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民主思想的台中、世外桃源南投、寺庙云集的彰化、民间信仰兴盛的云林,本书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搭配丰富图片和实际访查的珍贵资料,勾勒交织出台湾中部地区的人文景观,带领读者认识其历史脉络,更贴近我们生长的土地。
作者简介
赵莒玲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毕。曾任职青年日报记者、中央日报记者和编辑。现职为自由撰稿人以及南华大学传管系、嘉义大学中文系、中正大学传播系的兼任讲师。
喜爱写作,对各类事物都充满好奇。着作包括:《台湾开发故事》、《台北古街漫游》、《鹿港小镇尘封往事》、《我的同班同学》、《美浓,钟理和原乡风景》等。
重新「发现」台湾而丰富自己∕黄春木 4
台中
昙花一现的台湾省会 16
诸事不顺,省会移设台北 18
■雾峰是孕育台湾民主的树头 23
三海港的兴衰 27
震惊清廷的林爽文事件 31
竹织器重镇的客家庄──东势 36
■温雅的「文化城」 50
■台中第一 54
南投
循「开山抚番」路线探寻开发史 60
沿着河流的开发史 64
前山第一城时落时起 70
人文丰富的埔里 74
■省政府在南投县落地生根 80
莫那鲁道家族的传奇 84
敬酒风波引发雾社抗日事件 86
「遗言」的悲歌流传至今 90
再遭劫杀和被迫远离家园 93
■「雾上桃园」──清境农场 96
■南投第一 100
彰化
肥沃田野辟成台湾谷仓 108
传闻出「东宫」殃及吉地风水 110
繁华犹似小泉州的鹿港 114
台湾第二大都市步入式微命运 123
■王爷暗访,生人回避 128
和美迎灯赛会妙闻多 131
北斗盛况随风而逝 133
二水是八堡圳的源头 138
■彰化北管的一笔「胡涂仗」 141
■彰化文风世代相传 144
■彰化第一 148
云林
云林没有云林乡、镇或市 154
北港朝天宫的宗教文化 157
■北港牛墟的今昔 166
西螺七崁的「义薄云天」 170
台西风云之酝酿再造 173
■掌中戏的故乡 181
■古坑竹笋,风味绝佳 184
■云林第一 186
台中大事年表 189
南投大事年表 190
云林大事年表 190
彰化大事年表 191
重新「发现」台湾而丰富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历史课往往从远古时代讲起,虽然有其理由,但因年代距离实在遥远,难以理解或感受,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过去的历史课本总以「北京猿人」为开场白,现在课程调整了,窠臼似乎难以跳脱;即使台湾史的开头,往往始于考古,或「荷兰、西班牙时期」,对多数学生而言,既疏远又艰涩。
为何中小学历史课常从「头」讲起,一而再、再而三呢?推敲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前因后果」的时序考量,这是出于历史学的思维与坚持;另一原因也很关键,即是基于文化传统或国史论述的立场,学习历史不单单只是知识的吸收,更应是对于国家或民族认同态度的养成。这样的历史课或许有特色,但有一个问题是始终明显的,那就是学生与己身所在的「乡土」连结薄弱,对国家或民族「大传统」可能琅琅上口,但一谈起生活周遭人事景物「小传统」却反而语塞,似乎乏善可陈。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习历史,其实并不需要从遥远的古早时代讲起,也没必要仿照大学历史系里头「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分野,这种分野只是大人世界对于历史的想像或习惯,儿童、青少年的历史学习没必要照搬照套,而应该在时间、空间上採取「由近及远」的原则。为何如此呢?因为,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不可能凭空而来,其中一定有社会的背景、历史的轨迹,从周遭人事景物出发,再推扩到较早的历史,通常就可以接上「大传统」、「大历史」;这样的连结,必然会产生「原来如此喔!」的惊叹,历史学者所关心的「历史感」也才会油然而生,如此学到的历史方有意义。死记一些无缘体会、理解的内容,不仅造成学习困难,也弄坏了学习历史的「胃口」,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困难、无聊,症结不外乎在此。
举例来说,住在新竹北埔地区的人可以透过「金广福公馆」,了解闽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间复杂纠葛的历史,习得重要的族群课题;此外,亦可以知道台湾山区资源开发、聚落发展的过程,甚至可经由樟脑的开採来探索清代台湾的国际贸易,以及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牵连,这些已经都进入了「大传统」、「大历史」层次。透过这样的层层推扩,不仅历史知识扩大、深入了,住在新竹北埔地区的人还可以扩大对于自己乡土的理解,并且就这些延伸的课题与其他地方有相似课题的人们产生连结,形成可以交流分享的历史视野。
又如台北或高雄这两大城市,对住在其中的许多人而言,两个城市并非出生、成长的所在,于是每年到了春节前,人们都要忍受塞车之苦离开台北或高雄「返乡」。台北或高雄的「都会化」是近代历史,特别是晚近一百年重要的现象,两个城市的居民若从自己周遭人事景物开始进行了解,一定能够触及台湾史、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许多课题。而且,因为住在台北或高雄这样的「异乡」,于是「怀乡」才有了深刻意义,许多关于台北或高雄的文学、历史书写因此经常充满对于故乡的殷切情感;透过「台北」或「高雄」,人们在精神上连结了许多城乡聚落——在台湾的,甚至是在中国大陆的。到了后来,台北或高雄作为「异乡」、「故乡」或「原乡」的意义,甚至产生游移转换,这是属于「台北人」或「高雄人」的重要故事。
「乡土」毋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但必须透过实际的生活、引导、体验、印证等过程,才有可能昇华,产生「有所根本」的感受,形成永不动摇的「乡土之爱」。透过周遭人事景物关连性的层层推扩,「乡土」或「乡土之爱」内涵其实是可以延伸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或者「祖国之爱」、「乡土之爱」)未必冲突,甚至能相得益彰。
现在的中小学生关于「台湾」的认识,多半来自书本,应该有所改变了。我们阅读台湾史、中国史或世界史的题材,其中最能亲身体会、实地造访的,就属台湾史,因为我们住在台湾啊!对于台湾历史的了解,可以透过书本,但不应该止于书本。进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文史工作室,可以让我们迅速掌握重要讯息,印证、拓展书本知识。如果想要更加满足好奇心,并且试探更大的可能性,不妨直接抵达某个古蹟、老街、聚落、山川,亲自了解其历史、社会、环境与生态,而且尽量以步行(或骑脚踏车)方式贴近,安步当车,自在悠游。在心态上,不应是浮光掠影般的「漫游」,而是放下自己的「慢游」。透过踏查、实地拜访来贴近乡土、重新发现台湾的过程,将能更加丰富自己,因为深具意义的连结已经产生。
在上述的体认下,书写通俗的台湾史读物因而成了一件很困难的工作,这必须带起人地之间的连结、唤起一种出游造访的好奇感,并且能够满足、印证众人来自不同角度的阅读及体会;书籍虽不能取代实际的人文自然世界,但作者却必须尽力在图文之间传达鲜活的认知与感受。依据这些标准,《台湾开发故事》是目前可见一套极佳的读物。这套书以「人地关系」为主轴,呈现细腻、丰富的历史图像,并且一路引领读者通贯古今,因此成为我们悠游台湾的一个绝佳起点。
《台湾开发故事》不是拿来按图索骥用的,而是借以别开生面,促动我们重新发现台湾、深入了解乡土。属于台湾的故事不可能仅止于这套书,后续的篇章留待我们亲身去探索与纪录。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教师)
除了宏观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本书对中部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细腻描绘,也让我感触良多。我一直觉得台湾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社会,但具体到中部地区,这种融合是如何发生的,又呈现出怎样的特色,我之前并没有深入思考过。书中关于不同族群(如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的迁徙、定居和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节庆活动,都进行了详实的记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妈祖信仰在台中地区的传播及其对当地社区凝聚力的影响感到好奇。书中不仅提及了信仰的传播路径,更深入探讨了妈祖信仰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以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在地文化。当我读到关于早期原住民文化的保存与变迁,以及汉人文化与原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时,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呈现为“进步”或“退步”,而是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呈现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所继承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无数次的融合、演变和创新,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面貌。它鼓励我去更深入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去感受文化交融带来的生命力。
评分初次翻开《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是一名在台中生活了近十年的上班族,平日里穿梭于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但总觉得这座城市除了现代化的繁华,还蕴藏着更深沉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缓缓地开启了那扇尘封已久的门。我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经济学者,我只是一个对脚下这片土地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台中盆地早期农业发展的篇章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河畔那些散布的聚落。书中详细描绘了先民们如何从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良田,种植稻谷、甘蔗,如何与自然搏斗,又如何从中汲取生机。那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影像的重现,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农人挥汗如雨的吆喝声。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令人惊叹,从灌溉系统的演变,到作物种植技术的进步,再到不同时期人口迁徙对农业格局的影响,都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关于早期糖业的发展,书中不仅提到了技术的引进和改良,更深入探讨了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蔗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及糖厂成为社区中心的功能。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台中那些看似平常的田野风光,它们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承载着数代人辛勤耕耘的记忆,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源泉。读到此处,我忍不住放下书,走到窗边,看着远方模糊的山峦,想象着百年前,同样的景色下,先民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这种将历史与当下紧密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家乡历史的兴趣,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和平与繁荣,也更愿意去探索这片土地更深层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对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记述,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医疗卫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书中追溯了从早期民间医疗、传统疗法,到日治时期西医的引进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再到战后医疗机构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勾勒出了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中地区公共卫生建设的努力,以及其如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描写很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每一次传染病的防控,每一次医疗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无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作者在描述医疗卫生发展的同时,也探讨了不同时期医疗资源的分布、疾病的流行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读到关于早期疾病肆虐的描述,以及医疗条件的匮乏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时,我深刻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它让我更加珍惜现代医疗的便利,也更加尊重那些为守护人类健康而奉献的医务工作者。
评分《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在探讨中部地区教育与文化发展的篇章中,展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一直以为教育只是知识的传递,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如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书中追溯了中部地区教育的起源,从早期私塾的设立,到日治时期学校的建立,再到战后国民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勾勒出了教育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中一中、台中女中等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的创办及其对地方人才培养的贡献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这些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孕育思想、培养精英、影响地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作者在描述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探讨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发展需求。读到关于早期教育对推广科学技术、普及新知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对促进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时,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它让我更加珍视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加理解教育对于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
评分《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对于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探讨,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我一直以为台中就是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现代化都市,但书中描绘的城镇化进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从早期的聚落形成,到清代、日治时期因不同功能(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城镇,再到战后人口激增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城市扩张,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书中对于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的建设如何促进城镇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台中都市计划的讨论很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城市规划是如何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功能的演变。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更深入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例如人口流动、社区结构的改变、以及新旧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读到关于早期台中市区的规划和建设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如今仍存在的古老街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它们不再仅仅是建筑,而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活化石。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和演变有机体,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有趣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关于中部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为我提供了理解社会动态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人口数量只是一个数字,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人口的增长、流动和结构变化,是如何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书中追溯了从早期移民社会的形成,到战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再到如今少子化、高龄化的趋势,勾勒出了中部地区人口变化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人口迁徙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社区组织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很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每一次人口的变动,都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都需要社会不断地去适应和调整。作者在描述人口变迁的同时,也探讨了这些变迁如何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消费模式、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如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读到关于早期移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以及现代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时,我深刻体会到,人口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中关于中部地区农业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的论述,让我对“创新”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一直以为农业是传统的,但书中展现了中部地区农业如何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理念,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书中追溯了从传统农耕方式,到引进新品种、新肥料、新农具,再到发展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与变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中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如高品质水果、花卉产业的成功经验的介绍很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农业不仅仅是种植,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在描述农业技术革新的同时,也探讨了这些创新如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改善了农村的生活面貌,以及如何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读到关于早期农民如何运用智慧改良耕作技术,以及现代科技如何赋能农业,让农业焕发新的生机时,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突破和发展。
评分《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在探讨中部地区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方面,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我一直以为台湾的自然环境是固定的,但书中关于早期农业开发对森林、水源的影响,以及近代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先民如何为了开垦土地而改变地貌,如何利用河流进行灌溉和交通,以及如何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抗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中地区的水文变化和河川治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看似平静的河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水文地理和漫长的人类治理历程。接着,当我读到近代工业化对空气、水源造成的污染,以及政府为此采取的环保措施时,我感受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的尝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良好生态环境,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斗争。它也提醒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它对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精妙解读。作为一个在台中科技园区附近工作的人,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工业的脉搏,但对此前的发展历程却知之甚少。《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如同为我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工业地图”,从早期的小规模手工业,到战后引进的轻工业,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中加工出口区的设立及其带来的影响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聚集地,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标志着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深入的分析。例如,作者对早期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的描述,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支撑台湾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如何一步步壮大,又如何面临挑战。接着,当我读到关于电子产业和精密机械产业的崛起时,我仿佛看到了台中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摆脱过去的标签,蜕变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重镇。书中对这些产业的起源、发展过程、技术创新以及它们对当地就业、社会结构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这片土地工业发展的自豪感,但同时也保持了客观的分析,指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所身处的现代城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工业化历程,每一个车间,每一台机器,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汗水,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尊敬。
评分这本书对于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详细叙述,让我对“连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平时依赖汽车和大众运输工具在城市中穿梭,但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交通网络的历史演变。《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从早期的水路运输、肩挑背扛,到清代的驿道、日治时期的铁路建设,再到近代公路网的形成和航空运输的兴起,勾勒出了一幅中部地区交通发展的宏伟画卷。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台中港的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分析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港口,更是中部地区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推动了贸易的繁荣和产业的发展。书中对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货物流通和区域联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到关于早期铁路建设的艰辛,以及它如何将偏远地区连接起来,为经济发展打开了通道时,我感受到了先辈们克服万难、连接世界的决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革新,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它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空间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