间变为稳固的收纳筐和可移动的脚凳。 第二章:空间魔法师:小户型与多功能布艺的哲学对话 本章将布艺制作与居住空间优化紧密结合。针对城市中小户型的痛点,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空间弹性”的解决方案。 垂直空间的解放: 介绍如何利用布艺结构,将墙面、门后等“死角”转化为可存取物品的动态区域。例如,设计一种可卷起收纳的“多层工具挂袋”,白天是艺术展示品,夜晚则瞬间展开为工具或文具的集中存放点。 场景快速切换设计: 重点演示了“转换性”设计,如带有快速搭扣或魔术贴的布艺屏风,它既可以是客厅的装饰背景墙,也可以在几秒钟内被重新配置成半私密的工作区隔断。 --- 第二部分:实践篇章——兼具形态与功能的创新设计 本书的实践部分完全围绕“一物即是二物”的核心概念展开,每一个项目都对应着至少两种核心用途。 第三章:桌面与工作区的效率革命: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 本章集中于提升桌面和学习区域的利用率。 “收纳垫/防污垫”的二重奏: 设计一款表面耐磨、底部有防滑涂层的布垫。它既能保护昂贵的桌面免受划伤或污渍(功能一),又能通过巧妙的折叠边角和隐藏式抽绳,迅速收紧成为一个便携式的“零散物品收集袋”,方便清理或转移桌面物品(功能二)。 “卷轴式笔筒/工具卷”: 不仅仅是一个放置笔的容器,它通过内部的弹性固定带和外部的防水布料,可以卷起来成为一个紧凑的旅行画具包。展开时,每一层物品都能一目了然,便于取用。 第四章:家居休憩区的智慧升级:舒适度与收纳的完美融合 本章关注客厅、卧室等放松区域的布艺创新。 “坐垫/靠枕”的身份切换: 介绍如何制作一款内部填充物可以适度拆卸或重新分布的靠枕。在完全充实时,它是舒适的沙发靠垫(功能一);当移除部分内芯后,它便能迅速“塌陷”成一个柔软的、可直接包裹在腿上的保暖毯(功能二)。 “床头悬挂储物袋/床头板”: 一款厚实且带有硬质衬板的布艺结构。它可以挂在床头侧面,用于放置遥控器、书籍等(功能一)。当不使用时,由于其结构稳定,可以直接平铺在床尾或靠墙,作为临时的床尾凳软垫(功能二)。 第五章:厨房与餐饮区的实用变奏:卫生与美观并重 厨房环境对布艺材料的耐用性和易清洁性要求极高。本章的项目均采用易清洗、快干的材料。 “隔热手套/锅垫”的延伸价值: 制作一个厚实的隔热手套,其设计重点在于手套的背面设置有耐高温的魔术贴或挂环(功能一)。当不用于防护热物时,它可以被固定在橱柜门内侧,用作悬挂擦手巾或简易隔热垫(功能二)。 “餐桌布/野餐垫”的便携转化: 介绍一种轻薄防水的桌布,它在边缘处设计有独特的收束结构。用餐时是美观的餐桌装饰(功能一);用餐结束后,通过拉动特定绳结,桌布可以迅速收缩、翻转,将所有灰尘和碎屑完全包裹在内部,瞬间变成一个带提手的野餐食物袋(功能二)。 --- 第三部分:进阶探索——布艺的“情绪”与“体验”附加值 第六章:情绪调适:光影与声音的布艺调控 本章超越了纯粹的物理收纳,探讨布艺如何影响感官体验。 “光影柔化帘/隐私屏风”: 制作一种采用不同密度织物拼接的窗帘。在白天,它能柔和刺眼的直射光线,营造出温暖的光照环境(功能一)。在夜晚,通过改变拉伸角度或增加衬里的遮光度,它能有效地阻挡窗外的光线和轻微的噪音,创造一个私密休憩角(功能二)。 “吸音板/装饰挂件”: 探讨如何利用特定填充物(如回收的碎布料)和外层的绒面布料,制作出兼具吸音功能的墙面装饰画。它既是提升室内声学环境的工具(功能一),也是独一无二的立体艺术品(功能二)。 第七章:定制化与可持续性:让旧物重生 本书鼓励读者利用家中闲置的衣物、床单进行升级改造。每一种“两用”设计都附带了针对不同面料的改造建议,确保旧布料的二次生命既实用又美观。 --- 总结: 《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而非如何复制的布艺书。它不是教你缝制一件成品,而是启发你将一块布料的潜力最大化,让你的每一个手工制品都成为解决生活难题的多面手。通过这些精巧的设计,你将发现,最简单的布料,能创造出最复杂、最贴心的生活解决方案。这本书将带你进入一个更简洁、更具创造性的布艺生活新境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0森林场景围裙 作法P57
11萝卜汁茶杯半提袋 作法P60
12萝卜汁的家便当袋 作法P62
14绿绿怪兽隔热手套 作法P64
16大树爷爷调理餐具置物筒 作法P65
18花花蛇环保餐具套 作法P66
20不一样脚印杯垫 作法P67
21小溪里的小鱼鸡蛋篮 作法P68
22祕密厨房厨房门牌 作法P70
23土拨鼠兄弟胡椒香料罐的包 作法P69
24唿噜猫头鹰擦手毛巾架 作法P72
26小鸟宝宝纸镇、餐巾纸镇 作法P74
27红萝卜冰箱把手套 作法P75
28窗户记事板 作法P76
29圆饼干小宝宝手工饼干盒 作法P77
30野狼餐具挂钩 作法P78
31长布餐垫 作法P79
32森林车车面纸盒套 作法P80
34斜角屋食谱书套 作法P82
36微笑青蛙厨房杂物盒 作法P84
38斜角屋内部烤箱防尘套 作法P86
40小水滴竹碳清净包 作法P88
41小精灵冰箱磁铁 作法P89
42壁炉小汤匙晾干架 作法P90
43电视机保鲜盒 作法P92
44叩叩鸵鸟酒瓶套 作法P95
46小蜗蜗牛餐巾卷套 作法P96
47跳跳猴纸杯架套+杯量指示 作法P97
48大象伯伯水壶包温套 作法P100

50常用工具
52常用材料
54常用针法
102本书纸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听到《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这个名字,就让我的心头一动,仿佛一股温暖又充满创造力的力量扑面而来。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些画面,关于那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布料,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拥有更多的功能。我设想,这本书会是那种充满了生活智慧的指南,它不会仅仅提供一些僵化的制作教程,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将一件物品的多重可能性挖掘出来。或许,一个简单的布艺收纳盒,不仅能装下杂七杂八的小物件,还可以是一个小小的花盆套,为绿植增添一份色彩。或者,一张餐巾,在经过一些别致的折叠和缝纫后,就变成了一个精美的礼品包装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强调“创意”的部分,如何让这些布艺杂货在实用之余,还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品味。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心思细腻的人,她(他)懂得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创意。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广阔的生活可能性,也可能是一把钥匙,让我能够亲手开启一段充满惊喜的创意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温馨与质感,一看就让人心情愉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介绍一些经典且易于上手的布艺制作方法,比如利用旧衬衫、牛仔裤或者床单等日常废弃的布料,通过简单的裁剪、缝纫,就能变身成为实用的家居小物。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文教程,最好是那种一看就能懂的,这样即使我这个手工新手也能轻松跟着制作。比如,一个旧的帆布包,经过改造,可能会变成一个精致的化妆包,或者一个可以挂在墙上的收纳袋,用来存放各种零碎的小物件。再比如,一块柔软的棉布,除了做基础的抹布,书中会不会教我们如何将其变成一个漂亮的抱枕套,或者是一个可爱的儿童围兜。我对“一物两用”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书中分享的创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功能,而是能够一物多用,最大化地发挥物品的价值,减少浪费。我期待书中能有针对不同场合和需求的布艺杂货设计,例如,为厨房设计一些既能吸水又能装饰的抹布,为卧室设计一些柔软又舒适的抱枕,为儿童房设计一些安全又有趣的布艺玩具。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居家生活中的一个灵感宝库,让我能够亲手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别样的色彩。

评分

《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这个书名,一语道破天机,直击人心。在如今这个追求高效、实用又兼具美感的时代,这样的主题无疑会吸引大批读者。我预感,这本书里所分享的不仅仅是制作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想象着,那些看似普通的布料,在作者的手中,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或许,一块印花棉布,原本只是用来制作窗帘,但经过巧思,它就能变成一个轻巧的手提袋,不仅方便购物,还能成为时尚的配饰。又或许,一件不再穿着的旧T恤,在经过一番创意裁剪和缝合后,就能变成一个可爱的玩偶,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欢乐。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物两用”的精髓,让每一个物件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比如,一本关于布艺杂货的书,它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布杂货”,可以作为阅读的伴侣,也可以作为家居的装饰。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具有收纳功能的布艺产品,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凌乱的家居环境?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个生活家,她(他)懂得如何在日常中发现美,创造美。这本书,也许能够教会我们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为生活注入更多的创意和乐趣,让原本平淡的日子,因为这些亲手制作的布艺杂货而变得生动起来。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朴素又实用的生活气息。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一块漂亮的棉麻布,可以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既能装东西又能当装饰的收纳篮,或者是一件旧衣物,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一条精致的围裙,甚至是一个充满童趣的玩偶。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分享各种日常物品的多功能性,比如一张桌布,不仅仅是垫在桌子上,它还可以变身为一个大号的野餐垫,或者是一床柔软的盖毯,在寒冷的夜晚,又可以变成一件保暖的披肩。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关于面料选择的技巧?比如不同材质的布料适合制作什么样的杂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的建议,让这些布艺杂货不仅实用,还能为生活增添一份艺术感和生活情趣。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细节的人,她(他)能够将平凡的布料赋予新的生命,创造出充满惊喜和创意的产品。我甚至开始畅想,如果我能学会书中的一些技巧,是不是也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体现出“创意生活”的真谛。这本书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教人如何制作布艺杂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开放、更创新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物品,去发掘它们潜在的价值,让生活处处充满小确幸。

评分

《一物两用:创意生活布杂货》这个书名,简洁却充满吸引力,它精准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对生活杂货的追求——实用且富有创意。我立刻联想到,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能够将寻常的布料变成别具一格的生活用品。我设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比如,一条旧围巾,除了作为保暖的配饰,书中会不会教我们如何将其改造,变成一个时尚的手提包,或者一个能够悬挂在墙上的装饰画?我特别好奇“一物两用”的具体体现,期待看到一些真正能够实现多功能的产品设计。也许,书中会介绍一些适用于不同季节和场景的布艺杂货,比如,夏季可以制作清爽透气的布扇,冬季则可以制作温暖舒适的手套。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观察和实践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制作指南,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生活、如何用创意点亮日常的读物。它或许能够帮助我摆脱对物质的依赖,学会从简单的布料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生活充满更多的小惊喜和幸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