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麵、翔實地反映中國道教文化的正統讀本
看王重陽和七位弟子由凡入聖、從俗到仙的精彩修道故事
「全真七子」因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而傢喻戶曉。不過,他們並不隻是小說人物,在曆史上確有其人,而他們的師父王重陽也是真實的曆史人物。
王重陽是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創始人。他齣身於一個富裕傢庭,中過文、武雙舉人。抗金失敗後,他潛心於宗教修行。金世宗大訂七年,他於山東東部傳教,並大舉吸收門徒,其中以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泰初子)、劉處玄(永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承平散人)七人最為傑齣,人稱北七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全真七子」。
本書著重描寫瞭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嚴格要求訓練自己的徒弟,使他們每一個人在自我發現、自我磨練的過程中剋服瞭巨大的睏難,成為名重一時的一代宗師的故事;詳細地介紹瞭王重陽以及他的七位弟子修身、養性、得道的過程。書中既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又有道教修煉的法門。可以說是一部全麵、詳實地反映中國道教文化的正統讀本。
王重陽為瞭成道犧牲瞭財富和傢庭裝瘋齣走;馬鈺慷慨地奉獻瞭自己的傢産建立瞭一個道場;孫不二自我毀棄瞭一個女人最為寶貴的容貌;譚長真離開瞭受人供養的舒適生活設計齣走;王玉陽平靜地離開瞭優越的環境孤身修煉;郝太古不辭辛苦地鑿齣瞭一個個岩洞卻讓給瞭他人;劉長生以毒攻毒,以過人的毅力在煙花巷中磨練色性。
這部小說是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重新還原並再現全真教在宋末元初之時的真相曆史。
作者簡介
周阿堡
1955年生於吉林省吉林市。曾任《江城日報》記者、新華社吉林分社新聞發展公司經理、《大中華企業傢》雜誌總編輯。已經齣版《薩馬蘭奇傳》、《全真七子》、《純印老人傳奇》、《天倫傢書》、《天下第一刀》等多部著作。現居北京從事專業寫作。
緣起
第一章 施憐憫留丐大魏村 王中孚遇仙甘河鎮
第二章 終南山九九菊花艷 死人墓重陽悟全真
第三章 怡老亭馬鈺嗟光陰 王重陽韆裏扶醉人
第四章 驢勒人秀纔遭罹難 重陽子悲心憫惡徒
第五章 王重陽初試丘啓發 譚長真逢師愈沉屙
第六章 全真堂重陽演大道 釋群迷徒眾解心疑
第七章 孫不二毀容求大道 洛陽城巾幗顯異能
第八章 迷心竅殺熊遭惡報 野熊榖重陽說因果
第九章 昆崳山金蓮七朵全 王重陽寜海駕鶴歸
第十章 王重陽立教十五論 丹陽子整肅全真門
第十一章 修大道關隘重重險 馬真人妙解通關文
第十二章 賽麻衣一言著魔道 丘處機蹯溪積功德
第十三章 救春花惡霸入水府 長春子龍門大丹成
緣起
在當今社會上,修道學佛的人多如牛毛,而明心見性的人卻少如牛角。吉林三清宮監院劉圓慧,就是一個得道的道長。
吉林三清宮坐落於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依山傍水,風景幽雅,是吉林市目前唯一的道教道場,也是東北目前很有影響的道教道場之一。三清宮始建於一九九四年,是全真教之龍門派的道觀。全真派的始祖是王重陽祖師,龍門派的始祖是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
《全真七子》這部小說最初的發心,緣起於劉圓慧監院。早在一九九九年,劉道長偶然之間看到一部電視連續劇,對劇中所描寫的道士形象頗感不平。該劇極盡醜化汙衊之能事,將劇中道士的形象刻畫成見錢眼開,見利忘義,見色性迷的妖道。從那以後,劉道長注意到,絕大多數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道士形象如齣一轍。
作為一個真正清靜修行道場的住持,目睹中國道教目前滿目瘡痍,日漸式微的現狀,看到影視作品對道教人士的隨意歪麯和刻意醜化,劉圓慧痛心疾首,五內俱焚,一種弘揚中華本土宗教的使命感、喚醒人們內心良知的慈悲心、以及還曆史以本來麵目的道義和責任油然而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一個大膽新奇而又切實可行的想法在劉道長的心中孕育而成。那就是: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重新還原並再現那段曆史史實。
這件事想想簡單,真正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因為手頭僅有的資料是幾百年前的竪排孤本《七真傳》和《金蓮仙史》。單薄的人物形象,粗放的故事綫條,簡陋的情節構架……這些,對重新創作雖然構成瞭一定睏難,但尚無大礙。
最令人遺憾的是,當我們翻開厚重的曆史書籍,查詢那一段激蕩人心的曆史時,竟然意外地發現:當濛古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橫掃華夏大地之際,全真派的傑齣代錶丘處機審時度勢,順應天時,先後拒絕瞭金國和南宋的聘請。不顧年邁體衰,不懼關山迢遞,應成吉思汗之邀奔赴萬裏之遙,以垂老之軀遠赴雪山之域。
麵對睥睨天下、四海無敵的一代霸主,丘處機以退為進,以柔剋剛,對成吉思汗曉之修心養性之理,動之戒殺護生之情。「及問治國安邦之道,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成吉思汗對丘處機禮遇有加,言聽計從,奉為神仙。
丘處機西行歸來之後,被人們稱之為「天下之教父,帝者之師尊」,並受命掌管天下教門。從此,全真教進入瞭中國道教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
當濛古鐵騎橫掃神州大地的時候,成吉思汗賜與丘處機的虎符及璽書,令神勇彪悍的濛古將帥如見大汗,退避三捨;讓勇武驕橫的濛古士兵視為神靈,望而卻步。遍佈中原大地的全真教宮觀,成為兵燹火焚之外一個個安全的孤島;成為槍林箭雨之外一處處避難的租界;成為拯救中華民族數韆萬黎民百姓生命的福祉。
就是這樣一段真實並且驚心動魄的曆史,在中國正統的史書中,竟會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中闡述:「他們生當衰亂之世,華夏丘墟,以民間講學傳道的姿態,盡力保持國傢民族文化的元氣與精神,可謂用心良苦,功德無量!而古今學者,依樣畫葫蘆,一律指為異端。管窺漏見,卑不足道,實在是辜負聖賢!」
「當國傢有難,受到異族的統治之下,一個新興的道教宗派,做瞭許多許多保存民族命脈的工作,追懷韆古,實在應當稽首無量!」
「丘處機有先見之明。他不辭艱苦地奔波到雪山以南,是為得預先佈置,保持民族國傢的文化傳統,這是多麼可歌可泣,而且含有無限悲憤的曆史往事!因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傢的曆史學者們輕輕地一筆抹煞,無奈不可乎!」
「當成吉思汗崛起濛古,以素無文化基礎的民族,除瞭依賴武力徵服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設。如非丘長春師徒教化其間,他禍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餘年的情況瞭。這筆寫到全真道的事蹟,又不勝有觀今鑒古之嘆!」
我不惜大段摘錄南懷瑾先生著作的原文,實在是因為南懷瑾先生的評述直逼曆史事實,切中肯綮。
《全真七子》以尊重曆史事實為原則。在保持原著原始風格的基礎上,著重刻畫瞭王重陽祖師以及他的七個弟子驚世駭俗的修道過程,平凡偉大的人生經曆,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終成正果的圓滿結局。詳細描述瞭七位真人由凡到聖,由人到神,由俗到仙,尤其是這個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是儒釋道三教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明心見性的非凡曆程。
全真七子所處的時代,正逢宋末元初,遼金共處的戰亂時期。本書著重描寫瞭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嚴格要求訓練自己的徒弟,使他們每一個人在自我發現、自我磨練的過程中剋服瞭巨大的睏難,成為名重一時的一代宗師的故事;詳細地介紹瞭王重陽以及他的七位弟子修身、養性、得道的過程。書中既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又有道教修煉的法門。可以說是一部全麵、翔實地反映中國道教文化的正統讀本。
王重陽為瞭成道犧牲瞭財富和傢庭裝瘋齣走;馬鈺慷慨地奉獻瞭自己的傢産建立瞭一個道場;孫不二自我毀棄瞭一個女人最為寶貴的容貌;譚長真離開瞭受人供養的舒適生活設計齣走;王玉陽平靜地離開瞭優越的環境孤身修煉;郝太古不辭辛苦地鑿齣瞭一個個岩洞卻讓給瞭他人;劉長生以毒攻毒,以過人的毅力在煙花巷中磨練色性。
本書在保證情節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的前提下,盡可能融入瞭一些健全的生命、和諧的身心、寬厚的性格、高尚的道德,捨己為人的無私情懷,慈悲善良的宗教義理。讓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們在悠悠的迴味中,慢慢品咂中國原創宗教的獨特魅力。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一韆八百多年的曆史中,道教以鮮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對中國的社會曆史、政治經濟、哲學科學、倫理道德、文化藝術、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麵,都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為瞭弘揚中國的本土宗教,本書以「尊道貴德」為核心,特彆強調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像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光同塵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情景恬淡的精神境界,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忘記或者漠視英雄的民族更是不可原諒的。本書試圖嚮讀者說明:中國的原創宗教——道教,目前的確是衰落瞭。但我們不應該因為今日的衰落就抹煞瞭昔日的榮光,又焉知今天的衰落不是明天輝煌的起點呢?
讀瞭《全真七子(上)》這本書,感覺真的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親身經曆瞭曆史的洪流。作者的筆力非常老道,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尤其喜歡他對丘處機這位核心人物的刻畫,不僅僅是那個“大俠”的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他作為一個人,在時代洪流中,在個人信念與現實睏境中的掙紮與抉擇。書中對道傢思想的闡述,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瞭故事情節中,讓人在品味故事的同時,也能對“全真”二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清靜無為”的探討,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展現齣來,讓我們看到,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做到,這其中蘊含著多少智慧與修行。而且,書中的曆史細節考證得非常嚴謹,從服飾、禮儀到當時的社會風貌,都力求還原,這讓閱讀體驗更加沉浸,仿佛置身其中,與那些風雲人物一同呼吸。看到王重陽和其他幾位真人之間的互動,那種亦師亦友,又各自心懷抱負的情感,寫得非常真摯動人。書中還涉及瞭一些武林門派的恩怨糾葛,但處理得恰到好處,沒有喧賓奪主,而是作為烘托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整本書讀下來,有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人物的傳奇色彩,非常值得一讀。
评分《全真七子(上)》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讀物,沒想到它的敘事方式如此引人入勝,充滿瞭故事性。作者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有匠心,尤其是對於幾位全真七子的性格差異,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王重陽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各自的風格和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馬鈺和孫不二這對夫妻,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如何在信仰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又各自成長,這一點寫得非常細膩,也很打動人。書中所描寫的道觀生活,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清幽雅緻的環境,與世隔絕的氛圍,以及僧侶們日常的修行與生活,都寫得非常細緻,讓我仿佛能聞到寺廟裏的香火味,聽到晨鍾暮鼓的聲音。而且,作者在書中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的社會事件,比如官場的腐敗、民間的疾苦,這使得全真教的齣現和發展,不再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與整個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這種將宗教發展與社會背景相結閤的寫法,是非常高明的。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教派的曆史,更是在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體會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的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用“酣暢淋灕”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清晰明瞭,對於人物的描繪則充滿瞭藝術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塑造,他並非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他如何從一個落魄的讀書人,一步步走嚮開宗立派的傳奇,其中的心路曆程,以及他與其他幾位弟子的互動,都寫得非常有感染力。尤其是他對幾位弟子的教導,既有嚴厲的一麵,又有慈愛的一麵,那種師徒情深,讓人看瞭非常感動。書中對道教理論的闡釋,也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作者並沒有生搬硬套教義,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為,巧妙地將這些思想融入其中,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理解瞭道傢的一些核心觀念。例如,書中對“自然”的理解,不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更是對人與社會,人與內心的一種深刻洞察。而且,書中對於宋金時期的社會風貌的描寫,也相當到位,那些市井生活,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都刻畫得惟妙惟肖,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兼具史實性和文學性的佳作,讀起來非常過癮。
评分《全真七子(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作者在曆史考據上下瞭很大的功夫,但並沒有讓這本書變得枯燥乏味。相反,他用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筆調,將全真教從萌芽到發展的早期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他對幾位全真七子形象的刻畫,每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經曆。比如,劉處玄的沉穩內斂,譚處端的剛烈正直,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對他們各自的學道之路,以及在全真教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都寫得非常精彩。而且,作者在書中還融入瞭一些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民間信仰,使得全真教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宗教運動,更是那個時代思想文化融閤的産物。書中對一些道傢術語的解釋,也十分貼切,讓我對道教文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道”的探討,作者通過不同人物的理解和實踐,展現瞭“道”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不同人身上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精神氣息,體會到那些先賢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旅程。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敘事節奏也把握得恰到好處。他筆下的全真七子,不再是曆史書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我特彆喜歡他對郝大通和尹誌平的描寫,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以及在全真教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寫得非常生動。書中對幾位真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剋服內部矛盾,共同發展教派的描寫,也非常有看點。而且,作者在書中巧妙地融入瞭一些當時的社會背景,例如濛古的崛起,戰亂的頻發,這些都為全真教的傳播和發展,增添瞭更多的傳奇色彩。書中對道教的修行方法,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也都有深入的探討,讀來發人深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功過”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看待名利得失的討論,這些都充滿瞭智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全真教的曆史,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一層更深的認識,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