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历史记忆

唐代的历史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分别採取思想心态与社会文化的取径,探讨历史记忆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久远的历史与晚近的历史、远方的历史与近身的历史,如何编织个人和群体的认知与认同。
 
  让我们设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远举尧舜治世的典范、近举经验见闻的前例进言立论;在同侪间,他夸耀家族、郡望与姓氏的辉煌历史,对故乡的史迹也了若指掌;当他出任地方官员,标举汉代循吏为施政模范;当他出使江南,则拜访各地的名胜古蹟:登临赋诗、追忆六朝文人。本书从上述不同面相揭开唐代士人历史记忆的面貌,最后提出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问题:传统士大夫如何克服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错位?古典文化的传承是维系认同的纽带吗?中国是一个文化想像的共同体吗?文化认同是由政治权力建构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运作,进而导引政治的动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宜方
 
  台北淡水人,197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着有《图解台湾史》(易博士,2004)、《唐代的母子关系》(稻乡,2009);译有《金钱城市》(麦田,2004);编有《国际汉学研究数位资源选介》(2004年版)(汉学研究中心)、《台湾研究网路资源选介》(2006年版)(国家图书馆)。

图书目录

提要 
自序 
体例 
 
导论 
第一节 学术脉络 
第二节 思想的层面
第三节 体验的层面 
第四节 空间的层面 
 
上卷:历史认识、时代认识与政治文化
 
上卷导言 
 
第一章 「上古淳朴」:唐代前期的历史认识与政治想像
前言  
第一节 唐初君臣推崇上古圣王的心理历程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理想:道化与纯朴 
第三节 唐人的古今距离感
第四节 唐代后期的时代认识与历史镜像 
结语  
 
第二章 近现当代的历史记忆
前言
第一节 经验见闻的说服力 
第二节 对「近事」与「时变」的意识 
第三节 唐代后期的历史认识与政治神话 
第四节 近现当代史与政治批判 
 
第三章 唐人的汉代观与「汉唐盛世」论的由来
前言  
第一节 唐人的汉代观(一):户口指标的比较
第二节 唐人的汉代观(二):以汉制为改革借鑑 
第三节 唐人的身份认同:汉朝官员的遗范
第四节 唐代前期时代认识的变化:从终末到盛世
第五节 「汉朝」的历史镜像与汉唐的历史定位
 
结语
上卷结语
 
下卷:地域社会、名胜古蹟与文化记忆 
 
下卷导言 
 
第四章 在地的历史记忆:以唐代前期的的河南道为例
前言
第一节 地方游宴活动的官场化
第二节 经济力量支持地方的文化活动
第三节 地方庶民、耆旧的历史记忆
第四节 地域竞争促进乡邦认同
第五节 名胜古蹟的营造 
第六节 图经中的古蹟与墓志中的风土 
结语  
 
第五章 唐代前期的地方诗与历史记忆 
前言  
第一节 在地文人的型态
第二节 地方诗的成立与内涵:文坛、读者与典故
第三节 高适在梁宋的地方诗 
第四节 孟浩然在襄阳的地方诗 
第五节 如何理解他方的典故 
高适行旅相关地点位置示意图 
 
第六章 他方的历史记忆:以唐代前期中原士人与南方的关系为例 
前言  
第一节 宦游经验与地域见闻的关系
第二节 巴蜀与荆襄之旅
第三节 江南「新文化」的吸引力 
第四节 「他者」的南方报导文学 
结语  
 
第七章 历史记忆的文本化、在地性与流通
前言
第一节 记忆的「文本化」:从记忆到历史
第二节 地方文献的在地性与流通
第三节 山水画的在地性与流通 
第四节 地方诗的在地性与流通
第五节 「名胜」的生成
结语
 
第八章 名胜古蹟与地方文化认同的形成 
前言  
第一节 官员的角色:搭建地方文化活动的舞台
第二节 地方人士的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公共性
第三节 文人对地方认同的作用 
第四节 南方再生的六朝记忆 
第五节 文化作为地方的象征 
 
结语
下卷各章相关地点位置示意图
下卷结语
 
结论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