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土埆厝與牛棚
兒時的棉花田與葡萄架下的鞦韆,是我心中最美的記憶。
彰化芳苑鄉的頂□村是我成長的故鄉,我的童年是在皚皚棉花田中遊戲長大的,我在一九九五年發錶的小說《袍修羅蘭》中,即有我最初故鄉的原型「紫芳苑」。兒時住的是古農村三閤院的土埆厝,庭院間有一棵老榕樹,邊上還有一間牛棚,這就是我兒時的原鄉,至今仍然記憶猶深。髫齡時的我常橫身牛背上,編織未來的夢想,環繞土埆厝四周的是綠油油的地瓜園與田田的荷芙蓉,爾後長篇小說《阿蜜利多》中的「蘘荷園」即有此間的概念。
記憶中,頂□村僅有一間小廟宇和一爿小雜貨店,我就讀的小學名叫「路上國小」,小學生遠足最常去的就是王功沿海,那裏有一座大廟「福海宮」。路上國小離頂□村很遠,沿途兩旁都是陰森森的林投樹,路邊錯落幢幢的土埆厝,也充滿著許許多多神奇的鄉野鬼怪傳說。一條長長望不見盡頭的路,即是我每日由頂□村通往路上國小求學的必經之途。盡管如此,成長以後,我仍一心懷念兒時的頂□村,嚮往著那座質樸善良充滿原力的小村落。
重新迴溯著這間小廟、小雜貨店,與錯錯落落的土埆厝,這個如夢似幻的地方,處處充滿瞭魅力的鄉野,成為日後我一切書寫原創的母體與夢土。即使寫給阿布杜.卡藍總統《青鳥的月光奏鳴麯》,亦是以此架構想像鋪陳齣他兒時的記憶空間,因為所有小孩最初原鄉的記憶大緻相同;就像二○○七年春分在新德裏總統府初晤卡藍,他贈予我一首詩〈我的花園在微笑〉,當他坐在「神仙亭」中朗讀時,我的精神為之一振,彷彿重迴到童稚時的棉花田裏葡萄架下,或是置身在紫芳苑美麗本真的花園中。
我所有著作原創力大都來自兒時芳苑鄉,在頂□村的夢幻網中時間與空間兀自綿延生發。自我在一九九四年發錶的第一部小說《紫金寶衣》,到二○○九年在捷剋國傢圖書館發錶詩.小說捲《碧寂》,總共發錶瞭近七十本的著作,其中包括詩、小說、戲劇等,但這些全都離不開兒時的夢想的原生地──紫芳苑。純樸的頂□村,勤奮的農民,朵朵恣意蓬勃開綻的棉花田,就是我編織未來夢境的原動力。雖然弱冠之後的我曾經閉關蔚藍的東海岸讀經習禪,心中依然牽係著紫芳苑;縱使行遍世界各地,午夜夢迴,腦海中還是充滿瞭棉花田裏老榕樹下的美好時光。花生、甘蔗、玉米、地瓜的香氣總撲麵而來……。
在那個年代,兒時的頂□村一年總有一次大拜拜,節慶上熱烈的廟會氣氛令人著迷,也令人渴望。每當戲散之後,寂靜的小村幽闃的夜晚,萬籟俱靜,田間此起彼落窸窣的蟋蟀與蛙鳴是最純淨無塵的月光麯。在沒有廟會的日子裏,兒時的我從不知這世界還有燈光,日日與同伴在田埂間追逐,在日暮炊煙嬝嬝消散後歸傢,在燭焰明滅的暗夜中入眠。熱鬧的廟會上,除瞭歌仔戲之外還有布袋戲,每當布袋戲與歌仔戲在野颱拼場競演時,颱下的我常看得如癡如醉,宛如進入忘我之境,不知誰纔是真正的我!殊不知戲中故事變化萬端的情節,深深印刻在兒時稚嫩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影響我日後的寫作手法和風格。
至今已有四十多個年頭沒有迴到兒時的紫芳苑,但每當我來到瞭世界的另一個中心,從布拉格願景九七基金會相會「哲學傢總統」哈維爾,或在多瑙河之畔匈牙利國傢議會朗誦我的長詩〈路〉;從印度新德裏總統府的「神仙亭」花園,到濛古那木爾.恩和巴雅總統官邸的「大天空寶殿」,不論是何時何地,每當任何景物吸引我的時候,也同時緊緊的依在我原始原鄉的夢想。運足行旅間,我總會深深迴憶觀想兒時的三閤院土埆厝──那一棵老榕樹與那一間牛棚,以及一條長長無盡的路。
初識《愚溪詩選》,是在一個微雨的午後,書店角落裏那一抹素雅的書脊吸引瞭我。隨手翻開,便被一種彆樣的韻味所俘獲。這並非我慣常閱讀的那種激昂文字,也不是那種描摹山川景色的宏篇巨製,而是如潺潺溪流般,在平淡中蘊含著深沉的情感與哲思。愚溪,這名字本身就帶著幾分禪意,幾分自嘲,幾分對世俗的超脫。我試圖去理解這份“愚”,它是否是對不被理解的堅持?是對世事洞明的淡然?抑或是對純粹本真的迴歸?詩歌的語言,看似簡單樸實,卻能在字裏行間勾勒齣鮮活的意象,觸動內心最柔軟的角落。例如,有幾首詩描繪瞭日常生活的片段,卻通過對細節的細膩捕捉,賦予瞭它們不尋常的生命力。一碗粗茶,幾碟小菜,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單調的生存必需,而是承載著歲月痕跡、人情冷暖的溫馨畫麵。又比如,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不是一味地追求壯麗,而是更側重於那些被忽視的美好:一株野草的頑強,一滴晨露的晶瑩,一陣微風的輕語。這些元素,在詩人的眼中,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仿佛在低語著生命最本真的意義。讀這樣的詩,我常常會放慢呼吸,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的重量,去感受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它讓我開始反思,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忽略瞭身邊那些細微卻又真實的美好?我們是否也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曆著,某種形式上的“愚”,一種不被主流認可,卻堅持著自己內心的聲音?《愚溪詩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那種在喧囂中渴望寜靜,在迷失中尋找方嚮的訴求。它不是那種能讓人立刻拍案叫絕的驚艷之作,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與之對話,纔能體會到其無窮的韻味。
评分《愚溪詩選》帶給我的,是一種“鈍感力”的啓示。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感到焦慮和浮躁。《愚溪詩選》中的文字,卻帶著一種莫名的“慢”,一種“鈍”。它不迎閤,不討好,隻是靜靜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詩人對於世事的觀察,總是帶著一種疏離而又深情的目光。他似乎並不急於去評論,去批判,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將事物呈現齣來。我記得有幾首詩,描寫瞭社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詩人並沒有用激烈的語言去指責,而是通過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展現齣一種無奈和悲憫。這種“旁觀”,並非冷漠,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懷。它讓我們看到瞭,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更冷靜的思考和更長久的堅持。詩歌中的“愚”,或許就是一種對抗浮躁的良藥,它讓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閱讀《愚溪詩選》,就好像是在一場喧囂的世界裏,找到瞭一處安靜的角落,讓心靈得以喘息和安頓。它教會我,在這個時代,保持一份“鈍感力”是多麼的重要。
评分《愚溪詩選》以其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我們曾經認為“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詩人仿佛是一位探險傢,在日常瑣碎中發掘寶藏。我記得有幾首詩,僅僅是描寫瞭光影的變化,或者一個物件的質感,但通過詩人的筆觸,它們就鮮活瞭起來,仿佛有瞭自己的生命故事。例如,一首詩描繪瞭陽光透過老舊窗戶灑在地上的光斑,詩人不僅僅是描寫瞭光影的形狀,更寫齣瞭光斑背後承載的歲月痕跡,以及它在靜謐空間中投射齣的某種孤獨與溫暖。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世界。我開始留意街角的那棵老樹,留意孩子們玩耍時清脆的笑聲,留意一杯咖啡升騰的熱氣。這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畫麵,在讀瞭《愚溪詩選》之後,都變得生動而充滿詩意。詩人似乎在說,真正的詩意,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而這份“愚”,或許就是一種對事物本真的洞察,一種不被錶象所迷惑的智慧。它讓我們看到瞭平凡之下的不凡,看到瞭瑣碎之中的永恒。這種發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更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愚溪詩選》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療愈感。在讀這本詩集之前,我正經曆著一段較為低迷的時期,情緒起伏不定,對生活也感到有些迷茫。偶然間,朋友推薦瞭這本詩集,說其中的文字能讓人平靜下來。起初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種“平靜”並非是麻木,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舒緩。詩歌的語言,並不尖銳,反而帶著一種圓潤的質感,如同光滑的鵝卵石,握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它傳來的溫暖。那些描繪自然景色的詩句,比如雨滴落在窗欞上的聲音,或者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都帶著一種治愈的力量,仿佛能夠洗滌心靈的塵埃。更讓我驚喜的是,詩歌中常常流露齣一種對“和解”的態度。這種和解,不是妥協,也不是放棄,而是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比如,詩人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但他在描寫這些不如意時,總能找到一種積極的解讀方式,或者從中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這種“看到希望”的能力,正是我們在睏難時期所需要的。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對現實的細緻觀察和深刻體悟,所展現齣的生命韌性。我常常在讀完一首詩後,會停下來,默默地迴味,仿佛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吸收著詩歌中的養分。這種感覺,就像久旱逢甘霖,讓乾涸的心靈重新煥發生機。現在,當我感到焦慮或不安時,我就會翻開《愚溪詩選》,讓那些溫柔的文字,再次給予我平靜與力量。
评分《愚溪詩選》最令我贊賞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大巧若拙”的藝術風格。詩歌的語言,不追求辭藻的華麗,也不刻意模仿某種流派,而是呈現齣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淌感。就好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老工匠,用最樸實的工具,雕刻齣最精美的作品。這種“拙”,並非笨拙,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詩中的意象,常常來源於生活,卻又被提煉得如此純粹,以至於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的共鳴。我常常會被詩中描繪的一些場景所打動,比如,在一個寂靜的夜晚,詩人寫下窗外蟲鳴的聲音,這些聲音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單調的嘈雜,而是成為瞭時間流逝的注腳,成為瞭孤獨靈魂的慰藉。這種對聲音的敏銳捕捉,以及將之轉化為情感體驗的能力,令人驚嘆。又比如,詩人對人物的刻畫,並不需要大量的心理描寫,而是通過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這種“留白”的藝術,讓讀者有瞭想象的空間,也讓詩歌更具生命力。讀《愚溪詩選》,就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最簡單的方式,講述著最深刻的道理。這種“愚”,或許是一種對形式的超越,一種對真誠的追求。它讓我們看到瞭,真正的藝術,並不在於炫技,而在於錶達。
评分《愚溪詩選》給予我的,是一種“在場感”的迴歸。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處於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精神總是遊離於現實之外。而《愚溪詩選》中的文字,卻有一種強大的“在場感”,它讓我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的體驗中。詩人對於感官的捕捉,尤為細緻。無論是視覺、聽覺,還是嗅覺、觸覺,都能夠被詩人的筆觸賦予生命,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我記得有幾首詩,描繪瞭雨後清新的空氣,泥土的芬芳,以及微風拂過麵頰的觸感。這些細節,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簡單的描述,而是成為瞭喚醒我們感官的鑰匙,讓我們重新感受到真實的存在。詩歌中的“愚”,或許就是一種迴歸本真的狀態,一種不被虛幻所迷惑,而是專注於當下,體驗當下的能力。閱讀《愚溪詩選》,就好像是在一場喧囂的生活中,找到瞭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們能夠重新與自己、與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聯係。它提醒我,生活的真諦,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在場”之中。
评分《愚溪詩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它打破瞭我對傳統詩歌的刻闆印象,展現瞭一種更加自由、更加貼近生活的詩歌創作方式。詩人仿佛是一位藝術傢,用最尋常的材料,創作齣瞭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我尤其欣賞詩歌中那種“不期而遇”的美感。它並非刻意雕琢,而是在自然流淌中,悄然顯現。例如,詩歌中對一些細節的描繪,比如,一杯茶的溫度,一本舊書的味道,一個孩子天真的笑容,都能夠被詩人的筆觸賦予生命,展現齣獨特的美學價值。這種對平凡事物的獨特觀察和錶現方式,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遭的世界。我開始留意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開始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詩意。詩人所展現齣的“愚”,或許是一種對形式的超越,一種對本真的迴歸。它讓我們看到瞭,真正的藝術,並不在於技巧的繁復,而在於情感的真摯和意境的深遠。讀《愚溪詩選》,就好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時平淡無奇,但迴味卻綿長而雋永。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更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愚溪詩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靜水流深”的閱讀感受。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充滿戲劇衝突的作品那樣,能夠瞬間抓住讀者的眼球,而是需要耐心,需要沉浸。每一次翻開,都仿佛是在溪邊靜坐,感受著水流的溫柔。詩歌的語言,並不張揚,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往往在不經意間觸碰到內心最敏感的地方。我常常在讀完一首詩後,會陷入長久的沉思。詩人對於生命、對於時間、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思考,都顯得尤為深刻。他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詩歌,引導讀者去自己探索。例如,有一首詩描寫瞭季節的更替,詩人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的描寫,而是藉此抒發瞭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對當下時光的珍惜。這種由景及情,由物及理的轉換,做得非常自然,卻又引人深思。這種“愚”,或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一種對自然的順應。它讓我們看到瞭,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依然有那麼一種力量,能夠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明。閱讀《愚溪詩選》,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暫時放下外界的喧囂,迴歸內心的寜靜。
评分《愚溪詩選》最讓我著迷的,是其中蘊含的那種“孤獨的豐盈”。詩人似乎並不畏懼孤獨,反而能夠從孤獨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在詩歌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但這種憂傷並非是絕望,而是一種對生命深刻理解後的産物。它是一種成熟的,不被外界紛擾的,屬於自己的平靜。我記得有幾首詩,描寫瞭詩人在夜晚獨自散步的場景,周圍一片寂靜,隻有月光灑下。詩人並沒有去描繪孤獨的苦悶,而是通過對月光、星辰、以及內心想法的細膩捕捉,展現齣一種彆樣的豐盈。這種“豐盈”來自於對自我內心的探索,來自於與自然萬物的對話。詩歌中的“愚”,或許就是一種選擇,一種選擇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獨立與清醒,從孤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讀《愚溪詩選》,就像是在與一位獨立而又充滿智慧的朋友交流,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帶我看到瞭不一樣的風景。它讓我意識到,孤獨並不一定是壞事,它也可以是孕育靈感的土壤。
评分翻閱《愚溪詩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詩人那種不動聲色的悲憫情懷。這種悲憫並非源於對苦難的煽情渲染,而是滲透在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深切關懷之中。詩歌中常常齣現一些邊緣化的形象:孤獨的老人,失意的少年,甚至是路邊的一隻流浪貓。詩人並沒有將他們置於道德審判的中心,也沒有給予他們虛假的同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尊重的筆調,去描繪他們的生存狀態,去體味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尤其記得有一首詩,描繪瞭一位在城市角落裏默默工作的清潔工,詩人沒有去歌頌他多麼辛勤,而是細緻地描寫瞭他勞作後疲憊的眼神,以及他偶爾抬頭望嚮星空時,那一閃而過的,對遠方某事的思念。這種描繪,瞬間就拉近瞭讀者與詩中人物的距離,讓我們看到瞭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輝,以及他們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渴望。這種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在當下許多追求宏大敘事的文學作品中,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看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被傾聽。詩人仿佛是一位溫柔的傾聽者,將那些被遺忘的聲音收集起來,用詩歌的形式,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都有瞭一種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諒。那種“愚”的哲學,或許也體現在這裏:不被功名利祿所裹挾,不被世俗眼光所左右,而是用一顆純粹的心,去感受人間的悲歡離閤,去體味生命的真摯與脆弱。這種無言的關懷,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有力量,更能打動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