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来第一次,您绝不可错过!
第一次这么多人贡献私藏;第一次台湾头到台湾尾的完整收录;第一次老照片与地图对照解读;第一次以民间的力量结集出版;第一次您可以轻松拥有,这份得来不易的稀有文化财……
1930年代的台湾掀起一阵航空热,鸟瞰图因以空中俯瞰的角度所绘制,广受当时民间欢迎;它实现了人们想飞的梦想,并为大家完整描绘这块挚爱土地的美丽全貌。由于历经战乱,八十年来这些珍贵的地图失散各处,甚至流落异乡,使得后来的年轻一代无法目睹它的风采。经由多位热爱台湾的文化工作者多年努力,及远流的汇编出版,终于让您尽情亲睹这份难得罕见的文化珍宝!
身历其境,重游80年前的台湾
《台湾鸟瞰图》共收录鸟瞰图二十七张,及相关的老照片、明信片近300张、日据时期邮戳、风景戳、州徽、市徽等珍贵难得的收藏,并依当时行政区分成25个主题。每一张鸟瞰图背面均有庄永明教授精心编撰的导读,包括前页地图导览介绍该区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名胜古蹟等,另有开拓史的深入描述,及老照片的详细解说、印制年代、绘者生平记载,既是地图集,又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生命剪影,让您在观赏地图之余,能有实景重现、身历其境的悸动。
精致难得,值得您典藏传家
《台湾鸟瞰图》均为1930年代,日本着名的浮世绘画所绘,画工细腻 精致、色彩丰富充满生命力,深具观赏与艺术珍藏价值。原图目前难寻,且可遇不可求;您现在可以一次拥有二十七张,机会难得!全书总计240页(26折页),封面布面精装大开本,外附精美典藏书盒一个。内页使用150磅雪铜纸,精美彩色印刷。特殊尺寸的折页式装帧,使每一幅展阅得以一气呵成,意趣无穷;设计编排风格典丽,不管成册典藏或单张裱赏,都是足堪传家最有意义的宝贵珍品。
作者简介
百年史料识货人─庄永明
庄永明,台湾台北人。早年就读建国中学时,即开始蒐集台湾文史资料、集邮与藏书成为嗜好。一九七○年代开始以「台湾」为主题,于报章杂志发表文章;一九八三年,第一本着作《台湾第一》出版,其后着述不断,并分别结集出版,成为最富盛名的台湾民间学者。一九九六年,与远流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台湾鸟瞰图——一九三○年代台湾地志绘集》堪称其生平代表作。
《台湾鸟瞰图》检索地图
(序)我与「台湾鸟瞰图」的因缘--郑世璠
(序)最生动的历史教材
(序)鸟瞰台湾.认知地志
(编辑体例说明)
【内含图目】
(25个主题,27张拉页图)
1.台湾鸟瞰图
2.台湾俯瞰图
3.台湾产业地图
4.台北州大观
5.基隆市大观
6.淡水郡要览
7.台北市大观
8.大台北鸟瞰图
9.新北投基点要览
10.新庄郡大观
11.宜兰郡大观
12.新竹州鸟瞰图
新竹州大观
新竹郡大观
13.台中市要览
14.彰化市大观
15.台南州大观
16.观光的台南市
17.高雄州大观
18.屏东市大观
19.潮州郡大观
20.观光的台东厅全貌
21.大太鲁阁交通鸟瞰图
22.大屯山汇
23.新高山阿里山导览
24.国立公园候补地
新高阿里山
25.新高山岳的日月潭
附录
一九三○年代台湾大事记∕庄永明
画台湾.话台湾--从吉田初三郎的游踪地图溯源∕李钦贤
图片来源
编撰者简历
序
鸟瞰台湾.认知地志 文∕庄永明
台湾是一个「好所在」!从十六世纪葡萄牙航海家的赞叹:「美丽的岛!」到后来明清流寓宦台文人所作揽景撷胜的诗文,都能解读台湾的好山好水。
然而,前述溢美之辞,总是缺乏「乡土情怀」为背景,容易让我们掉落在「虚无」的美感之中;毕竟葡萄牙海员仅是从海岸初航而过,未曾登临;而大陆来台作客的游宦,对台湾的认识,也多是「一知半解」罢了。
台湾之美,由日据时代撰述《台湾通史》的连雅堂道出:「夫以台湾山川之奇美、波涛之壮丽、飞潜动植之变化,可以拓眼界、扩襟怀、写游踪、供探讨,固天然之诗境也。」他的见解,比起「外来人」自然较为贴切。
舆图是重要的文献,从西洋航海地图所描绘的福尔摩沙,到清代的台湾地图,不仅是古董级的艺术品,也是导读台湾近四百年来历史递嬗、文化变迁和政治变易的重要资料。
西方海权时代,海图中的台湾,大部分是被扭曲的,而且有的「后山」不见了,仅画出了台湾的半壁江山。
清领台湾时代,台湾舆图初期都属白描式传统「山水画」画式,欠缺科学方法,直到光绪木版雕刻「全台前后山舆图」印出,台湾在地图上真正的形貌,才完整显现。
日据时代,各种更精密准确的台湾地图,陆续印刷发行,有的刊载于官方文书上,有的收录于专着辞书中。
这些早期的地图,一再被引用、翻印,成了怀古幽情的最佳图像,然而一九三O年代所出现「台湾鸟瞰地图」,由于出版当时仅流传民间,因此散落各地,不仅难见于图书馆的收藏,连行政机关亦不知有这些图绘。第一次发现这类鸟瞰图是初中时在牯岭街的旧书摊,我从地面上挑起了「新竹州鸟瞰图」、「新高山阿里山案内」,以每张五元购得,当时即下宏愿,要将全岛各地区的鸟瞰图蒐集完整。但是,此后却很少再发现了。毕竟这些「遗珍」,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今,很幸运的从郑世璠、林汉章、刘峰松、陈庆丰、廖秋娥、李高雄诸人的收藏,及意图工作室、央图台湾分馆、台北市文献会等处, 缀足了近三十幅,乃有《台湾鸟瞰图:一九三O年代台湾地志绘集》这本书的撰述与出版。
「地志」是涵盖着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地形、气候、人民、物产、政治、交通、名胜古蹟等项的记述,其最重要的特色是有「地域特征」的细节描绘,因此,收蒐山水景象和城乡境象之地图和影像的书,称为「地志绘集」,应该是合适的名词。
一九三O年代,台湾有丰富的鸟瞰式地图流传,对于这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应该去了解。一八九五年,日本领台,台民义不帝倭的武装抗日,曾令统治者疲于奔命﹔等日人的统治权较稳固后,一九二O年代又掀起了澎湃汹涌的近代台湾民族运动,先觉者以行动、以纸笔、以口舌向日本殖民政府抗争,然而形势比人强,非武装抗日于进入一九三O年代后逐渐偃旗息鼓,虽有人另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继续争取自治权,不过在「有气无力」中收场。
一九三O年,台南市役所(市政府)举办盛大的「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一九三五年,台湾总督府举办空前的「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这两次官办盛会,都鼓励台湾人热烈参与;而后,因为日本掀起侵略战争,将台湾做为「南进基地」,一切对台「本土化」的施设,终在一九四O年庆祝所谓「日本开国二千六百年」声中做了终结。
日本殖民台湾,欺凌、压榨、剥削台湾人,在政治、经济、教育上实施台、日差别待遇,史实斑斑;然而领台后,殖民政府为着「入境问俗」所投注的研究,也成了后来治「台湾学」的人必定要参考的资料。而一九三O年代,台湾总督府订立「史蹟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台湾史料馆」的创立及三个地域国立公园的规划和指定,这些人文上的政策实施,无论如何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之指责日本治台,只是残暴统治,一无建树,是以管窥天的说法,何况嘉南大圳的竣工、日月潭电力工程的完成,都堪称一九三O年代的「丰功伟业」!
观览一九三O年代的台湾鸟瞰图,不仅是欣赏台湾的好山好水,而且要认知台湾的历史真情实貌。台湾的山水,有我们的足痕;台湾的历史,有我们的血汗!
专文推荐
台湾鸟瞰图的地景图绘间所洋溢的东洋风格与南国情调,以及日本画家的鸟瞰式视野里所隐含的权力空间与殖民美学,都将和本书编撰者生动文字导览及解说中所显现的本土情怀与庶民观点,形成读者们在图像观览与文字阅读间必须面对的内在张力及趣味辩证。
相较于坊间近来流行的古地图集以怀旧写真等作品,这部《台湾鸟瞰图》的编印,无疑是本土文化出版界别开生面的一大盛事。不同于实用地图与风景写真,本书所蒐集的二十七幅彩绘鸟瞰图,从台湾全图、州郡市厅图、到名胜交通图,均是当时流行于台湾及日本,兼具地理、美术及历史价值的珍贵「观赏绘图」。编撰者透过图像导览,配合丰富的旧照片、明信片、邮戳、印徽等历史文物,以及地方开发史等背景文字说明,生动而贴切的呈现了三○年代殖民地的岛国风情,从而带领读者进入属于那个世代台湾人的生活记忆与历史空间。全书编排印刷精美,便于翻阅检索;而书末附录的历史大事记与美术史解说,更增加了读者在「鸟瞰台湾、认知地志」时的阅览深度及乐趣。
鸟瞰式的殖民美学
另一方面,作为三○年代殖民地台湾的流行文化商品,这些台湾鸟瞰图的地景图绘间所洋溢的东洋风格与南国情调,以及日本画家的鸟瞰式视野里所隐含的权力空间与殖民美学,都将和本书编撰者生动文字导览及解说中所显现的本土情怀与庶民观点,形成读者们在图像观览与文字阅读间必须面对的内在张力及趣味辩证。
重构台湾历史图像
关于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历史图像的重构与认知,长期以来均受制于战后政治现实及意识形态论争等因素而闇然不彰。近年来随着研究风气的逐渐蓬勃、重要档案的整理开放、以及各种图片与口述资料的陆续出土,台湾史读者们终于可以开始接触及思索殖民地台湾的复杂历史实态及人文风情。值此之际,这部值得有心人精致典藏、仔细品味的台湾地志绘集的编印出版,除了有其在台湾地图史、台湾美术史,乃至于台湾文物收藏史上的意义外,相信对于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流行文化及庶民精神史的挖掘亦将有所贡献。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还是被“台湾地志绘集”这几个字所吸引。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我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多半来自于教科书、历史纪录片,或是家人口中的故事。但总觉得,那些信息都是片段式的,不够立体。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台湾的历史变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从空中俯瞰,以地图绘集的形式,展现了1930年代台湾的面貌。这就像是上帝的视角,将整个岛屿的地理、人文、建筑、甚至是那个年代的社会活动,都囊括在内。每一张地图都像是一部微缩电影,我可以在里面“行走”,观察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标注了具体地名的部分,当我比对现在地图时,那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仿佛我不再是那个站在现代高楼大厦里的我,而是变成了当年某个凝视着家乡土地的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眷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乡”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历史、文化、以及无数代人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足够吸引我了!那复古的插画风格,搭配上“台湾地志绘集”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老台湾的好奇心。一九三○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我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口中,那是个模糊的时代,充满了故事,但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总是在脑海里描绘不出现实的样子。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个年代的大门。光是翻开前几页,那些手绘的地图,细腻得让人惊叹。不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都会,在画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古朴的建筑,纵横交错的巷弄,甚至还有那些消失的自然景致,都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我开始想象,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喜怒哀乐的?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梦想,是否也和现在的我们,有着相似的脉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是一本时间的琥珀,封存了那个年代的温度与情感,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所居住的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珍贵礼物。我一直对老照片、老地图这类带有怀旧气息的物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是这样一本充满魅力的读物。光是翻看那些精美的地图,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1930年代的台湾,在这些绘集里显得格外生动。我仿佛能听到街市的喧嚣,闻到空气中的炊烟味,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节奏。虽然这本书名为“台湾鸟瞰图”,但它呈现的远不止于地理景观。我注意到,在一些地图的角落,还绘制了人物的活动场景,比如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在码头搬运货物的工人,甚至是一些集市上的热闹景象。这些细节的加入,让地图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通过这些绘集,我仿佛能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话,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奋斗。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连接感,它不仅仅是我现在生活的家园,更是承载了无数故事和回忆的厚重载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能只看现在的繁华,更要去探寻它过去的根脉。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1930年代的台湾,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熟悉,是因为它与我们现代台湾的历史息息相关;陌生,是因为很多细节,我们都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窥探。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奢侈的精细度,将那个时代的台湾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幅地图,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城市肌理、乡村风貌,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建筑和街道的描绘,那些如今可能已经消失的日式建筑,那些弯弯曲曲的巷道,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通过这些图像,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质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对着一幅地图细细品味,想象着当年这里发生了什么,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相册,让我能够深入地去了解这片土地,去感受它所经历的变迁,去理解它所沉淀下来的文化。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对过去台湾的认识,总是带着一层滤镜,可能过于美化,也可能过于简化。这本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细腻的观察窗口。1930年代,那是台湾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殖民统治下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都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这本书的绘集,并非仅仅是描绘地表上的景物,它更像是记录了一段时代的记忆。我注意到,地图中不仅有城镇和乡村的描绘,还细致地标注了河流、山脉、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和交通线路。这让我能够从地理和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社会运作的逻辑。比如,我看到某些地区因为水利设施的发达而成为重要的农作物产地,也看到重要的港口如何带动了周边的商业繁荣。这些信息,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的脉搏。更让我着迷的是,每一幅图都似乎藏着一个故事。我会在脑海中想象,那些画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在图中的哪个角落?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这本书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