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笔筒辩证法 本系列书原名《英华沉浮录》,共10辑。系董桥于1995年至1997年于香港《明报》所撰写的专栏文字,后由明窗出版社结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湾情况,于每篇文后附加发表时间,并依内容重新编辑为阅读(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语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游(作品集6)五类,提供读者背景想像,分别为《天气是文字的颜色》、《红了文化、绿了文明》、《竹雕笔筒辩证法》、《锻句鍊字是礼貌》、《给自己的笔进补》、《酒肉岁月太匆匆》,原书之序则移于《酒肉岁月太匆匆》书后以为〈附录〉。
作者简介
董桥
董桥先生历任明报月刊、读者文摘及明报总编辑,又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现任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先生于当今中港台的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备受推崇,文评家称颂董先生的作品,“中外学问贯穿其中,古今情怀融注于内!”我们现推出一系列的《董桥文字集》共十二册,其中第七至十二册将董先生以前所写《英华沉浮录》的精美散文重新修订分类和整理编排,结集成书。在第九册(分上、下册),董先生分享他的艺术欣赏心得和对政治时事的洞察,谈及古玩版画和政府高官,带出深刻的体会。
老實說,我對藝術史上的各種流派和理論,並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但“辯證法”這個詞,總有一種在挑戰我固有認知、引導我深入思考的魔力。這本《竹雕笔筒辩证法(上)》恰恰運用了這個詞,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猜測,作者或許會從竹的材質特性出發,探討其在雕刻過程中所面臨的限制與可能性,這本身就充滿了辯證的張力。例如,竹材的韌性與脆性如何被雕刻師巧妙地利用?不同的竹材種類,又會對最終的藝術呈現產生怎樣的影響?更進一步,書中是否會探討,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對於竹雕筆筒的審美偏好是如何演變的,而這種偏好又如何反作用於竹雕藝術的發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看似抽象的哲學概念,具體化到對一個個實際的竹雕筆筒的分析中的,這一定會是一場思維的盛宴。
评分初次見到《竹雕笔筒辩证法(上)》這個書名,腦海中瞬間就湧現出許多奇妙的聯想。竹雕,我一直覺得是種非常能體現台灣在地特色的工藝,那些細膩的紋路,常常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美。而“辩证法”這個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比較學術、比較深奧的東西,所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極大的反差感和吸引力。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用辯證的思維來解讀竹雕筆筒?會不會是從竹的生長過程,去探討其內在的生命力與外在的形狀之間的辯證關係?又或者,會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不同時期竹雕筆筒在材質、技法、藝術風格上的演變,以及這些演變中蘊含的對立與統一?尤其“上”這個字,更讓人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內容豐富到需要分冊,又或者在探討過程中,會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辯證推進過程。總之,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竹雕,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呈現。
评分这本《竹雕笔筒辩证法(上)》的封面设计就相当有意思,用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墨绿色作为主色调,搭配上烫金的繁体字,一股浓厚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一眼就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竹雕的书。我一直对台湾本土的工艺美术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里面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竹,作为台湾随处可见的材质,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竟然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哲学的意味。尤其是笔筒,这个曾经是文人书房里必不可少的器物,承载着多少的墨香与思绪。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竹雕笔筒?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還是從工藝技術的演變,或是從其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書名中的“辩证法”三个字,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本书到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書名中“辯證法”這個概念所激發的好奇。在我的印象中,竹雕藝術通常是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紋飾來打動人,但“辯證法”似乎引入了一個更為宏觀和深邃的思考維度。試想一下,一個小小的筆筒,如何能體現出事物的對立統一,又如何在細節中展現出發展變化的規律?這聽起來像是將深奧的哲學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藝術品鑒賞中。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透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竹雕筆筒的觀察與分析,揭示出其背後隱藏的時代變遷、審美演進,甚至是社會文化的演變軌跡。比如,清代竹雕筆筒的繁複雕飾,與現代簡約風格的竹雕筆筒,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辯證的發展關係?它們在材質選擇、雕刻技法、紋飾寓意上又有著怎樣的差異與聯繫?這本書若能提供這樣的視角,將會讓讀者對竹雕藝術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瞥見這本《竹雕笔筒辩证法(上)》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什麼角度?”。竹雕藝術我接觸過一些,也欣賞過不少,但從“辯證法”的角度來切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各種可能性:或許是探討竹材本身的物理特性,像是虛心和堅韌,這本身就蘊含著辯證的矛盾;又或許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不同時代的竹雕筆筒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形成對立又統一的發展脈絡。我對書中會如何闡述“辯證”這一概念,如何將其應用到對筆筒的具體賞析上,感到非常好奇。它會不會討論,一件優秀的竹雕筆筒,是如何在技藝的精湛與意境的深遠之間取得平衡的?又或者,它如何在一種傳統的器物形式中,融入創作者的創新思維,形成一種辯證的延續與突破?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熟悉的器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