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1
已確立工作風格的人,大多是Mac 的使用者
使用Mac之前,從未覺得Mac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我一直以為Mac是影像與平麵設計專用的電腦,不適閤商業人士使用。但從iPhone上市後我開始對iPhone有興趣,所以當2007年7月第1款iPhone在美國問世,我就開始使用iPhone。一開始是讓iPhone與Windows係統連動,但慢慢地腦中就浮現「如果讓iPhone與同公司生產的Mac連動,或許能更有效率地使用iPhone」的想法。
剛好這時候能將自己的資料放上網路的服務,也就是所謂的雲端服務開始大行其道,我也開始使用電子郵件這類雲端服務。我從與他人的聊天之中發現,要想使用雲端服務不一定非Windows係統不可,此時我開始覺得Mac應該也能幫助我完成工作。而且我聽說Mac有一套能安裝Windows係統的「模擬軟體」,當時我心想,要是有那麼一天非得切換成Windows係統,到時候再利用這套模擬軟體就好瞭,於是2008年年底我開始使用Mac。
即便如此,在開始使用之前我仍然強烈懷疑,Mac真的能幫我完成所有的工作嗎。因為我的印象中,好像Mac的畫麵會突然顯示炸彈符號,然後就整個當住不動。我的工作少不瞭電腦,所以電腦的性能對我來說相當重要。
不過用瞭Mac之後纔發現,Mac的係統其實相當穩定。會齣現炸彈符號隻是過去的事,現在的Mac十分穩定,就算稍微不穩,也不需要重新開機。而之前使用Windows PC時,程式執行的速度總是會慢慢拖慢,到最後隻能重新開機,Mac就不會發生這種情形,可說是比Windows 還讓人能放心工作。
底下還有一個為什麼勸敗Mac的理由。我有時會被問到「為什麼你能如此地享受工作呢?」。雖然我覺得我本來就是樂於工作的人,但是當iPhone與Mac連動之後,我覺得工作變得更有趣。iPhone與Mac的設計感極佳之餘,操作性也極為方便。
Windows這類作業係統給人一種工程用電腦的感覺,而Mac卻提供瞭某種「生活風格」的印象,而且我認為,一定不是隻有我是這種感覺。去到夏威夷、加州、紐西蘭這些重視生活風格的地區一看,幾乎每個人使用的都是Mac。而且我身邊那些早已擁有自我生活風格的經營者們,每個人幾乎都已改用Mac電腦。原有的手機與Windows絕對無法如iPhone以及Mac一樣,能幫助我們完成工作,世界上已掀起如此的流。
讓我們迴顧一下電腦的歷史。電腦過去可是相當大型的機器。過去大型企業使用「Main Frame」這種的大型電腦為主機,而每一颱小型電腦則扮演 「終端」的角色,在此之後個人電腦問世,隨後也逐漸開發齣種種不同的機器,最後Windows PC終於成為公司分配給每位職員的工具,而每位職員也在Windows PC與主機連動之下完成工作。
如今正是進入下一個新世代的時候。原本由大型企業領導商業活動的時代,將轉變成個人必須為生存而戰的時代,電腦的存在方式以及使用方式也將因為時代的轉變而有所不同。我認為在個人為生存而戰的時代裡,透過Mac與iPhone使用雲端服務是最佳的工作模式。設計感與操作性俱佳的Mac能充份地突顯個人特質,而且透過雲端服務的幫忙,讓Mac就像是一間功能齊全的辦公司一樣,而iPhone則搖身一變成為形影不離的秘書。這讓我們隨時可以取得需要的資訊,讓個人有機會完成大型企業纔能完成的工作。
實際上當我iPhone用瞭3年半,以及Mac用瞭1年半之後,我就發現這兩項工具帶來的好處。隻要有手邊有iPhone與Mac,就能在任何地點打造一個適閤工作的環境,加上最近問世的iPad,更可進一步提昇工作效率,當然,這有助於激發工作所需的創意。Mac、iPhone、iPad這類蘋果公司的產品都能直覺性地操作。雖然我在之前的著作裡都有提過,「說明書是一定要看的文件」,但是蘋果公司的產品原本就不附說明書,而且不看說明書,消費者應該也能使用產品八成以上的功能,這應該也是蘋果產品的魅力之一。剩下的二成功能,則是因人而異的「使用技巧」。舉例來說,平麵設計與影像編輯這類的技巧,必須閱讀一些書籍與雜誌纔能學到必要的知識。但是除瞭平麵設計與影像編輯這類的工作之外,一般的商業人士所需的技巧又該嚮何處學習呢?其中一個的答案就是閱讀本書。本書將仔細而完整地說明商業人士在使用iPhone與Mac時所需的技巧。
一旦開始使用Mac,有時候會因為工作太快完成而嚇到。之所能夠如此,全拜我為瞭讓提高工作效率,而到處拜師學得的技巧。當您學會越多的技巧,就能大幅縮短工作的時間,而且一定會想幫助那些工作效率不彰的人。雖然您可以告訴這些人該如何設定電腦,纔能有效率地工作,但不論如何,您不可能替所有人完成所有的設定,也因為如此我纔想透過本書將那些設定的秘訣分享給您。
此外,這本書是我與鬆村太郎先生閤力完成的著作。鬆村先生懂得許多Mac使用的技巧,對我而言就像是「Mac之神」一樣。如果您能實踐我與鬆村先生提及的技巧,相信一定能提昇您的工作效率,也一定能讓您樂於工作。
本田直之
作者序2
透過口耳相傳而造成流行的工作風格
該怎麼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充份地應用蘋果產品?本書總是秉持著簡單易懂的精神,希望能將應用的方式與邏輯清楚地告訴讀者。不過本書講解的不止於產品的操作方法,更要告訴大傢為什麼筆者會如此使用這些產品,或是這些使用方法有什麼優點,希望大傢在瞭解這些使用方法後,也能應用在自己的生活裡。
我常聽到一些朋友在我正在使用Mac與iPhone的時候,發齣「咦?你是怎麼做到的?」的驚嘆,當下我都希望能盡心盡力地告訴他們。比方說剛購買iPhone的人一定會從初期的設定著手,試著瞭解iPhone的功能以及搜尋好用的服務程式,莫約一星期之後,又開始試著搜尋想利用iPhone完成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這些工作的方法。在這樣的循環之下,iPhone更貼近該人的生活,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型手機。Mac也是一樣,一開始或許仍需別人指導使用方法,但隨後Mac就成為專屬自己的工具。
我從1993年仍是國中生的時候開始使用電腦,之後1996年當我成為高中生時,PHS手機問世,1999年的大學生時期DOCOMO的i-mode手機也問世,我可以算是親身歷經網路革命、WEB2.0革命、行動裝置革命的世代。我從2000年開始研究行動裝置與部落格這類的個人媒體,鏇即對這些與生活風有關的數位產品以及網路之間的關係感到興趣。當我2005年從研究所畢業,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之後,就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個活用數位技術、工作不受場所限製的社會遊牧民族,也不斷地研究與實踐這樣的工作模式。因此最近我不斷希望透過口耳傳播的方式,告訴大傢該如何理解生活風格與工作模式還有數位科技之間的關係,同時藉著數位科技形塑自己的生活。
當然,市麵上有許多產品的說明書以及使用指南,也不乏有關生活風格這類內容的書籍。但淨是閱讀功能說明的書籍,還不如觀察身邊的人是如何使用這些產品,或是請身邊的人傳授程式的使用方法與秘訣。
我第一次使用蘋果的產品是在2001年。從iPod與純白的Mac筆電以及Mac OS X開始使用。當時我一直觀察大學時期研究室的老師與學長,還有同學是如何使用Mac,也時常嚮他們請益,我發現這也是瞭解蘋果產品的最佳捷徑。我從研究室使用的程式開始使用,之後也慢慢地嘗試一些新程式,並且試著找齣一些使用上的秘訣。慢慢地從請益的身份成為能利用蘋果產品塑造自己生活風格的一份子,也開始能將這樣的使用經驗分享給身邊的人。
本書由剛開始使用Mac一年半的本田直之先生以及使用將近10年的我共同撰寫,目標是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將iPhone所形塑的工作模式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分享給身邊的人。本書除瞭引用本田先生的說法之外,我也將在本書中擔任說明這類工作模式的角色。
本田先生雖然在Mac的使用經驗上尚淺,但卻已經充份地瞭解該如何利用這類的數位工具完成工作。為什麼要在電腦、網路、軟體這些層麵使用雲端科技,又或者該怎麼使用呢?人與人之間又該如何溝通呢?而且該怎麼纔能享受時間、珍惜時間,並且有創意地完成工作呢?本書充滿瞭這類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麵,我也多方麵地使用各種新式的服務,並且不斷地思考這些Mac與iPhone上的服務與程式是否對自己或他人能帶來益處,並且透過這些網路服務與程式讓自己的工作更具效率,完成目前未能完成的事情。透過筆者提供產品的使用秘訣來完成本田先生口中所說的邏輯,進而閤二人之力創造產品新的使用方法,這正是本書內容的定位。
我們之所以閤作,重點在於解決「多數人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比方說,我想對那些老愛說「忙死瞭」,常說自己沒有時間的人介紹「iCal」這種Mac內建的月曆軟體以及如何利用iPhone與「iCal」進行軟體,讓這些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節春。另一方麵也想讓這些忙得暈頭轉嚮的人瞭解,工作不能隻是列在清單上的項目,應該是行程錶裡的一部分。
或許利用下列的方式整理大量的資訊,並且以個人媒體的方式發齣這些資訊,讓創意更具體更有機會活用。
這些使用邏輯以及活用手法能讓各種工作變得更有效率。但是讀完本書之後,您一定會發現,這些使用邏輯以及手法將互相交融,進而創造相乘的效果。
學會本書所有應用手法之後,請務必重新閱讀本書一次,因為您一定能從中找到更具應用性的使用方法。本書的用途不止於此。這次輪到您為瞭自己或是為瞭別人,發明全新的應用手法。需要的不隻是透過應用麵的理解與技巧麵的實踐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而是請您試著尋找更新的軟體,發明更新的應用手法,然後再將您發現的一切告訴大傢。撰寫本書的我們,也很希望能知道更多更優質的應用方式。
我們自己已經從本書所寫的應用手法創造齣更多不同的產品使用方式。前幾天齣版的iPad教學書就是利用「Evernote」這套備忘錄軟體撰寫原稿。這套軟體可透過網路與別人分享資料(本書也有介紹這項功能),而上述這本教學書則充份地使用瞭這項分享功能來與齣版社的編輯們進行溝通。結果工作變得十分有效率,僅僅三週就寫齣瞭200頁的書。
本書介紹的應用手法,可應用在不同的用途裡。而且將本書介紹的應用手法重新排列組閤,應該就能創造齣更多前所未有的應用手法。請大傢發揮工作上的創意,從本書介紹的應用手法尋找更多新的應用手法吧。請您透過網路或是推特(Twitter)打聲招呼,然後一起快樂工作享受人生吧!
鬆村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