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备有教学投影片,欢迎授课教师索取》
本书首先简介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与情绪的重要性。其次是分析语言与非口语的特性,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最后则是讨论关系动力,强调沟通关系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维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及人际冲突的型态与解决之道。
除了正文之外,每章都有「技巧建立」以供练习相关的沟通技巧,「自我检视」提供读者评估自己的现状,「大千世界」提供不同的文化视角,「沟通文本」使得读者更能具体地体验相关的沟通技巧,「短诗和漫画」则画龙点睛地强调了重要观念,这些书写上的安排都增加了阅读的乐趣。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相当适合老师、沟通训练者、主管、父母或夫妻,乃至一般社会大众等各个领域的读者群阅读。
校阅者简介
黄素菲
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
专长为个别与团体谘商、生涯谘商、人际关系与沟通、情绪调适等。
曾担任东吴大学专任讲师, 以及台北商专、师范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学院、东吴大学、实践大学、辅仁大学、海洋大学等兼任讲师。
现任阳明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逡巡
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沟通的历程
沟通的原则与迷思
人际沟通的本质
在关系中的沟通
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第一部分 看入人里
第二章 沟通与认同: 自我和讯息
沟通与自我概念
自我的呈现:沟通是一种认同的管理
第三章 知觉: 你怎么看就怎么得
知觉历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的正确性和不正确性
知觉检核以防止误解
同理心和沟通
第四章 情绪: 思考、情绪和行动
情绪是什么?
情绪的种类
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情绪表达的原则
管理困扰的情绪
第二部分 看出人外
第五章 语言: 障碍与桥樑
语言是符号
了解与误解
语言的影响
性别与语言
语言与文化
第六章 非口语沟通: 没有语言的讯息
非口语沟通的特性
口语与非口语沟通的差异
非口语沟通的种类
第七章 倾听: 不只是听见
倾听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性别和倾听
无效倾听的类型
为什么我们无法有效地倾听
讯息式的倾听
用倾听助人
第三部分 看人之间的关系动力
第八章 沟通和关系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关系
关系发展与维系的模式
在关系中的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的相对端
第九章 增进沟通气氛
沟通气氛:正向关系的关键
防卫:原因与对策
对批评予以不防卫回应
第十章 处理人际冲突
冲突的本质
个人的冲突型态
肯定而无须攻击:清晰讯息的处方笺
关系系统中的冲突
冲突型态的变项
冲突解决的方法
双赢的沟通型态
建设性的冲突:提问与释疑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且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任的建立”这一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靠性、真诚性和能力,并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法来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和培养这些特质。比如,在可靠性方面,它不仅仅是遵守承诺,更是要展现出一种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让对方知道你不会轻易改变主意或逃避责任。在真诚性方面,它强调的是开放和坦率,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即使这些想法可能不那么受欢迎。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同理心”的部分,作者认为它是建立深层信任的基石。真正的同理心,不是简单地理解对方的处境,而是能够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情感。我曾经在一次与朋友的深度沟通中,尝试运用书中的同理心技巧,去倾听他最近遇到的挫折,并尝试去理解他内心的失落和焦虑。出乎意料的是,这番真诚的交流,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也让他感到受到了极大的支持。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信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真诚互动,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整体感觉挺扎实的,尤其是关于“倾听”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无效倾听的各种表现,比如心不在焉、打断、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等等,并一一给出了纠正的方法。我以前总觉得听别人说话很自然,也没太在意,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听”而不“倾听”。比如,当我看到朋友沮丧的时候,我常常会急于给出建议,或者分享我自己的类似经历,结果非但没有安慰到对方,反而可能让她觉得不被理解。书里提到了“同理心倾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评判和预设,真正走进对方的感受里去。我尝试在和家人沟通时运用这种方法,发现效果真的不一样。他们会觉得我更懂他们,沟通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而且,书里还讲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比如眼神的交流、肢体语言的运用,这些细节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传递真实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际沟通并非只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耐心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回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它在某些方面让我眼前一亮,但在另外一些部分,我则觉得有些过于理论化,不够接地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探讨。它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受到自身信念、价值观和过往经历的影响的。作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晕轮效应”、“锚定效应”等,并解释了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和他人的判断的。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比如我曾经很容易因为一个人外表光鲜就觉得他一切都好,或者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就对某个群体产生偏见。书中的练习题也很有启发性,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用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但是,在一些关于“社交技巧”的章节,我觉得作者提供的建议有时显得有些模式化,缺乏一些弹性和灵活性。比如,某些礼仪性的表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场合下,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但书中似乎没有给出太多的具体指导。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工具,但具体如何应用,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实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来理解和提升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尤其让我受益的是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以往我对于人际冲突总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认为争执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当且健康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以及应对策略,比如“避免型”、“迁就型”、“竞争型”、“妥协型”和“协作型”。我尤其对“协作型”印象深刻,它强调的是在尊重对方需求的同时,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互相让步,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书中举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能够轻松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我尝试在一次与同事关于项目分工的讨论中运用了“协作型”的思维,不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主动去了解对方的顾虑和想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最终不仅解决了分歧,还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合作效率。这本书让我重塑了对冲突的认知,不再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看作是加深理解、促进关系发展的机会。
评分我认为这本书在“沟通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相当有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章节所打动。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问题,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问题的背后意图和效果。比如,开放式问题鼓励对方详细阐述,封闭式问题则用于确认信息,而引导式问题则可以帮助对方梳理思路。我过去在和他人交流时,常常会忽略提问的重要性,或者只是随意地问一两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利用提问来促进对话的深入。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导对方挖掘内心深处的想法,揭示隐藏的动机,甚至帮助对方发现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书中的“SPIN销售提问法”对我启发很大,它教我如何层层递进地提问,从了解现状到发现痛点,再到强调需求的重要性,最终促成积极的行动。我尝试在一次工作汇报中,运用类似的提问技巧,主动去了解领导关注的重点,并针对性地进行阐述,结果沟通的效果比以往好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提问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构建关系、影响他人的有力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