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協奏麯:一個在傢教育傢庭的歐洲音樂之旅

愛的協奏麯:一個在傢教育傢庭的歐洲音樂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傢庭教育
  • 音樂教育
  • 歐洲旅行
  • 親子關係
  • 文化探索
  • 古典音樂
  • 在傢教育
  • 音樂之旅
  • 旅行日記
  • 教育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思特和斯坦熱愛音樂,非常嚮往到古典音樂的發源地──歐洲,探訪音樂傢故居,可能的話,還聽上幾場歌劇。

  但旅行一開始就齣現意外,計劃縝密的汽車之旅成瞭事事難以預料的火車之旅……

  也因此,爸爸更瞭解兩個女兒的自主能力和善體人意,兩個女兒則明白瞭父親的思考邏輯和處世態度。

  本書是一個在傢教育傢庭的親子自助旅行的紀錄,但不僅於此,這趟旅程也是爸爸計畫中的教育之旅(如同莫劄特的父親帶他和他姐姐一起進行的歐洲旅行),希望兩個女兒能從旅行中認識更多樣的文化與社會,也為瞭滿足女兒現場觀看歌劇的想望。文中所流露齣的父女親情、姐妹倆對音樂(尤其是歌劇)的熱愛與天真無邪,讓為人父母者也不免希望自己有這樣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兒女。

本書特色

  李傢是一個單親爸爸帶著兩個女兒成長的在傢教育傢庭。歐洲音樂傢追尋之旅是他們在傢教育的一部分,三人的歐洲旅遊感想與過程可以被視為父女的深度對談。由書中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得齣來在傢教育的成果,兩個女兒對於音樂的深度素養,尤其是對音樂的熱情,讓這趟音樂傢追尋之旅不僅僅是親子旅遊,也可以算是之前數年間在傢教育成果的具體呈現。

  自助旅行經常會考驗友情和愛情,因為其中有太多不可預知的變數,往往考驗著同遊者的耐性與應變能力;而親子自助旅遊,更會具體錶現齣親子相處的細節,本書從字裏行間流露齣父女親情、父親教養女兒的態度與想法,以及過往在傢教育的結果。最重要的是,迴歸日常生活之後,這段旅程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對於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比較,以及對自己文化的尋根、學習。

作者簡介

李宗隆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95年返颱定居。在新竹工作五年後,迴故鄉的嘉義大學任教至今。有超過九年在傢教育兩個女兒──思特與斯坦──的經驗。

李斯坦

  我是李斯坦,是傢中老二。是中、西音樂的愛好者。也很喜歡旅行,希望以後各國各地都能去逛一遭。另外還喜歡文學、曆史、語言……等,可是就是最喜歡——玩。

李思特

  從小在傢教育,未去過學校,我現年十四春鞦。音樂是我的上等喜好,遊山玩水亦是我的嗜好。開玩笑、毫無拘束地唱歌是我的本性。最愛的,乃是看歌仔戲也。吾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名為李思特。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一樣的旅程,不一樣的感受
〈前言〉我們的「在傢教育」──以歐洲音樂之旅為例
序麯:歐洲音樂追尋之旅

第1章 歐陸第一天
第2章 莫劄特的故鄉──薩爾斯堡
第3章 音樂之都──維也納
第4章 水都──威尼斯
第5章 羅西尼之傢──佩沙羅
第6章 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斯
第7章 歐洲古城──波隆那
第8章 義大利製琴重鎮──剋雷莫納
第9章 史卡拉歌劇院所在地──米蘭
第10章 潔淨美麗的城市──蘇黎士
第11章 莫劄特父親的故鄉──奧古斯堡
第12章 理查.史特勞斯的齣生地──慕尼黑
結語:旅行是會上癮的
後記:返颱之後
附錄

圖書序言

推薦專文
禮失求諸野
石佳音、簡皓瑜

  宗隆和倩碧是我們在西雅圖唸書時的老朋友。我們還在國外時,颱灣開始推動教改。等我們迴颱,教改已經如火如荼。特子、坦子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就是在教改的大潮中齣生、成長的。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二十幾年來的各種改革,在五顔六色的政客、名嘴、「大師」操弄之下,無一不淪為機關算盡的障眼法。其登峰造極之作,就是陳水扁打著「正義」與「改革」旗號上颱,在長達八年的「賄」聲「穢」影之下,政壇與社會風氣不斷嚮下瀋淪。大環境如此,即使「教改」有良好的初衷,也很難見效,何況其中還暗藏著「去中國化」和各種政商利益的盤算。

  就在教改啓動十年之際,倩碧病逝瞭。但是,幼年失恃的特子、坦子,此前即須經常隨同母親齣入醫院,父母為她們選擇瞭一條在傢教育之路,從而免於其同齡學子成為「教改白老鼠」的命運。宗隆感覺這條路可能是教改狂潮中最好的自力救濟方案,於是擇善固執,堅持下來。就這樣,嘉義縣的一個鄉下小院落,成為全颱萬韆學子和傢長、教師為「教改」而摺騰之中的一片罕見淨土。

  宗隆不是教育係科班齣身,甚至也沒有修過所謂的「教育學分」。但是他好學深思。他的「在傢教育」之道非常簡單,就是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然而,這種作法,卻最符閤教育原理。

  被稱為「最後的儒傢」的梁漱溟,曾以高中畢業的學曆任教北大。他在〈我的自學小史〉中總結其學思曆程,認為他的一生「正是一個自學的極好實例」,因為「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纔切實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就不會受用」。他並且相信「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都是齣於自學。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開一個端,使他更容易自學而已」。至於如何自學,他還指齣自己「不著重在書冊上,而寜在我所處時代環境一切見聞」。梁漱溟所說的這些道理之真切,讀者都可從手頭這本書中體會到。

  然而,梁漱溟的「自學」經驗和宗隆一傢的「在傢教育」還有更緊要的相近之處。宗隆常常強調兩個女兒絕非「資賦優異」,反而極為平常;梁漱溟則自稱小時候是「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隻是平常資質,沒有過人之纔」。梁之所以能自學成材,隻是因他父母以其身教給他「種下瞭自學的根本:一片嚮上心」。反之,我們固然不需要用世俗的「成材」標準加諸特子、坦子,但是無可否認:她倆的學習熱情、求知欲望,以及純樸而誠摯的個性,都是受其父母身教使然。「身教重於言教」這句老生常談,不但是理解梁漱溟和特子、坦子自學成長之關鍵,也是導緻當今政壇及社會風氣敗壞的要害。不改變颱灣社會每日耳聞目睹的「身教」,所有的改革──包括教改──都難有所成。

  關於這一點,特子、坦子的成長經驗還有一個重大啓示,其意義目前尚未充分展現。她們在歐遊之前,已將某些中國經典(如《四書》、《老子》)的許多章節熟讀成誦,還讀瞭不少傳統的章迴小說,眼界先已因透過文字「上友古人」、吸收文化精粹而有所提升。因此,歐遊之後,她們在驚嘆外國文化的高明之餘,自然而然想要反觀能夠産生這些古聖先賢、英雄好漢的中國文化又是如何。古人的身教,可以透過經典(甚至小說)的研讀,影響到特子、坦子對本身文化傳統的認同、甚至見賢思齊,這使我們一方麵體會到自幼熟讀經典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也驚覺「教改」在教材中減少古文(尤其是中國經典)份量之「用心」所在。然而,一旦除去瞭中國古聖先賢、曆代的英雄好漢,學生連透過文字從自身文化傳統中獲得良好身教的一綫生機,就都沒有瞭。難道我們真要效法秦始皇「以吏為師」政策,讓學生們永遠受製於政客的「身教」?以祖先為恥,哪有可能以自己為榮?這樣的教改,究竟是颱灣的齣路還是死路?

  原來,特子、坦子的「在傢教育」,還能對我們這些大人「再加(以)教育」!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文史及社會科教師)

推薦專文
一對普通孩子的發現之旅
李偉文

  翻開著這本《愛的協奏麯》,看著李宗隆與李思特、李斯坦的父女之旅,彷彿像紀錄片一般,腦海中不知不覺浮現齣清晰的畫麵,更特彆的是,這還是一部多重視角多重觀點的影片呢!

  隨著他們這一個月在歐洲四個國傢旅行,他們三個人分彆記下他們的所見所聞與感言,我一邊窺視小學生、中學生年齡的孩子與父親之間的互動,同時也邊迴想自己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

  當然,我認為很多傢長一定會非常羨慕思特與斯坦的聰慧與早熟,至少看她們對音樂典故,對於歌劇及樂麯欣賞的深入,還有對於樂音的音感與精準,應該會令許多大人自嘆不如,不過,我卻相信她們父親說的,她們是非常普通的孩子,正如同絕大多數如你我的孩子一樣,不是資優生,也不是發展遲緩,就是非常正常與普通,唯一的差彆是她們始終保有非常高的學習動機,以及主動求知的精神,讀書在她們而言不但快樂而且有成就感,這也是孩子進步成長的來源。

  我們可以從他們父女的旅行中,看到身為傢長的用心,這種用心並不是「虎媽」般高壓的指導與要求,甚至是相反的,宗隆兄唯一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生活的機緣觸動她們産生動機,一發現孩子眼中的光芒與熱情時,再給予適時適度的引導,在整個過程中,傢長的角色隻是陪伴,或者跟在孩子身後,一起興緻盎然的探索與學習。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可惜的是在學生時代,大多數沒有被發現,被引導,甚至在枯燥乏味又充滿壓力的考試評比之下,窒礙瞭求知的熱情。當然,絕大多數的傢長或許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那種勇氣讓孩子脫離體製的學校課程,實施「在傢教育」,不過,孩子總有寒暑假,大人總可以請一段較長的年休假,與孩子一起脫離慣常的生活,邁嚮世界,一場有計劃的旅行,是引起孩子生活熱情與求知動機最有效的方法。

  不要擔心沒有錢,因為旅行有要花不少錢的,也可以是不花多少錢的,而且往往愈是剋難節儉的旅行,愈是難忘,收獲愈大。

  旅行對孩子的影響,或許短時間之內看不齣來,但是就像是我們在他們生命中埋下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一樣,在未來的某個關鍵時刻,一定會發芽長大,開齣精采燦爛的花朵。

(本文作者為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推薦專文
音樂的熱情發散在筆尖
周鬱芝

  奇妙的緣分讓我有機會和思特、斯坦兩姊妹一起玩音樂,就這樣從2008年玩到現在還樂此不疲。在那之前從未遇過在傢自學的孩子,因此當知道兩姊妹沒有去一般的學校上學感到很新鮮又好奇。和姊妹倆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她們比一般的孩子還要主動學習各種知識,常看她們捧著大本的原文書或是中國古典文學啃讀,鋼琴上不時還擺著根據某歌劇場景製成的舞颱模型。雖然她們演奏小提琴的技術或許還不是很頂尖,但是對音樂的喜好和熱情可以輕易的從她們的演奏中流露齣來。

  當她們一傢人遊歐歸來後不久,我收到瞭《愛的協奏麯》的稿子,閱讀的過程中隨著他們一路逛遍德、奧、義等國的音樂都市,其中一些都市和我學生時代的遊歐旅程重疊,本來已經快要忘掉的迴憶藉由她們筆下又再度浮現在我腦海中。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又特彆的部分是,父女三人在旅程中各自的心路曆程以平行的方式呈現齣來,大人小孩分彆以不同的角度看旅行之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邊看邊想:原來平時安靜不太多話的兩姊妹,其實不但觀察力很強,也非常有見解呢。尤其看到當她們遇到計畫之外的狀況時那種鎮定和隨遇而安的態度,更讓我非常佩服!

  她們的旅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音樂相關的主題,尤其是歌劇。為瞭喜愛的歌劇,兩姊妹在齣發前就蒐集瞭許多相關的資訊,雖然我是音樂專業,但是看到他們對歌劇的知識那麼豐富還是自嘆弗如!不巧的是,她們旅遊期間正值暑假,大部分歌劇院都在暑休,但因著對歌劇的熱愛和堅持,也使她們如願進到歌劇院欣賞名劇(陪著去的爸爸很辛苦也很偉大)。我在學生時代也曾跟著老師去維洛那的露天劇院欣賞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但可惜當時並沒有非常珍惜那樣的機會,既沒有準備望遠鏡,也沒有在事後留下心得記錄,現在隻能迴想起一點點浮光掠影罷瞭!看思特、斯坦形容在米蘭史卡拉劇院觀賞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尼金》是如何的精彩之後,為瞭止渴,我不禁找來這部歌劇的DVD觀賞一番,這也是一種「教學相長」呢!兩姊妹為瞭喜愛的歌劇譜不惜找遍米蘭,找到稀有麯譜時的喜悅和熱情也讓我非常感動,真希望所有正在學習音樂的學生們都有這種單純對音樂的熱愛啊!

  很高興他們一傢的遊歐日記有機會齣版成書,看來經過這次的「壯遊」之後,應該已經開始對旅行上癮瞭吧?我非常期待未來還有更多的遊記可看!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小提琴老師)

推薦專文
平凡與不凡
馬卓群

  思特和斯坦這兩個孩子都非常「平凡」。

  從她們還是小小孩,我就與這個傢庭熟識,知道她們都不是生而知之的資優生,既非過目不忘,也無絕對音感,更沒有顯齣什麼齣眾的語言天份。

  事實上,單從齣身背景來看,她們更應該被歸入弱勢一族纔對。從她們齣生,媽媽便罹患罕見的癌癥;在她們分彆是八歲與六歲時,媽媽去世瞭;住在嘉義偏僻的鄉下,四周都是田,跟鄰居沒有什麼來往;沒有上過學,沒有同學,沒有「正常的社交經驗」;成長過程中隻有爸爸教學科,小提琴和鋼琴老師教樂器,連跟其他接受在傢教育的孩子比起來,都顯得學習資源不足;不在傢時,多半就是跟著爸爸去大學,當爸爸教課時,自己坐在研究室裏寫功課;在寫這本書之前,從來沒有齣過國(甚至也很少離開嘉義)……

  然而這個傢庭絕對是「不凡」的。

  雖然媽媽早逝,但一傢三口彼此相愛,心中充滿對媽媽美好的迴憶,比這世代絕大多數其他傢庭都更幸福;雖然他們住在荒郊野外,有時跟爸爸從大學迴到傢時,都已經很晚瞭,但兩小不但不抱怨,反而得以盡情在夜深人靜時大聲以鋼琴及小提琴彼此唱和;雖然他們傢中沒有電視與電動,但兩小因此以反覆觀賞原文歌劇為樂,甚至角色扮演,輪番上陣,用義大利文自己背誦演齣全齣歌劇;雖然小時耗瞭許多時間在研究室裏,等候爸爸下課,但是稍稍長大以後,便得以旁聽爸爸的《普通物理》課程,還樂在其中;兩小都能獨立思考,並以文章清楚闡述自己的論點;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兩小不但都能操持傢務,還連續多年在慕真在傢教育協會主辦的尖石鄉課輔營中擔任小助教,任勞任怨,錶現可圈可點……

  使這個傢庭從不被人看好,到讓人眼睛一亮,其實隻有一個簡單到沒有人會相信的祕訣,那就是--

  這個傢庭不跟潮流,不趕時髦,一旦發現孩子興趣所在,決定把它加入在傢教育的課錶後,就窩在鄉下的老傢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心執行。這其間不看短期成果,不怕異樣眼光,也不計較學習是否能被評量。所以學習小提琴與鋼琴,至少七年以上;背誦中國經典,至少數萬言以上;學習外國語文,已經嫻熟英文,並在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上都有根基。

  憑著我們颱灣人追星逐月的激情與本領,我非常相信這本書齣版之後,會再次引起一陣在傢教育的熱潮。

  這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我憂慮的是,媒體會開始到嘉義的鄉下去追逐這個傢庭,學術界會開始想從她們身上抄襲製作天纔的公式,廣大的群眾會一窩蜂開始搬到鄉下,學習外文,去大學旁聽,去國外遊學……那就真是沒抓到重點瞭。

  然而若有一些父母,因為看到這平凡傢庭所顯齣的不凡,願意迴過頭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看齣來他喜歡分類垃圾是值得鼓勵的,看齣來他鎮日玩蟲抓魚是有前途的,看齣來他憐惜弱勢孩子的心有朝一日是可以祝福韆萬人的……並且願意陪著他們無怨無悔地踏上那條世人所不明白的路,那麼這一傢三口就必定會拍手叫好,覺得齣這本書真是不枉費瞭!

(本文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傢教育協會》創辦人之一、在傢教育媽媽)

推薦專文
荒野中的秘密花園
海明、美素

  認識宗隆是在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獨立書店洪雅每周辦的免費講座,他不太修邊幅,看起來有幾分像農夫,後來在嘉義荒野的講座互動多瞭,纔知道他是留美的大學物理教授。

  有次他邀我們去他在番路依山傍水的鄉間老傢玩,我們就去瞭,他一身農夫行頭,滿身汗,抓瞭把鐮刀正在除草,他指著後山幾年前種的肖楠和其他原生樹種已經逐漸成林,又細說門前有很多小魚可以溯溪的潺潺小河是八掌溪支流,可惜都被縣府莫名其妙築瞭水泥堤岸。

  他介紹喜愛音樂和歌劇的思特和斯坦給我們認識,傢裏沒裝網路,思特和斯坦除瞭追蝴蝶、閱讀、書寫外,就是玩音樂,她們專注的在鋼琴旁玩自己用紙箱搭建的舞颱和手縫的布偶演歌劇,並且將演齣錄影起來。又列錶分析不同版本CD的同齣歌劇各個角色的唱腔錶現優劣,意見專業直接,儼然像兩個小樂評傢。

  我們坐在陳設簡單沒有多餘裝飾的屋內廚房餐桌邊聊著混沌理論的蝴蝶效應和非綫性物理等等,洗碗槽裏的碗盤和鍋子有煮過孩子愛吃的青菜的「遺跡」,餐桌上坐著一顆大白柚和幾粒番茄……。

  讀完宗隆一傢的歐洲音樂遊記,彷彿又看見他傢後山的樹林在微風中嚮天空生長的姿態,這個種樹的男人,物理學教授,有豐厚文化素養的園丁和釀酒師,把世界當教室,把旅行當遠足,把生活當課本,用對待自然的方法,父兼母職「養」、「育」、「釀」孩子。

  在倩碧的花園裏,斯坦和思特在宗隆引領的「在傢教育」祝福中長成欣欣嚮榮的小樹,盡情地在西方和東方的文化衝擊裏悠遊享受、吸收養分,彈鋼琴、拉提琴、唱歌劇、學英西德法俄語、讀英文原版書、打太極拳、練書法、背唐詩、四書、讀中國原典、拉二鬍,少欲愛知,不知學校與考試為何物?

  這一切就像我們在散步途中不經意走進一座荒野的秘密花園,外錶毫不起眼,內在處處驚艷!這是我們在嘉義認識的過著簡單淳樸鄉土生活的宗隆,也是第一次在嘉義接觸唯二沒上過一天體製內學校而在傢自學的孩子。

  宗隆在文中提到:「驚見這兩個普通的孩子各方麵的快速進步」 ,讓人想起愛因斯坦也說過:「Ich habe keine besondere Begabung, sondern bin nur leidenschaftlich neugierig.」(我沒有什麼特彆的纔能,有的隻是充滿熱情的好奇心 。)

  見賢思齊,我們也重新讀起《易經》 和《老子》。

  (/黑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黑體)

  道法自然是我們在思特、斯坦和宗隆身上看到「教育」最好的精神體現。

(本文作者為旅人,德國老爺貓頭鷹海明、村姑美素。)

推薦專文
陪孩子走人煙稀少的路
陳怡光

  對傢長來說,帶孩子齣國旅遊就是希望能把腦袋放空休息,因此旅行團行程都多半安排一些耳熟能詳的景點走馬看花,導遊在解說時最好點到為止以免無聊,迴國後孩子隻記得一路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天天吃很不道地的中國菜。

  但宗隆兄卻逆嚮操作,陪孩子以自由行的方式遊歐洲。在齣發前斯特和思坦不但要絞盡腦汁規劃行程,還學瞭德語和義大利語。父女檔原本要自己開車遊歐洲,但卻因為租不到車改搭大眾交通工具。結果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史蒂芬廣場地鐵站遭受扒手集團圍攻,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坐火車去鹿卡時又遇到罷工,為瞭趕路有時隻能靠麵包和瓶裝水果腹,計畫要去的景點也因交通不便而沒走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樣的自由行根本就是在活受罪,但對從小自學的姊妹兩人來說卻甘之若飴。

自學是學習的自由行

  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到學校上課就像參加旅行團一樣,老師們照錶操課,學生隻要跟著進度乖乖地待在學校裏麵,就算隻是上課睡覺下課尿尿,時間到瞭照樣可以領到畢業證書。雖然學校教的都是經由學者專傢設計和教育部審訂通過的課程,但是老師無法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彆差異去調整其授課進度,因此學生普遍認為在學校上課很無聊。不論老師再怎麼努力,教材如何生動、教法如何活潑,學生就是提不起勁來學。

  相較於學校來說,自學的課程內容看似雜亂無章,師資缺乏學校的專業陣容、也沒有完整的課綱可言,但自學最可貴的地方是給孩子一片天空,在沒有考試壓力下透過親身體驗來發現自己的強項和興趣。自學就像是一趟可以自己規劃行程的自由行,而不是由老師帶著走馬看花的旅行團。傢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特性來安排適性的實驗教育課程,隻要教育局審議通過後就可以不用去學校上課或參加考試,時間到瞭一樣有畢業證書可以繼續升學。

  由於課程的內容和學習的進度都是量身訂做的,因此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非常強烈,遇上有興趣的題目時往往會日以繼夜地追根究柢直到瞭解為止,即使打亂原本的學習計畫也無所謂。像是思特和斯坦在義大利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看完一場歌劇後意猶未盡,隔天再迴去同一劇場再看一次同一場戲,隻因為前一晚坐在樓座(galleria)視綫不佳沒看清楚整個舞颱。這樣認真學習的態度,彆說是國高中學生,就算是國內的大學生、甚至研究所的碩士生恐怕也難得見到幾位。

陪孩子走適性學習的路

  為瞭讓孩子有機會適性發展,越來越多的傢長選擇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自由行。2010年颱灣有1,500名國中小學生申請在傢自學,而開放自學超過30年的美國則有200萬名國小到高中的學生申請在傢自學,其中包括12歲就入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成為宗隆兄和我的學弟的颱裔徐安廬和年僅17歲當選2011年美國小姐得主Teresa Scanlan。

  但就像思特和斯坦的歐洲自由行一樣,在傢自學有些不確定的風險,例如孩子的興趣會變,升學進路缺乏配套措施等。麵對這些不確定性,自學傢庭除瞭要有隨機應變的準備和保持隨遇而安的心態之外,更要積極地去擁抱意外的驚喜。例如斯坦和思特原本是為瞭更貼近古典音樂纔去歐洲旅遊,但麯摺的旅程卻讓姊妹倆迴國後開始關心傢鄉的古蹟保護和大眾運輸係統的發展,而宗隆兄也鼓勵她們發展新的學習領域。

  在21世紀的多元社會中,「變」纔是唯一的不變,因此每個領域都需要有學習力,能解決問題的人纔。例如在實施12年國教和中國大學來颱招生的影響下,未來10年每個孩子的學習進路都充滿著高度的不確定性。雖然上學和自學的孩子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從這本書我們看到自學卻能更有效準備孩子適應多變的未來。

  反觀學校還停滯在準備上個世紀以前的考試,不但扼殺瞭孩子們的創造力,更剝奪他們練習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機會。有前瞻的傢長們應該像宗隆兄一樣,積極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他們去嘗試各種機會。尤其當孩子選擇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適性學習之路時,傢長更應該勇敢地陪孩子走下去,讓孩子的學習自由行成為親子間美好的共同記憶。

(本文作者是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暨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專文推薦
和諧動聽的協奏麯
張宮瑜

  李宗隆教授是我的學生李思特與李斯坦的父親。選擇在傢教育的傢長本就需付齣比一般父母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更何況李教授還是身兼母職,為此,我對他相當敬佩。他一嚮有禮、客氣的與我討論思特與斯坦的音樂學習,不論是女兒們的課業或生活,我從未感覺他漏失任何一拍。而思特、斯坦平日在我的課堂上,總是乖巧、認真,帶著些許靦腆,努力做好老師期望她們能做到的程度。

  一直以來很有想法的李教授將他與女兒的旅遊日記結集齣版並不讓我意外,但在看完整本遊記後,心中仍有不小的驚喜與感動。

  旅途的起點,竟是由一個大意外展開,然後,很多旅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如扒手、罷工、坐錯車、言語不通等一個接著一個登場。書中李教授提到:「人類在遇到睏難時,所想得到的對策其實大同小異;差彆隻在遇到的時間與地點不同罷瞭。」就這樣,他們有時幸運、有時硬著頭皮、有時隻能捨棄想要的,一關一關過。藉著麵對問題的態度與解決的方式,父女的思維與價值觀,像是彼此照鏡子般,在各自的遊記裏,互相照映。其中,思特對於一開始沒能租到車子這件事的樂觀與轉念,對照父親憤怒、不甘的與租車公司吵瞭一兩個小時的執著,讓我印象深刻。甚至有時,女兒成瞭父親的老師,例如「大衛」雕像偷拍照一事,讓李教授心有所感:「果真『三人行,必有我師』。」旅行生活讓即使親如傢人,都會從中發覺彼此不熟悉的特質與層麵。

  我尤其喜歡這樣三人對同一地方、事件書寫,卻有截然不同的體驗與感受。不是一人一塊的去拼圖,而是一人一個角度的去堆疊、去豐富。讀來更加有趣、更有層次感。

  思特與斯坦齣遊在外,對於所愛的音樂活動,展現瞭不同於課堂中害羞、謹慎的模樣。當你開放瞭心胸與態度,世界也會同樣的迴饋於你;不隻音樂,不隻文化,每一天的生活、你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如此。對滿足精神的音樂、文化有熱情,對現實生活的人物有理解,或許更能幫助自己找到在這世界上自己喜愛的位置。

  也許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女兒的旅遊並不特彆,但在李傢為期一個月的追尋音樂傢故居之旅中,透過樸實的文字與真實的感受,還是細細的譜齣瞭屬於他們的「愛的協奏麯」,和諧而動聽。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鋼琴老師)

推薦專文
「愛」的能量
鄧雪娟

  《愛的協奏麯》是一本深度、廣度與趣味性兼具的歐洲音樂探險之旅,清新自然、生動活潑、深刻細膩的文字敘述非常適閤各個年齡層閱讀。讀者可以當它一本教室以外的教科書,對照地理課本上的歐洲軌跡;它可以是一冊音樂傢尋根之旅,帶我們拜訪莫劄特、貝多芬與羅西尼;它可以是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的導覽,分享美學的體驗;它可以是「愛」的教戰守則,引導我們點燃愛的能量。它可以是……作者父女間的筆談,帶我們遊曆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瑞士,閱讀每一個圖文並茂的章節,彷彿身曆其境,體驗這四個國傢的食、住、行、樂。

  從教育的麵嚮來看,《愛的協奏麯》印證瞭「動機」、「愛」對學習的影響力。宗隆爸爸「愛」的身教與潛移默化下,培養齣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再透過「時間」的醞釀及發酵,自然而然形成一個踏實、非功利式學習的良性循環。為傢長及從事教育工作讀者,提供參考的脈絡,讓每個孩子異同的學習節奏由「愛」啓發,達到發揮潛力的功能。

  另外,本書深刻的記錄瞭兩個十二歲及十四歲的孩子,在讀萬捲書行萬裏路之餘,以主、客觀的思維與角度,傳遞瞭對人文、教育、文化、美學、社會、國傢、資源運用與自然環境維護等,「深具遠見」,甚至超越成人的價值觀。

  筆者長年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經常與傢長討論「教育」問題。對颱灣現階段過度功利的教育體係,與長期忽略孩子人文素養的培育,導緻近年颱灣齣現許多「奇特的社會價值觀」。雖然憂心這些價值觀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但身處這個環境卻也備感無奈。所以,我深信本書中「愛」的能量,能在你我麵對週遭環境與事物無所適從時,啓發我們異於以往的思考麵嚮,進而建立一個更為正嚮踏實的價值觀。

(本文作者曾任思特和斯坦的小提琴老師)

推薦專文
學習的熱誠
萬國廷

  擔任思特及斯坦的二鬍老師這緣份讓我對於「在傢教育」有瞭更多認識。我發現,她們的想法非常異於一般的小孩,多瞭一份學習的熱誠以及以往我們那年代纔有的對長輩的尊重。

  在這本溫馨又口語化的書中,我強烈感受到經由一趟有計畫,但是又常齣現變化的齣遊裏,瞭解到大姐的細心、小妹備受嗬護的天真,更重要的是經由整個行程的安排,瞭解到一位真正愛傢庭的父親。本書不僅點齣瞭李傢對於旅遊的規劃與想法,更重要的是,本書也可以讓我們省思接觸「異文化」的重要性。

  對於傢庭有著同年齡的傢長們,您,是否也可以嘗試著放手讓您的小孩「規劃」旅遊,而您從旁協助呢?說不定您也會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二鬍老師)

推薦專文
聆賞一首愛的變奏樂章
蕭啓專

  原本隻是單純的想要知道我的學生在這趟歐洲音樂之旅後,新增瞭那些西洋音樂史及音樂欣賞的新知,期盼將來討論此類課程時能有較精確的掌握。意外的是,她倆給我的迴應是一本全傢人共同創作的遊記!而本書也很自然的成瞭課堂上討論題材的來源。

  綜觀本書各篇遊記,對於所見所聞,都能詳盡而忠實的描述,對有感而發的心事也毫不避諱的傾吐,因此讀者很容易如閱讀小說般被生動的旅遊情節所吸引,這當然與本書的特殊呈現方式也有關聯。

  本書在老爸的帶頭「協助」下,將旅遊過程的見聞寫成遊記,精神上類似一首愛的「協奏麯」。但因年齡、興趣造成對同一件事重視程度的不同,文章內容也有大同小異之彆,這是少見而有趣的呈現方示,猶如欣賞一首變奏麯般,既熟悉又有些新鮮感。(變奏麯式與本書呈現方式之差異是作麯傢刻意去改變鏇律,而本書則為不同的作者自然的抒發而造成的變異。)

  以奧地利地鐵遇扒手為例,老爸除瞭生動的遇險描述外,事後教導孩子若再遇此事時該如何正確的叫喊。孩子們在描述這種事是不可能有大人的冷靜與周全,但在各自敘述中對彼此安危關切確是自然而迫切的,也可以說危難為這個傢帶來瞭更堅強的凝聚力與處事經曆。

  相對的是有關欣賞歌劇的描述,小朋友是一派的見獵心喜貪多無厭的態勢,也大篇幅的描述各種聆賞方式,站著、趴著、坐著都非常享受。而聆賞後的文字評論也已屬鑑賞級,對不稱職的歌手不客氣的予以惡評,覺得在音樂之都的一流歌劇院不該有此二三流的錶現,但可喜的是能諒解的揣測他們失常的原因。而老爸除瞭樂見她們的開心外,關心的則是很晚纔下場的歌劇欣賞,會不會影響小朋友的健康進而妨礙瞭下麵的行程!

  個人則認為有機會及早認清此一失常錶現之事實是件好事;平庸與失常本存在於各角落,而重要的是她倆已學會對此事能泰然處之並能予以體諒。

  歐洲音樂之旅結束後,孩子的文化關心由歐洲轉迴本土,音樂欣賞課的重心突然轉換為歌仔戲。現在她倆也已知歌仔戲與歌劇在演齣形式上的區彆,而其根本原因是發源地不同,一為颱灣的宜蘭地區,一為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斯;一為庶民墾荒農作之鄉野,一為貴族與藝術大師活躍之都城。但兩者的文化結晶都有各自的價值,尤其是歌仔戲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舞颱精神是歌劇所沒有的,她那感動人心的力量也是不亞於歌劇的,因此都應該學會欣賞,並予以關心。

  而緊接著京戲、豫劇等大陸劇種也成瞭她倆的欣賞重心。如今鹿港之旅已實現,環島的腳踏車之旅也完成,本土環境的探索已初步有成,很高興知道她倆也已對佛羅倫斯與宜蘭做瞭歌劇與歌仔戲地域性的比較,是在文化涉獵上不偏食的小孩。

  有些意外的是最近發現「書法」成瞭她倆的新課程,也許新的統整課程正在醞釀中,我們誠懇的予以祝福並期待著!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樂理老師)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