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天国的批判》的下册,书中评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性人物的作品,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神学之间的关系为主。本书处理布洛赫(Ernst Bloch)、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齐泽克(Slavoj zizek)和阿多诺(Theodor Adorno)等哲学家关于神学的着作。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些哲学家竟然撰写了那么多的神学着作,但是却鲜少被研究者提及。本书除了探讨这些哲学家的神学探究以外,也触及这些哲学家的神学着作如何渗透进入他们的思想,并丰富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作品。因而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圣经的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与班雅明)、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新教转向(齐泽克与阿多诺)。本书同时也探究廿五年前在圣经研究之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旨趣所发展出来的圣经批判,探讨其背景,并且评价现其在现代圣经研究中重新复兴的地位。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者与神学究竟有何关联?他们岂不是都主张无神论吗?然而,本书所介绍的每一位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显然都着迷于神学。他们书写了大量关于圣经与神学的主题论文,甚至相关的专书着作。神学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以及我们应如何在神学的亮光下重新评价他们的思想,即是本书作者所要探求的主要目的。尽管宗教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被拒绝了,但马克思主义不能在没有神学的情境下被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在台湾与中国历史上同样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华人读者重新评价近代历史的特征。
作者简介
罗兰.博尔 (Roland Boer)
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曾任教于雪梨大学等,现任为澳洲纽卡塞(Newcastle)大学教授。主要学术研究兴趣为:圣经批判理论、圣经与政治、文学与神学、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个人部落格:stalinsmoustache.blogspot.com/.
这本《天国的批判(下):论马克思主义与神学》光看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震撼。马克思主义,这个在台湾过去几十年里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理论,如今竟然要与神学放在一起探讨,这本身就充满了挑衅意味。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究竟要如何搭建这两者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桥梁?是试图从中找出共通之处,还是揭示其内在的根本矛盾?尤其“批判”这个词,让我好奇作者将以何种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神学解读进行审视。是批判其对宗教的工具性利用,还是批判其在面对人类永恒的精神需求时可能存在的局限?又或者是,从神学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是否曾经因为忽视了某些超越性的维度而走向了误区?作为长期浸淫在多元思想环境下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对跨学科的对话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种关乎意识形态基石与精神信仰的碰撞,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对立的视角,能够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价值多元的浪潮中,马克思主义与神学各自的意义和可能性。
评分读到《天国的批判(下):论马克思主义与神学》这个书名,我脑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当年,马克思主义曾深刻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台湾自然也不例外。而基督教神学,特别是西方传统的神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批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认为其麻痹了人们的反抗意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神学家试图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寻找与解放的叙事、对社会公义的呼唤相契合之处,甚至出现了“解放神学”这样的思潮。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正是在这个复杂交织的领域里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天国”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是宗教的彼岸天堂,还是某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而“批判”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点,还是神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解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深入的、不回避争议的学术对话,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信仰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新的启示,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这种关于宏大叙事和终极意义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天国的批判(下):论马克思主义与神学》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抓住了我。它有一种直击核心的锐利感。马克思主义,一个强调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论的理论体系,而神学,则关乎信仰、超越性、以及对终极意义的追问。这两者放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张力场。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它们置于“批判”的显微镜下细细审视的。是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在解释人类精神层面时的不足?还是认为神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支撑,或者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也能为神学提供新的反思维度?我尤其在意“下”这个字,暗示了上册可能已经铺垫了某些基础,而这本“下”册,则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论证。作为在台湾这个高度世俗化又同时保留着各种信仰传统的社会中成长的读者,我对这种跨越思想领域的对话总是充满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够呈现出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精神寄托的不断探索,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和未竟之处。
评分乍看《天国的批判(下):论马克思主义与神学》这书名,一股前所未有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又带着某种神秘感。马克思主义,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学说,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宏大蓝图。而神学,则是关乎信仰、彼岸世界、以及人类精神追求的领域。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批判”,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种跨越了唯物与唯心、现实与超越的对话?是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中,找到对神学意义的新的阐释空间?还是从神学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特别是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偏颇之处?“天国”这个意象,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意义?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还是宗教信仰的终极目标?我在台湾,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但如此直接地将这两个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放在一起进行深度探讨,还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极为精辟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物质追求与精神慰藉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盼。
评分《天国的批判(下):论马克思主义与神学》这个题目,实在太引人遐想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从小就从教科书上接触到,它似乎总是与无神论、唯物论挂钩,与宗教信仰处于一种天然的对立面。然而,这本书却将其与神学并置,并且冠以“批判”之名,这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求知欲。我非常想知道,作者究竟要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展开这场对话?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触及了神学所关心的普世价值,例如对压迫的批判、对解放的渴望?还是说,神学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时,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天国”这个概念,在神学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它是否也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探讨的某种终极理想社会的一种隐喻?又或者,作者是要通过批判,来厘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揭示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在台湾,我们见证了各种思潮的碰撞与融合,理解这种看似难以调和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意识形态下,人们对公平、正义和生命意义的持续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