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分别採取思想心态与社会文化的取径,探讨历史记忆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久远的历史与晚近的历史、远方的历史与近身的历史,如何编织个人和群体的认知与认同。
让我们设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远举尧舜治世的典范、近举经验见闻的前例进言立论;在同侪间,他夸耀家族、郡望与姓氏的辉煌历史,对故乡的史迹也了若指掌;当他出任地方官员,标举汉代循吏为施政模范;当他出使江南,则拜访各地的名胜古蹟:登临赋诗、追忆六朝文人。本书从上述不同面相揭开唐代士人历史记忆的面貌,最后提出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问题:传统士大夫如何克服历史记忆与地理空间的错位?古典文化的传承是维系认同的纽带吗?中国是一个文化想像的共同体吗?文化认同是由政治权力建构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运作,进而导引政治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