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累计销售突破50万本!!!
光记录就可以改变习惯!
光记录就可以让你减肥成功?
光记录就可以让你变成真正有回忆的人?
原来只要简单记录自己的日常!
你就可以更了解自己与珍惜你独一的人生!
想一想三年前的你,做了什么工作?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过生活?
想一想三天前的晚餐,你吃了什么东西?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就算你翻开记事本,写了行程还有联络对象,也回不到过去的「空气」!
就算你读日记,最多只会看到流水帐纪录!
□天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累积,但现在你却忘得一干二净了……
本书作者奥野宣之贯彻执行「人生一册」的笔记术,
单单只是做笔记就可以甩掉体重,爱上运动;
30岁不到已经挤身50万册的畅销作家之列,
他深信「记录持续,行动也能持续」,从普通生活来认识自己最重要!
很多东西你可以丢,但宝贵的经验不能丢;
很多梦想你计划实现,但常常半途而废;
从现在开始只要一本便宜的笔记本,三大简单步骤:写→贴→读!
做笔记就能改变自己,为什么你还在犹豫?!
作者简介
奥野宣之
一九八一年生于大坂府。同志社大学文学院毕业,服务于出版社/报社后,以公开个人自创之资讯整里术正式踏上写作之路/本书是39元笔记本整里术系列第三部/从大学期间即开始制作生活记录,除了工作还包含家庭生活、嗜好、旅行、阅读等,提倡记录各种场面所累积的经验作为「享受人生的方法」,鼓励人们利用笔记本记录个人的行动与见闻。一系列介绍记事本、笔记本的活用与创意、资讯收集与运用、知性生产技术等深入浅出的作品,受到年轻上班族群的热烈支持。
译者简介
张秋明
专业翻译家。笔记整理狂热者。手作的笔记本不下20几本,利用身边的各种素材,将旅行与生活的体验,彻底实行属于自己的Lifelog。译作大田出版:丝山秋子最棒的散文《丝的怪谈》、村上龙寓言小说《盾》、奥野宣之笔记系列第三册《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
序章 透过lifelog将体验化为「资产」
所谓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么活」的完整记录
要想留存「空气」,最好採用传统的类比方式
做出过去不再消失的自己
养成「重读」的习惯可让笔记的效果事半功倍
不须心急,总之以自己的脚步前进
第1章 只是记录行动的意外效果
「浓缩成一本笔记」的三大原则
比记事簿整理术更简单,任何人都能上手
比写日记更容易留存过往日子的气氛
看似没什么的记录成为「自己的分身」
随着笔记本的变厚、变多,也培养出自信
可以戒除「想要戒除的行动」
可以持续「想要长此以往的行动」
透过书写肯定「认真行动的自己」
第2章 让笔记本成为自己的分身
可发挥效果的三大步骤「书写」、「剪贴」、「重读」
【步骤1】书写──以「行动记录」开始简单的自我管理
【步骤2】剪贴──做出比「资料收集」更多内容的笔记
一张纸片道尽一切
透过手工作业连结「个人化」
【步骤3】重读──经由「重读」逐渐改变自我
随意翻阅获得的「意外发现」
重新运用体验,创造现在的自己
自我思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
一切都是为了「轻松书写里留下生动记录」
主轴必须放在笔记本上
不断尝试,选择能成为「自己分身」的那一本
第3章 如何留在笔记本上
有助于持之以恆的「记录工夫」
面对笔记「调适(recreation)」自我
透过书写将体验拉近自己,加以「个人化」
为了重读而写入的WHY、HOW资讯
不用在意「行动段落」而是「临时想到」就写
时间资讯以「为止log」、「现在log」、「起log」表示
以「交错式」对照行动&思考
因果关系使用「→」的省略符号
区分使用「间隔线」以增加资讯量
以「一日╳固定页数的方式」进行
除了直写、横写外,笔也要区分使用
剪贴可增添十倍的乐趣
使用拍立得轻松记录育儿日记
以「版面编排列印」留存一天的流程
临门一脚的「当地记念章」
封面也尽量剪贴创造「特色」
书腰、补书票
包装纸、吊牌、说明书
酒的标签
旧邮票、明信片、书信等
第4章 留存什么在笔记本上
首先直接记录「普通的生活」
睡眠和饮食──从基本事项认识自己
自己的行动和状况──发现生活超乎意外的丰富
心中所想的事──建立自己的思想
旅行、娱乐、活动──lifelog的真随所在
记录报导自己的採访小组
社会新闻
所见、所闻、所食──一切都反映出「自己」
以搭配笔记本的「填入式索引表格」进行定点观测
持之以恆的大原则「一表格一主题」
□╳表──虽然简单却最具效果
曲线图──用视觉捕捉些许的增减效果
我的一天──有lifelog的日常生活
「好的过去」=拥有「个人历史」的安心感
第5章 如何持续、重读、活用呢?
避免留于只是书写而没有重读的方法
体验不能「用过即丢」,要一再活用
定期自我反击
「个人专属的笔记」,再怎么丑也无所谓
一开始就先淡化「个人的要素」
看清「个人主题」
探索心理状态提高干劲
无法重读的最大理由在于「不容易找到」
重读的精髓在于「标记&时间点」
标记──将重读变成一种「作业」
时间点──将重读纳入生活轨道
使用中笔记的「倒读」与「正读」
有系统地定期重读
在制作索引的过程中重读
重读X年前的今日记录
附录 23种lifelog的辅助工具
行动记录的补助工具
重读时的补助工具
【结语】陪我们走过「无法重新再来一次的旅行」
结语
陪我们走过「无法重新再来一次的旅行」
什么是lifelog呢?即便已经写完书的今天,我仍然在寻求答案之中。
我想它既是帮助自己往期许方向更进一步的线索之一,也是对日常饮食、闲聊交谈、随意翻阅的书籍、每天的工作等人生的一切所展现的一种关爱。说不定也是每个人心中想要「留下自己活过的足迹」的心情吧。
书写笔记时,偶而会有今天这一天、现在此一瞬间将不会重来的无常感受,心头也不禁酸了起来。
事实上前不久我还觉得自己像是学生一样,如今已是一个小孩的爸爸了。小孩从爬在地上到开始走路、牙牙学语,每天都在成长之中。一个月前还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的婴儿,如今早已不见踪影了。
相信我们人都是朝着同一方向,在做一趟无法重新再来一次的旅行吧。
如果是旅行的话,移动中与其睡觉,应当宁可观赏车窗外的风景。
如果是旅行的话,应该会努力试着跟偶然相遇的人们建立更友好的关系吧。
而且,如果是旅行的话,即便是捡到的石头都将成为宝物。
所谓的lifelog,或许就是帮助我们品味一去不复返的「日常」之旅,并运用在未来生活的好伙伴吧。
坦白说,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大多数的“成功学”书籍一样,空洞乏味。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真诚的细节和具体的指导。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把“笔记”这个概念局限于学习和工作,而是把它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度,比如如何记录旅行的感悟,如何整理人际交往中的经验,甚至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书里关于“建立个人知识系统”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觉得自己是个知识的消费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也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它提供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收集、整理、加工和运用信息,从而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取得进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笔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效地生活、更深入地思考的书,我感觉它将伴随我一辈子,成为我不断成长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一直认为,做笔记是一件非常个人化和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方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并没有强迫读者去遵循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框架,让我们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作者的经验分享非常实在,他坦诚地讲述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一步步克服,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非常亲切和有共鸣。书中关于“复盘”的章节我尤其感兴趣,我之前也尝试过复盘,但总觉得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避免重复犯错。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回顾”的重要性,他教我们如何定期回顾自己的笔记,从中发现规律,提炼智慧。这不仅仅是对过去记录的整理,更是对未来行动的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学生,而是能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的知识管理者。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太喜欢了!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必须”怎么做的枯燥教条,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了他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让笔记更有用的技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记性不太好的人,读书、开会、听讲座,总是记不住重点,或者记了也整理不好,最后就是一堆凌乱的纸。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讲到的方法,比如子弹笔记的灵活性,还有康奈尔笔记法的结构化,我都尝试了一下,效果真的惊人。尤其是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多,但是零散,这本书里教我如何用思维导图把这些想法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它还讲到如何将笔记变成一个可以反复查阅、随时取用的“知识库”,而不是一次性的记录。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强调要用多么昂贵的笔记本或者多复杂的工具,而是告诉我们,无论你用的是什么,关键在于“活”起来,让笔记真正为你服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大脑的另一个通道,学习效率和记忆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再也不怕信息爆炸了!
评分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课程多,阅读量大,经常感觉精力跟不上,而且考试前的复习效率也很低。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里面的方法非常实用,一点都不复杂,很容易就能上手。我之前习惯性地做那种流水账式的笔记,记了很多东西,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抓不住重点。这本书教我如何提炼核心信息,如何用更精炼的语言概括,甚至是如何用图形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概念。我尝试用了书里的一种“主动回忆”的方法,在做笔记的时候就主动地去思考,去提问,而不是被动地抄写,这让我的理解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而且,书里关于“碎片化学习”的章节也给我很大启发,它告诉我如何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如何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变成学习的素材。我感觉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对学习这件事也变得更有信心了,不再感到焦虑和迷茫。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轻松有趣,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很容易就能理解那些抽象的笔记方法。我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工作中的文档整理实在是太混乱了,每次找东西都要翻半天,效率低得让人抓狂。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笔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考和梳理的过程。它教我如何识别信息的重要性,如何分类,如何建立联系,甚至是如何利用笔记来激发创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视觉化笔记”的部分,虽然我不是画画高手,但是作者提供的简单易学的图标和符号,让我能快速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深度。而且,这本书还讲到了如何与他人分享笔记,如何通过协作来共同构建知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前我总觉得笔记是私人的东西,没想到它还能成为团队合作的利器。总之,这本书不仅解决了我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还让我对“记录”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