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着名的豪侠,最重大的刺杀行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唿气兮成白虹。
在中国,读书人都知道这首《易水歌》。而且一读到它,眼前就会浮现出两千多年前荆轲风雪之中于易水之畔挥别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悲壮一幕。
荆轲刺秦王,结果众所周知,非但没有成功,自己命丧秦王剑下,而且还加速了燕国灭亡的历史进程。虽然如此,但是荆轲刺秦之举本身却富有一种象征意义,这便是弱者对强者欺压奋起抗争,因此,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但却博得了历代文人的同情。如晋代大文豪陶渊明专门写下《咏荆轲》、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也有《于易水送人一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荆轲寄予同情并热情讴歌其行为呢?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两个字:「侠」与「义」。
自从太史公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以来,中国文学中侠客的形象在各体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尤其在小说中。武侠小说自古及今,都是中国民众的最爱,最能反映中国民众热爱侠客、推崇侠义的心理。
荆轲是侠客,荆轲刺杀秦王是拚却一命酬知己,是义举。为义而行侠,岂能不深受中国人的推崇?所以,荆轲刺杀秦王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那种不畏强暴的英勇之举,那种为知己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侠义风骨,一直激励着中国古代无数的侠义之士为正义而前赴后继。
荆轲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是远去的历史影像。再加上对于荆轲的历史记载,也仅止于《史记‧游侠列传》中有关荆轲的一段文字,以及《战国策》中的相关记载。因此,荆轲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自然是见仁见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说《燕丹子》作为描写荆轲形象的唯一小说作品,只是提供了荆轲形象的一种模式。但因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现的荆轲形象与《史记》、《战国策》所记载的荆轲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如何以长篇小说的规模呈现一个血肉丰富的刺客荆轲形象,就成为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易水悲风:刺客荆轲》的使命了。
学界推荐
金文京(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
许清云(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原东吴大学中文系主任)
盛情推荐
罗贯中妙笔,复见于今士
太史公书立<刺客列传>,后史无有仿效者。非世无刺客也,史家为当权者忌之耳。于是刺客之传委于稗官之笔,唐有虬髯客、聂隐娘之传,事则奇矣,奈向壁虚构之说,虽一时能快读者之意,终非信史之列。吴礼权教授据《史记》、《通鉴》之信史,旁采《战国策》、《说苑》等相关资料,以当代通俗之语言,谱出荆轲可歌可泣之生涯,将<刺客列传>简要之短章,展为洋洋十数万字之长篇小说。记事确凿有据,描写会话则合情合理。使易水发立之凄景,图穷提囊之情状,皆历历在目。谓罗贯中《演义》之妙笔,复见于今世,当不为过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 金文京
逼真地塑造出一代刺客荆轲的鲜活形象
荆轲刺秦的事蹟虽令人感叹感慨,但毕竟有关荆轲其人的史料不多,……吴教授潜心战国史研究十余年,又有丰富的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因此他以战国末期的历史风云为背景,「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思接千古,奋飞想像的翅膀,展开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卷,自然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刺客荆轲形象呈现于我们眼前。
小说以洋洋近十二万言的篇幅,将现代小说的「对话叙事」手法与传统中国小说技巧有机融合,既生动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战国历史,又逼真地塑造出一代刺客荆轲的鲜活形象,从而给现代读者以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读后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刺客也是人,荆轲成为刺客也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原东吴大学中文系主任 许清云
作者简介
吴礼权
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等合着8种。学术论着曾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
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大学讲学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学府作学术演讲。
文学创作方面,着有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2011年1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与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简体两种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崃两岸读书界与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另有历史类着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评点项羽》(2005年远流出版)。
我对历史类书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最近注意到一本名为《易水悲风:刺客荆轲》的书,虽然还没来得及翻开,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深邃的魅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像是对一种精神的探讨。易水,这个承载着多少离别与壮行的地名,配上“悲风”二字,无疑为整个故事定下了一种凄婉而又豪迈的基调。“刺客荆轲”则直接点明了核心人物,将读者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荆轲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是把他塑造成一个不畏强权的英雄,还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悲剧人物?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荆轲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选择刺杀秦王的复杂动因,去感受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挣扎。我想,一本好的历史传记,不应该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应该有温度,有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总觉得会有些枯燥和沉重。但《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这本书的书名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并不是对历史事件本身有多么浓厚的兴趣,而是被“易水悲风”这几个字所营造出的氛围所吸引。它听起来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故事。我很好奇,在作者笔下,荆轲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他是否会颠覆我心中对他的既有印象?“悲风”二字,也让我隐约感觉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述一段刺杀的经过,而是会深入探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抗争,以及英雄主义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也能对历史人物和时代变迁有所感悟,而不是感受到压抑和沉重。
评分对于喜欢历史人物传记的我来说,《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首先,“易水”二字,便勾勒出一幅画面,我仿佛能听到风在易水上呼啸,看到离别的场面,感受到那份浓烈的悲壮与不舍。而“悲风”二字,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了极致,预示着故事中必然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结局和深沉的哀伤。“刺客荆轲”,则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符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作者将如何解读荆轲的一生,如何去描绘他踏上刺秦之路的勇气与决心,以及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荆轲的性格特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做出人生选择时的内心考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溯,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那种精神的探索。
评分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名为《易水悲风:刺客荆轲》。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思,它仿佛带着一股萧瑟的寒意,穿越千年,直抵人心。虽然尚未有机会细读,但仅仅从书名以及其所预示的主题,我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和历史的厚重。想象着易水之上,风声猎猎,太子丹与荆轲诀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那一份刺向秦王、改变历史的决绝,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通往遥远过去的钥匙,等待着我去开启那尘封的往事。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去感受一个时代的悲壮与激昂,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刺客所背负的使命与命运。书名中的“悲风”二字,也暗示了故事可能并非一个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充满了牺牲、无奈与凄凉,这反而更增添了我想要深入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以及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刺客文化情有独钟,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那些在黑暗中潜行的身影,用生命去执行任务的勇气,以及往往带着悲剧色彩的结局,都充满了故事性。当我看到《易水悲风:刺客荆轲》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荆轲的故事,在历史上早有耳闻,但往往只是片段式的了解。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荆轲的生平,不仅仅是关于他刺秦的英勇事迹,更希望了解他成为一个刺客的动机,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心路历程。这本书的书名“易水悲风”非常有画面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易水送别时的场景,那一定是充满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蕴含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我猜测这本书在描写荆轲的故事时,一定会非常注重场景的营造和情感的渲染,力求将那个时代的氛围还原给读者。我期待它能让我对荆轲这个人物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