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陳之藩

閱讀陳之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陳之藩先生的紅顔知己知音童元方寫的;

  十年夫妻,三韆多個日子,終究是林花謝瞭春紅,太匆匆。想起你引的狄拉剋說歐本海默:「科學的目標是把睏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方法來分析,而詩的目標呢?是把簡單的事情用不可思議的方法來說明。」

  你提的羅斯的話:「科學是心靈的微分,詩是心靈的積分,微分與積分分開時各有各的美麗的漣漪,但閤起來時,尤能見到壯闊的波瀾。」

  你解釋麥剋士韋方程:「世間隻有兩種現象:一種是聚散無常,一種是迴鏇無已。」你的氣味飄逝,你的音聲遠颺,我隻有在字裏行間尋尋覓覓,讀你!寫你!

  這就是童元方的《閱讀陳之藩》。

作者簡介

童元方

  曾任教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譯作有《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弦歌:黃麗鬆迴憶錄》。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無題
我們都是看你的文章長大的
理還亂與悶無端─陳之藩的信
科學的語言、人文的語言、生活的語言
陳之藩散文的語言
花語
附錄  舊事已過─陳之藩信主的見證

圖書序言

我們都是看你的文章長大的

每次迴颱灣,總是有很多人對陳先生說:「我們都是看你的文章長大的。」「我說:「我也是。」


我齣生在屏東,初中畢業以後,沒有留在屏東升學,而是去颱北上瞭一女中,住在延吉街聖方濟各修會辦的宿捨裏。每天放學要從一女中走過總統府廣場,到中山堂去搭往三張犁的公車。博愛路與衡陽路上總是那麼擠。我既無傢可奔,不如在學校的圖書館看書做功課。到瞭七點圖書館關門以後我再走,隨便找一傢麵攤吃晚炸醬麵,然後就到書店去看閑書,其實是看白書,香港人叫「打書釘」,大概是一站兩小時,好像釘在地上一樣。

書店的架子上是成排的叢書,一樣的尺寸,一律的橙色,有吳稚暉、陳西瀠、蔣百裏等的著作。但另外當眼處有一本與這套書完全不同,大而扁,全綠的封麵,中間一棵大樹,可是畫得很小,帶齣瞭《在春風裏》的意思,我一看就喜歡。翻開書,第一篇是〈寂寞的畫廊〉,當看到瞭「每一個人,無例外的,在鈴聲中飄來,又在畫廊中飄去。」心於是抽緊瞭,再屏著氣往下看,是「永遠不朽的,隻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眼淚就掉下來。作者陳之藩是誰呢?大概也是古人罷!一篇文章已定下瞭生命的基掉。那時爸爸長期臥病在床,而媽媽剛動完瞭乳癌手術,還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妹妹。〈寂寞的畫廊〉所渲染的一片荒涼,正切閤十六歲的我之心境,可是痛苦之餘彷彿得到瞭一些慰藉。

於是,每天放學,就到這傢書店去,一篇一篇地看。後半本全是鬍適之先生死後陳先生所寫懷念的文字。一件件的小事烘托齣鬍先生的為人。我想起爸爸說過他念過北大時的校長是蔣孟麟,文學院長是鬍適之。鬍先生演講時他去聽,教室裏坐滿瞭人,連窗颱、角落都是。爸爸說鬍先生那天講得不算好,但有很多學生在講颱下大聲嚷嚷:「打倒鬍適!打倒鬍適!」鬍先生小小的個子,從容不迫地搖著手說:「我不怕!我不怕!」那豐采是藹然可敬,又莊嚴可畏!而陳先生在七八篇悼文之後最末的幾句話是這樣寫的:

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因為有春風,纔有綠楊的搖曳;有春風,纔有燕子的迴翔。有春風,大地纔有詩;有春風,人生纔有夢。

春風就這樣輕輕的來,又輕輕的去瞭。
這是音樂呢,還是悼辭?我迷茫而又仰慕。
之後,我又迴去找陳先生的作品,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結果找到瞭《旅美小簡》,封麵也設計成郵筒的樣子。我又開始追看這本小書的日子,還是打書釘的看法。


《旅美小簡》的寫作時代,陳先生剛齣國留學,西方教育的衝擊,激盪起他的心湖。小簡的內容多是慷慨之悲歌,而文字卻是高華而清麗的。從題目上就看齣來瞭:像〈鍾聲的召喚〉、〈泥土的芬芳〉、〈惆悵的夕陽〉等。我不知是在作文,還是在週記裏,曾抄過幾句。大學時讀瞭許多駢體文後,覺得陳先生的文風最近六朝小賦。比如他說:

沒有畫大觀園的萬紫韆紅,沒有畫大觀園的釵光鬢影;沒有畫大觀園的溫柔富貴,沒有畫大觀園的倜儻風流。而卻把歌舞場的未來,寫成瞭衰草枯腸;把滿床笏的底蘊,繪成瞭空空漏室。

又如:
夕陽黃昏,是令人感慨的;英雄末路,是韆古同愁的。更何況日漸式微的,是我們自己的文藻;日趨衰竭的,是我們自己的歌聲;日就零落的,是我們自己濟世救人的仁術。我欲挽狂瀾於既倒,憤末世而悲歌,都是理有固然的事。

是不是讓人想起王粲的登樓,與庾信的哀江南賦?是不是有一種不絕如縷的傳承關係?是不是中國傳統的老乾所發齣的新枝,最終開齣瞭美麗的花朵?在我自己的水綠年華,已覺「人生如絮,飄零在此萬紫韆紅的春天。」但在淒迷的意象中,又感到一種高遠之誌。我也「要去尋求立命安心的『人師』,為輕舟激水的人生找一註腳,為西風落葉的時代找一歸宿。」結尾這對仗,好美。

也許是我自己正在叛逆的年齡,朝夕麵對升學的壓力,纏綿病榻的父親,含辛茹苦的母親,看陳先生的文章成為一種儀式,可以淨化心靈;又因為陳先生鍊字造句,沒有模楞之詞,不作非分之語,每一下筆,皆有其自身的力量。

我終於攥下錢,買瞭這兩本小說。少年的感情真是激烈!自己對現實中不閤理的現象反應甚大,簡直可以說是憤世嫉俗。我一邊看陳先生的散文,一邊把自己的激昂言辭與感觸寫在兩本小書的空白處。好像眉批,但也可以看作見瞭好詩。居然應和起來。

高三上學期上三民主義課,其實我蠻喜歡教三民主義的曹老師的,但那天還是忍不住拿齣《旅美小簡》來,在桌子底下偷看,結果給老師抓到。他一句話都沒說,隻是把書沒收瞭。我好擔心,不知老師會怎麼處罰。過瞭幾天,老師卻把書還瞭給我,且為我的一段高論續上瞭因原子筆沒水而沒有寫完的句子。

這兩本小書我看著喜歡,遂鄭重其事地簽上名,要送給念初中的大妹妹。但臨送時又捨不得,結果並沒有送。齣國留學時要帶的書都先用海運寄美,隻有這兩本小書我怕丟,就背在行囊裏直接帶去美國瞭。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