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少年少女:日本懷舊時光袖珍之旅

20世紀少年少女:日本懷舊時光袖珍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懷舊
  • 昭和年代
  • 青春
  • 成長
  • 曆史
  • 社會變遷
  • 民俗風情
  • 紀實文學
  • 20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重迴童年和青春.充滿迴憶的20世紀

  20世紀,一段似近又遠的時光, 甜蜜的、辛酸的、苦澀的、難忘的……都蘊含我們懷念思慕的青春歲月。日本,一個既近亦遠的鄰近國傢,在商品流通的全球化時代,傢電、交通、建設、生活都是如此熟悉。

  如果您喜歡村上春樹,曾經為《挪威的森林》留下悵然的嘆息;如果您喜歡浦澤直樹,曾經為《20世紀少年》握緊正義的拳頭;如果您喜歡「櫻桃小丸子」,常常在搞笑中又有點天真無厘頭;那麼歡迎您和我們一起,從日本的大正摩登、遊晃到昭和懷舊,看著東京鐵塔完工後,村上春樹、浦澤直樹和櫻桃子成長的蓬勃經濟,在海洋堂精緻的袖珍食玩中,重溫懷舊幸福的有夢時光。

  唯一收錄:透過近300張彩色精緻圖片,以席捲一時、10年內狂漲20倍的袖珍收藏,娓娓道來20世紀日本大眾文化史,重現20世紀少年少女的青澀迴憶。
 
  袖珍情景:包含「情景王」山田卓司的情景模型、昭和時期的懷舊景物,還有「高度資本主義前史」的五花八門袖珍電器用品、交通工具、火車便當、大阪萬國博覽會展覽、王立科學博物館展品、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百年紀念,以及廣受歡迎的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第一代的英雄偶像鐵人28號和超人力霸王等等,琳琅滿目,精采絕倫。

作者簡介

葉怡君

  颱南府城人,當過專題記者、電視製作人、紀錄片導演、首長機要和正式公務員,罹患嚴重的閱讀上癮癥。齣過書寫袖珍收藏、白色恐怖、島嶼環境和文化政策的書籍,得過時報文學奬、颱灣文學奬、颱北文學奬和好書大傢讀等奬項,入圍過金鼎奬,領過總統頒發的論文奬。

  近年協助推動颱灣最大的觀光花季,刻正撰寫第一部長篇懸疑小說。著作《島嶼軌跡》、《食玩不思議》、《妖怪玩物誌》、編著《文化颱灣》為遠流齣版;著作《我們的島》(與柯金源閤著)為玉山社齣版。凡有種種不及備載,唯一不變的是夢想,還有實踐夢想的腳踏實地。

昭和風物誌:浮世繪下的東瀛記憶 一捲泛黃的畫冊,一趟穿梭時空的列車,駛嚮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往昔。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的“少年少女”群體,也無意於描繪一個“袖珍”的、高度概括性的“懷舊之旅”。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挖掘昭和時代(1926-1989)社會肌理、文化變遷與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觀察報告。我們將避開流行的文化符號的錶麵喧囂,轉而探究那些深藏在時間褶皺中的、構成那個時代底色的真實碎片。 第一章:水泥森林與木質記憶——都市空間變遷的側寫 本章將從地理空間和建築語匯的角度,解構戰後日本都市的重塑過程。我們不會討論漫畫或流行音樂中的“經典場景”,而是專注於城市規劃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實踐。 1. 戰後重建的“灰白”基調: 重點分析1950年代初期的快速工業化對居住環境的衝擊。我們將考察“團地”(Danchi)的興起,分析其背後的社會工程學意圖——如何通過標準化住房模式,來解決人口激增與資源短缺的雙重矛盾。探討這些預製混凝土建築如何定義瞭特定一代人的童年,其功能性與情感價值之間的張力。 2. “路地”的消亡與保留: 深入研究那些被稱為“路地”(Roji)或“橫丁”(Yokocho)的狹窄巷弄。這些空間是城市肌理中非正式經濟活動和鄰裏關係的重要載體。本章將通過曆史地圖和口述資料,重構這些迷宮般的空間如何對抗現代主義的直綫邏輯,以及它們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被拆除或改造成旅遊景觀,其文化意義的流失。 3. 零售革命:從“商店街”到“百貨公司”: 剖析1960年代消費主義興起對傳統零售業態的衝擊。考察以“銀座”為代錶的百貨公司如何成為階層和品味的象徵。同時,對戰後復蘇的“商店街”進行田野調查,記錄那些堅持使用傳統店麵形式、維係著地域經濟命脈的小本經營者的生存策略與堅守。 第二章:日常的物質文化——被遺忘的工具與媒介 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考察昭和時代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載體,這些物品承載瞭當時的技術水平、審美取嚮以及傢庭結構。 1. 能源與傢電的“民主化”: 探討“三件神器”(電視、洗衣機、冰箱)進入尋常百姓傢的過程。這不僅是技術的普及,更是傢庭勞動模式的深刻變革。分析早期黑白電視節目的內容審查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首次將“國民性”的敘事強行植入每個傢庭的客廳。我們還將審視那些早已退齣曆史舞颱的早期電器,如煤油爐、手搖洗衣機,探究它們在功能迭代中所揭示的社會進步的代價。 2. 印刷品的黃金時代與信息繭房: 聚焦於戰後經濟騰飛期間,雜誌、報紙和圖書的爆炸性增長。研究特定類型的專業雜誌(如工藝、科學、女性周刊)如何塑造瞭不同社會群體的知識結構和行為規範。分析特定時期的“教養讀本”如何體現瞭國傢層麵對國民素質的期待,以及這些印刷品在數字革命前的強大影響力。 3. “大眾食卓”的構建: 從食品工業的角度審視時代變遷。分析味精、速食麵(拉麵)的發明與普及,如何改變瞭日本的傳統烹飪習慣。探究戰後初期“美援物資”如何催生齣獨特的日式西餐(洋食)文化,以及這些食物如何成為社會階層流動和身份認同的微妙標記。 第三章:時間流動的非綫性敘事——製度與意識形態的變遷 本章超越瞭物質層麵,探討驅動社會前進的隱形力量——製度、規範與集體心理的演變。 1. 教育體製的“高效”機器: 詳細考察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教育體係如何為經濟增長輸送閤格的勞動力。分析“應試教育”的早期形態,關注升學壓力對傢庭關係的影響。我們不歌頌“努力”的神話,而是剖析這種教育體製在培養標準化人纔的同時,如何壓抑瞭個性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的萌芽。 2. 工作倫理與企業忠誠的“神聖化”: 深入分析終身雇傭製和年功序列製的形成過程。通過對企業內部研修、集體活動的研究,揭示這種高度一體化的工作文化是如何建立並維護其正當性的。探討這種對集體的絕對忠誠如何重塑瞭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定義,以及這種模式在泡沫經濟破裂前夕所顯示的內在脆弱性。 3. 審美疲勞與“物哀”的再發現: 探討在高度物質豐裕的背景下,知識分子階層對“過度”的物質主義産生的反思。分析戰後對傳統藝術、工藝的“再價值化”過程,這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對快速現代化進程中被遺棄的“不完美之美”的一種有意識的迴歸。考察侘寂(Wabi-Sabi)理念在現代設計和日常哲學中的微妙挪用與異化。 本書力求提供一種“去濾鏡化”的昭和研究,拒絕將那個時代簡單地標簽化為“溫暖的懷舊”或“悲劇的開端”。它是一份詳實的、基於社會學和物質文化研究的檔案,旨在還原一個復雜、矛盾、充滿生命力的曆史現場。讀者將從中看到一個國傢如何用極短的時間,完成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工程,以及這種速度留下的深刻烙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歡迎光臨20世紀

明治維新 大正摩登 大戰前後

高度資本主義前史:村上春樹的民間傳說

20世紀的夢想與未來:萬國博覽會

尾聲

圖書序言

專文推薦

  滿含夢想、憧憬、懷念、記憶、和創意。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欣賞,重復閱讀的奇書。
  任何一件小東西,都得來不易。
  令人聯想村上隆和海洋堂閤作的玩偶公仔,
  「怪怪、奇奇」「Miss ko2」如何震驚世界藝壇。
  每一個小玩偶都隱藏著感人的故事。
  每一張圖片都含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特彆意義。
  每一張漫畫都熱血奔騰、趣味無窮。
  每一個小模型都像電影場景,述說著時代的故事。
  每一張照片都是曆史的見證。
  不但漂亮、可愛、賞心悅目,
  更是畫傢、雕塑傢、攝影師等藝術傢的心血結晶。
  任何一件都極珍貴,何況集結成書。
  作者葉怡君曆時多年親自挑選、珍藏、愛玩……
  如今拿齣來跟懂得珍惜的朋友分享。
  文字說明,以時間為軸,串連日本百年關鍵時刻,
  以村上春樹走過的時代,整理成日本近代史。
  《20世紀少年少女》或許可以印證村上隆說的
  「學習曆史,就能作齣自由的作品。」
  「打開曆史的抽屜,可以看到未來。」

——日本文化觀察者 賴明珠

代序:歡迎光臨20世紀

  說到「歡迎光臨」,在充滿各種娛樂形式的現代,除瞭笑容可掬的餐廳或飯店侍者,許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站在動物園、遊樂場、博覽會、展覽場門口的大型布偶吧。這些造型可愛、歡笑洋溢、色彩鮮艷的大型吉祥物,總是會在入口處,搖搖擺擺、揮手示好的歡迎遊客,或和小朋友閤影留念。

  但是這時,我反而常不識時務的,想起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那就是「恐怖之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長篇小說《牠》(It)。書中那個令人顫慄驚恐的夢魘惡魔,一開始就是以「歡迎小朋友」的「恐怖小醜」型態齣現啊(崩潰)。我並非見不得歡笑的詭異份子,實在是童年迴憶的陰霾籠罩太深。這本磚塊小說厚達600多頁(英文版1,000多頁),能夠讓沒耐性的我邊哭邊發抖讀完,正是因為「牠」實在太可怕瞭。

  這又怎麼樣呢?您一定莫名其妙,這和本書有什麼關係呢?又不是恐怖小說經驗談啊!

  No、No、No,您迴想一下,20世紀,可不有點像隱晦版的恐怖小說嗎?

  雖然,這本書收錄的收藏和照片,大多是這麼袖珍、迷你、天真、無邪及可愛,好像洋溢著濃濃的懷舊風,好像美好而永不復返的老時光。為什麼我要在開頭,提醒大傢這麼可怕的事情呢?

  那是因為,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其實非常的珍貴。

  珍貴得連珠寶玉匣、黃金翡翠都無法比擬,就像古人無法幻想的夢一樣。

  迴顧20世紀(您可能尚未齣生),彼時整個世界,正處於動盪不安的轉換時期。當時誕生的嬰兒,早已邁入百歲之齡,纔剛脫離童稚,便在1914、1939年,經曆史無前例的兩次世界大戰,高達億萬人民捲入戰火;後來大約半個世紀,全球更籠罩在東西冷戰和核武毀滅的陰影之下。更不要說中間大大小小的緊張局勢、經濟危機、意識革命、文化變遷與科技震撼瞭。作傢齊邦媛說,「20世紀,是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可以說,一位1900年齣生的人,終身就是在這樣詭譎多變的世界變局,在數不盡的睏境與危難中,掙紮轉變著求生存。如果真有幸活過百歲之齡,迴憶這世紀風華,應當充滿瞭來時路、巨流河的感慨與汗淚吧?

  但是正如「月影總有另一麵」,齣生、生長於20世紀後的我們,其實也是一群中奬的幸運兒,能夠經曆人類史上的大繁榮時期。現在市井小民的尋常生活,幾乎都是古代帝王後妃的奢華享受。早在18世紀中葉,西方吹響工業革命的號角後,經過無數人類的纍積奮鬥,如今我們一開水龍頭,乾淨清水就能嘩嘩而流;駕駛汽機車,通衢大道即可隨處通行;扭開電視機,韆裏影像近在麵前;撥通電話響,訊息思念張口可說;飛機萬裏翔,代替瞭驢馬的搖晃顛簸;網路無國界,一指天涯比鄰各地遊……。據聯閤國統計,「貧窮」在過去50年減少的速度,遠高於過去的500年;而西元1800年以來,民眾的實質所得提高瞭九倍以上、預期壽命也超過瞭一倍。

  牛津大學博士麥特.瑞德裏(Matt Ridley)曾計算:「曆代每小時的平均工資,究竟能賺到多少人造光?」他算齣,西元前1750年(芝麻油油燈)是24流明/h,1880年(煤油燈)是4,400流明/h,1950年(鎢絲燈泡)是531,000流明/h,2010年(省電燈泡)是8,400,000流明/h。也就是21世紀初,工作1個小時可以「讓你賺到300天的閱讀燈光,而在1800年,隻能賺到10分鍾。」因此我們都比祖先富有,因為「時間」是最有意義的貨幣,現代人為瞭節省時間,通常願意付齣更昂貴的代價。

  而這一切是怎麼産生的呢?當然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日本流傳過一個真實的笑話:某位山村村長遊曆都市後,對「電燈」驚為天人,為瞭讓村民見識新時代的發明,他興沖沖的買瞭一球燈泡和電綫,返鄉後掛在天花闆下,然後召集眾人,隆重的展開瞭「儀式性的一扭」——當然,什麼也沒有發生。

  燈泡光禿禿的懸吊著,無辜的麵對著眾人。

  我們的生活也如同這燈泡,不可能齣現跳躍性的光亮。即使天纔發明瞭電燈,也需要後繼者挖掘煤礦、修築水庫、鋪設電綫、設計製作、經營電廠和消費買單,纔可能成就這一切。文明發展,背後仰賴多數人付齣勞力、智慧和心力,並透過貿易或製度互相交換,同心協力推進時代的進程。

  當然,某些田園牧歌是難以再現瞭,某些珍稀生物是早已滅絕瞭,某些獨特環境也默然消失瞭。但是我們也看到更多意識的覺醒,更多人力的投入,更多挽救的軌跡。這一切生與滅,隨著日夜的循環與地球的運轉,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你我周圍,上演著小小的對決和演進。有時我們悲觀失望,有時我們奮發歡樂,但共同的,是都為那個「希望更好的明天」而前進著。

  現在,我的耳邊正響著日本歌手(土反)本九的「昂首嚮前走」:

  昂首嚮前走吧  莫讓淚水盈眶
  迴憶起春日時光  一個人獨自的夜晚
  昂首嚮前走吧  細數微光星辰
  迴憶起夏季時光  一個人獨自的夜晚 
  幸福就在雲端之上  幸福就在天空之上
  悲傷就在星影之下  悲傷就在月影之下

  這首颱譯「壽喜燒」,西方稱「Sukiyaki」的歌,不但傳頌日本、在東亞耳熟能詳,更曾在1963年登上美國Billboard的排行榜冠軍,至今仍是唯一創造這光輝紀錄的日本歌麯。在即將舉辦東京奧林匹剋運動會的1964年,這首歌激勵瞭在戰後廢墟中奮起的日本人。宮崎駿吉蔔力工作室的監督鈴木敏夫說,這更是他們年輕時,少男少女經常哼唱、意義深重的時代歌麯。或許這樣的昂揚基調,就是奠基於生命的彈痕上,本書所要演奏的主鏇律。

  而關於本書展示的收藏,正如作傢威廉.戴維斯.金恩(William Davies King)在《收藏無物》書中說,「收藏是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方式。來自過去的物品於現在被收藏,以便留存到未來。收藏除瞭處理存在,也闡明欲望的奧祕。」收藏決定瞭收藏者,收藏者更宰製瞭藏品。因為世界如此無窮無盡、無可掌握,因此我們用收藏彌補所有的失落和欲望,收藏者總是無可避免的暴露齣自己的控製狂,較好的狀況,或許是它轉化至物品,而不是人身上。

  許多朋友聽聞我收藏大量袖珍玩具,總是問:
  「那麼你都把藏品放在哪裏?架子上嗎?」
  「沒有,在櫥子裏。」
  「櫥子裏?那不是看不到嗎?」
  「沒辦法,架子上全都放滿瞭書啊。」
  「是喔。」(失望貌)

  其實,我根本不在意它放哪裏,在櫥子裏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知道「擁有它們」,這件事因其篤定而顯示其重量。我是它們的主人,也是它們的奴隸,我們是互屬的,根本就以無形的鎖鏈捆綁在一起,因此我很開心。

  如果世人要嘲笑「守財奴」(這裏的「財」是指藏品),就讓他們去笑吧!或許現在世界的潮流是「棄物」、「無物」、「無欲」,但是我無意變成彆人,也不想粉飾撇清,在繽紛多樣的彩色光譜上,每個人總該有一席容身地。收藏者要的是全部,而不是未完成的片斷。收藏是無止盡的,在追尋的過程中自有樂趣與滿足,每一個階段性的完成,都象徵著一種圓滿。但收藏者終究得麵對不圓滿,一如麵對人生。

  若能拈花於當下,宇宙盡在水滴中。比起藏品,錢不重要,我因此而更驕傲。某種一擲韆金、傾傢蕩産的大方,在蕭蕭的易水寒邊,透露著「捨我其誰」的悲壯。所有收藏者都懂這種心情,隻是剋製的程度(或說錢包的厚度)各有不同。

  當然我們也會反省,所以必須找很多藉口,例如我的藉口就是齣書,並盡量與大傢分享。否則怎能經得起傢人的白眼呢?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能是「學術研究」,我懷疑博物館、美術館、研究室之類,要編列預算、爭取經費、充實藏品,不過是為瞭滿足研究人員難以明說的收集癖吧(事實上他們也沒法否認)。但如果不是代復一代的收藏者,前僕後繼的保存文物(小自果實雕刻、大自廟宇廳堂),那麼一切文明的纍積,早就隨著光陰灰飛湮滅瞭,很難是今日的樣貌啊(申論完畢)。

  個人收藏袖珍物品,原本不侷限日本,但因為地緣的關係,確實較易取得。

  日本人對袖珍物品的喜好舉世皆知。平安時期,纔女清少納言就坦承:「小東西都是可愛的!」日本人對「豆物」的鍾情一脈相承,直至今日的人偶、盆栽、模型、摺疊傘、碗泡麵、隨身聽、甚至到機器人和電晶體,各種縮小與收納文化無孔不入,已成該國的顯著特色。人類學傢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說到日本的特色,「首先是充分列舉、分辨現實所有樣貌,且毫不遺漏的特質,並賦予每種樣貌同等的重要性。就像在傳統工藝品中,工匠以相同的細心處理內部和外部、反麵和正麵、可見和看不見的部分。」他稱之為「分割描繪主義」,並類比為感受性的、美學性的笛卡爾主義(「盡量全麵地計數,確定沒有任何遺漏 」)。

  在此,日本食品公司「固力果」自2001年起,委託知名的「造型集團」海洋堂企劃製作,推齣的一係列「懷念的20世紀」食玩(隨同食品附贈的玩具),以及其他食玩,遂成本書闡釋此一感受主義的最佳範例。藏品是收藏者的世界觀,因此本書雖然號稱「20世紀日本袖珍史」,但不可避免的有許多侷限性,也是以偏概全的個人觀點斷代史,覺得比較不重要、或缺少藏品的,在此盡量不提及,這一點要先自首,可稱之為「海獺偏見」(海獺是我最喜歡的動物),敬請見諒。

  但是,我想講述的,原本也不是全麵。毋寜僅是一種微光,一個轉角,一種片斷,一響殘聲,甚至一抹暗影。個人是如此渺小,而歲月是如此長流,或許在這個小小的動物園裏,我展示的,隻是幾個窄窄的獸欄,但我是如此的珍惜寶愛它們,竟不忝顔笑的轉著「紙芝居」把手,將它們背後的故事,像「手動漫畫」一樣的說瞭齣來。

  若是這本書能讓您從明治維新、大正摩登、遊晃到昭和懷舊,遙想東京鐵塔完工後,少年懷抱希望的有夢時光;重迴嬉鬧奔跑的街道上,趕著迴傢看電視卡通,參觀熱鬧的萬國博覽會,期待人類踏上月球的驚喜;那麼,在對準焦點的透明描圖紙上,所有的曾經,都將迴到您的眼前。那些不曾消失的過去,就從,以下的故事開始……。

  最後,感謝本書所有的催生者和協力者。謝謝您們!

圖書試讀

【懷念20世紀:大阪萬博篇】

1.太陽之塔:由前衛藝術傢岡本太郎設計,是大阪萬博最具爭議、也最大膽的大型藝術裝置。事後證明,多年後日本人對大阪萬博印象最深的,亦是「太陽之塔」。高70公尺、底部直徑20公尺,有4個「太陽之臉」(上方的黃金顔是「未來的太陽」、正中央的是「現在的太陽」、背麵的是「黑色的太陽」,地下是「地底的太陽」)。內部展示「生命之樹」,展覽生物進化的演變。

2.祭典廣場:1970年3月14日,在太陽之塔周圍的「祭典廣場」,舉辦瞭大阪萬博的開幕式。四方的大屋頂以1,930根鋼筋構成,可以看見藍天,在夜燈的照射下極為美麗。在這裏展覽日本全國知名的祭典,例如仙颱的七夕祭、青森的睡魔祭等等。

3.綠之館:由32個企業集資而成,內部播映世界最大的立體電影,每次可容納800人觀賞,臨場感十足。

4.富士集團館:以鋼骨和木材作為結構材料,以閤成縴維和橡皮製成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間。可以在內部搭乘「迴轉步道」繞全館一圈參觀。

5.日立集團館:上下都是圓盤狀的日立館,乍看有點像紅色的太空船。中間是一個圓形劇場,館外有條40公尺長的空中電扶梯,可以直達四樓,360度的展望視野,能夠展望萬博會場。

6.瓦斯展示館:由全國的瓦斯業者齣資興建,外觀有點像是白色的玉蔥,館的前方像是在張嘴發笑。展覽的主題是「笑的世界」,參觀者可以觀看電影「笑之交響麯」,是很特彆的構想。

7.蘇聯館:1970年是蘇聯的國父列寜誕生100週年,為瞭宣揚國威,蘇聯館的建設經費是美國館的兩倍,高達72億日圓。館內展示列寜的生涯、社會主義生活、蘇聯的文化藝術、勞動人民及東方開發,是大阪萬博最具人氣的展覽館,單日最高入場人數為14萬人。

8.三波春夫:三波春夫是著名的國民演歌歌手,他演唱的萬博主題麯「您好!」傳唱一時,這首麯子其實許多知名歌手都唱過,但最有名的還是他的版本。他穿著和服、張開雙臂、手指微屈的站立唱姿,對日本人是深刻的萬博印象。

9.月之石:1969年11月19日,美國的「阿波羅12號」成功登陸月球,三位太空人帶迴32.7公斤的月球岩石,在大阪萬博會展覽的大約是1/30。月球岩石基本上是火成岩,中間白色部分是斜長岩,黑色部分是玄武岩(和地球上的部份成分不同),月球展覽的魅力催生瞭高人氣。

10.鬆下館時間膠囊:一個5,000年後的約定,我們都沒辦法活著看它實現,但是西元6970年的人類(或者其他生物?),將會代替我們看見。這個鬆下集團製作、耗資2億日圓的時間膠囊,已於大阪萬博會結束後,埋藏在大阪城地下,等待5,000年後被重新齣土。膠囊中收取瞭2,098種科學、藝術物品,希望能在後世,呈現1970年的「傳統與技術」。

11.人類洗滌機:這個「三洋館」(SANYO)展示的創意洗滌機,有美觀的白色流綫造型,以及抹泡、沖洗、乾燥(人!)的功能,反映瞭日本人重視泡湯、清潔和洗滌的觀念。製作費用是300萬日圓,商品化的價格是250萬日圓,在1970年是非常高昂的價格(現在也不便宜),大約可以買一颱超級跑車。

12.無綫電話(手機):這是「電器通訊館」的展覽重心,或許現代「人手一機」沒什麼稀奇,但在大傢都用「黑色大盤撥號電話」的時代(小朋友沒看過吧),人們早就在夢想著無綫電話的便利,現在也真正實現啦!

13.瓦斯館小姐:博覽會各館都有專門的招待人員,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瓦斯館的90位女服務員。戴著鴨舌帽、穿著迷你裙的她們,以迷人的笑靨和高雅的儀態,為參觀者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14.太陽之塔(2005):大阪萬博結束後,會場轉為「萬博紀念公園」,日本人的集體記憶「太陽之塔」便位在公園的正麵入口,成為這個盛會最值得紀念的藝術裝置。

【森林爺爺與森林小子:愛知萬博篇】

大阪萬博之後,睽違瞭35年,日本再度於2005年舉辦瞭「愛知萬國博覽會」(又稱「愛‧地球博」)。這是21世紀的第一個大型國際博覽會,以關西的名古屋為中心,東邊丘陵上有長久手和瀨戶兩個會場,總麵積173公頃,涵蓋廣大的森林。愛知萬博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在185天的展期內,共有2,200萬參觀人數。最受歡迎的展品,堪稱來自西伯利亞的古代「長毛象」標本,看著18,000年前的大象頭顱和象牙,令人感受到來自遠古的聯係。還有全球矚目的機器人樂團、未來動力車、機器人導遊等,展開華麗的錶演。大會的吉祥物是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豐富的展覽內容和體貼的服務態度,令參觀者終身難忘。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讓我深深著迷,它以一種極其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瞭日本20世紀某個特定時期的風貌。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幅精心繪製的時代畫捲。作者沒有選擇平鋪直敘的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意象化的描寫,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物”的描繪,比如那些老式的相機,閃光燈亮起的一瞬間,仿佛凝固瞭無數的歡聲笑語;又比如那些手寫的信件,字跡的溫度,傳遞著跨越時空的思念。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是那些微小而真實的存在。書中對城市街景的刻畫也十分生動,那些霓虹燈閃爍的夜晚,老式電車的緩緩駛過,以及商店櫥窗裏琳琅滿目的商品,都構成瞭一幅幅充滿時代感的畫麵。它讓我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忽略瞭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和品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重新思考“懷舊”的意義。

评分

這是一本能瞬間把我拉迴那個年代的書,仿佛手裏拿著一本泛黃的老照片,每一頁都散發著時光的味道。作者並沒有直接講述故事,而是通過一些零碎的片段、物件的描繪,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懷舊圖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昭和時期街頭小吃的描寫,那種熱氣騰騰的香味,即使隔著文字也能聞到。還有那些老式唱片機、蒸汽火車,它們不僅僅是物品,更是那個時代集體記憶的載體。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來那些逝去的時光,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句句戳心。我常常會在閱讀時停下來,想象自己就置身於那個時代的某個角落,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聽著收音機裏播放的老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過去的聯係。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不是一本講故事的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懷舊寶盒,裏麵裝滿瞭時代的碎片,等待你去拾取,去感受,去珍藏。我能從中看到很多小時候的影子,那些模糊的記憶被重新喚醒,帶著一絲甜意和淡淡的憂傷。

评分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感官之旅,讓我得以窺見日本20世紀某個特定時期的生活圖景。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情感,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觸碰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音樂和電影的描繪,那些老電影的片段,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音樂,都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那個時代的朦朧記憶。書中對一些生活用品的細節描寫也極其到位,比如那個年代的火車票、明信片、以及各種包裝精美的零食,這些物件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也勾起瞭我無數關於童年和青春的迴憶。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完整的故事綫,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意象,讓我自己去拼湊和感受。它更像是一首充滿懷舊情調的詩,字裏行間都流淌著作者對逝去時光的眷戀。讀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又迷人的時代,與曆史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是傳統的敘事結構,而是更像一場碎片化的迴憶拼貼。作者以一種非常詩意和寫意的方式,捕捉瞭那個時代日本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老物件的描繪,比如那個年代孩子們玩的玻璃彈珠,它們在陽光下摺射齣五彩的光芒,承載瞭無數童年的夢想和友誼;還有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歌麯,它們不僅僅是鏇律,更是一個時代的BGM,每次聽到,都能勾起滿滿的迴憶。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寂靜的午後,與你分享那些塵封的故事。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卻充滿瞭溫情和共鳴。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著校服的學生,在放學路上追逐嬉戲;能聽到老式收音機裏播放的廣播劇;能聞到街邊小吃攤飄來的陣陣香氣。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也能構成一個時代最鮮活的印記。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視覺元素和感官描寫,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懷舊氣息的日本。我常常會被書中的插畫所吸引,那些手繪的插畫風格復古而精緻,每一幅都仿佛定格瞭一個鮮活的瞬間。比如,書中對老式漫畫店的描繪,我仿佛能看到牆上貼滿瞭各種各樣的漫畫海報,空氣中彌漫著油墨和紙張特有的味道,孩子們擠在狹小的空間裏,聚精會神地翻閱著漫畫書,那種純粹的快樂至今難忘。再比如,對昭和時期喫茶店的描繪,窗外淅瀝瀝的小雨,店裏飄散的咖啡香氣,以及吧颱後認真製作咖啡的老闆,這些細節共同營造齣一種溫暖而寜靜的氛圍。這本書沒有刻意去講述某個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容易被遺忘的、屬於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卻正是這些片段,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獨特韻味。它像一封來自過去的信,字裏行間都充滿瞭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深情眷戀,也引發瞭我對自身過往的迴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