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捲,分彆採取思想心態與社會文化的取徑,探討曆史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久遠的曆史與晚近的曆史、遠方的曆史與近身的曆史,如何編織個人和群體的認知與認同。
讓我們設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遠舉堯舜治世的典範、近舉經驗見聞的前例進言立論;在同儕間,他誇耀傢族、郡望與姓氏的輝煌曆史,對故鄉的史跡也瞭若指掌;當他齣任地方官員,標舉漢代循吏為施政模範;當他齣使江南,則拜訪各地的名勝古蹟:登臨賦詩、追憶六朝文人。本書從上述不同麵相揭開唐代士人曆史記憶的麵貌,最後提齣曆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傳統士大夫如何剋服曆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錯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維係認同的紐帶嗎?中國是一個文化想像的共同體嗎?文化認同是由政治權力建構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運作,進而導引政治的動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