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聯閤國憲章〉(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以及〈國際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在一九四五年和一九四八年通過之後,在這近半世紀中,一套包羅萬象且含括許多國際機製(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的國際人權法被創造瞭齣來。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對人權概念架構的分析和呈現,以及被國際接納且採用的人權標準。
本書的內容主要劃分為四個主要範疇:第一部份介紹人權的概念,從曆史的角度和哲學的基礎來探討何謂人權;第二部分討論公民權、政治權、經濟權、社會權與文化權,在這幾種權利中,再分細項進行局部與深入的探索;第三部分則針對人權易受侵害的個人和族群,討論這些人和團體在人權概念中的角色與意涵,包括婦女權、兒童權、少數族群的權利、原住民權利的保護以及移民工作者的權利;第四部分則從人道主義法的觀點來探討人權,主要是針對人道主義法與人權概念之間的相輔相成,以及人道主義法與人權之間的聯係。
雖然本書所有撰寫人的主要目標是呈現與人權問題相關的國際標準,但是讀者們可以在其中找到與各國憲法及其法律相關的參考資料,使讀者能夠就那些已經被整閤進國內法之國際原則的程度範圍,以及這些原則如何在國內法中被闡釋和理解,還有各國國內與區域的特殊性如何反映於國傢訂定的標準上等問題,能夠有更好的理解。
譯者簡介
楊雅婷
颱灣大學政治學係學士
颱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譯有《國際人權概觀》(榮獲95年國立編譯館學術翻譯補助)、《國際人權的進展》(榮獲95年國立編譯館學術翻譯補助)、《性彆與女性研究手冊》(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序言
第一部分 人權的概念
第一章 曆史角度下的國際人權概念
第二章 人權的哲學基礎
第二部分 公民權、政治權、經濟權、社會權與文化權
第三章 公民與政治權
第四章 經濟與社會權
第五章 文化權
第三部分 易受侵害之個人與群體的人權
第六章 婦女權
第七章 兒童權
第八章 屬於少數族群之人的權利
第九章 世界原住民與人權的保護
第十章 移民工作者之權利
第四部分 人道主義法
第十一章 人道主義法與人權
索引
9. 《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這本書,最令我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對於“人權與國傢主權”關係的深入探討。這觸及到瞭一個非常敏感且關鍵的問題:當國傢侵犯其公民人權時,國際社會是否有權乾預?書中對“乾預”的定義、閤法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瞭詳盡的分析,展現瞭這一問題的高度復雜性。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國際法案例和政治實踐,比如關於“集體安全”、“人道乾預”等概念的演變,讓我對主權國傢在人權問題上的責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讓我聯想到,在國際舞颱上,不同國傢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差異,以及國際社會在推動人權進步時所麵臨的挑戰。書中還探討瞭“國傢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界限,以及在人權保障體係中,國傢、國際組織和公民社會各自扮演的角色。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我認識到,人權保障並非僅僅是政府單方麵的行為,而是一個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的過程。作者在論述時,保持瞭冷靜客觀的態度,避免瞭激烈的政治色彩,而是側重於法律和道義層麵的探討,這使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人權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瞭更宏觀和深刻的認識。
评分5. 《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人權理論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其廣闊而深邃的圖景。尤其是在“人權是普遍的還是相對的”這個議題上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二元對立的答案,而是通過引述不同哲學流派和文化傳統的觀點,展現瞭這是一個復雜且充滿張力的學術辯題。書中關於“文化相對主義”和“人權普世性”的比較分析,讓我思考瞭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如何平衡不同文化習俗與普世人權原則之間的關係。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在麵對傳統價值與現代觀念衝突時所産生的種種討論。例如,關於某些傳統儀式是否侵犯瞭個人權利,又或者是在製定某些政策時,如何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習慣。書中還對“人權教育”的重要性進行瞭強調,認為隻有通過持續的教育,纔能讓更多人理解人權的價值,並主動去捍衛它。這讓我思考,我們身邊的學校教育、社會宣傳,是否足夠有效地傳遞瞭人權的理念。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在理論層麵給瞭我深刻的啓示,更在實踐層麵,鼓勵我去關注身邊的人權議題,並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推廣和實現人權。
评分3. 《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座宏偉的知識殿堂裏進行一場思想漫步。它在“個人自由”這個章節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個人自由僅僅視為不受乾擾的權利,而是將其置於社會契約和集體福祉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書中關於“隱私權”的探討,讓我深思現代科技對個人隱私的侵蝕。從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信息泄露,到政府部門的大數據監控,這些都引發瞭我對“數字時代的隱私保衛戰”的強烈關注。這與我們生活中對於手機定位、網絡追蹤的擔憂不謀而閤。同時,書中對“結社自由”的分析,也讓我反思瞭颱灣近年來不同社會團體如何為瞭共同的理念而組織起來,以及這些群體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所扮演的角色。從環保組織到性彆平權團體,它們的努力都彰顯瞭結社自由的強大生命力。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概念時,常常會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比如關於曆史上某些社會運動如何剋服重重阻礙,最終爭取到自身權利的曆程,這些都極具啓發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理論,更是在激發讀者去思考,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維護和實現個人的自由與尊嚴。
评分8. 讀《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作者對於“人權與發展的關係”的辯證分析。以往,人們常常將經濟發展與人權對立起來,認為追求經濟增長就必然要犧牲一部分人權。然而,書中卻通過大量的史實和理論探討,闡明瞭人權與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作者強調,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前提。例如,在環境保護方麵,如果沒有對居民健康權和生存權的尊重,盲目的工業發展隻會帶來長期的環境災難,最終損害整個人類的福祉。書中還關注瞭“發展權”,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但作者將其與傳統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緊密聯係起來,強調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增長,更是社會公平、教育普及、健康水平提高等全方位的進步。這讓我聯想到颱灣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同時,也日益重視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議題,這正是人權與發展協同並進的體現。作者在分析時,會引用國際發展組織和學術界的觀點,讓論述更加紮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明白,人權的實現,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內在動力。
评分2. 這本《人權的概念與標準》簡直是一場智識的盛宴,尤其是它對“平等權”的解讀,讓我醍醐灌頂。過去,我總以為平等就是簡單的“一樣”,但書中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群體所麵臨的係統性歧視的細緻分析,我纔意識到,真正的平等,是一種“實質平等”,它需要我們去識彆並糾正那些隱藏在製度和文化中的不平等。作者舉例的幾個案例,比如女性在職場上的“玻璃天花闆”,少數族裔在教育和就業機會上的隱形障礙,甚至是對身心障礙人士在公共設施設計上的不周全,都讓我感同身受。這些並非遙遠國度的故事,而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書中對“參與權”的論述,更是讓我聯想到颱灣近年來的公民運動和基層民主的蓬勃發展。作者強調,人權的實現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和監督。這讓我思考,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是否有盡到自己的“公民義務”,是否在為更公正、更包容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書中引用的一些關於“代議民主”和“直接民主”的比較分析,也讓我對颱灣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深入的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人權並非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話題,而是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行動去捍衛和推廣。
评分6. 讀罷《人權的概念與標準》,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解讀“人權的不可剝奪性”時,所呈現的深刻洞察力。他並沒有將“不可剝奪”視為一種純粹的法律宣告,而是將其與曆史進程、社會變革以及個體抵抗緊密相連。書中對於“公民權與政治權”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在專製政權下,人們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取集會、遊行、甚至僅僅是公開錶達意見的權利。這些曆史片段,讓我對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民主權利倍感珍惜。這與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許多故事遙相呼應。作者還深入探討瞭“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實現,強調這些權利同樣是不可剝奪的,並且與公民和政治權利相互依存。例如,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很難真正行使投票權;沒有受教育機會的人,也難以有效參與公共事務。這種係統性的思考,讓我認識到人權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書中引用的案例,從曆史上被奴役的群體到現代社會中遭受不公的弱勢群體,都生動地說明瞭“不可剝奪性”並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通過不懈的鬥爭和製度的保障纔能得以維係。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認識到,人權是需要我們時時刻刻去關注和守護的,而非一勞永逸的恩賜。
评分4. 翻閱《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過程中,我最受觸動的是作者對“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這不僅僅是對於戰爭和暴力的直接威脅的規避,更是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源於社會不公和係統性歧視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書中對“免於貧睏的自由”的論述,讓我看到瞭許多基層民眾在麵對經濟衰退、物價飛漲時的無助感,以及政府在製定經濟政策時,如何纔能真正考慮到最弱勢群體的生存需求。這讓我聯想到颱灣近年來關於貧富差距擴大的討論,以及社會各界對於如何構建更公平分配製度的呼聲。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免於歧視的自由”,通過對不同社會群體所遭受的隱形或顯性歧視的案例分析,讓我深刻體會到,打破刻闆印象、消除偏見,是實現真正人權的重要一步。這與我們社會中關於性彆、族裔、性傾嚮等議題的討論息息相關。作者在論證時,引用的不僅是國際條約,更是大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實踐,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對人權的普世性和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體現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人權的實現,需要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法律條文,更是每一個個體所能感受到的安全感和尊嚴感。
评分1. 剛翻開《人權的概念與標準》,原本以為隻是本學術論著,沒想到它帶來的思考卻是如此的深刻且具有時代感。作者在開篇便以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方式,將人權從抽象的概念引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例如,在討論“生存權”時,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飢餓和戰爭的宏觀層麵,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社會福利政策的缺位如何影響基層民眾的生活,以及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裏,個體如何被動承受失業的風險。這種將宏大敘事落地到個體經驗的寫作手法,讓我忍不住聯想到颱灣近年來在某些社會議題上的討論,例如基本收入的試行、勞工權益的保障等。書中關於“財産權”的論述,也讓我思考瞭都市更新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利益衝突,以及原住民土地權利的爭議。作者在分析時,引入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和國際公約,但並非枯燥的堆砌,而是通過精妙的敘事,將復雜的法條和原則變得生動易懂。尤其是在探討“言論自由”的邊界時,書中引用的幾個司法判例,讓我對“仇恨言論”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界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對於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理解網絡言論的責任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闡述理論,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關於社會公平與個體尊嚴的深刻對話。它讓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人權”,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又該如何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更加堅實地生長。
评分7. 《人權的概念與標準》這本書,如同一本細緻入微的社會觀察手記,它在“人權的保障機製”這一章節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作者詳細梳理瞭國際人權體係的構建,包括聯閤國人權機製、區域人權法院等,讓我對人權保障的國際化進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書中也關注瞭國內人權保障的路徑,比如國傢憲法、法律體係,以及獨立的司法機構和人權機構的作用。這讓我反思,在颱灣,我們對於司法獨立、媒體監督等機製的重視程度,以及它們在捍衛人權方麵的實際效用。書中對於“人權侵犯的救濟途徑”的介紹,讓我看到瞭當人權受到侵害時,受害者可以尋求哪些法律和行政上的幫助。這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具有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例如,當遇到就業歧視、性彆騷擾,或者其他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時,該如何有效地維權。作者在分析時,會引用大量的案例,包括一些成功的維權案例,這極大地增強瞭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普及瞭人權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人權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可以通過一係列具體的機製來加以保障和實現。
评分10. 翻閱《人權的概念與標準》,我最為觸動的是作者對於“人權的未來展望”所展現齣的理性而充滿希望的思考。書中並沒有停留在對現有理論和標準的梳理,而是積極地展望瞭人權在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例如,作者探討瞭科技進步,特彆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對人權可能帶來的新的影響,包括隱私、自主性、甚至生命權等方麵的倫理睏境。這讓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對AI的廣泛應用,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算法偏見、數據安全等問題的擔憂。書中還關注瞭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在人權保障方麵的責任,以及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地推動人權議程。這讓我思考,在貿易、投資等領域,我們如何纔能確保人權不被犧牲。作者在總結時,強調瞭人權教育和公民意識覺醒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我們理解瞭人權的過去和現在,更激發瞭我們對於人權未來的思考和探索。它讓我感到,人權的追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地努力和創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