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

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围棋
  • 围棋史
  • 围棋文化
  • 棋谱
  • 围棋技巧
  • 历史
  • 文化
  • 三三
  • 星位
  • 天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几颗子,一盘棋,撼动时代的新布局!

  随着时代变革,围棋界迎来新浪潮的冲击。日本棋院成立,许多围棋制度因此而建立;天才少年吴清源东渡日本,他与木谷实共同引领了「新布局」的围棋革命风潮;「名人」秀哉的引退,代表日本传统围棋的四大门派制度就此划下句点,围棋步入现代化的全新时代。此时,与日本一海之隔的台湾与韩国,近代围棋的发展也正开始逐渐萌芽……

  不必会围棋!也可尽知天下围棋事!

  这是一本讲述围棋历史的故事书,书中没有高深的围棋技术,只有棋盘上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近代围棋的发展,建立了哪些沿用至今的新制度?
  天才少年吴清源的横空出世,对围棋带来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关于台湾围棋的起源,你可曾听过「台湾本因坊」与「十大名手」?

  请让台湾第一的围棋说书人,带你进入围棋的精彩世界!

作者简介

李敬训

  1955年生于台北,中华儿童棋院创办人,全球首位专研儿童围棋教育,是带动台湾围棋蓬勃发展的重要功臣之一,教棋二十余载,门下作育英才无数目前棋坛杰出的旅日棋士张栩、林子渊等人,均为其启蒙发掘。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书籍《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所撰写的图书简介,着重于突出该书未涵盖的其他围棋历史领域,旨在吸引对围棋文化、早期规则、中日韩三国演变有兴趣的读者。 --- 围棋史话:棋盘上的千年风云(非《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内容) 一部跨越时空的围棋文明全景画卷,深入探究其起源、规则演变、文化渗透及现代竞技格局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专注于探讨《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中所详述的特定布局哲学与点位演化,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围棋历史长河,为您呈现一幅从远古萌芽到近现代国际化进程的宏大叙事。它填补了对围棋起源论、古代社会地位、以及不同地域规则差异的系统性梳理。 第一部:棋道之源——文明初曙的猜想与考证 围棋究竟诞生于何时何地?是上古尧舜时代的“制礼作乐”,还是更早期的军事推演工具?本书将详尽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围棋起源的诸多学说,从《博物志》的零星记载到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力求还原其诞生的历史场景。 我们将深入剖析早期棋局的形态。在“三三、星、天元”的格局尚未被系统研究和重视之前,早期的棋手如何布局?他们的棋风是何种面貌?我们聚焦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探讨围棋如何从一种占卜工具或修身养性的方式,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内涵的“手谈”。这一阶段,棋谱的稀缺性使得研究充满挑战,本书通过对早期器物、壁画、以及文学作品中“弈”之描写的细致解读,重建了这一“蒙昧期”的围棋风貌。 我们还将考察围棋在古代社会中的身份流转。它曾是士大夫案头清供,是高洁隐士的象征,却也曾一度沦为市井间的消遣。书中详细描绘了曹植、嵇康等名士与棋的渊源,分析了围棋如何被纳入“四艺”体系,并探讨了其在佛教、道教修行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规则的迷雾与演进——古代计地与禁手的博弈 在现代围棋的规则尚未统一之前,古代棋盘上通行着何种计胜方式?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梳理了中国古代历代计目、数地规则的演变。从早期的“数子法”到后来的“劫争”规范,乃至对“禁入点”和“打劫”处理方式的细微差别,展现了规则制定者们在追求公平与趣味性之间的艰难平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古代“活棋”和“死棋”的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对比研究。在没有现代规则明确界定的时代,如何判定一盘棋的胜负?书中将对比不同朝代棋谱对“目空”的处理方式,揭示出古代围棋中那种更为模糊、更依赖棋手默契的竞技哲学。 此外,我们也将探讨古代对“棋品”的推崇。在棋局的胜负之外,棋手如何对待对手的失误、如何遵守比赛礼仪,这些“隐性规则”对古代围棋文化的影响,远超棋局本身。 第三部:地域分流与文化嫁接——东亚棋艺的本土化之路 围棋自中国传入朝鲜半岛与日本,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本土化过程。本书将独立论述围棋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发展脉络,它们如何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又如何孕育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 日本篇: 聚焦于江户时代以前,围棋如何从宫廷走向武家,并逐步发展出“家元制度”的雏形。我们将探讨早期的“本因坊”和“安土桃山时代”的棋手如何借助幕府的扶持,将围棋推向专业化、体系化的道路。此阶段的日本围棋,其规则与中国大陆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重点对比这些差异在棋风上的体现。 朝鲜篇: 探讨围棋在三国时代及高丽王朝的流传,分析其在朝鲜半岛的民间普及情况,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儒家思想和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棋”形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技术流派的围棋历史视角,让您得以领略这项古老技艺在时间洪流中的复杂面貌与深厚底蕴。它是一部关于制度、文化、哲学和地域差异的宏大史诗,而非局限于棋盘上某几个点的细致推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3推荐序台湾第一的围棋说书人
005作者序历史就是悲剧的不断重演

第一章日本棋院的诞生/日本
0141.裨圣会
0192.中央棋院
0213.大仓喜七郎
0224.日本棋院
0255.棋正社
0316.最后的吐血之局

第二章大手合/日本
0361.东西对抗赛
0422.万年劫事件
0493.院生制度

第三章吴清源出世/日本
0541.吴清源的家世背景
0562.走向围棋之路
0583.井上孝平
0624.桥本宇太郎
0685.三局试验棋

第四章吴清源与木谷实/日本
0761.东坡棋
0812.英雄识英雄
0873.钟鼎山林,各有天性
0904.新布局的萌芽

第五章三三、星、天元/日本
0981.三三、星、天元
1032.围棋革命—新布局法
1073.新布局的西部开拓史
1144.新布局的得失

第六章镰仓十局赛/日本
1201.秀哉引退
1272.吴清源入籍日本
1293.镰仓十局赛

第七章原爆下的对局/日本
1441.第一届本因坊战
1532.第二届本因坊战
1583.吴、雁金十局大赛
1594.原爆下的对局
1665.吴、藤泽第一次十局大赛

第八章韩国围棋之父:赵南哲/韩国
1701.巡将围棋
1762.木谷道场
1793.汉城棋院

第九章台湾本因坊:黄水生/台湾
1881.台湾围棋的起源
1892.黄水生
1943.光复后的台湾围棋

第十章十大名手/台湾
2061.中国围棋会复会
2092.第一次全国围棋赛
2133.吴清源返台
2164.全国冠军赛
2245.第二届全国冠军赛

第十一章中韩对抗赛/台湾
2321.中韩对抗赛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第一的围棋说书人

  台湾的围棋教育发展至今,「围棋」具有启发智慧的功能,似乎已经广受大家认同了。然而,一提到学围棋,大家却总有「好像很难、很深奥」的刻板印象,因而对围棋敬而远之。事实上,围棋这种计算、斗智休闲活动,固然可以「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但只要对围棋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棋盘上的白山黑水间浅尝「相互发计」的对战乐趣,其实并不困难。

  二十多年前,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围棋,固然自认资质不差,但比起周遭那些现今纵横职业棋坛的高手们,却总是输多赢少。对我来讲,学围棋的失败并不痛苦,因为我从中享受着更大的快乐。这快乐的源头,就来自于我的老师—李敬训老师。李老师上课时所介绍的棋士故事与围棋世界,让我深深着迷,从而无法自拔。

  印象中,小时候李老师给人非常严肃的印象,他上课时必定西装笔挺,严格要求台下学生秩序,加以声音宏亮,骂起人来不怒而威。不过,只要一讲起围棋故事,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彷彿有种神奇的魅力,加上老师精通围棋掌故,旁征博引,勾勒出了围棋高手们丰满的性格形象,吴清源大国手的痴于棋道、林海峰大国手的韧性与坚持,到藤泽秀行的潇洒自流、武宫正树的豪放大气。这些棋士的鲜明特质一个个深印我们脑海,老师彷彿帮我们跨越了时空,让这些围棋高手成为与我们相伴成长的朋友。

  因为李老师说故事的魅力,让我即使在国高中课业繁忙之时,也不曾间断与围棋的接触,週末只要到教室听老师讲述最新的棋局与围棋故事,对我就是课业压力下最好的放松了。我也深深感谢与庆幸有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带我进入围棋的世界,虽然他的围棋技术并非台湾顶尖,但论起说围棋故事的本领,他绝对是台湾第一!

  这是一本讲述围棋故事的书籍,以「史话」为名,是因为书中有围棋历史考据的严谨,同时也兼具讲述围棋故事的趣味性。

  各位读者,让台湾第一的围棋说书人,带您认识围棋的精彩世界吧!

  张凯迪   (作者为中华儿童棋院负责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等来了《围棋史话》的第二部,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三三、星、天元》。光看这几个围棋盘上的经典定式名称,就能想象到里面一定充满了智慧的博弈和历史的沉淀。作为一名业余围棋爱好者,我一直对围棋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感到着迷。第一部《一、二、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围棋从起源到发展,从简单的规则演变成复杂的战术,中间涌现出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而这一部,聚焦于“三三”、“星”、“天元”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却又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棋形,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它们在围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它们引领了围棋的变革?还是它们见证了某个时代的棋风?或者,它们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哲学思想?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去梳理,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棋谱和史料背后的故事。或许,我们将会在字里行间看到古代棋士们如何运用这些棋形来克敌制胜,如何在有限的棋盘上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去感受围棋的魅力,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棋形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智慧。

评分

看到《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的出版,我内心是无比兴奋的。第一部《一、二、三》已经让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博学和严谨,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围棋历史长河的认知。而这一部,则将目光聚焦于围棋中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落”——三三、星、天元。这几个词语,每一个都代表着围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承载着无数棋手的智慧与汗水。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三三”这个看似“冒进”却常常能带来奇效的定式,它是否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野路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被主流接受,甚至成为攻防两端的重要武器?而“星”位,作为一种“眼空”的棋形,它的出现是否标志着围棋进入了更加注重全局和效率的时代?至于“天元”,那个棋盘的中心,被无数棋手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在围棋的历史变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开局的战略要地,还是中盘的决战核心?我想,本书一定不仅仅是介绍棋形,更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故事,甚至是哲学思想,来阐述这些棋形出现的必然性和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围棋艺术的演进,感受到不同时代棋风的差异,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围棋的精妙之处。

评分

《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的出现,无疑是围棋爱好者们的福音。作为一名对围棋历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觉得,棋盘上的每一个落子,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第一部《一、二、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围棋发展图景,而这一部,则像显微镜一样,将我们带到几个最核心、最精彩的棋形面前,让我们得以细致地审视它们的演变和意义。“三三”,这个常常出现在我们对局中的定式,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它是如何从诞生走向成熟,又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棋手的棋风?“星”位,它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围棋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时代?那些在星位上的精彩对局,是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而“天元”,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往往难以把握的位置,它在围棋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定鼎乾坤的关键,还是兵家必争的焦点?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棋形的发展,与围棋理论的进步、棋手技艺的革新、甚至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围棋棋形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围棋智慧的文化史。

评分

当我看到《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的书名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了无数次对弈的瞬间。作为一名沉浸在围棋世界多年的业余爱好者,这几个棋形对我来说既熟悉又神秘。熟悉,是因为它们几乎是我们日常对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神秘,则是因为我们往往只停留在“用”的层面,而对其“为何如此”的历史和演变知之甚少。第一部《一、二、三》为我打开了了解围棋历史的大门,而这一部,则像是对我最常接触的棋形进行了深度挖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三三”这个在实战中如此重要的棋形?它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否与当时的棋手风格,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联系?而“星”位,这个看起来“留白”较多的棋形,在围棋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战略价值是否发生过变化?它又孕育了多少经典的“飞刀”和“骗招”?至于“天元”,这个棋盘的正中心,我一直觉得它象征着一种平衡与极致。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否随着围棋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又有哪些伟大的棋手,在天元争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了解到这些棋形的具体演变过程,更能从中窥见围棋理论的精进,感受到不同时代棋风的变迁,甚至领略到围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

评分

《围棋史话2:三三、星、天元》这本书的出现,着实令人惊喜。第一部《一、二、三》已经让我对围棋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一部,则将重点放在了几个最能代表围棋精髓的棋形上。作为一名普通的棋迷,我常常在对局中运用“三三”、“星”、“天元”等定式,但对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却知之甚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三三”定式是如何在漫长的围棋历史中演变和成熟的?它是否曾经历过争议,又是在何时成为主流的?而“星”位,这个看起来比较“自由”的占位方式,在围棋发展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催生了哪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棋风和战术?至于“天元”,那个棋盘的正中心,我一直觉得它蕴含着一种东方哲学中的“中庸”与“平衡”。这本书将如何揭示“天元”在围棋布局中的重要性,以及历代棋手对它的争夺和运用?我想,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古谱和史料,为我们呈现出最真实、最详实的围棋历史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经典棋形背后蕴含的智慧,感受围棋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从中获得对自身棋艺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