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奕心理学

博奕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行为经济学
  • 风险评估
  • 策略
  • 谈判
  • 概率论
  • 数学模型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检验了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动力学与心理学理论,以解释人们赌博的原因。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人为什么要赌博?」的问题,接着回顾许多临床、实验室,以及田野研究人员所提出的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学家们,包括佛洛伊德、冯.哈汀伯格、费尼切尔、伯格勒、西梅尔、格林森、史德喀尔还有其他学者都认为,赌博代表一个以上源自于幼年时期情绪创伤的人格固着。

  书中关于「博奕行为心理学」的章节包含了由史金纳和巴甫洛夫所提出的学习理论原理,以及讨论博奕被认为是对某些增强设计及环境暗示的制约反应。有关「博奕认知心理学」的章节则是着墨在较近期的研究者的想法和研究发现上,他们主张持续性赌博是许多赌徒不切实际的期望、错误信念,以及非理性思考所造成的结果;同时也强调博奕作为一种形式的娱乐与博奕变成一种强迫症之间的差异。

  本书作者提出了各种建议,并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控制他们的赌博行为,而有些人却是即使赌到丢了差事、失去家庭,乃至输光了所有的实质财物却仍欲罢不能。Aasved博士全面检验了在博奕研究领域中居领导地位的研究成果及理论上的说明,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病态性赌博的成因。

作者简介

Mikal Aasved

  Mikal Aasved目前在明尼苏达大学杜鲁市分校的医学院所设的「成瘾研究中心」担任副研究员,同时也是该校人类社会学系的兼任助理教授。他拥有行为科学与社会学的学位,学术专长包括:人类动机理论、人类社会理论及成瘾研究。他在博奕、酗酒以及酒吧行为研究方面的发现,均整理成专业研讨会的报告书以及学术期刊中的文章。

译者简介

陈启勋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硕士、博士

  现职 美和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经历 国立高雄餐旅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谢文钦

  学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休闲研究哲学博士
  美国肯萨斯州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企管硕士
  国立中兴大学畜牧系学士

  现职 国立高雄餐旅大学旅馆管理系副教授

博弈心理学:理性抉择与非理性影响下的行为探秘 内容简介 《博弈心理学》深入剖析了人类在面对冲突、合作与决策时,如何在理性计算与非理性情感的拉扯中做出选择。本书并非枯燥的数学模型推演,而是将经典的博弈论框架与深刻的心理学洞察相结合,力求揭示驱动个体和社会互动的底层逻辑。我们探讨的不是“最优策略”的抽象定义,而是人们在真实情境下,如何感知风险、构建信任、以及如何被他人的预期所塑造。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一个核心认知之上:人类的理性是有限且易受环境影响的。 传统博弈论假设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但现实中,恐惧、贪婪、公平感、身份认同乃至认知偏差,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这些“非理性”因素系统地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更贴近人类真实行为的决策模型。 第一部分:博弈的基石——从结构到感知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建立起理解博弈互动的基本工具,但着重强调了这些工具如何被人类心智所“扭曲”和“使用”。 结构的洞察与认知的偏差: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囚徒困境、懦夫博弈和搭便车问题入手,分析其结构性张力。然而,重点将转向参与者对结构的“感知”。例如,在重复博弈中,人们如何通过“标签化”对手(如“不可信赖者”或“可靠伙伴”)来简化复杂的概率计算。我们将探讨“框架效应”如何改变对同一博弈结果的偏好,即使最终的收益矩阵不变。 风险的心理计量学: 决策理论中的“期望效用”模型往往低估了损失厌恶的强度。本章详细考察了前景理论,特别是“损失厌恶”如何驱动人们在面临可能失败的局面时,采取比纯粹理性模型预测的更极端的行动。在商业谈判或国际关系中,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惧,往往比“获得潜在收益”的渴望更具决定性力量。 信息的双刃剑: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信号传递至关重要。本书细致分析了“信誉成本”——即散布虚假信息需要付出的未来代价。我们关注的不是数学上的贝叶斯更新,而是个体如何评估信号的“真诚度”——例如,一个看似慷慨的姿态,究竟是策略性的让步,还是真实意图的流露?这涉及到对动机的深层归因。 第二部分:合作的进化与信任的构建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石,但它天然面临“背叛”的威胁。本部分聚焦于社会性动机如何在博弈中超越纯粹的物质回报。 互惠性的神经基础: 我们探讨了“以牙还牙”(Tit-for-Tat)策略为何在复杂环境中如此有效,并深入研究了人类大脑中与公平和报复相关的神经回路。公平感并非抽象的美德,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它能使个体愿意承受自身损失,以惩罚那些被感知为“不公平”的参与者(即“惩罚的偏好”)。 声誉与社会资本的博弈价值: 在一个具有长期互动潜力的群体中,声誉成为一种非货币化的资产。本书分析了声誉如何像一种“延迟的报复机制”来规范行为。一个高声誉的个体在博弈中拥有更高的初始信任度,这使得他们在议价能力和信息共享上占据优势。我们对比了封闭社区(高透明度)与大型分散社会中声誉机制的差异。 身份认同与群体极化: 当博弈参与者将自己归类于特定群体(如球迷、党派成员、公司团队)时,博弈性质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群体内合作(内群体偏爱)的倾向会显著增强,即使这可能导致群体整体收益的降低(外群体惩罚)。我们审视了“社会认同理论”如何解释在零和博弈中,个体为何愿意接受次优结果,只要这能确保“我们”战胜“他们”。 第三部分:策略的心理战——互动与操纵 本部分转向博弈的动态层面,探讨个体如何主动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影响对手的感知和决策。 锚定与承诺的力量: 谈判博弈的核心在于对“可能结果范围”的界定。我们研究了“锚定效应”在开价策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不可撤销的承诺”来改变未来的行动空间,从而迫使对手让步。关键在于,这种承诺必须被对手感知为具有足够高的“沉没成本”。 情绪的战略部署: 愤怒、恐慌、甚至是假装的无动于衷,都是博弈中的有效工具。愤怒往往能提高行动的“可信度”,因为它暗示了对未来合作的牺牲。本书区分了“真性情绪”与“策略性情绪展示”,并分析了对手识别这种展示的难度和风险。一个被激怒的对手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反击,但也可能因恐惧而退缩。 认知负荷与决策加速: 在时间压力下,人类倾向于使用启发法(Heuristics)而非详尽的逻辑分析。博弈设计者可以故意增加环境的复杂性或信息的过载,迫使对手进入“快速思考”模式,从而更容易陷入认知偏差或预设的路径依赖。 第四部分:超越博弈论——真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最后,本书将视角从纯粹的两人或多人互动,扩展到涉及模糊、模糊性以及文化差异的复杂情境。 模糊性的规避与偏好: 在信息完全不透明的“Ellsberg悖论”中,人们表现出对已知概率分布的强烈偏好,即使模糊的可能性带来的理论风险可能更小。这揭示了人类对“未定义”状态的深层焦虑,以及这种焦虑如何被用来引导战略决策。 文化的透镜: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合作”、“公平”和“风险”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某些文化中对“面子”的重视,使得在公开场合的对抗性博弈收益被重新权衡。本书提供了跨文化案例,展示了成功的全球化战略必须植根于对当地“隐含博弈规则”的深刻理解。 《博弈心理学》旨在为管理者、谈判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身处复杂人际互动中的人提供一套洞察力工具。它揭示了隐藏在每一次交锋、每一次协作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帮助读者不仅预测他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自身决策的局限性,从而在理性与人性交织的博弈场中,做出更具洞察力的选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理动力学取向──幼年经验的影响 15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早期观点 17
一般的假设 18
汉斯.冯.哈汀伯格:开路先锋的努力 24
恩斯特.西梅尔:以排便方式表现出上瘾的冲突 26
威廉.史德喀尔:逃避、兴奋、潜在的同性恋与虐待狂 27
西格蒙.佛洛伊德:未竟之恋母癖杀父念头 31
奥托.费尼切尔:命运之父与幸运女神,理想的双亲形象 35
艾德蒙.伯格勒:口腔期、婴幼儿全能感以及心理被虐狂 37
拉尔夫.格林森:性的昇华 42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后期观点 49
达瑞尔.波伦与威廉.波伊德:异议并与传统切割 50
彼得.富勒:赌博、新教徒伦理、资本主义经济及肛门性慾 56
其他近期观点 62
理查.罗森索尔:自我欺骗的心理动力机制 64
大卫.纽马克:命运与权力需求 67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评 68
权力需求与依赖冲突 82
人格理论的批评 86

第三章 人格理论 79
寻找一致的特质 86
特质组合 92

第二篇 行为心理学──赏罚及联结学习的作用 101

第四章 学习或增强理论 103
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论 104
操作制约 106
增强设计 107
赌博游戏的持续性与结构特征 109
古典制约 114
古典制约与线索暴露 114
行为完成机制 116
增强理论的评论 117
反对的观点 117
防御性反应 120
增强理论的科学测试 121

第五章 需求状态及驱力减低 127
作为游戏形式的赌博 128
紧张消除假设:赌博是情感的依靠 131
激发及感觉寻求 136
欧文.高夫曼:「行动」假设 139
游戏、感觉、存在主义及自尊 140
最佳激发强度及上瘾 141
马克.狄克森:双重增强假设 143
R.I.F. 布朗:变动比率情绪增强作用 145
在各种情况之下的激发 146
R.I.F. 布朗:沈迷的双相效应 149
检测激发及感觉寻求假设 152
激发是一项要素吗? 152
感觉寻求是一项要素吗? 157
需求状态或驱力减低模式的评论 164

第三篇 认知行为心理学──期望及信念的作用 175

第六章 非理性思考 177
机率的偏误估计 179
赌徒的谬误推理 181
持续性及翻本 183
归因理论 185
对控制的幻觉 187
因果及预知 187
竞争、选择、熟悉度以及介入程度 188
内在归因、中奖以及熟悉度 194
新手的好运气:「新手赢钱」的假说 198
在机会事件中引发技术导向 199
结果的偏误评估 203
一厢情愿的想法 203
擦身而过、侥倖及后见之明的偏误:失败的合理化 204
进退两难的圈套 212
运气、技巧以及荒谬的信念 214
运气与迷信 216
操纵运气 216
奇幻想法及仪式操作 218

第七章 认知行为理论学家 229
大卫.欧德曼:机会与轮盘 231
马克.葛瑞菲斯:英式水果拉霸机玩家的非理性思考及技巧 233
麦可.沃克:社会认知理论 241
马克.狄克森:行为及认知主义的结合 251
R.I.F. 布朗:社会学习或模仿行为理论 253
葛伦.渥特:赌博生活型态理论 259
关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评论 264

第八章 总结 271
赌博行为的精神分析研究方法 272
人格与赌博 275
赌博的行为心理研究 277
赌博的认知行为研究 283
认知行为理论学家 288

附录A 心理测量研究发现摘要 293
附录B 博奕病因学摘要 305
参考书目 317

图书序言

原序

  本书主要着重在心理科学专家所深究出的各种动机理论,其中大部分的专家深信赌博行为是赌徒个人生活经验所造成的后果。

  西格蒙.佛洛伊德的心血结晶──精神分析理论──可能是对于人类行为所做的解释中最深奥难懂的理论。然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主宰了二十世纪心理学的思想。有许多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赌博行为所提出的解释,这类的解释都是将赌博或其他适应不良行为的动机,回溯归咎于赌徒在其婴幼儿时期,因为某些创伤性的

  情感经验而产生一种以上潜意识的罪恶感。这样的论点曾经风行一时,虽然还未完全被历史所淘汰,但也已经被行为心理学派与认知心理学派所发展出的论点取而代之。

  人格理论学派跟精神分析学派的论点相近。一般而言,人格理论学家主张赌博行为是一种因应的机制,跟赌徒先天具备或是后天发展出特殊的基本人格类型有关,也跟赌徒是否拥有特定的人格特质组合有关。这个学派的学者设法要找出专属于赌徒的基本人格特质,于是找来无数的赌徒进行一系列的标准化心理测验。

  另外,各种学习理论学派的论点也在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取代精神分析学派的论点。跟随学习理论学派的先驱I. P. 巴甫洛夫和B. F. 史金纳的脚步,当今的学习理论学家继续探索经由特定酬赏和联结学习,像赌博与酗酒这样的行为反应会被增强和持续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比较新近发展的学派,其论点认为赌博行为与持续性都是因为赌徒自认能赢的歧想歪念所造成。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径很快就蔚为风潮,而且继续吸引更多的拥护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博弈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之后的日子里,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的原理去解读生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承诺与一致性”时,举的那些关于传销、政治宣传的例子。你会发现,一旦一个人做出了某种承诺,即使后来发现这个承诺并不明智,他们也会倾向于继续坚持,以保持自身言行的统一。这种心理在很多方面都可能被利用,所以理解它,就是一种保护。这本书还探讨了“社会认同”的力量,为什么在不确定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参考别人的行为。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流行文化能够迅速传播,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危机时刻,人群的行为模式会如此相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它不只是理论,更是实践。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人。

评分

《博弈心理学》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决策”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做决定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基于逻辑、信息和个人喜好。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会受到各种潜意识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明明是一件价值不高的小物品,一旦被认为是“我的”,它的价值就会在心里被放大。这种心理在拍卖、跳蚤市场,甚至家庭争执中都屡见不鲜。作者还详细讲解了“损失与收益的框架效应”,同样的收益或损失,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就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在和别人沟通,尤其是在说服他人时,措辞的艺术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别人”的心理,更是对“自己”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开始注意到自己身上那些非理性的决策倾向,并尝试去克服它们,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明智的决策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博弈心理学》的时候,心里还抱着一丝怀疑,毕竟“博弈”听起来有点严肃,而且“心理学”也常常让人联想到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就算是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get到其中的精髓。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任”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包含了在商业合作、社会治理等各个层面。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博弈论模型,比如囚徒困境,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比对抗更能带来长远的利益,但同时又揭示了为什么背叛往往会成为诱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为什么有时候会过度信任他人,又或者为什么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必要的戒备。它教会我如何更理性地分析他人的动机,如何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决策,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

评分

《博弈心理学》这本书,我真是太爱不释手了!作为一个对人性充满好奇,又常常在生活中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甚至有时候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一点点剥开人类决策背后那层神秘的面纱。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损失厌恶”的部分,作者通过各种情景模拟,比如让你选择一个确定的损失和一次有风险但可能免于损失的机会,你会发现,我们宁愿承受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不愿面对眼前的损失。这种心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想想那些因为害怕亏损而迟迟不肯卖出股票的人,或者是在谈判中因为害怕吃亏而放弃了更好的机会,真是让人恍然大悟。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锚定效应”和“从众心理”,这些在我们做购买决策、判断社会舆论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实深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多了一些理解和洞察。

评分

《博弈心理学》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包装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读起来非常轻松,而且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书中关于“互惠原则”的解读,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以及为什么“人情债”如此难以偿还。这种心理在人际交往、营销策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权威效应”,为什么人们会对权威人物的意见言听计从,即使有时候这些意见是错误的。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接受信息时,是否过于依赖所谓的“专家”或“权威”。这本书教会我,在面对任何信息时,都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变得更好,如何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而不是被外界的各种心理陷阱所左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