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更早的时候,西藏还给人们一种香格里拉化外世界的印象。它隐藏在喜玛拉亚云霄之中,激荡了多少冒险家、殖民地探测家、作家和登山者的心。标题带有诗意的有关西藏的书在全世界销售着,学者们也大书特书雪山国的神秘。在这众声喧哗的溢美声中,西藏人民的真正声音至今还只是一个苍白的回响。
班旦的故事既不是历史,也不是关于一个高僧独坐冰窖的神秘启示录。这是一个政权,假借了进步和意识形态的名义,非人性地残害一个人的故事。西藏不是唯一承受过这种恐怖经验的地方,这里发生的事只不过标志了人类史上又一个残暴的例子。在即将近入新的千年纪元时,这种苦难似乎还没有要从地球上消逝的迹象。──取自一九九七年夏加.次仁为英译本所撰的前言
作者简介
班旦加措
1933年班旦加措诞生在一个富裕的藏族家庭,父亲是地主,虔信佛教。班旦11岁时剃发为僧,在帊南的嘎东寺出家。后来进入拉萨附近的哲蚌寺的洛色林佛学院进修,接受了全盘正规的佛教义理教育,师从印度高僧仁曾丹巴大师。1959年3月,达赖喇嘛被迫流亡,西藏人民抗暴失败,中共开始大批逮捕康巴战士和平民,并将大量僧侣下狱。班旦因拒绝出卖师长,被捕入狱,判刑7年。他因忍受不了酷刑和饥饿而逃跑,逮捕后加刑8年。15年刑满之后,又留场就业10年。
1983年他终获自由,三个月后,因张贴主张西藏独立的大字报,他再度被判刑8年。1992年,班旦在度过了33年牢狱生涯被释放之后逃往印度。他以劳改营的倖存者的身份,现身说法,向世界指控中共政权的反人类、以及宗教和种族迫害的罪行。班旦喇嘛现定居达兰萨拉。
序言
达赖喇嘛
班旦加措的证词是一部杰出的关于受难和忍耐的故事。中国早期佔领西藏时,班旦原是一名僧侣,被逮捕时才二十八岁,到1992年他已经六十岁了才被释放。
在他三十一年的牢狱生涯中,班旦加措忍受了酷刑、难耐的饥饿和无穷无尽的「思想改造」,但是他始终拒绝向压迫者屈服。他之有勇气这样做,甚至能宽恕他的加害者,这不仅仅是西藏人天性达观的赐予,我想这跟佛教教导人们应当具有爱心、仁慈、宽恕,以及天下万物皆相亲相属有关,它是我们内心平和充满希望的泉源。
《雪山下的火焰》生动地展现了西藏当代历史和随之而来1949年的被侵占。班旦加措记录了文革的恐怖年代,以及他对难友们的深切同情。他个人可能被处死的威胁并没有吓住他,倒是那些他亲眼目睹的绝灭人性的残忍行为令他极为倞怖。
这本书能帮助许多原先仅仅风闻古老佛教的文明传统和结构遭到粗暴破坏的人,进一步了解实况。寺庙和内部藏书及文物的摧毁,不仅是西藏的悲剧,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一些重新被修复的宗教机构所面临的各种压制尤其严重,僧尼们不能像以前独立西藏时代那样自由地研究和侍奉。从班旦加措的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精神核心的人性价值,如善良、忍耐、敬业等还依然倖存了下来,他的故事给我们巨大的启发。
成千上万的西藏人跟班旦加措一样逃离了故乡。当他终于平安地到达流亡之地后,班旦并没有放弃信念,安静度日,他的正义感和因西藏人的遭遇而产生的愤慨使他不能平静。面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对西藏的抹黑和歪曲,他把握机会要向世界披露西藏的真相。
我相信很少有读者不会被班旦加措的故事和他的坚毅执着而感动的。跟班旦加措一样,我也是乐观的,我期待有一天西藏重新恢复成为一个和平的地方,人们能够和睦相处。我们也许无力单独达到这个目的,但是班旦加措显示了,我们并不是这样无助的,甚至单一的个人也能有所作为。因此,我希望读者能受到他的启发,对西藏问题产生同情与支持。
一九九七年五月于达兰萨拉
中文版序
1995年4月3日美国众议院举行劳改听证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一个政治实体,认真地、严肃地想听一听这些倖存者的故事,第一次关切这样一个类似纳粹集中营及苏联劳动营,今天尚存在于中国的劳改营。我安排了下列六个人作证:一、唐柏桥:天安门运动中湖南地区的学生领袖,1989年7月被拘押至1991年1月释放。 二、何凯玲(女),因信仰天主教,自56年起劳改21年。三、蔡忠贤,天主教神父,自1953年起共劳改33年。 四、西藏喇嘛班旦加措,自1959年起共劳改33年。五、刘欣虎,因其父为反革命,所以自十三岁起随父生活在劳改营。 1964年才满十八岁即被劳教二年。1974年又以反革命罪判刑,前后25年之久。六、吴弘达,反革命右派分子自1960年起劳改19年。 这六个受害者代表了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运动中,被中共劳改的真实情况。中共使用了超出常人想像的野蛮及残暴手段,对他们的肉体及精神加以摧残,但他们始终屹立在那里,成了人类对中共专制政权的历史见证。
中国共产党为了统治西藏必需建立劳改营。 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占拉萨前,在青海(安多)地区已设立了许多劳改营,关押汉藏两个民族的人。在柴达木盆地,以西宁为基地向西一直到格尔木地区,一路开辟了十多个世界规模的劳改营。青海好似苏联的西伯利亚,大批汉族犯人由广东、上海、江浙、京津地区遣送来这里,造成了青海地区所谓「人口机械性地增长」(据中共人口普查资料)。康藏(又称西康, 康巴)地区的藏族犯人都送往成都、康定等地劳改营。西藏地区的劳改营是1959年开始建造起来的,西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监狱(劳改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下的历史纪录。相应地,中共还有另一个历史纪录是毁坏了无数的西藏宗教寺庙。
班旦喇嘛劳改了33年,释放时已62岁。他按西藏的传统自幼入寺做喇嘛。 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镇压西藏暴动时,28岁的班旦喇嘛被控支持暴动,判刑七年;1962年企图逃跑,加判为十五年。班旦喇嘛曾被每天二十四小时上手铐、脚镣长达六个月,后来为了强迫他编织地毯,解了手铐,脚镣保持长达两年之久。解了镣之后,他都不知怎么行走了。 1975年刑满被强迫留在劳改营就业。 1983年再次判刑九年。 1992年8月被释放。十三天后,班旦喇嘛翻越喜马拉雅山,逃脱成功。
班旦加措的三十三年劳改的故事实在一点也不复杂。他自小在农村成长,很原始的农村生活都不怎么使用钱币,火车、飞机从没见过。十岁当了僧侣,所有的文化教育来自经书及高僧。他在村里从来没有见过汉人,更不用说共产党。当时共产党声称要「解放」西藏,要穷人翻身,说是必须推翻阻碍社会进步的农奴主及僧侣集团。于是有一些人就成为「革命对象」,班旦加措就算一个。班旦喇嘛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信仰,这是中共政权最不能接受的。共产党说, 目的是要把他「改造好,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 班旦喇嘛就是怎么也「改造」不过来, 拖了三十三年之久。甚至把他押到杀人刑场, 声称也要杀掉他,都无效。共产党还是仁慈的, 没有如纳粹集中营那样设立毒气室,把人都杀掉。因为班旦加措是一个劳动力, 可以织地毯、刷油漆、开石子、烧砖、最起码可以代替牲口来拉犁种庄稼, 为国家创造财富。
少年读书时,背熟一句话:「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当时经过师长的讲解,我似乎懂得它的意义。今天读过班旦加措的故事,我才深深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
──摘自吴弘达的《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雪山下的火焰: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我仿佛看到,在雄伟而寂静的雪山之下,隐藏着一段被压抑却无法熄灭的挣扎。作者以“犯人”的视角,以“证词”的形式,传递的必然是未经修饰的、真实的内心独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同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我所不甚了解的西藏,以及那些在历史阴影下,为生存和尊严而奋斗的个体生命。雪山的冷峻,或许象征着环境的严酷,而“火焰”则暗示了在这绝望之中,依然闪耀着希望、勇气甚至是反抗的光芒。我好奇作者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的证词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自由、关于坚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遥远高原的、带着温度的诉说,那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鸣。
评分读罢《雪山下的火焰: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心中激荡着复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它并非是那种轻松易读的小说,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游记。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一次与历史深处的灵魂碰撞。作者用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将自己被囚禁的经历、内心的煎熬,以及对故土深沉的爱与思念,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牢狱生活的细节,关于酷刑的描述,字字句句都带着血泪,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呼吸,却又不得不继续往下读。他笔下的雪山,不再是明信片上光鲜亮丽的风景,而是成为压抑、孤寂,甚至是一种无声的见证。而那“火焰”,则是在这严酷环境中,个体不屈的意志,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内心深处从未熄灭的希望之光。他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这段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那些被掩盖、被遗忘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传递的那份沉甸甸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于它让我们思考,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强大韧性。
评分《雪山下的火焰: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整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缩影。作者以“犯人”的身份,以“证词”的形式,直接向我们揭示了某种不被大众所熟知的真实。这其中必然充满了艰辛、苦难,甚至是血与泪的交织。我能想象,雪山的寂静与壮美,与身处囹圄的孤独与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本身就极具戏剧性。而“火焰”,则象征着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依然存在的生命力,或许是反抗的火苗,或许是对家园的思念,又或许是对正义的追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在历史的巨浪中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保持内心的尊严。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为自由和尊严付出代价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简朴却有力,仿佛一张褪色的老照片,诉说着遥远而沉重的故事。《雪山下的火焰: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吸引我的,是它字里行间的坦诚与勇气。作者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面自己曾经的遭遇,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段令人心悸的经历。雪山,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代表着纯净、神秘和高远,但在这本书中,它或许也承载了无尽的压抑与沉默。而“火焰”,则像是在这冰天雪地中,不灭的希望,是内心深处不屈的呐喊,是任何强大的力量也无法熄灭的生命之火。我非常好奇,在怎样的背景下,一位普通的西藏人会沦为“犯人”?他的“证词”又会揭示出怎样的历史真相?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那些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如何寻找光明。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那个遥远而真实的国度,去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去理解那些被压抑却从未停止燃烧的生命力量。
评分这本《雪山下的火焰:一个西藏犯人的证词》的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沉甸甸的使命感和命运的残酷感扑面而来。“雪山”二字,自然让人联想到西藏那广袤而孤寂的雪域高原,是风景,也是某种象征,或许是纯净,或许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火焰”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炙热、挣扎、希望,甚至毁灭。“证词”更是直接点明了其内容的核心,这意味着这是一份来自亲历者的、未经雕饰的、真实的声音。我能想象,这位“犯人”的经历,一定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了某种信念或生存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他的证词,不仅仅是个人遭遇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的侧写,一段关于压迫与反抗、失落与坚守的史诗。我非常好奇,在这冰冷纯净的雪山之下,究竟燃烧着怎样炽烈而悲壮的火焰?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窥见那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生命轨迹,能否让我们触摸到那份久远而沉重的伤痛?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的瞬间,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这位无名的证人一同经历那段不凡的岁月,感受那份直抵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