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少年少女:日本怀旧时光袖珍之旅

20世纪少年少女:日本怀旧时光袖珍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怀旧
  • 昭和年代
  • 青春
  • 成长
  • 历史
  • 社会变迁
  • 民俗风情
  • 纪实文学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回童年和青春.充满回忆的20世纪

  20世纪,一段似近又远的时光, 甜蜜的、辛酸的、苦涩的、难忘的……都蕴含我们怀念思慕的青春岁月。日本,一个既近亦远的邻近国家,在商品流通的全球化时代,家电、交通、建设、生活都是如此熟悉。

  如果您喜欢村上春树,曾经为《挪威的森林》留下怅然的叹息;如果您喜欢浦泽直树,曾经为《20世纪少年》握紧正义的拳头;如果您喜欢「樱桃小丸子」,常常在搞笑中又有点天真无厘头;那么欢迎您和我们一起,从日本的大正摩登、游晃到昭和怀旧,看着东京铁塔完工后,村上春树、浦泽直树和樱桃子成长的蓬勃经济,在海洋堂精致的袖珍食玩中,重温怀旧幸福的有梦时光。

  唯一收录:透过近300张彩色精致图片,以席卷一时、10年内狂涨20倍的袖珍收藏,娓娓道来20世纪日本大众文化史,重现20世纪少年少女的青涩回忆。
 
  袖珍情景:包含「情景王」山田卓司的情景模型、昭和时期的怀旧景物,还有「高度资本主义前史」的五花八门袖珍电器用品、交通工具、火车便当、大坂万国博览会展览、王立科学博物馆展品、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百年纪念,以及广受欢迎的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第一代的英雄偶像铁人28号和超人力霸王等等,琳琅满目,精采绝伦。

作者简介

叶怡君

  台南府城人,当过专题记者、电视制作人、纪录片导演、首长机要和正式公务员,罹患严重的阅读上瘾症。出过书写袖珍收藏、白色恐怖、岛屿环境和文化政策的书籍,得过时报文学奖、台湾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和好书大家读等奖项,入围过金鼎奖,领过总统颁发的论文奖。

  近年协助推动台湾最大的观光花季,刻正撰写第一部长篇悬疑小说。着作《岛屿轨迹》、《食玩不思议》、《妖怪玩物志》、编着《文化台湾》为远流出版;着作《我们的岛》(与柯金源合着)为玉山社出版。凡有种种不及备载,唯一不变的是梦想,还有实践梦想的脚踏实地。

昭和风物志:浮世绘下的东瀛记忆 一卷泛黄的画册,一趟穿梭时空的列车,驶向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往昔。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少年少女”群体,也无意于描绘一个“袖珍”的、高度概括性的“怀旧之旅”。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挖掘昭和时代(1926-1989)社会肌理、文化变迁与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观察报告。我们将避开流行的文化符号的表面喧嚣,转而探究那些深藏在时间褶皱中的、构成那个时代底色的真实碎片。 第一章:水泥森林与木质记忆——都市空间变迁的侧写 本章将从地理空间和建筑语汇的角度,解构战后日本都市的重塑过程。我们不会讨论漫画或流行音乐中的“经典场景”,而是专注于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 1. 战后重建的“灰白”基调: 重点分析1950年代初期的快速工业化对居住环境的冲击。我们将考察“团地”(Danchi)的兴起,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工程学意图——如何通过标准化住房模式,来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的双重矛盾。探讨这些预制混凝土建筑如何定义了特定一代人的童年,其功能性与情感价值之间的张力。 2. “路地”的消亡与保留: 深入研究那些被称为“路地”(Roji)或“横丁”(Yokocho)的狭窄巷弄。这些空间是城市肌理中非正式经济活动和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本章将通过历史地图和口述资料,重构这些迷宫般的空间如何对抗现代主义的直线逻辑,以及它们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被拆除或改造成旅游景观,其文化意义的流失。 3. 零售革命:从“商店街”到“百货公司”: 剖析1960年代消费主义兴起对传统零售业态的冲击。考察以“银座”为代表的百货公司如何成为阶层和品味的象征。同时,对战后复苏的“商店街”进行田野调查,记录那些坚持使用传统店面形式、维系着地域经济命脉的小本经营者的生存策略与坚守。 第二章:日常的物质文化——被遗忘的工具与媒介 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考察昭和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这些物品承载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审美取向以及家庭结构。 1. 能源与家电的“民主化”: 探讨“三件神器”(电视、洗衣机、冰箱)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这不仅是技术的普及,更是家庭劳动模式的深刻变革。分析早期黑白电视节目的内容审查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首次将“国民性”的叙事强行植入每个家庭的客厅。我们还将审视那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早期电器,如煤油炉、手摇洗衣机,探究它们在功能迭代中所揭示的社会进步的代价。 2. 印刷品的黄金时代与信息茧房: 聚焦于战后经济腾飞期间,杂志、报纸和图书的爆炸性增长。研究特定类型的专业杂志(如工艺、科学、女性周刊)如何塑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规范。分析特定时期的“教养读本”如何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期待,以及这些印刷品在数字革命前的强大影响力。 3. “大众食卓”的构建: 从食品工业的角度审视时代变迁。分析味精、速食面(拉面)的发明与普及,如何改变了日本的传统烹饪习惯。探究战后初期“美援物资”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日式西餐(洋食)文化,以及这些食物如何成为社会阶层流动和身份认同的微妙标记。 第三章:时间流动的非线性叙事——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本章超越了物质层面,探讨驱动社会前进的隐形力量——制度、规范与集体心理的演变。 1. 教育体制的“高效”机器: 详细考察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教育体系如何为经济增长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分析“应试教育”的早期形态,关注升学压力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我们不歌颂“努力”的神话,而是剖析这种教育体制在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同时,如何压抑了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2. 工作伦理与企业忠诚的“神圣化”: 深入分析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企业内部研修、集体活动的研究,揭示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工作文化是如何建立并维护其正当性的。探讨这种对集体的绝对忠诚如何重塑了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以及这种模式在泡沫经济破裂前夕所显示的内在脆弱性。 3. 审美疲劳与“物哀”的再发现: 探讨在高度物质丰裕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对“过度”的物质主义产生的反思。分析战后对传统艺术、工艺的“再价值化”过程,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弃的“不完美之美”的一种有意识的回归。考察侘寂(Wabi-Sabi)理念在现代设计和日常哲学中的微妙挪用与异化。 本书力求提供一种“去滤镜化”的昭和研究,拒绝将那个时代简单地标签化为“温暖的怀旧”或“悲剧的开端”。它是一份详实的、基于社会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档案,旨在还原一个复杂、矛盾、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现场。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国家如何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以及这种速度留下的深刻烙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欢迎光临20世纪

明治维新 大正摩登 大战前后

高度资本主义前史:村上春树的民间传说

20世纪的梦想与未来:万国博览会

尾声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满含梦想、憧憬、怀念、记忆、和创意。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欣赏,重复阅读的奇书。
  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得来不易。
  令人联想村上隆和海洋堂合作的玩偶公仔,
  「怪怪、奇奇」「Miss ko2」如何震惊世界艺坛。
  每一个小玩偶都隐藏着感人的故事。
  每一张图片都含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特别意义。
  每一张漫画都热血奔腾、趣味无穷。
  每一个小模型都像电影场景,述说着时代的故事。
  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见证。
  不但漂亮、可爱、赏心悦目,
  更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师等艺术家的心血结晶。
  任何一件都极珍贵,何况集结成书。
  作者叶怡君历时多年亲自挑选、珍藏、爱玩……
  如今拿出来跟懂得珍惜的朋友分享。
  文字说明,以时间为轴,串连日本百年关键时刻,
  以村上春树走过的时代,整理成日本近代史。
  《20世纪少年少女》或许可以印证村上隆说的
  「学习历史,就能作出自由的作品。」
  「打开历史的抽屉,可以看到未来。」

——日本文化观察者 赖明珠

代序:欢迎光临20世纪

  说到「欢迎光临」,在充满各种娱乐形式的现代,除了笑容可掬的餐厅或饭店侍者,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站在动物园、游乐场、博览会、展览场门口的大型布偶吧。这些造型可爱、欢笑洋溢、色彩鲜艳的大型吉祥物,总是会在入口处,摇摇摆摆、挥手示好的欢迎游客,或和小朋友合影留念。

  但是这时,我反而常不识时务的,想起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那就是「恐怖之王」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长篇小说《牠》(It)。书中那个令人颤慄惊恐的梦魇恶魔,一开始就是以「欢迎小朋友」的「恐怖小丑」型态出现啊(崩溃)。我并非见不得欢笑的诡异份子,实在是童年回忆的阴霾笼罩太深。这本砖块小说厚达600多页(英文版1,000多页),能够让没耐性的我边哭边发抖读完,正是因为「牠」实在太可怕了。

  这又怎么样呢?您一定莫名其妙,这和本书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恐怖小说经验谈啊!

  No、No、No,您回想一下,20世纪,可不有点像隐晦版的恐怖小说吗?

  虽然,这本书收录的收藏和照片,大多是这么袖珍、迷你、天真、无邪及可爱,好像洋溢着浓浓的怀旧风,好像美好而永不复返的老时光。为什么我要在开头,提醒大家这么可怕的事情呢?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一切,其实非常的珍贵。

  珍贵得连珠宝玉匣、黄金翡翠都无法比拟,就像古人无法幻想的梦一样。

  回顾20世纪(您可能尚未出生),彼时整个世界,正处于动盪不安的转换时期。当时诞生的婴儿,早已迈入百岁之龄,才刚脱离童稚,便在1914、1939年,经历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高达亿万人民卷入战火;后来大约半个世纪,全球更笼罩在东西冷战和核武毁灭的阴影之下。更不要说中间大大小小的紧张局势、经济危机、意识革命、文化变迁与科技震撼了。作家齐邦媛说,「20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可以说,一位1900年出生的人,终身就是在这样诡谲多变的世界变局,在数不尽的困境与危难中,挣扎转变着求生存。如果真有幸活过百岁之龄,回忆这世纪风华,应当充满了来时路、巨流河的感慨与汗泪吧?

  但是正如「月影总有另一面」,出生、生长于20世纪后的我们,其实也是一群中奖的幸运儿,能够经历人类史上的大繁荣时期。现在市井小民的寻常生活,几乎都是古代帝王后妃的奢华享受。早在18世纪中叶,西方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后,经过无数人类的累积奋斗,如今我们一开水龙头,干净清水就能哗哗而流;驾驶汽机车,通衢大道即可随处通行;扭开电视机,千里影像近在面前;拨通电话响,讯息思念张口可说;飞机万里翔,代替了驴马的摇晃颠簸;网路无国界,一指天涯比邻各地游……。据联合国统计,「贫穷」在过去50年减少的速度,远高于过去的500年;而西元1800年以来,民众的实质所得提高了九倍以上、预期寿命也超过了一倍。

  牛津大学博士麦特.瑞德里(Matt Ridley)曾计算:「历代每小时的平均工资,究竟能赚到多少人造光?」他算出,西元前1750年(芝麻油油灯)是24流明/h,1880年(煤油灯)是4,400流明/h,1950年(钨丝灯泡)是531,000流明/h,2010年(省电灯泡)是8,400,000流明/h。也就是21世纪初,工作1个小时可以「让你赚到300天的阅读灯光,而在1800年,只能赚到10分钟。」因此我们都比祖先富有,因为「时间」是最有意义的货币,现代人为了节省时间,通常愿意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而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呢?当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日本流传过一个真实的笑话:某位山村村长游历都市后,对「电灯」惊为天人,为了让村民见识新时代的发明,他兴沖沖的买了一球灯泡和电线,返乡后挂在天花板下,然后召集众人,隆重的展开了「仪式性的一扭」——当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灯泡光秃秃的悬吊着,无辜的面对着众人。

  我们的生活也如同这灯泡,不可能出现跳跃性的光亮。即使天才发明了电灯,也需要后继者挖掘煤矿、修筑水库、铺设电线、设计制作、经营电厂和消费买单,才可能成就这一切。文明发展,背后仰赖多数人付出劳力、智慧和心力,并透过贸易或制度互相交换,同心协力推进时代的进程。

  当然,某些田园牧歌是难以再现了,某些珍稀生物是早已灭绝了,某些独特环境也默然消失了。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意识的觉醒,更多人力的投入,更多挽救的轨迹。这一切生与灭,随着日夜的循环与地球的运转,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你我周围,上演着小小的对决和演进。有时我们悲观失望,有时我们奋发欢乐,但共同的,是都为那个「希望更好的明天」而前进着。

  现在,我的耳边正响着日本歌手(土反)本九的「昂首向前走」:

  昂首向前走吧  莫让泪水盈眶
  回忆起春日时光  一个人独自的夜晚
  昂首向前走吧  细数微光星辰
  回忆起夏季时光  一个人独自的夜晚 
  幸福就在云端之上  幸福就在天空之上
  悲伤就在星影之下  悲伤就在月影之下

  这首台译「寿喜烧」,西方称「Sukiyaki」的歌,不但传颂日本、在东亚耳熟能详,更曾在1963年登上美国Billboard的排行榜冠军,至今仍是唯一创造这光辉纪录的日本歌曲。在即将举办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1964年,这首歌激励了在战后废墟中奋起的日本人。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的监督铃木敏夫说,这更是他们年轻时,少男少女经常哼唱、意义深重的时代歌曲。或许这样的昂扬基调,就是奠基于生命的弹痕上,本书所要演奏的主旋律。

  而关于本书展示的收藏,正如作家威廉.戴维斯.金恩(William Davies King)在《收藏无物》书中说,「收藏是连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方式。来自过去的物品于现在被收藏,以便留存到未来。收藏除了处理存在,也阐明欲望的奥祕。」收藏决定了收藏者,收藏者更宰制了藏品。因为世界如此无穷无尽、无可掌握,因此我们用收藏弥补所有的失落和欲望,收藏者总是无可避免的暴露出自己的控制狂,较好的状况,或许是它转化至物品,而不是人身上。

  许多朋友听闻我收藏大量袖珍玩具,总是问:
  「那么你都把藏品放在哪里?架子上吗?」
  「没有,在橱子里。」
  「橱子里?那不是看不到吗?」
  「没办法,架子上全都放满了书啊。」
  「是喔。」(失望貌)

  其实,我根本不在意它放哪里,在橱子里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知道「拥有它们」,这件事因其笃定而显示其重量。我是它们的主人,也是它们的奴隶,我们是互属的,根本就以无形的锁链捆绑在一起,因此我很开心。

  如果世人要嘲笑「守财奴」(这里的「财」是指藏品),就让他们去笑吧!或许现在世界的潮流是「弃物」、「无物」、「无欲」,但是我无意变成别人,也不想粉饰撇清,在缤纷多样的彩色光谱上,每个人总该有一席容身地。收藏者要的是全部,而不是未完成的片断。收藏是无止尽的,在追寻的过程中自有乐趣与满足,每一个阶段性的完成,都象征着一种圆满。但收藏者终究得面对不圆满,一如面对人生。

  若能拈花于当下,宇宙尽在水滴中。比起藏品,钱不重要,我因此而更骄傲。某种一掷千金、倾家荡产的大方,在萧萧的易水寒边,透露着「舍我其谁」的悲壮。所有收藏者都懂这种心情,只是克制的程度(或说钱包的厚度)各有不同。

  当然我们也会反省,所以必须找很多借口,例如我的借口就是出书,并尽量与大家分享。否则怎能经得起家人的白眼呢?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能是「学术研究」,我怀疑博物馆、美术馆、研究室之类,要编列预算、争取经费、充实藏品,不过是为了满足研究人员难以明说的收集癖吧(事实上他们也没法否认)。但如果不是代复一代的收藏者,前仆后继的保存文物(小自果实雕刻、大自庙宇厅堂),那么一切文明的累积,早就随着光阴灰飞湮灭了,很难是今日的样貌啊(申论完毕)。

  个人收藏袖珍物品,原本不侷限日本,但因为地缘的关系,确实较易取得。

  日本人对袖珍物品的喜好举世皆知。平安时期,才女清少纳言就坦承:「小东西都是可爱的!」日本人对「豆物」的钟情一脉相承,直至今日的人偶、盆栽、模型、折叠伞、碗泡面、随身听、甚至到机器人和电晶体,各种缩小与收纳文化无孔不入,已成该国的显着特色。人类学家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说到日本的特色,「首先是充分列举、分辨现实所有样貌,且毫不遗漏的特质,并赋予每种样貌同等的重要性。就像在传统工艺品中,工匠以相同的细心处理内部和外部、反面和正面、可见和看不见的部分。」他称之为「分割描绘主义」,并类比为感受性的、美学性的笛卡尔主义(「尽量全面地计数,确定没有任何遗漏 」)。

  在此,日本食品公司「固力果」自2001年起,委託知名的「造型集团」海洋堂企划制作,推出的一系列「怀念的20世纪」食玩(随同食品附赠的玩具),以及其他食玩,遂成本书阐释此一感受主义的最佳范例。藏品是收藏者的世界观,因此本书虽然号称「20世纪日本袖珍史」,但不可避免的有许多侷限性,也是以偏概全的个人观点断代史,觉得比较不重要、或缺少藏品的,在此尽量不提及,这一点要先自首,可称之为「海獭偏见」(海獭是我最喜欢的动物),敬请见谅。

  但是,我想讲述的,原本也不是全面。毋宁仅是一种微光,一个转角,一种片断,一响残声,甚至一抹暗影。个人是如此渺小,而岁月是如此长流,或许在这个小小的动物园里,我展示的,只是几个窄窄的兽栏,但我是如此的珍惜宝爱它们,竟不忝颜笑的转着「纸芝居」把手,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像「手动漫画」一样的说了出来。

  若是这本书能让您从明治维新、大正摩登、游晃到昭和怀旧,遥想东京铁塔完工后,少年怀抱希望的有梦时光;重回嬉闹奔跑的街道上,赶着回家看电视卡通,参观热闹的万国博览会,期待人类踏上月球的惊喜;那么,在对准焦点的透明描图纸上,所有的曾经,都将回到您的眼前。那些不曾消失的过去,就从,以下的故事开始……。

  最后,感谢本书所有的催生者和协力者。谢谢您们!

图书试读

【怀念20世纪:大坂万博篇】

1.太阳之塔:由前卫艺术家冈本太郎设计,是大坂万博最具争议、也最大胆的大型艺术装置。事后证明,多年后日本人对大坂万博印象最深的,亦是「太阳之塔」。高70公尺、底部直径20公尺,有4个「太阳之脸」(上方的黄金颜是「未来的太阳」、正中央的是「现在的太阳」、背面的是「黑色的太阳」,地下是「地底的太阳」)。内部展示「生命之树」,展览生物进化的演变。

2.祭典广场:1970年3月14日,在太阳之塔周围的「祭典广场」,举办了大坂万博的开幕式。四方的大屋顶以1,930根钢筋构成,可以看见蓝天,在夜灯的照射下极为美丽。在这里展览日本全国知名的祭典,例如仙台的七夕祭、青森的睡魔祭等等。

3.绿之馆:由32个企业集资而成,内部播映世界最大的立体电影,每次可容纳800人观赏,临场感十足。

4.富士集团馆:以钢骨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以合成纤维和橡皮制成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可以在内部搭乘「回转步道」绕全馆一圈参观。

5.日立集团馆:上下都是圆盘状的日立馆,乍看有点像红色的太空船。中间是一个圆形剧场,馆外有条40公尺长的空中电扶梯,可以直达四楼,360度的展望视野,能够展望万博会场。

6.瓦斯展示馆:由全国的瓦斯业者出资兴建,外观有点像是白色的玉葱,馆的前方像是在张嘴发笑。展览的主题是「笑的世界」,参观者可以观看电影「笑之交响曲」,是很特别的构想。

7.苏联馆:1970年是苏联的国父列宁诞生100週年,为了宣扬国威,苏联馆的建设经费是美国馆的两倍,高达72亿日圆。馆内展示列宁的生涯、社会主义生活、苏联的文化艺术、劳动人民及东方开发,是大坂万博最具人气的展览馆,单日最高入场人数为14万人。

8.三波春夫:三波春夫是着名的国民演歌歌手,他演唱的万博主题曲「您好!」传唱一时,这首曲子其实许多知名歌手都唱过,但最有名的还是他的版本。他穿着和服、张开双臂、手指微屈的站立唱姿,对日本人是深刻的万博印象。

9.月之石:1969年11月19日,美国的「阿波罗12号」成功登陆月球,三位太空人带回32.7公斤的月球岩石,在大坂万博会展览的大约是1/30。月球岩石基本上是火成岩,中间白色部分是斜长岩,黑色部分是玄武岩(和地球上的部份成分不同),月球展览的魅力催生了高人气。

10.松下馆时间胶囊:一个5,000年后的约定,我们都没办法活着看它实现,但是西元6970年的人类(或者其他生物?),将会代替我们看见。这个松下集团制作、耗资2亿日圆的时间胶囊,已于大坂万博会结束后,埋藏在大坂城地下,等待5,000年后被重新出土。胶囊中收取了2,098种科学、艺术物品,希望能在后世,呈现1970年的「传统与技术」。

11.人类洗涤机:这个「三洋馆」(SANYO)展示的创意洗涤机,有美观的白色流线造型,以及抹泡、沖洗、干燥(人!)的功能,反映了日本人重视泡汤、清洁和洗涤的观念。制作费用是300万日圆,商品化的价格是250万日圆,在1970年是非常高昂的价格(现在也不便宜),大约可以买一台超级跑车。

12.无线电话(手机):这是「电器通讯馆」的展览重心,或许现代「人手一机」没什么稀奇,但在大家都用「黑色大盘拨号电话」的时代(小朋友没看过吧),人们早就在梦想着无线电话的便利,现在也真正实现啦!

13.瓦斯馆小姐:博览会各馆都有专门的招待人员,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瓦斯馆的90位女服务员。戴着鸭舌帽、穿着迷你裙的她们,以迷人的笑靥和高雅的仪态,为参观者带来美好的观赏体验。

14.太阳之塔(2005):大坂万博结束后,会场转为「万博纪念公园」,日本人的集体记忆「太阳之塔」便位在公园的正面入口,成为这个盛会最值得纪念的艺术装置。

【森林爷爷与森林小子:爱知万博篇】

大坂万博之后,睽违了35年,日本再度于2005年举办了「爱知万国博览会」(又称「爱‧地球博」)。这是21世纪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博览会,以关西的名古屋为中心,东边丘陵上有长久手和濑户两个会场,总面积173公顷,涵盖广大的森林。爱知万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185天的展期内,共有2,200万参观人数。最受欢迎的展品,堪称来自西伯利亚的古代「长毛象」标本,看着18,000年前的大象头颅和象牙,令人感受到来自远古的联系。还有全球瞩目的机器人乐团、未来动力车、机器人导游等,展开华丽的表演。大会的吉祥物是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丰富的展览内容和体贴的服务态度,令参观者终身难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让我深深着迷,它以一种极其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日本20世纪某个特定时期的风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作者没有选择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描写,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物”的描绘,比如那些老式的相机,闪光灯亮起的一瞬间,仿佛凝固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又比如那些手写的信件,字迹的温度,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思念。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那些微小而真实的存在。书中对城市街景的刻画也十分生动,那些霓虹灯闪烁的夜晚,老式电车的缓缓驶过,以及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它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忽略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和品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思考“怀旧”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更像一场碎片化的回忆拼贴。作者以一种非常诗意和写意的方式,捕捉了那个时代日本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老物件的描绘,比如那个年代孩子们玩的玻璃弹珠,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承载了无数童年的梦想和友谊;还有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它们不仅仅是旋律,更是一个时代的BGM,每次听到,都能勾起满满的回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寂静的午后,与你分享那些尘封的故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却充满了温情和共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放学路上追逐嬉戏;能听到老式收音机里播放的广播剧;能闻到街边小吃摊飘来的阵阵香气。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也能构成一个时代最鲜活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和感官描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日本。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插画所吸引,那些手绘的插画风格复古而精致,每一幅都仿佛定格了一个鲜活的瞬间。比如,书中对老式漫画店的描绘,我仿佛能看到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漫画海报,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特有的味道,孩子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漫画书,那种纯粹的快乐至今难忘。再比如,对昭和时期喫茶店的描绘,窗外淅沥沥的小雨,店里飘散的咖啡香气,以及吧台后认真制作咖啡的老板,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这本书没有刻意去讲述某个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属于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却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它像一封来自过去的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情眷恋,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过往的回忆。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感官之旅,让我得以窥见日本20世纪某个特定时期的生活图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音乐和电影的描绘,那些老电影的片段,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音乐,都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朦胧记忆。书中对一些生活用品的细节描写也极其到位,比如那个年代的火车票、明信片、以及各种包装精美的零食,这些物件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也勾起了我无数关于童年和青春的回忆。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意象,让我自己去拼凑和感受。它更像是一首充满怀旧情调的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恋。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时代,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这是一本能瞬间把我拉回那个年代的书,仿佛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老照片,每一页都散发着时光的味道。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段、物件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怀旧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昭和时期街头小吃的描写,那种热气腾腾的香味,即使隔着文字也能闻到。还有那些老式唱片机、蒸汽火车,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载体。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来那些逝去的时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某个角落,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老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过去的联系。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怀旧宝盒,里面装满了时代的碎片,等待你去拾取,去感受,去珍藏。我能从中看到很多小时候的影子,那些模糊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带着一丝甜意和淡淡的忧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