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爷爷出生在一九二四年,小时候在日本神户度过寂寞的童年。小学毕业那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在逃难中成长,经历过夜里搭小船偷渡的险境,也尝过三餐不济的辛酸……青年时期住在漳州,他当过小学教师,也做过报社记者,最后定居在台湾。成为一生志业的,是他最爱的写作工作,而且是为儿童而写作。
他的人生经历中,值得纪录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的女儿林玮透过「亲子对谈」,记录父亲林良最想让她知道的童年事,并且把它们写下来,跟关心林良的小读者一起分享这些故事。
林良爷爷说: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快乐的童年!童年不要过得那么苦,应该快乐一点。童年时期没有贫富观念,有钱人家孩子跟没钱孩子玩在一起,也都很快乐!父母肯让孩子过一个纯真的童年,这是最好的「礼物」!
我有一个很丰富、很快乐的童年!到了青年期,受环境的磨鍊对我的一生也很有用,对于后来走的路很有帮助。受过磨鍊,不那么容易承认失败,不那么容易退缩!我很满意上天这样的安排。
我在民国三十六年来到台北,在台北植物园里的《国语日报》很安静的写作,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我爱写作,工作和与趣能合而为一,是很幸福的事。
本书特色
透过女儿林玮的「亲子对谈」,让孩子向林良爷爷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自己的自己独特的人格。
作者简介
林玮
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经营管理硕士。现任国语日报主编、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第十届理事。创作及翻译作品共二十四部:《小铁人向前冲》、《布里吉村‧幸福online》、《会走路的山》、《阿公阿妈奋斗记》、《看见心里的彩虹》、《银色平安夜》等,喜欢以儿童生活为创作题材。常与孩子们去骑自行车,沐浴在阳光下,流汗、聊天,享受快乐好心情!
用童心为孩子织梦
在很多小孩眼中,林良爷爷是一个「跟小孩没什么距离」的大人。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林良爷爷会跟小孩嘻嘻闹闹打成一团,或者是小孩会去抓着他的胳臂,摇来摇去的喊:「给我讲一个故事。」
林良爷爷知道小孩爱听故事,他懂得小孩的「笑点」和幽默感在哪里,甚至他看小孩的眼神,都是那么温和与友善。每天夜里,当林良爷爷坐在书桌前,摆好稿纸,拿起笔来准备写儿歌或故事的时候,他的窗外就像有一群小孩眼里漫着笑意,围过来看着他;鼻头顶在窗玻璃上,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小肉球。他们都等着看林良爷爷下一个要写的是什么故事。
林良爷爷写稿的时候,心里有一群小孩,他真心诚意的为他们说故事,不训人,不说大道理,只希望小孩开心。
这个一心一意为孩子写故事、儿歌的人,不知不觉累积创作出版了两百多本书,写了超过一千首儿歌,还得了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金鼎奖等好多奖项,国家图书馆也开始收藏他的手稿,让对儿童文学有兴趣的人做研究。
「林良爷爷为什么这么会写文章?」
「他小时候上过作文班吗?」
「他童年的生活一定过得很有趣?」
「林良爷爷家的狐狸狗真的会讲话吗?」
「他家的『小太阳』现在都多大了?」
常常有小朋友由老师带队来採访林良爷爷,想知道这些让他们好奇的事。
林良爷爷的太太,也就是林良爷爷和他家狐狸狗所说的「妈妈」,听了小朋友的问题以后,笑着说:「写作就是要专心哪!专心写才写得出好看的东西!」
答案真的这么简单吗?也许从林良爷爷童年到青年这段期间的故事里,小朋友可以自己找出个道理来。
(本文摘自《永远的小太阳──林良》开场白)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林良先生的故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他的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创作时期穿插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混乱,但是读到后面就会发现,它其实更能体现林良先生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多样的艺术风格。书里有很多关于他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他创作《永远的家》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于他童年时在贫民窟的生活经历,这幅画不仅仅是对贫困的控诉,更是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作者对于林良先生的艺术风格的分析,也很有见地。他认为,林良先生的艺术风格是多元的,既有写实主义的影子,又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还有一些民间艺术的元素。这种多元的风格,正是他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林良先生,也让我对台湾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平凡中的伟大”。林良先生的人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台湾社会的变化,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但是,正是这种平凡,才更显得珍贵。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却能够创作出如此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作品,这靠的是他对艺术的热爱,靠的是他对生活的观察,靠的是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书里有很多关于他创作理念的描述,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艺术应该贴近生活,应该关注现实,应该为人民服务。这种朴素的艺术观,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林良先生作品的解读,他不仅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这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读完之后,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传记,结果读下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更现实、更厚重。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林良先生,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还原了他真实的一生。书里详细地记录了他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困惑,以及他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种种选择。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林良先生艺术风格的分析,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社会观察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批判。书中提到他早期作品的写实风格,以及后期逐渐转向抽象表现的转变,这其实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艺术的意义,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表达、一种思考、一种对世界的理解。而且,作者在叙述上非常注重细节,很多小小的描写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他描述林良先生画画时的专注神情,以及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这些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
评分读完这本传记,心里头有点五味杂陈。林良先生的故事,与其说是传奇,不如说是一部台湾战后社会变迁的缩影。他的人生轨迹,紧紧地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交织在一起。从小在贫困中摸爬滚打,却始终保有对艺术的热爱,这份坚持真的让人佩服。书里描述他如何自学绘画,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建立自己的艺术世界,读起来特别有感染力。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因为成名而忘记自己的根,始终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用他的画笔为他们发声。他那种朴实、真诚的人格魅力,透过文字跃然纸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林良先生早期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家庭、关于街头巷尾的记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让我更能体会到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完之后,忍不住想去重温他的画作,或许能从中发现更多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台湾历史、对艺术、对人生有兴趣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台湾的故事。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很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把林良先生的人生刻画得栩栩如生。书里有很多关于台湾社会风俗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林良先生性格的描写,他是一个内向、敏感、执着的人,他用自己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书中提到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都充满了温情和关爱。他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关于人性的温暖之作。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也更加热爱这片土地。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对艺术、对人生有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