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

台湾开发故事:中部地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孕育民主思想的台中、世外桃源南投、寺庙云集的彰化、民间信仰兴盛的云林,本书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搭配丰富图片和实际访查的珍贵资料,勾勒交织出台湾中部地区的人文景观,带领读者认识其历史脉络,更贴近我们生长的土地。

作者简介

赵莒玲

  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毕。曾任职青年日报记者、中央日报记者和编辑。现职为自由撰稿人以及南华大学传管系、嘉义大学中文系、中正大学传播系的兼任讲师。

  喜爱写作,对各类事物都充满好奇。着作包括:《台湾开发故事》、《台北古街漫游》、《鹿港小镇尘封往事》、《我的同班同学》、《美浓,钟理和原乡风景》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重新「发现」台湾而丰富自己∕黄春木  4

台中
昙花一现的台湾省会  16
诸事不顺,省会移设台北  18
■雾峰是孕育台湾民主的树头  23
三海港的兴衰   27
震惊清廷的林爽文事件  31
竹织器重镇的客家庄──东势 36
■温雅的「文化城」 50
■台中第一 54

南投
循「开山抚番」路线探寻开发史  60
沿着河流的开发史  64
前山第一城时落时起  70
人文丰富的埔里  74
■省政府在南投县落地生根  80
莫那鲁道家族的传奇  84
敬酒风波引发雾社抗日事件  86
「遗言」的悲歌流传至今 90
再遭劫杀和被迫远离家园  93
■「雾上桃园」──清境农场  96
■南投第一  100

彰化
肥沃田野辟成台湾谷仓  108
传闻出「东宫」殃及吉地风水  110
繁华犹似小泉州的鹿港 114
台湾第二大都市步入式微命运 123
■王爷暗访,生人回避  128
和美迎灯赛会妙闻多 131
北斗盛况随风而逝 133
二水是八堡圳的源头 138
■彰化北管的一笔「胡涂仗」  141
■彰化文风世代相传 144
■彰化第一 148

云林
云林没有云林乡、镇或市  154
北港朝天宫的宗教文化  157
■北港牛墟的今昔 166
西螺七崁的「义薄云天」  170
台西风云之酝酿再造  173
■掌中戏的故乡  181
■古坑竹笋,风味绝佳  184
■云林第一  186
台中大事年表  189
南投大事年表  190
云林大事年表  190
彰化大事年表  191

图书序言

重新「发现」台湾而丰富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历史课往往从远古时代讲起,虽然有其理由,但因年代距离实在遥远,难以理解或感受,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过去的历史课本总以「北京猿人」为开场白,现在课程调整了,窠臼似乎难以跳脱;即使台湾史的开头,往往始于考古,或「荷兰、西班牙时期」,对多数学生而言,既疏远又艰涩。

  为何中小学历史课常从「头」讲起,一而再、再而三呢?推敲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前因后果」的时序考量,这是出于历史学的思维与坚持;另一原因也很关键,即是基于文化传统或国史论述的立场,学习历史不单单只是知识的吸收,更应是对于国家或民族认同态度的养成。这样的历史课或许有特色,但有一个问题是始终明显的,那就是学生与己身所在的「乡土」连结薄弱,对国家或民族「大传统」可能琅琅上口,但一谈起生活周遭人事景物「小传统」却反而语塞,似乎乏善可陈。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习历史,其实并不需要从遥远的古早时代讲起,也没必要仿照大学历史系里头「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分野,这种分野只是大人世界对于历史的想像或习惯,儿童、青少年的历史学习没必要照搬照套,而应该在时间、空间上採取「由近及远」的原则。为何如此呢?因为,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不可能凭空而来,其中一定有社会的背景、历史的轨迹,从周遭人事景物出发,再推扩到较早的历史,通常就可以接上「大传统」、「大历史」;这样的连结,必然会产生「原来如此喔!」的惊叹,历史学者所关心的「历史感」也才会油然而生,如此学到的历史方有意义。死记一些无缘体会、理解的内容,不仅造成学习困难,也弄坏了学习历史的「胃口」,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困难、无聊,症结不外乎在此。

  举例来说,住在新竹北埔地区的人可以透过「金广福公馆」,了解闽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间复杂纠葛的历史,习得重要的族群课题;此外,亦可以知道台湾山区资源开发、聚落发展的过程,甚至可经由樟脑的开採来探索清代台湾的国际贸易,以及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牵连,这些已经都进入了「大传统」、「大历史」层次。透过这样的层层推扩,不仅历史知识扩大、深入了,住在新竹北埔地区的人还可以扩大对于自己乡土的理解,并且就这些延伸的课题与其他地方有相似课题的人们产生连结,形成可以交流分享的历史视野。

  又如台北或高雄这两大城市,对住在其中的许多人而言,两个城市并非出生、成长的所在,于是每年到了春节前,人们都要忍受塞车之苦离开台北或高雄「返乡」。台北或高雄的「都会化」是近代历史,特别是晚近一百年重要的现象,两个城市的居民若从自己周遭人事景物开始进行了解,一定能够触及台湾史、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许多课题。而且,因为住在台北或高雄这样的「异乡」,于是「怀乡」才有了深刻意义,许多关于台北或高雄的文学、历史书写因此经常充满对于故乡的殷切情感;透过「台北」或「高雄」,人们在精神上连结了许多城乡聚落——在台湾的,甚至是在中国大陆的。到了后来,台北或高雄作为「异乡」、「故乡」或「原乡」的意义,甚至产生游移转换,这是属于「台北人」或「高雄人」的重要故事。

  「乡土」毋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但必须透过实际的生活、引导、体验、印证等过程,才有可能昇华,产生「有所根本」的感受,形成永不动摇的「乡土之爱」。透过周遭人事景物关连性的层层推扩,「乡土」或「乡土之爱」内涵其实是可以延伸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或者「祖国之爱」、「乡土之爱」)未必冲突,甚至能相得益彰。

  现在的中小学生关于「台湾」的认识,多半来自书本,应该有所改变了。我们阅读台湾史、中国史或世界史的题材,其中最能亲身体会、实地造访的,就属台湾史,因为我们住在台湾啊!对于台湾历史的了解,可以透过书本,但不应该止于书本。进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文史工作室,可以让我们迅速掌握重要讯息,印证、拓展书本知识。如果想要更加满足好奇心,并且试探更大的可能性,不妨直接抵达某个古蹟、老街、聚落、山川,亲自了解其历史、社会、环境与生态,而且尽量以步行(或骑脚踏车)方式贴近,安步当车,自在悠游。在心态上,不应是浮光掠影般的「漫游」,而是放下自己的「慢游」。透过踏查、实地拜访来贴近乡土、重新发现台湾的过程,将能更加丰富自己,因为深具意义的连结已经产生。

  在上述的体认下,书写通俗的台湾史读物因而成了一件很困难的工作,这必须带起人地之间的连结、唤起一种出游造访的好奇感,并且能够满足、印证众人来自不同角度的阅读及体会;书籍虽不能取代实际的人文自然世界,但作者却必须尽力在图文之间传达鲜活的认知与感受。依据这些标准,《台湾开发故事》是目前可见一套极佳的读物。这套书以「人地关系」为主轴,呈现细腻、丰富的历史图像,并且一路引领读者通贯古今,因此成为我们悠游台湾的一个绝佳起点。

  《台湾开发故事》不是拿来按图索骥用的,而是借以别开生面,促动我们重新发现台湾、深入了解乡土。属于台湾的故事不可能仅止于这套书,后续的篇章留待我们亲身去探索与纪录。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教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