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學習 預約廣大的視野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是從核心往外開發的;猶如漣漪,一圈圈嚮外擴展;又如雪球,一層層往外增生。從嬰兒張開雙眼、幼童邁開小腿開始,每一步嚮外的探索,在生命的圓環裏都是成圈在變大的。
因為學習,我們的見識增長瞭,也因為學習,我們的感覺加深瞭,終於能纍積齣既深且闊、密密實實的經,做為明日生活的根柢。
踏實的學習,愈早開始愈好,因為結實有的內圈,絕不會落得外圍鬆軟無形的。
鄉土 從內圈個開始
鄉土,是圍繞在你身邊、由親友、老師、同學、鄰居和傢庭、學校、社區、城鎮等,構築齣來的一種固有環境。這層層疊疊、活潑生動、齣現在眼前的人、事、物,正是我們課外學習的無窮資源。成長中的你,是不是該走齣教室,走入身處的環境中呢?是不是該在上一代延續下來的生活形態中,明白自己所繼承的社會,預它的變遷呢?
在這裏,我們介紹颱灣鄉土文化中,有遊戲精神又富創造力的各種藝術,做為年輕朋友瞭解斯土斯民的踏腳石。請細心翻閱,更期盼你能感覺齣,學有專精的作者們,對自己鄉土永恆的熱愛和深切的投入。
藝術 生命珍貴的萌發
我們明白,會長大成為一棵榕樹,或是一叢玫瑰,從來不曾是因為澆灌的結果,它必定在生命萌芽的起點,就已滿載往後成長的基因。而藝術燦爛的花朵,也正因為是:在我們祖先或我們自己的心中,早己根植著一個,想用藝術來反映生活世界的美麗的原始渴望。從這個角度來看,鄉土藝術可以說是最接近人類藝術的萌芽點瞭。
鼓勵學習鄉土藝術,未必就是一味的墨守、歌頌。畢竟認識並認同自我鄉土的美好與可貴,是最初的創造與欣賞,但是,創造力起源於熱愛,而要欣賞得先鍾情,隻有在學習中交互感染,纔能領略並提昇美的感受力,纔能以踏實的基礎來開步創造,並輕鬆走進世界。
作者簡介
林保堯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於竹北六傢忠孝堂。北師五專五七級畢業,日本築波大學藝術學研究院博士課程肄。著有《中國銅鏡藝術》、《中國玻璃藝術》、《兒童繪畫漸進教學》等書。曾任北縣漁光國小虎寮潭分校教師、淡江大學講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住任。
陳奕愷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修中國佛教藝術史,曾赴大陸石窟考察多年,現在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
一、緒論 6
認識鄉土美術工藝 8
二、繪畫 16
1. 民間書畫 18
2. 版畫 24
3. 彩繪 32
三、雕塑 42
雕塑藝術 44
1. 石雕 46
2. 木雕 54
3. 竹雕 66
4. 皮雕 70
5. 漆塑 74
6. 彩塑 78
7. 塑像 86
8. ?塑 96
四、工藝 102
傳統工藝 104
1. 陶藝 106
2. 漆藝 116
3. 瓠藝 122
4. 紙藝 126
5. 竹紙藝 132
6. 藤竹藝 142
7. 編織藝 150
8. 木工藝 164
9. 石工藝 172
10. 金工藝 180
11. 玻璃工藝 188
五、結語 192
想像力、創造力和生命力 194
我是一個對“動手做”有強烈興趣的手工藝愛好者,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激發我創作靈感和提供實際操作指導的書籍。《颱灣傳統美術工藝》這個書名,雖然聽起來有些宏大,但我猜想它其中一定會有一些關於傳統工藝的製作方法和技巧的介紹。我腦海裏已經浮現齣一些畫麵,比如書中會細緻地講解如何用天然顔料為木雕上色,如何調製齣適閤製作陶器的泥土,或者如何編織齣精美的圖案。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分解動作”的圖解,能夠一步一步地跟著學習。當然,我也明白,這些傳統工藝的精髓往往需要長期的實踐纔能掌握,但僅僅是瞭解其製作的復雜性和精細度,就已經足夠令人驚嘆。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哪些基礎的材料是容易獲取的,哪些工具是可以自己製作的,或者有哪些現代化的改良方法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讓我能夠從最簡單的入門級項目開始嘗試,逐漸挑戰更復雜的作品。如果書中還能推薦一些可以購買材料或工具的商傢,那對我來說就太有幫助瞭。
评分說實話,我選擇這本書更多是源於一種“知識儲備”的需求,而非直接的“閱讀體驗”。我是一名對藝術史略有涉獵的文化愛好者,在接觸到《颱灣傳統美術工藝》這個書名時,立刻聯想到瞭它可能涵蓋的那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我設想,這本書應該會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性著作,它會從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去剖析颱灣傳統美術工藝的形成與發展。我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颱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是如何塑造瞭這些藝術形式的?例如,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的殖民統治,以及近代兩岸交流的影響,在美術工藝上會留下怎樣的烙印?我很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文獻資料引用和學術考證,能夠展現齣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我也希望能讀到關於不同工藝門類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影響,例如,陶瓷的釉色和彩繪的圖案之間是否存在一種美學上的呼應?我也對書中關於“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有所期待,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取捨、如何融閤,是許多傳統技藝麵臨的共同課題。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深入理解颱灣文化肌理的一把鑰匙。
评分我是一名對颱灣民間藝術充滿好奇的旅行者,這次旅行前偶然發現瞭這本《颱灣傳統美術工藝》,雖然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研究,但它的齣現無疑為我的旅程增添瞭許多期待。在颱灣旅行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在一些廟宇、老街或者工藝品店裏邂逅那些充滿古樸韻味的物件,無論是神像雕刻的莊嚴,還是布袋戲偶的生動,抑或是剪黏藝術的華麗,都讓我印象深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係統的框架,去理解這些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例如,我想知道為什麼某些地區的雕刻風格會如此獨特?又或者,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影響下,藝術錶現形式會有哪些微妙的變化?我很看重書中對這些工藝品背後的故事的挖掘,例如某個傢族代代傳承的絕技,或是某件作品背後蘊含的民間傳說。我也對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仍活躍在第一綫的傳統工藝大師,以及他們的創作理念和生活狀態感興趣。如果這本書能指導我去尋訪那些隱藏在市井中的手工藝人,瞭解他們的堅持與創新,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體驗。雖然書名是“傳統美術工藝”,但我更希望它能展現齣這些“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煥發新生,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我剛入手不久,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讓我對颱灣的傳統美術工藝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文化印記的手工藝品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身上有一種說不齣的溫度和故事感。想象一下,那些世代傳承下來的技藝,在匠人手中化作一件件精美的器物,背後凝結瞭多少心血、智慧和歲月。書裏提到的例如木雕、彩繪、陶瓷、織品等等,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介紹這些工藝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各個時期不同的風格特點。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到製作這些工藝品的具體流程,比如原材料的選擇、工具的使用、以及各種精細的製作手法。如果能配上清晰精美的圖片,那就更好瞭,能直觀地感受那些工藝品的質感和美感。畢竟,文字描述總歸是有限的,視覺的衝擊力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樸實,平裝本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都可以翻閱,這對於我這種喜歡碎片化閱讀的人來說非常友好。總而言之,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探索颱灣傳統美術工藝世界的絕佳契機,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感受那份古老而迷人的魅力。
评分我是一名對亞洲文化,尤其是華人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收藏傢,我一直緻力於搜集那些能夠代錶某個地區獨特文化符號的藝術品。《颱灣傳統美術工藝》這個書名,恰好點燃瞭我探索颱灣本土藝術珍品的興趣。我設想,這本書應該會是一個精美的畫冊,裏麵收錄瞭大量颱灣傳統美術工藝的代錶性作品,並配以詳盡的文字介紹。我期待書中能展示那些已經成為“稀世珍寶”的古董級工藝品,比如清末民初時期的瓷器、木雕、刺綉等,並詳細介紹它們的曆史背景、藝術價值以及收藏意義。我也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當下依然活躍的、具有較高收藏潛力的工藝大師及其作品。我尤其看重書中對作品細節的呈現,例如,一幅畫作的筆觸、一件雕塑的紋理、一枚印章的篆刻,這些細節往往是判斷一件作品真僞和價值的關鍵。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如何鑒定、保存和保養這些傳統工藝品的方法,那將對我這位收藏傢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瞭解和發掘颱灣傳統美術工藝寶藏的可靠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