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本全面、深刻解析中国环境灾难的着作。阅读过本书列印稿的中国专家学者们的一致感觉是“夜不能寐”,而西方汉学家则称之为“一本爆炸性的着作”。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独创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公有私营”制,是一种史所未见的模煳的产权制度,它为不计后果的“短期行为”注入了内在的驱动力,并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生死一线的世纪。
本书资料之丰富、视野之辽阔、研究之深入皆超过了已有的同类着作。本书所引证的大量案例催人泪下:如三门崃水库30万移民数度发动的极为悲壮的返乡大起义,如淮河特大洪水期间惊心动魄的连续爆破分洪,如河南50余座水库顷刻崩溃23万人死亡的亘古惨剧……等等,这也使本书具有了极大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郑义
一九四七年生于四川重庆。
中国着名作家。
中国最早关注生态危机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枫》、《远村》、《老井》、《历史的一部分》、《红色纪念碑》、《神树》等。
因参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民主运动,被迫流亡海外。
现居美国华盛顿,从事研究写作。
序言……………………………………刘宾雁 9
前言……………………………………………13
上篇
毁灭性的创造
––中国生态灾难描述
第一章 森林之毁绝…………………………19
第二章 水土流失的怪圈……………………37
第三章 荒漠化势不可当……………………53
第四章 地质灾变剧增………………………69
第五章 耕地流失与超载……………………83
第六章 水资源枯竭………………………103
第七章 江河湖库干涸……………………123
第八章 气候灾害轮番扫荡………………145
第九章 水污染奇观………………………161
第十章 大气污染之癌……………………185
第十一章 垃圾围城的窘境………………203
第十二章 近海之死…………………………217
第十三章 物种灭绝…………………………231
第十四章 矿物资源耗尽…………………257
第十五章 案例解剖:三崃工程之谜……271
下篇
创造性的毁灭
––中国生态灾难制度分析
第十六章 生态环境的制度性破坏………307
第十七章 制度性破坏案例………………337
第十八章 资源、环境与市场………………371
第十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法律……………415
第二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新闻自由………453
第二十一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权………481
第二十二章 自我毁灭之路………………527
第二十三章 上帝的弃地…………………567
先生的情人(代跋)……………………北明 605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一点点展现出来。从西北干旱地区的风沙肆虐,到南方丘陵的过度开发导致的山体滑坡,再到沿海地区由于工业污染而形成的“死亡海域”,每一个场景都被描绘得触目惊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焦灼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他可能深入到最偏远的乡村,采访那些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农民,倾听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水源时的绝望。他也可能考察那些曾经绿意盎然的山林,如今却只剩下光秃秃的山脊和被侵蚀的河床。这种“现场感”是如此强烈,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着中国大地的伤痕。书中提到的具体案例,比如某个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如今却因为过度捕捞和污染而变得死气沉沉,或者某个曾经是江南水乡的地区,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这些都让我深思。我一直在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将如何维系下去?人们的生存方式又将如何改变?这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严峻拷问。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是否也正在为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虽然指向中国,但其背后所揭示的,却是全球性的挑战。作者或许通过对中国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来折射出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也提到了中国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某些成功案例?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是否也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努力,去挽救和恢复?这些积极的因素,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丝希望,让我们知道,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依然有改变的可能。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深知自然的脆弱,也深感保护环境的紧迫,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加深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意义,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更在于它提醒了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作者在书中,可能通过详实的证据,证明了“生态崩溃”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威胁。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国家面临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时,它将如何应对?是选择继续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还是会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改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社会,乃至全球社会的一种警示。作为台湾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因为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问题的本质,也提醒我们,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光是看书名就让人心头一紧。我一直很关注中国大陆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从北京的雾霾,到长江黄河的污染,再到南方水土流失,这些新闻报道总是让我感到忧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对我内心深处不安的一种回应,它直白地揭示了“毁灭”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严峻现实,并且用“生态崩溃”这个词来具体指明问题的性质。这不像是一些温和的、探讨发展模式的书籍,而是带着一种警示意味,呼吁人们正视问题的紧迫性。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报告”的角度,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紧急”这个概念。是关于水资源枯竭的报告?还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报告?抑或是土壤退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台湾的读者,我们虽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有限的挑战,但看到中国大陆这样庞大的体量和人口,一旦发生生态崩溃,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想象的,可能会波及整个亚洲,甚至全球。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忽视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之旅。我一直认为,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似乎在现实中,这种平衡总是难以实现。作者在书中,或许是在探讨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生态失衡的。他可能分析了各种因素,例如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等等。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也提到了某些具体的政策失误,或者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惜破坏环境的案例。尤其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一旦生态系统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其后果将是多么漫长而深远。比如,土壤退化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引发食品安全危机。水资源的枯竭则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甚至引发地区间的冲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则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人类也面临着更大的生存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即使它是一份“紧急报告”,也希望能在揭示问题的同时,给予我们一些方向。毕竟,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仅仅感到绝望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回避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近乎“破壁”的姿态,将中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作者在书中,可能并没有过于煽情,而是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触,去记录和分析。我能想象到,他可能搜集了大量的官方数据,也可能采访了许多一线的工作人员,甚至可能与一些长期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这些多方面的努力,他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立体的中国生态危机图景。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也探讨了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挑战?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为何生态问题依然如此严峻?是政策执行不到位?还是存在利益的博弈?这些深层次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中国面临的困境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中国各个角落,去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生态信号。作者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去实地考察,去采访各种各样的人。我能想象到,他可能在污染严重的河流边,看到了漂浮着死鱼的水面;他可能在被过度砍伐的山区,听到了风吹过光秃秃山脊发出的悲鸣;他可能在饱受沙尘暴侵袭的地区,感受到了空气中刺鼻的尘土味。这些真实的细节,让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力量,也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变得更加鲜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有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在古老的哲学和思想中,是否曾经有过对过度索取的警示?如果作者能够将这些与当下的生态危机联系起来,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毕竟,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往往隐藏在历史和文化之中,而解决之道也可能在其中寻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作者在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唤醒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他或许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生态破坏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那些因为污染而患上疾病的孩子,那些因为环境恶化而被迫离开家园的农民,他们的命运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书中的“紧急报告”几个字,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又能做些什么?是减少自己的碳排放?是支持环保的产品?还是积极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去?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也是对我们这些旁观者的一种鞭策,提醒我们不能再漠视身边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台湾,我们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同样面临着环境挑战,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可以说已经预设了一种悲观的基调,但正因为如此,我反而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深刻洞察更加期待。作者或许没有回避问题的严峻性,他可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所带来的长期后果。我一直在想,生态崩溃究竟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是突然性的灾难,还是渐进式的衰败?书中是否对这些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比如,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迁徙潮,或者农作物的大面积歉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些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设想。但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避免或减缓这些后果的思路。即使是“紧急报告”,也应该包含一些应对的建议,例如,如何推动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如何发展清洁能源,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等。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深知资源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猜想,会是一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结合。作者可能在引用数据和事实的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描述,让读者在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危机带来的情感冲击。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也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中国生态崩溃之间的关联?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这对本身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其生态状况的变化,也必然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本书中值得深入挖掘的部分。我也在想,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解决方案?毕竟,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这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