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土埆厝与牛棚
儿时的棉花田与葡萄架下的秋千,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
彰化芳苑乡的顶□村是我成长的故乡,我的童年是在皑皑棉花田中游戏长大的,我在一九九五年发表的小说《袍修罗兰》中,即有我最初故乡的原型「紫芳苑」。儿时住的是古农村三合院的土埆厝,庭院间有一棵老榕树,边上还有一间牛棚,这就是我儿时的原乡,至今仍然记忆犹深。髫龄时的我常横身牛背上,编织未来的梦想,环绕土埆厝四周的是绿油油的地瓜园与田田的荷芙蓉,尔后长篇小说《阿蜜利多》中的「蘘荷园」即有此间的概念。
记忆中,顶□村仅有一间小庙宇和一丬小杂货店,我就读的小学名叫「路上国小」,小学生远足最常去的就是王功沿海,那里有一座大庙「福海宫」。路上国小离顶□村很远,沿途两旁都是阴森森的林投树,路边错落幢幢的土埆厝,也充满着许许多多神奇的乡野鬼怪传说。一条长长望不见尽头的路,即是我每日由顶□村通往路上国小求学的必经之途。尽管如此,成长以后,我仍一心怀念儿时的顶□村,向往着那座质朴善良充满原力的小村落。
重新回溯着这间小庙、小杂货店,与错错落落的土埆厝,这个如梦似幻的地方,处处充满了魅力的乡野,成为日后我一切书写原创的母体与梦土。即使写给阿布杜.卡蓝总统《青鸟的月光奏鸣曲》,亦是以此架构想像铺陈出他儿时的记忆空间,因为所有小孩最初原乡的记忆大致相同;就像二○○七年春分在新德里总统府初晤卡蓝,他赠予我一首诗〈我的花园在微笑〉,当他坐在「神仙亭」中朗读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彷彿重回到童稚时的棉花田里葡萄架下,或是置身在紫芳苑美丽本真的花园中。
我所有着作原创力大都来自儿时芳苑乡,在顶□村的梦幻网中时间与空间兀自绵延生发。自我在一九九四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紫金宝衣》,到二○○九年在捷克国家图书馆发表诗.小说卷《碧寂》,总共发表了近七十本的着作,其中包括诗、小说、戏剧等,但这些全都离不开儿时的梦想的原生地──紫芳苑。纯朴的顶□村,勤奋的农民,朵朵恣意蓬勃开绽的棉花田,就是我编织未来梦境的原动力。虽然弱冠之后的我曾经闭关蔚蓝的东海岸读经习禅,心中依然牵系着紫芳苑;纵使行遍世界各地,午夜梦回,脑海中还是充满了棉花田里老榕树下的美好时光。花生、甘蔗、玉米、地瓜的香气总扑面而来……。
在那个年代,儿时的顶□村一年总有一次大拜拜,节庆上热烈的庙会气氛令人着迷,也令人渴望。每当戏散之后,寂静的小村幽阒的夜晚,万籁俱静,田间此起彼落窸窣的蟋蟀与蛙鸣是最纯净无尘的月光曲。在没有庙会的日子里,儿时的我从不知这世界还有灯光,日日与同伴在田埂间追逐,在日暮炊烟嬝嬝消散后归家,在烛焰明灭的暗夜中入眠。热闹的庙会上,除了歌仔戏之外还有布袋戏,每当布袋戏与歌仔戏在野台拼场竞演时,台下的我常看得如痴如醉,宛如进入忘我之境,不知谁才是真正的我!殊不知戏中故事变化万端的情节,深深印刻在儿时稚嫩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影响我日后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至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没有回到儿时的紫芳苑,但每当我来到了世界的另一个中心,从布拉格愿景九七基金会相会「哲学家总统」哈维尔,或在多瑙河之畔匈牙利国家议会朗诵我的长诗〈路〉;从印度新德里总统府的「神仙亭」花园,到蒙古那木尔.恩和巴雅总统官邸的「大天空宝殿」,不论是何时何地,每当任何景物吸引我的时候,也同时紧紧的依在我原始原乡的梦想。运足行旅间,我总会深深回忆观想儿时的三合院土埆厝──那一棵老榕树与那一间牛棚,以及一条长长无尽的路。
《愚溪诗选》最令我赞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巧若拙”的艺术风格。诗歌的语言,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刻意模仿某种流派,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淌感。就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工匠,用最朴实的工具,雕刻出最精美的作品。这种“拙”,并非笨拙,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诗中的意象,常常来源于生活,却又被提炼得如此纯粹,以至于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共鸣。我常常会被诗中描绘的一些场景所打动,比如,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写下窗外虫鸣的声音,这些声音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嘈杂,而是成为了时间流逝的注脚,成为了孤独灵魂的慰藉。这种对声音的敏锐捕捉,以及将之转化为情感体验的能力,令人惊叹。又比如,诗人对人物的刻画,并不需要大量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种“留白”的艺术,让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也让诗歌更具生命力。读《愚溪诗选》,就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这种“愚”,或许是一种对形式的超越,一种对真诚的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并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表达。
评分《愚溪诗选》让我体验到了一种“静水流深”的阅读感受。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作品那样,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是需要耐心,需要沉浸。每一次翻开,都仿佛是在溪边静坐,感受着水流的温柔。诗歌的语言,并不张扬,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往往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诗人对于生命、对于时间、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都显得尤为深刻。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诗歌,引导读者去自己探索。例如,有一首诗描写了季节的更替,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描写,而是借此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当下时光的珍惜。这种由景及情,由物及理的转换,做得非常自然,却又引人深思。这种“愚”,或许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自然的顺应。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有那么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阅读《愚溪诗选》,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
评分《愚溪诗选》给予我的,是一种“在场感”的回归。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处于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精神总是游离于现实之外。而《愚溪诗选》中的文字,却有一种强大的“在场感”,它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体验中。诗人对于感官的捕捉,尤为细致。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嗅觉、触觉,都能够被诗人的笔触赋予生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记得有几首诗,描绘了雨后清新的空气,泥土的芬芳,以及微风拂过面颊的触感。这些细节,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成为了唤醒我们感官的钥匙,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真实的存在。诗歌中的“愚”,或许就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状态,一种不被虚幻所迷惑,而是专注于当下,体验当下的能力。阅读《愚溪诗选》,就好像是在一场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能够重新与自己、与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它提醒我,生活的真谛,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在场”之中。
评分《愚溪诗选》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疗愈感。在读这本诗集之前,我正经历着一段较为低迷的时期,情绪起伏不定,对生活也感到有些迷茫。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诗集,说其中的文字能让人平静下来。起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种“平静”并非是麻木,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舒缓。诗歌的语言,并不尖锐,反而带着一种圆润的质感,如同光滑的鹅卵石,握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它传来的温暖。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比如雨滴落在窗棂上的声音,或者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带着一种治愈的力量,仿佛能够洗涤心灵的尘埃。更让我惊喜的是,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和解”的态度。这种和解,不是妥协,也不是放弃,而是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诗人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但他在描写这些不如意时,总能找到一种积极的解读方式,或者从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这种“看到希望”的能力,正是我们在困难时期所需要的。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所展现出的生命韧性。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后,会停下来,默默地回味,仿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吸收着诗歌中的养分。这种感觉,就像久旱逢甘霖,让干涸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现在,当我感到焦虑或不安时,我就会翻开《愚溪诗选》,让那些温柔的文字,再次给予我平静与力量。
评分《愚溪诗选》带给我的,是一种“钝感力”的启示。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浮躁。《愚溪诗选》中的文字,却带着一种莫名的“慢”,一种“钝”。它不迎合,不讨好,只是静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诗人对于世事的观察,总是带着一种疏离而又深情的目光。他似乎并不急于去评论,去批判,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将事物呈现出来。我记得有几首诗,描写了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诗人并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指责,而是通过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展现出一种无奈和悲悯。这种“旁观”,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怀。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更冷静的思考和更长久的坚持。诗歌中的“愚”,或许就是一种对抗浮躁的良药,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阅读《愚溪诗选》,就好像是在一场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安静的角落,让心灵得以喘息和安顿。它教会我,在这个时代,保持一份“钝感力”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愚溪诗选》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它打破了我对传统诗歌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贴近生活的诗歌创作方式。诗人仿佛是一位艺术家,用最寻常的材料,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诗歌中那种“不期而遇”的美感。它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在自然流淌中,悄然显现。例如,诗歌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一杯茶的温度,一本旧书的味道,一个孩子天真的笑容,都能够被诗人的笔触赋予生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这种对平凡事物的独特观察和表现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的世界。我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开始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诗人所展现出的“愚”,或许是一种对形式的超越,一种对本真的回归。它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并不在于技巧的繁复,而在于情感的真挚和意境的深远。读《愚溪诗选》,就好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平淡无奇,但回味却绵长而隽永。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愚溪诗选》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孤独的丰盈”。诗人似乎并不畏惧孤独,反而能够从孤独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在诗歌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是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深刻理解后的产物。它是一种成熟的,不被外界纷扰的,属于自己的平静。我记得有几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散步的场景,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月光洒下。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孤独的苦闷,而是通过对月光、星辰、以及内心想法的细腻捕捉,展现出一种别样的丰盈。这种“丰盈”来自于对自我内心的探索,来自于与自然万物的对话。诗歌中的“愚”,或许就是一种选择,一种选择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从孤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读《愚溪诗选》,就像是在与一位独立而又充满智慧的朋友交流,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它让我意识到,孤独并不一定是坏事,它也可以是孕育灵感的土壤。
评分《愚溪诗选》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诗人仿佛是一位探险家,在日常琐碎中发掘宝藏。我记得有几首诗,仅仅是描写了光影的变化,或者一个物件的质感,但通过诗人的笔触,它们就鲜活了起来,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故事。例如,一首诗描绘了阳光透过老旧窗户洒在地上的光斑,诗人不仅仅是描写了光影的形状,更写出了光斑背后承载的岁月痕迹,以及它在静谧空间中投射出的某种孤独与温暖。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世界。我开始留意街角的那棵老树,留意孩子们玩耍时清脆的笑声,留意一杯咖啡升腾的热气。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画面,在读了《愚溪诗选》之后,都变得生动而充满诗意。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而这份“愚”,或许就是一种对事物本真的洞察,一种不被表象所迷惑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之下的不凡,看到了琐碎之中的永恒。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初识《愚溪诗选》,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书店角落里那一抹素雅的书脊吸引了我。随手翻开,便被一种别样的韵味所俘获。这并非我惯常阅读的那种激昂文字,也不是那种描摹山川景色的宏篇巨制,而是如潺潺溪流般,在平淡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思。愚溪,这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禅意,几分自嘲,几分对世俗的超脱。我试图去理解这份“愚”,它是否是对不被理解的坚持?是对世事洞明的淡然?抑或是对纯粹本真的回归?诗歌的语言,看似简单朴实,却能在字里行间勾勒出鲜活的意象,触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例如,有几首诗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片段,却通过对细节的细腻捕捉,赋予了它们不寻常的生命力。一碗粗茶,几碟小菜,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生存必需,而是承载着岁月痕迹、人情冷暖的温馨画面。又比如,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是一味地追求壮丽,而是更侧重于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一株野草的顽强,一滴晨露的晶莹,一阵微风的轻语。这些元素,在诗人的眼中,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仿佛在低语着生命最本真的意义。读这样的诗,我常常会放慢呼吸,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去感受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却又真实的美好?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上的“愚”,一种不被主流认可,却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声音?《愚溪诗选》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那种在喧嚣中渴望宁静,在迷失中寻找方向的诉求。它不是那种能让人立刻拍案叫绝的惊艳之作,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与之对话,才能体会到其无穷的韵味。
评分翻阅《愚溪诗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诗人那种不动声色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并非源于对苦难的煽情渲染,而是渗透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之中。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边缘化的形象:孤独的老人,失意的少年,甚至是路边的一只流浪猫。诗人并没有将他们置于道德审判的中心,也没有给予他们虚假的同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尊重的笔调,去描绘他们的生存状态,去体味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尤其记得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在城市角落里默默工作的清洁工,诗人没有去歌颂他多么辛勤,而是细致地描写了他劳作后疲惫的眼神,以及他偶尔抬头望向星空时,那一闪而过的,对远方某事的思念。这种描绘,瞬间就拉近了读者与诗中人物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辉,以及他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渴望。这种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在当下许多追求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倾听。诗人仿佛是一位温柔的倾听者,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收集起来,用诗歌的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人,对这个社会,都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谅。那种“愚”的哲学,或许也体现在这里:不被功名利禄所裹挟,不被世俗眼光所左右,而是用一颗纯粹的心,去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去体味生命的真挚与脆弱。这种无言的关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