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教育家,也有凡人的真实面!
儒家影响中国两千五百年,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骨干。孔子如何发展出这套圣人之学、治国与教育之理念,其时代背景、政治情势与个人修养,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本书非常特别的是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对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孔丘的一生行谊、语录、际遇,以及周遭的学生、帝王将相们,做了鲜明、生动、完整的描述,让读者得以感受到孔丘鲜明的人性与个性,看他的喜怒哀憎,如何在尔虞我诈的政治圈中试图寻求理想实现的机会,又如何坚守正道、培育出数千名孔门精英学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
春秋时代,生为贵族之后,自幼丧父、家道中落的孔丘,在困境中受母亲支持鼓励,得以能自重自爱、努力向学,年纪轻轻便享有博学之名。三十岁辞去在鲁国乘田吏的小官职,创立鲁国史无前例的私学,将教育由贵族间传播到民间,让贫寒弟子也能有受教的机会,有教无类。在他家中两颗银杏之间垒起的小土丘,就是今日杏坛的滥觞。日后孔子离鲁国而去,周游列国,成一家之言,以这部小说的形式,让读者更清楚记忆理解他的学说宗旨,也让儒学不再距离遥远,呈现出活生生的样貌。
复旦大学史学教授吴礼权继《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之后又一力作,以他丰富的想像力,360度地勾勒出孔丘的人性与个性,作者自述「从2005年开始,我就开始准备。为了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写出反映那个时代风貌的生活细节,我除了大量阅读先秦历史文献,研读历史地理外,还经常深入日本京都古老的街巷与建筑,追索中国古代建筑与民俗的残存影像,观摹日本人的跪坐,体验睡塌塌米的感受。」吴教授除了详细的历史考据和查证,数度到山东曲阜亲访孔子故里,并至台湾参观祭孔仪式。他表示「在我的笔下,孔子不是神,也不是圣,而只是一个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书生,一个诲人不倦的教书匠,是一个与平凡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邻家老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联合推荐
何寄澎(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乃斌(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
鲜活地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吴教授这部《镜花水月:游士孔子》,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富有文学趣味,让人一览之下,欲罢不能。吴教授生动鲜活地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那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师,也是一个不太称职的丈夫与父亲;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却始终是一个落魄潦倒的书生。在吴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孔子的人格、见解、修养、怀抱、理想,甚至缺憾。他平凡处,让我们备觉亲切;他智慧处,给我们无限启示。
写历史小说能臻至这种境界,写孔子能写出这种味道,应该说是这部历史小说作成功的地方。——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何寄澎
煮酒烹茶,闲话古今
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的长篇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士孔子》,实际上是一部用小说笔法写成的孔子传。它是一部很好读而又很耐读的书。好读,是因为它人物形象鲜活,语言流畅,读起来很有吸引力;耐读,是因为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思想内涵深厚,且能深入浅出。他力克历史小说往往冗长沉闷的弊病,有意要让读这本书的人像是在听一位老人亲切地「讲古」,或者像是在看一群朋友煮酒烹茶闲话古今。他希望读者不必正襟危坐,不必以聆听教诲的态度来读这部小说,而是放松心情就像读一首诗、一阙词、一则小令那样放松,那样随意,以便收获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
我很欣赏吴礼权教授的创作理念。我要补充的是,由于作者是位语言学家,精熟儒家经典和历史故籍,并且旁涉野史杂传笔记小说,所以他的这部书在史学考订和文学描写上都达到很高水准。读者不但能够从轻松阅读中获得艺术享受,而且可以得到不少知识,特别是历史和文化知识。——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董乃斌
让孔子走近普罗大众
读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主要有三点:一是让它孔子走下了神坛,走进了我们普通大众之中;二是它还原了历史,呈现出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孔子形象,让人有一种即之可温的亲切感;三是它让《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摘下了圣人的冠冕,让《孔子家语》中的孔子扯去了历史的面纱,让《论语》中与弟子坐而论道而又形象模煳的孔仔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以小说家的丰富想像力与修辞学家的语言功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匠心独运的细节描写,让孔子生活的历史情境一一再现,让孔子这个历史人物踏着历史节拍,穿越时空,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征程,款款地向着我们走来,一直走到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如沐春风深刻难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 王向远
作者简介
吴礼权
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等合着8种。学术论着曾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
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大学讲学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学府作学术演讲。
文学创作方面,着有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2011年1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与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简体两种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崃两岸读书界与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另有历史类着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评点项羽》(2005年远流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镜花水月:游士孔子》,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联想。一方面,“镜花水月”象征着美好易逝,虚幻不实,常常用来比喻那些看得见却摸不着,或者最终难以留存的事物。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或者某些理想的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游士孔子”则是一个极富画面感的称谓。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游士”这个词,却赋予了他一种飘逸、不羁、行走四方的特质。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象,书中是否会将孔子的人生经历,置于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动态的背景之下。他是否如同一个观察者,在游历的过程,看见了世间的繁华与落寞,听见了人间的悲喜与哀乐?而这些经历,又是否会在他心中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化为深刻的哲理,化为对人性的洞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体验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去感受一位在行走中思考、在体验中悟道的孔子,去理解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是如何在他心中沉淀为永恒的智慧。
评分初见《镜花水月:游士孔子》这个书名,便被它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所吸引。 “镜花水月”,本身就带着一种如梦似幻、难以捕捉的美感,往往让人联想到事物表象的虚幻,或者某种理想境界的难以企及。而“游士孔子”的组合,则打破了我们对孔子“坐而论道”的刻板印象,将他置于一个更具流动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这让我不禁猜测,书中是否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去描绘孔子作为一位“游士”的形象?他是否在漫长的游历过程中,亲身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体悟了人情的冷暖,从而形成了更为鲜活、更为深刻的思想?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将“镜花水月”的意象,与孔子作为“游士”的经历相结合?是否是通过孔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反衬出人生的虚幻与真实,亦或是他试图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并传递某种恒久不变的真理?这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名,足以勾起我对内容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一个不同于以往,更具生命力的孔子形象。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镜花水月:游士孔子》,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诗意想象的大门。 “镜花水月”这四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变幻无常,也暗示着某种不易捉摸的真理。而“游士孔子”的组合,则将我们熟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孔子,置于一个更具动态和探索性的语境之中。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描绘这位“游士”般的孔子?他是在周游列国的途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遇到了怎样的人,从而激发了他更深刻的思考?“镜花水月”是否是他观察世界、体悟人生的一种方式,一种看待事物表面光鲜背后,却难以把握的本质?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孔子在行走中的经历,来阐释那些看似虚幻,却又深刻影响着人生的道理?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去感受他作为一位“游士”时,那份行走于世的智慧与胸怀,去领略“镜花水月”般的人生哲思。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是引人入胜,光是“镜花水月”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意境,仿佛预示着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理想、哲学,甚至是人生虚幻本质的内容。而“游士孔子”的组合,更是点睛之笔,它将我们熟知的、如同巍峨山峦般的孔子,置于一个更为动态、更具探索性的语境之中。我们习惯了孔子作为一位宗师,他的言论被严谨地记录、被后人奉为圭臬。但“游士”这个词,却赋予了他一种行走于世、观察万象的姿态。这让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孔子并非仅仅是一位坐而论道的圣人,而是是一位脚踏实地、亲历世情、在行走与思考中体悟真知的智者?他游历的风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是否会如同镜花水月般,在他心中映照出人性的深邃,又或是社会变迁的无奈?这种对孔子形象的全新解读,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产生无穷的遐想,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孔子世界,去感受他作为“游士”时,那份更为鲜活、更接地气的智慧光芒。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时光。书名“镜花水月:游士孔子”,读起来颇有一种古朴而又诗意的韵味。“镜花水月”四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易逝的美好,那些难以捉摸的真谛,亦或是世事无常的感叹。而“游士孔子”,则将我们引向一个不落窠臼的孔子形象。我猜想,这本书或许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对孔子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叙述,也不是对《论语》等经典进行生硬的解读。相反,它可能是一种更具文学色彩、更富哲思的探索,试图去还原一个更具人性,更富于行走痕迹的孔子。一个在旅途中观察、思考、感悟的孔子。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镜花水月”的意境与“游士孔子”的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书中是否会通过孔子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景象,从而引发我们对历史、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次思考?这种充满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组合,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即将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