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相学浅说》。一册平装。民国黄龙(阿清手相专家)撰。现据虚白庐藏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黄龙自印本修复清理出版。
民国初年,因石印、铅印的技术开始普及,除出现大量的以新技术重印术数古籍,也有将术数古籍重新整理、订正、简化、白话化、现代化的风气。如紫微斗数术有王裁珊的《斗数宣微》、《斗数观测录》,子平术有韦千里的《韦氏命学讲义》、《千里命稿》等及徐乐吾、袁树珊的着作;相术方面,如《相法易知》、《新相人学讲义》及本书《手相学浅说》:整理、订正、简化了术数古籍及多家之说,去芜存菁,重新编校、缯图、排版出版,令人一目了然。
本书在民国出版的相书中更具划时代意义。书中尝试以现代科学的归纳、推理方法,系统研究相学。中国传统相学以面相为主,手相方相,「失散少传,无从稽考」。而本书主要是介绍西方手相学的应用为主,结合中国传统相学为体,及作者的实际经验,以现代白话文、针对现代社会及现代观念的相学书,对如何把西方的手相学以及中国传统相学原则,应用于现代社会,作出了大量的探讨。同时完全;书中可谓承先各启后、下开民国间新式术数、相术书大量出现的先河。
至今本书坊间已无传,为令此书不致湮没,特以最新数码技术清理、修复版面精印,一以作术数资料保存,一以供同道中人参考研究及收藏。
本书特色
为令此稀见钞本不致湮没,特以最新数码技术清理版面,一以作玄空法诀资料保存珍藏,一以供同道中人参考研究。
手相学浅说题序
吴湖帆题
冯超然序
自序
龚懋德题
定山题
手相学浅说目录
手相浅说
图识
拇指
手形
猴爪
手指
指甲
手质
指纹
掌峯
掌纹
缺点
相手法
实习研究
古手相术语
初见《手相学浅说》这个书名,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了一幅关于掌纹神秘而古老的画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人生起伏、解读命运轨迹的古老智慧充满好奇。听闻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然而,拿到书后,我惊奇地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关于“命运线”、“智慧线”的细节解析,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更为基础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手相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以及作为一门古老学问,它如何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活动产生微妙的联系。书的前半部分,更像是在铺垫,它引导读者去理解,手相学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人类对自身、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希腊、古印度以及中国古代手相学发展的篇章印象深刻,它们展现了这门学问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手相解读的细微差异,也让我看到了其背后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秘籍”,却给了我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这门学问的“根”。
评分读《手相学浅说》的过程中,我最感触的是它对于“观察”这件事的强调。我原本以为,手相学就是死记硬背那些掌纹的含义,然后套用在别人手上。然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看”手。它不仅仅是看掌纹的深浅、长短,更是要看手的整体形态、皮肤的质地、指甲的色泽,甚至手指的粗细、关节的特点,这些都被作者视为解读个体差异的重要线索。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手指比作不同性质的“工具”,将手掌比作承载人生故事的“画布”。我跟着书中的引导,开始留意身边人的手,尝试去体会不同形态的手所传递出的信息。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察方式,让我对“细节决定一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没有给我一套标准化的“诊断书”,而是教会了我一种“审视”的方法。
评分《手相学浅说》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认知”的维度。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无非是通过心理测试、性格分析,或者是与人交流。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非常规的视角:通过解读自己的手,来反观自身。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你的手代表了什么特质”这样的断言,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某些掌纹的出现,可能与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经历的事件息息相关。它不是预言,更像是“回溯”和“映照”。作者反复强调,手相是流动的,是会随着人生的经历而变化的,这让我觉得,与其说它是宿命的解读,不如说它是我们内在世界在外在形态上的“投射”。这种“投射”本身,就包含了我们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和内化。它没有给我一个固定的“人设”,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我是谁”的新的可能。
评分《手相学浅说》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掌纹的了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与其将手相视为一种神秘的占卜工具,不如将其看作是人与自身、人与宇宙之间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连接方式。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流露出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敬畏和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它没有给我一套万能的“解题公式”,而是鼓励我保持一份好奇心,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这种“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平和、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为我知道,即使在那些看似“未知”的领域,也蕴含着我自身的力量和可能性。它没有给我一条“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在翻阅《手相学浅说》时,我最期待的,无疑是那些关于“人生预测”的内容,毕竟,“手相”二字本身就带着这样的联想。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书中在谈及“未来”时,并没有给出诸如“你会发大财”或者“你会经历婚姻变故”之类的具体预测。相反,它更多地是从“潜在的可能性”和“倾向性”的角度来探讨。作者更侧重于分析手相中所蕴含的个人特质,例如,某类掌纹可能代表着某种天赋,或者某种行为模式的倾向。然后,它会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在认识到这些潜在特质后,我们应该如何去“扬长避短”,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种“创造”的理念,让我感到振奋,它将手相学从一种被动的“命运接受”转变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它没有给我一个预定的“剧本”,而是给了我更多“编剧”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