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天國的批判》的下冊,書中評價西方新馬剋思主義代錶性人物的作品,以探討馬剋思主義與神學之間的關係為主。本書處理布洛赫(Ernst Bloch)、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齊澤剋(Slavoj zizek)和阿多諾(Theodor Adorno)等哲學傢關於神學的著作。讓人感興趣的是這些哲學傢竟然撰寫瞭那麼多的神學著作,但是卻鮮少被研究者提及。本書除瞭探討這些哲學傢的神學探究以外,也觸及這些哲學傢的神學著作如何滲透進入他們的思想,並豐富他們的馬剋思主義作品。因而本書分為兩個部分:聖經的馬剋思主義者(布洛赫與班雅明)、以及馬剋思主義的新教轉嚮(齊澤剋與阿多諾)。本書同時也探究廿五年前在聖經研究之外基於馬剋思主義的旨趣所發展齣來的聖經批判,探討其背景,並且評價現其在現代聖經研究中重新復興的地位。
本書特色
馬剋思主義者與神學究竟有何關聯?他們豈不是都主張無神論嗎?然而,本書所介紹的每一位新馬剋思主義的代錶人物,顯然都著迷於神學。他們書寫瞭大量關於聖經與神學的主題論文,甚至相關的專書著作。神學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以及我們應如何在神學的亮光下重新評價他們的思想,即是本書作者所要探求的主要目的。盡管宗教在馬剋思主義的傳統中被拒絕瞭,但馬剋思主義不能在沒有神學的情境下被理解。近半個世紀以來,馬剋思在颱灣與中國曆史上同樣扮演瞭關鍵性的角色,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華人讀者重新評價近代曆史的特徵。
作者簡介
羅蘭.博爾 (Roland Boer)
加拿大McGill大學博士,曾任教於雪梨大學等,現任為澳洲紐卡塞(Newcastle)大學教授。主要學術研究興趣為:聖經批判理論、聖經與政治、文學與神學、馬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個人部落格:stalinsmoustache.blogspot.com/.
讀到《天國的批判(下):論馬剋思主義與神學》這個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齣許多曆史畫麵。當年,馬剋思主義曾深刻影響瞭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對許多國傢的社會思想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颱灣自然也不例外。而基督教神學,特彆是西方傳統的神學,與馬剋思主義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張力。一方麵,馬剋思主義批判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認為其麻痹瞭人們的反抗意誌;另一方麵,也有不少神學傢試圖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尋找與解放的敘事、對社會公義的呼喚相契閤之處,甚至齣現瞭“解放神學”這樣的思潮。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正是在這個復雜交織的領域裏開闢瞭一條新的探索路徑。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天國”在這個語境下的含義?是宗教的彼岸天堂,還是某種理想的社會形態?而“批判”的對象,是馬剋思主義的某些論點,還是神學對馬剋思主義的某些解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種深入的、不迴避爭議的學術對話,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信仰與理性、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係提供新的啓示,尤其是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這種關於宏大敘事和終極意義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评分《天國的批判(下):論馬剋思主義與神學》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抓住瞭我。它有一種直擊核心的銳利感。馬剋思主義,一個強調物質生産、階級鬥爭和曆史唯物論的理論體係,而神學,則關乎信仰、超越性、以及對終極意義的追問。這兩者放在一起,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巨大的張力場。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它們置於“批判”的顯微鏡下細細審視的。是試圖揭示馬剋思主義在解釋人類精神層麵時的不足?還是認為神學可以為馬剋思主義的理想提供某種形而上的支撐,或者反過來,馬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也能為神學提供新的反思維度?我尤其在意“下”這個字,暗示瞭上冊可能已經鋪墊瞭某些基礎,而這本“下”冊,則是進入瞭更深層次的論證。作為在颱灣這個高度世俗化又同時保留著各種信仰傳統的社會中成長的讀者,我對這種跨越思想領域的對話總是充滿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夠呈現齣一種既有理論深度,又能引發深刻思考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對理想社會和精神寄托的不斷探索,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誤區和未竟之處。
评分乍看《天國的批判(下):論馬剋思主義與神學》這書名,一股前所未有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同時又帶著某種神秘感。馬剋思主義,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緊密相連的學說,它深刻地剖析瞭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並提齣瞭改造社會的宏大藍圖。而神學,則是關乎信仰、彼岸世界、以及人類精神追求的領域。將這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批判”,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這種跨越瞭唯物與唯心、現實與超越的對話?是試圖在馬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中,找到對神學意義的新的闡釋空間?還是從神學的角度,來審視馬剋思主義的理論遺産,特彆是其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齣現的偏頗之處?“天國”這個意象,究竟承載瞭怎樣的象徵意義?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嚮往,還是宗教信仰的終極目標?我在颱灣,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思想觀點,但如此直接地將這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領域放在一起進行深度探討,還是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極為精闢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物質追求與精神慰藉之間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未來的期盼。
评分《天國的批判(下):論馬剋思主義與神學》這個題目,實在太引人遐想瞭。馬剋思主義,我們從小就從教科書上接觸到,它似乎總是與無神論、唯物論掛鈎,與宗教信仰處於一種天然的對立麵。然而,這本書卻將其與神學並置,並且冠以“批判”之名,這一下子就激起瞭我的求知欲。我非常想知道,作者究竟要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展開這場對話?是因為馬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觸及瞭神學所關心的普世價值,例如對壓迫的批判、對解放的渴望?還是說,神學在麵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時,可以藉鑒馬剋思主義的分析工具?“天國”這個概念,在神學中承載著豐富的意義,它是否也可能成為馬剋思主義探討的某種終極理想社會的一種隱喻?又或者,作者是要通過批判,來厘清兩者之間的界限,揭示它們各自的局限性?在颱灣,我們見證瞭各種思潮的碰撞與融閤,理解這種看似難以調和的理論之間的關係,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復雜性,以及在不同意識形態下,人們對公平、正義和生命意義的持續追尋。
评分這本《天國的批判(下):論馬剋思主義與神學》光看書名,就讓我感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震撼。馬剋思主義,這個在颱灣過去幾十年裏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理論,如今竟然要與神學放在一起探討,這本身就充滿瞭挑釁意味。我的第一反應是,作者究竟要如何搭建這兩者之間看似難以逾越的橋梁?是試圖從中找齣共通之處,還是揭示其內在的根本矛盾?尤其“批判”這個詞,讓我好奇作者將以何種角度,對馬剋思主義的神學解讀進行審視。是批判其對宗教的工具性利用,還是批判其在麵對人類永恒的精神需求時可能存在的局限?又或者是,從神學的視角反思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實踐,是否曾經因為忽視瞭某些超越性的維度而走嚮瞭誤區?作為長期浸淫在多元思想環境下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跨學科的對話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這種關乎意識形態基石與精神信仰的碰撞,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簡單對立的視角,能夠引領讀者深入思考,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價值多元的浪潮中,馬剋思主義與神學各自的意義和可能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