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时间顺序将近代中国(晚清时期)创建海军的历程分为创设海防尝试期、同光新政时期以及清末新建海军时期三个时期,以15万字和300余幅珍贵图片,分章节详尽介绍不同时期中国海军舰艇的性能及服役简史,并配有详细的插图和历史照片。
此外,本书还特别从舰型、舰体、装甲、动力、武备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舰艇技术的演变,并对中国近代军舰的涂装和海军旗帜进行了详细介绍,是对中国近代海军装备所做的系统梳理。从购置二手蒸汽商船到自造铁甲舰、巡洋舰,从委託英国人组建、指挥的阿思本舰队到自行组建、指挥的北洋海军,再到甲午覆没后海军的重建与改革……晚清时期的中国,迈出了近代海军、近代海防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陈悦
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专注于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是上述领域青年一代领军学者。着有《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沉没的甲午》、《民国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等,主编有《辛亥‧海军》、《中国近代海军珍藏图片集》、《雪甲午耻──中国近代海军稀见史料丛书》等。
曾参与1:1复原建造北洋海军“定远”号铁甲舰,担任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顾问,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总顾问。
推荐者简介
马幼垣
广东番禺人,1940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士、耶鲁大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夏威夷大学,曾兼任斯坦福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校教职。以治中国古代文学史与海军史着称,着有《水浒论衡》、《水浒二论》、《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等。
凡例 iii
序 v
第一章 近代海防初创时期 1
早期蒸汽军舰 3
阿思本舰队 7
亨利‧华尔代购舰 15
第二章 同光新政时期 19
全国军舰编制 20
铁甲舰 21
巡洋舰 37
炮舰 75
鱼雷舰艇 121
杂项军舰 139
第三章 清末新建海军时期 151
全国军舰编制 152
巡洋舰 153
炮舰 171
鱼雷舰艇 197
杂项军舰 225
附 录 晚清军舰基础知识 233
一、舰种 234
二、舰体 246
三、装甲 252
四、动力 255
五、武备 264
六、军旗 281
七、外观装饰 289
序
在研究海军史的工具中,舰艇志的功能无疑与心脏相若,绝不可或缺。大家都知道我退休前以探讨古典小说为专业。在小说研究这行头里,功用和舰艇志相同的是版本纪录及考证。但小说版本学可以是相当枯燥的,从比较文学、作品评析这类角度去研究小说者,十居其九均无法独立处理版本问题。但版本问题是无从回避的,正如治海军史不论採用甚么角度,仍终会遇到非面对舰只不可的场面。苟遇上版本问题,只肯究心文学批评的小说研究者可以求助于不少考证精详、收录齐全的小说书目,由是免犯因版本知识不足而导致的错失。仅拟从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教育史之类角度去看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者就没有这运气。彼等既多对舰只无兴趣,提不起劲去认识(更莫说研究),倘遇到非得处理舰只不可的时候便捉襟见肘,无法不暴其短(如照片张冠李戴,同名舰指鹿为马,舰只大小、新旧、优劣以及舰种之别视若不存)。所以如此尴尬,且可以屡屡发生,悉因无足赖的舰艇志可用。其实舰艇的研究多数不单不会如追查小说版本的枯燥和零散,而可以步步紧扣,峰回路转,十分刺激的。小说版本的研究和舰只细节的探索,我自问都是能手,早有成绩示人,也就敢说这句话。
除了五十年代以来台湾海军这部分有应绍舜近年的着述可用外,何以其它时段的中国海军史尚无足用的舰艇志,原因不外职业军人担不起这工作,而民间人士又应付不了技术层面。前者无史学训练,亦无追查史料的本领,不明白舰只、武器、战术互为因果的演化以及随时代而异的道理(彼等有办法能充分利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段等西方海军期刊和造舰技术学报吗)。后者掌握不了舰船结构、航海地理以及武器和战术互扣地发展的轨迹。配合这些条件于一身,本人办得到,陈悦先生亦办得到,第三个够资格者尚待出现,虽然有潜力突围而出者已知道有数位。
我虽自问够资格修舰艇志,但岁月不饶人,时间已不容担起这艰鉅的工作。幸好还有陈悦在,不仅应具备的条件他全有,更有足够时间去做这不能一步登天,必须层层积聚和修订,以求慢工出细活的庞大工程。
讲下去之前,还得先回头去说明甚么才是合规格的舰艇志。格式的规模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已定型,即先定出要上纪录的舰只项目。此等项目,舰艇志之间虽可以有不同的取舍,基本仍当包括:舰种、船厂、建造期(安龙骨、下水、竣工的日期,能年月日俱备最佳)、排水量(并声明是哪种排水量)、长宽吃水、马力(哪款马力)、时速、航行半径、武器(不是某舰有炮X门,那种偷工减料至极的所谓纪录,而是各款炮械必须尽量提供口径/身倍、制造厂和型款,以及安装位置和装配方式。另外鱼雷发射管的数据要包括数目、口径、安装位置和所用鱼雷的型款)、护甲情形、储燃料量、舰载武装附艇等。这是指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般舰只而言,随后更得按发展添加雷达、声纳、直升机、导弹等项目。项目既定,有资料的项目便依次照填,尚无资料者就留空待补。这样的格式,按我所知,首用于创刊于1879年,以全球为收录范围的法国海军年鑑Carnet de L'Officier de la Marine(1897年终刊)之舰艇志部分,此法旋亦用于1886年创刊之Aide-Memoire de L'Officier de la Marine(1903年终刊)。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刊于法国的早期海军年鑑里,均在舰艇志部分拨篇幅给中国舰只。亦创刊于1886年之英国The Naval Annual也承用这模式。以上三种都不是整本的舰艇志,而仅在书中拨篇幅给舰艇志专栏。整本独立的舰艇志要到首刊于1898年之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不上几年便易名为至今仍沿用的Jane's Fighting Ships)才有。它的最大特征为加入线图,随后不久更配上照片,所以舰艇志之最终模式二十世纪甫始之际已确立了。替中国海军修舰艇志者得明白这世界性的发展背景。
其实中国有合规格的海军舰艇志并不算迟,《光绪三十三年海军调查表》收舰只四十一艘、《宣统元年份海军水师第一次统计表》收一百七十三艘(单是广东就收了七十三艘),都是先定下项目才依次填报的。光绪三十三年是1907年,宣统元年是1909年,与上述西方发展比较慢不了多少。
民初北洋政府海军部推出副官池仲祐作品系列中之《海军实纪--购舰篇、造舰篇》(1918年)则是严重的倒退之作。不先预立项目,仅按手中有甚么便写甚么,以致弄到条项的长度与舰只的重要程度不成比例。这分明表示池仲祐对西方已建立的舰艇志传统并不认识,也不理解预定项目是保证品质的不二法门,还有漏收之舰俯拾即有,错误数据比比皆是,此书却长久被奉为圭臬,可见向来要求之低。
1996年台湾军方推出的《中国战史大辞典--兵器之部》是军中一班既乏史学训练,复对中外海军史异常陌生者抄凑旧档,生吞活剥,完全跳不出档案本身的品质侷限(所用的档案愈前就质愈劣)的粗工滥制。钟坚刊于2002年之《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虽较佳,有先立项目,但仍远非循正规研究程序弄出来的。或者应直指所弊,即并无研究成份在内,只是取用一堆性质相同的档案来做搬字过纸的填字游戏而已,看不出书中哪一艘舰的记述有作者独立考核的血汗在。
明白了这前后因由,始易欣赏陈悦所做的功夫。他笔下的纪录全是经过一番考研才写得出来的,不是持着现成档案便轻易按项填充的,配上的照片和线图也不是简单地移自档案的。
正如我已强调的,撰写舰艇志是长期积聚的有恒性工作,并不如一般着述可以一下子便宣佈杀青。
本书这版是2011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军舰图鉴--第一卷(1855-1911)》的扩充修订本,内容和所用资料均大有改进,要继续更善必仍有空间,很易预言,陈悦在这方面的下一步工作会是分向又平衡的,既会往下一时段写下去,也必会就这清季时段更务全求深。
马幼垣
2013年5月21日
于檀岛东郊宛珍馆
读完《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我一直对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段从模仿学习到试图自主发展的艰辛历程。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史料,为我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画卷。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中舰船表现的详细记录,例如在某些战役中,一艘舰船的临阵脱逃或是英勇牺牲,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我常常会对比不同国家的造船技术和设计理念,思考中国海军在选择和引进舰船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意志、技术实力与国际格局的交织史。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海军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在于背后强大的国家支撑和战略远见。
评分《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中国海军历史的宝贵窗口。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不能忽视其海洋力量的发展。本书以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将那个时代中国海军的概貌呈现在我面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制造的舰船所进行的细致对比,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海军在技术引进、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例如,书中对早期铁甲舰的描述,让我了解到当时中国海军对欧洲先进技术的高度依赖。而对后来出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舰船的介绍,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海军在自主研发方面的进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军事图册,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自强、技术革新与国家命运的生动写照,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从《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探索。我对近代军事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海军,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舰船进行的分类和介绍,这让我的认知体系更加清晰。例如,书中对早期购自西方国家的铁甲舰和巡洋舰的描述,让我了解了当时中国海军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情况。而对后来出现的、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舰船的介绍,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技术自主化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海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它也让我反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海军所面临的挑战是多么的严峻,而他们的坚持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之路,就不能忽略其海军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列强争霸的年代。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海军。书中那些清晰的舰船插图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些曾经在黄海、在东海、在南洋留下过足迹的钢铁巨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定远”、“镇远”等主力舰的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性能参数,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海军建设初期的标杆意义,以及它们在甲午海战中的英勇表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海军从零开始,一步步学习、引进、甚至试图模仿的艰辛过程,也让我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舰船的图志,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技术演进与民族精神的史书,让我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图志”二字吸引的,我总觉得,对于历史,特别是军事历史,直观的图像资料是最有说服力的。果不其然,《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每一艘舰船的插图都绘制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船体的金属质感,感受到炮管冰冷的杀气。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罕见的历史照片,它们捕捉到了舰船在不同时期、不同海域的真实身影,有些照片的细节甚至让我惊叹,例如舰船上官兵的服饰、甲板上的设备摆放,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对那些在海战中英勇作战的舰船印象深刻,比如在甲午海战中,书中对“致远”号、“经远”号等舰船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不仅仅是战斗舰艇,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辅助舰船,比如巡洋舰、鱼雷艇、甚至运输舰,这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海军的整体构成,以及其在不同任务中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评分这本书《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位对近代海军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就不能仅仅关注陆军,海军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那个列强环伺的年代。书中对每一艘舰船的细节描写,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海军造船厂,亲眼见证这些钢铁巨兽的诞生。我特别关注那些参与了近代中国海战的舰船,例如在黄海海战中,书中的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各舰船的部署和战斗过程。我常常会对比不同海军强国在同期建造的舰船,思考中国海军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方面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舰船的图片和数据,它更像是在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海上史诗,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将士们的奋斗与牺牲。它也让我反思,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多么的不易,以及它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意义。
评分拿到《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之后,我立刻就被它所呈现出的那个年代的时代气息所震撼。1855到1911年,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近代史风云激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探索时期。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为我梳理了这段历史。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艘舰船的背景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参数,更深入地挖掘了舰船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是如何被引进或建造的?在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角色?书中对“北洋水师”的介绍,让我对那支曾经强大的舰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它的覆灭感到深深的惋惜。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早期购买外国舰船的细节,比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当时对中国海军建设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改造。这本书让我明白,海军建设不仅仅是购买武器,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技术、人才、制度等各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对我而言,这本书填补了我对那段历史认知上的很多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海军发展的曲折历程。
评分这本《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翻开它,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本身对近代史特别是海防史颇感兴趣,一直觉得那段时期中国海军的萌芽与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与西方列强的交锋,是理解近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就入手了。它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沉甸甸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厚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艘舰船的细致描绘,从船体结构、武器配置到服役历史,都力求详尽。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对比不同舰船的设计理念,比如早期购自英国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与后来中国自行建造的舰船在技术水平和作战性能上有什么差异?书中提供的舰船图纸和历史照片,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让我得以窥见这些昔日海上巨兽的真实模样,感受它们曾经的雄姿。不仅仅是舰船本身,书中对当时海军的组织架构、训练模式、甚至官兵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提及,这让我更能理解一个国家海军的建立不仅仅是拥有先进的舰船,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扇了解近代中国海军发展脉络的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于《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提供的海量、且极为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图像在还原历史真相方面的独特作用。本书收录的舰船照片和线图,色彩虽然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斑驳,但其清晰度和细节度都令人惊叹。我最喜欢翻阅的部分是那些展示舰船局部特写的照片,例如舰桥、主炮塔、鱼雷发射管等,这些细节能够让我对舰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舰船性能的描述也相当专业,从排水量、航速到武器装备,都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我常常会拿出纸笔,对照书中的信息,自己绘制一些简单的示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舰船的结构和战术运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海军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方面的努力,也看到了在有限的资源下,中国工匠和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军事工业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对那些为国家海军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我一直对晚清时期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舰船,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梦想。这本书以极其详尽的方式,为我呈现了那段历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吉野”号、“松岛”号等日本海军舰船的介绍,这让我能够从对比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到甲午海战中双方海军的优劣势。书中对当时海军战略思想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海军的领导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制定出最有效的战略和战术的?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舰船的图文资料,更是一份关于国家安全、军事战略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理解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