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gard在《概念革命》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的演化中,凡遇原有科学概念,包括原理、原则等,全盘为新的概念、原理、原则取代时,自然形成科学概念系统的空前变革。此种现象,套用政治术语,Thagard称之为概念革命,就自然科学而言,确为名实相符而十分贴切的用词。
概念革命总结的六个论点主要将在第二~四章呈现。第二章回顾哲学、心理学和计算性的解释,以说明概念是什么,并提出一个与革命性概念改变相容的理论。第三章讨论概念发展的本质以及借由新概念和现存概念的连结考量计算的机制。第四章呈现解释融贯性的理论来说明概念系统的取代是如何发生,并同时描述一个应用解释融贯性的计算模型ECHO。第五章则是处理一些第四章留下来的一些议题,如考量后续的理论、科学合理性的问题,和解释本质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本书最主要的考量在于呈现一个革命性概念改变的理论,而不是去调查科学革命的历史,因此笔者并非依据编年史进行重要革命的讨论(本章末提供一个科学革命的编年史)。第三、四章是举十八世纪中化学上最重要的革命为例,它是一个在概念革命上极具教育性的个案。第六章分析十九世纪达尔文的革命,第七章则呈现二十世纪地质上的革命。第八章是从十五世纪哥白尼的工作到二十世纪的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革命。第九章考量在心理学上是否有革命发生。
一般我们所称二十世纪的行为学派和认知革命与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主要革命是迥然不同的,因为它们大都未经历重要的理论取代。最后,第十章笔者将回顾在不同的科学革命中所发生的概念改变,并将之与发展心理学家用以描述儿童的概念改变之种类相比较。凡读过前五章的读者,在后续几章中可任意选择某一章去阅读,而不须依序阅读。
这本书的目的是整合哲学、心理学和计算学的进程以提出一套概念改变的理论,并应用在一些重要的科学革命。其中,我并未涉及科学改变之社会脉络的讨论。这并非意味着我否认社会因子在发展科学知识时的重要性,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认知的因子,我将在5.2.5节中进行简短的讨论。除此之外,我也跳过对非科学概念革命的讨论。或许其他作者将会探索在此处用以解释科学发展中概念改变的机制和理论评鑑是否也适用于自然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概念革命》,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非常有分量,好像预示着一股颠覆性的思想浪潮即将来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抽象的、流动的线条,仿佛在描绘着思想的碰撞与重塑,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最近台湾社会正在经历很多关于社会议题、文化认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深刻讨论,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新的视角和理解框架。在这种氛围下,《概念革命》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我尤其对书中所探讨的“思维范式转移”的部分感到好奇。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跳出舒适圈”,但“舒适圈”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跳出”?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们不仅能看到旧概念的局限性,还能构建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概念体系?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有效沟通复杂思想的实用建议。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理解深度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清晰而有力的概念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评分《概念革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常常感到“卡住”的人量身定做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境,常常是因为我们固守着一套过时的思维模式,无法看到新的可能性。这本书很巧妙地把一些我们熟悉的事物,比如科学发现、艺术创作、甚至日常的沟通,都联系起来,展示了“概念”是如何被创造、传播和改变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隐喻”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的隐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的。比如,我们看待经济,是把它看作是一场“游戏”,还是一个“生态系统”,其结果就会截然不同。这种对语言和概念之间微妙关系的洞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问,如何挑战假设。它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将模糊地带视为创新的温床。在台湾,我们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变迁,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以及更多的台湾读者,学会如何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甚至去引领这种变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精巧,《概念革命》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的本质”讲起,一步步深入到“概念的演化”、“概念的冲突”以及最终的“概念的重塑”。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上的重大概念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广博知识和独到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变革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关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讨论,作者将它们置于更宏大的“概念革命”的框架下审视,让我对这两次革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台湾,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各种新的概念和思潮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好坏难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去辨别哪些是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概念,哪些只是昙花一现的流行语。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思想的马拉松,虽然过程需要付出努力,但终点收获的清晰度和深刻性,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概念革命》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看见”的启蒙。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事实”,其实都建立在一系列被我们忽略的“概念”之上。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描绘了概念世界的多彩与变幻。他强调,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对现有概念的重新组合、颠覆或者融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所吸引,它揭示了许多看似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如何被某些核心概念所驱动和定义的。这让我对台湾当前的政治和社会 discourse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在很多问题上,大家会如此难以达成共识。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也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本邀请你参与到一场智力探险中的邀请函。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世界,这种感觉非常强大。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概念革命》这个书名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概念”听起来有点学术,担心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立刻就抓住了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解释一些听起来很高深的哲学或心理学原理时,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吃力。我特别喜欢他讲到的“认知偏差”那一章,里面列举了好多我平时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等。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很多时候做出的决定,并不是那么理性,而是受到了很多隐藏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也对身边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强迫读者接受任何一种新的“革命性”概念,而是鼓励大家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箱,让你学会如何拆解、分析和重构自己的认知,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是从内而外的改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开阔了不少,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台湾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