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6:饱览五代十国

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6:饱览五代十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五代十国
  • 中小学
  • 历史读物
  • 历史普及
  • 历史故事
  • 文化
  • 教育
  • 青少年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起进入五代十国的世界,感慨命运的无常☆


  夹在盛唐隆宋之间的五代十国,虽然显得不起眼,但其宫廷激烈的斗争、曲折的过程,却一点也不输三国。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在中原地区存在的五个政权,即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勗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以及郭威建立的周。而十国的历史常被匆匆带过,但却因为这位写下饱含屈辱和血泪的千古绝唱《虞美人》的南唐后主李煜而声名大振。

  赶快翻开书页,一起进入五代十国的世界里,感慨命运的无常和无奈。

  让我们一同走进时光隧道,打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宝

  《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系列共有10册,自夏商周开始,到清朝结束。内容十分真实的呈现历史原貌,对于历史人物有着中肯的评价。除此之外,也涉猎了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杂记,不但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也突显了东方特有的韵味。作者略带趣味、幽默诙谐的讲述过往故事,再搭配大量缤纷童趣的彩色插画,让每个孩子一翻开书都会趣味盎然,爱不释手。

本书特色

  快乐读、轻松记,「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让你一读就通!


  .每页的幽默插图,与文字搭配无间,可读可看,让人印象深刻,轻松记忆。
  .流畅的文字,平易近人的说明,让人轻松读历史。
  .诙谐逗趣的漫画,为历史故事做了最佳的诠释。
  .丰富新意的编排,让人耳目一新,体会无压力的学习。
  .全书看完还有清楚的帝王表整理,可再次复习各朝代与帝王的更替顺序。
  .严选朝代事件记忆卡,让你学习记忆力UP UP~

名人推荐

  历史专栏作家★余远炫
  儿童文学作家★马景贤
  台北市新生国民小学校长★邢小萍
  鹿江教育基金会董事★张采珍

  ──诚摰推荐──
好的,以下是为您的图书《中小学生领先读历史6:饱览五代十国》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华夏史鉴: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 导读: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画卷,聚焦于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本书并非聚焦于五代十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分裂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阔、更具奠基意义的历史阶段。我们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清晰、连贯且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骨架,理解我们如何从古代文明的曙光走向强盛帝国的辉煌。 【卷一:文明的曙光——史前与上古的奠基】 本卷深入探索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将带领读者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从周口店的遗址追溯人类的足迹,理解“北京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启生存的篇章。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繁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稻作与彩绘,展现早期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创造。 历史的聚光灯随后打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身上,不再止于故事的表层,而是探讨禹、舜、尧等部落联盟领袖如何通过德行与治理,奠定了“家天下”的初始形态。重点解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以及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深刻社会变革。 【卷二:青铜的辉煌与礼乐的塑造——夏商周的王朝更迭】 本卷深入剖析了中国第一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的兴起与衰落。我们将细致描绘夏朝的政治结构、二里头遗址所揭示的早期国家形态。 紧接着,是波澜壮阔的商朝。读者将通过甲骨文的解读,亲身体验三千多年前的祭祀、战争与日常生活。我们不仅展示了商代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更强调了“神权政治”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的重头戏集中在周朝。我们将详细阐述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影响。何为“礼”?它如何规范了宗法制度、井田制度,构建了中国早期政治伦理的基石?并通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揭示分封制度下,王室权威如何一步步被架空,为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 【卷三:思想的爆炸与霸主的角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告别了相对稳定的青铜时代,我们进入了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本卷的叙事核心是“变”与“思”。 我们首先梳理了春秋五霸的崛起与衰亡,分析了铁器取代青铜在农业和军事上的革命性意义,以及“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 随后,笔锋转向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重点解析了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小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制度创新之路。 然而,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百家争鸣”。我们为中小学生精心提炼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 仁、义、礼、智的内圣外王之道,如何成为后世官僚阶层的精神内核。 道家(老子、庄子): “无为而治”的哲学,对个体自由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法家(韩非子): 中央集权、赏罚分明的统治方略,为秦朝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使能的社会理想,探究其思想在当时实践的困难。 通过对比这些思想的碰撞,读者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卷四:铁蹄下的统一——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本卷的叙事高潮是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我们不仅描述了六国是如何被一一征服,更着重分析了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空前举措: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深远意义;郡县制的推行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万里长城的修建及其背后的社会成本。 紧接着,我们步入汉朝。本书详尽解析了“楚汉相争”的焦点战役,以及汉高祖刘邦如何吸收秦朝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重点解读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包括他如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垄断地位;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将中国正式推向世界历史舞台的壮举。我们还探讨了汉朝在科技(如造纸术的萌芽)和文化上的成就,描绘出这个强大帝国如何将前代所有的制度遗产融合成一个稳定、延续的“帝国模式”。 【结语:历史的传承】 《华夏史鉴: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旨在让中小学生明白,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从上古的部落联盟到秦汉的制度定型,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与深刻的教训。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分析古代社会发展脉络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历史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本书特色: 1. 叙事清晰流畅: 结构严谨,按时间脉络展开,避免了因时代跨度过大而产生的混乱感。 2. 概念解释到位: 对“礼乐制度”、“分封制”、“百家争鸣”等核心历史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 3. 图文并茂: 穿插大量精美、权威的历史地图、文化遗址图片和关键人物肖像,增强阅读的直观性。 4. 史观培养: 鼓励读者思考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动因,培养初步的历史分析和比较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言    1

1 后梁灭唐,五代开始 2
 被皇帝赐名「全忠」的人 4
 「全忠」不忠,灭唐夺权  7
 骨肉相残  11
    
2 后唐灭后梁,开封不敌太原 14
 沙陀族人大显身手 16
 冤家易结不易解 18
  风云帐下有奇儿 20
  连玉玺也被盗走  22
 
3 后唐内乱 24
 爱唱戏的皇帝 26
 兄弟互别苗头 28
 因骄失天下 32
 
4 短暂的盛世 36
 不识字的皇帝 38
 「粗为小康」 40
 「虎父」生「犬子」  44
 战神醒了  47

5 后晋代唐,世纪大丑闻 50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52
 儿皇帝石敬瑭 54
 反契丹的安重荣  58
  
6 皇帝轮流做 60
 皇帝临终託孤,大臣背信 62
 乱伦成笑柄 63
 只称孙不称臣 65
 打破契丹战无不胜的神话  67
 以孙子身分写求降信  68

7 乱世枭雄建后汉 72
 潜龙上天 74
 残暴契丹王暴死回乡路 76
 朝三暮四,终尝苦果 80
 在位仅十个月的皇帝  82
 
8 这里造反,那里争权 84
 三方叛乱,郭威挂帅 86
 幼主及威,重挫辅臣 87
 澶州兵变  91

9 乱世里的明君──郭威 94
 太后下诏书,汉朝变周朝 96
 北汉和后周的第一次交锋 98
 不要金银玉器陪葬 100
 
10 后周迈出统一的步伐 104
 亲征北汉前的争论 106
 这员大将非常勇勐 108
  「点检会做天子」 111
  一代圣主柴荣  114
  太阳下面还有太阳  119

11 十国中有九个在江南 124
 民间叫他「海龙王」 126
 两位美丽的花蕊夫人 129
  百家姓中,赵钱孙李排第一  132

12 受到后人关注的南唐 134
 小和尚跃为九龙之尊 136
 儒雅风流的皇帝 139
 不务正业的亡国之君 142

13 五代十国的三大状元 150
 连任四朝宰相的状元郎王溥 152
 一策成名的王朴 154
  平均每年写书二十一卷的乐史  158   

14 山西人在五代特别活跃 160
 「河东道」里强人多 162
 毋昭裔,卖书致富第一人 164
    
15 五代十国的奇人奇事 168
 「不倒翁」冯道 170
 五代第一美女花见羞 174
 因《白兔记》扬名的李皇后 177

16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180
 憷目惊心的「人造洪水」 182
 让人目瞪口呆的「捋须钱」 184
 荒淫残暴的南汉君主  186

帝王世系表    19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买这套书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五代十国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通俗,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套书的定位相当精准,它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趣味性。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叙述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书中的地图和插图,也相当精美,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藩镇割据”现象的分析,它不仅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深入探讨了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这让我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书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略显单薄。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青少年历史读物,值得推荐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们。

评分

我孙子最近迷上了历史,我为了鼓励他,也跟着一起读这套书。说实话,我以前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是“群雄逐鹿”的乱世。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段历史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还要精彩。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讲故事,把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描写,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些细节,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五代十国,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过,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有些偏颇的。比如,对于一些被后世认为是奸臣的人物,书里似乎总是站在一种批判的角度,缺乏客观的分析。我认为,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个人经历,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历史读物,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历史,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评分

我买这套书给我的女儿,她今年国中一年级,对历史有点兴趣。读完后,她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她告诉我,书里讲了很多她以前没听过的故事,比如一些小国的兴衰,一些将领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让她觉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趣味性的故事集。我觉得,这正是这套书的成功之处。它能够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历史知识传递给青少年。不过,我注意到书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过于简化了。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政治斗争,书里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结果,并没有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和过程。我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简单地接受历史结论。另外,书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争议。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他们的行为和动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错的青少年历史读物,它能够激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但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很有质感,纸张也很好,翻阅起来很舒服。内容方面,作者试图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讲述五代十国这段复杂的历史。但我觉得,这种“轻松”有时候反而显得有些肤浅。它就像一杯淡咖啡,虽然喝起来没什么负担,但却缺乏浓郁的香味。书里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比如,对于“澶渊之盟”,书里只是简单地描述了澶渊之盟的内容,并没有深入探讨它对宋朝的影响。我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宋朝放弃了对北方地区的扩张,转而采取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书里能够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那就更好了。而且,书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描写,也缺乏个性化。每个人物都像一个符号,缺乏血肉和灵魂。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合格的历史读物,但它还不够出色。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它像一盘精致的菜肴,食材新鲜,烹饪手法也算到位,但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家常味”。书里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更迭,描述得相当详尽,各种割据政权的兴衰,将领们的功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读起来,总感觉像在看一出遥远的戏剧,人物一个个闪过,却难以真正走进我的心里。我尤其觉得,对于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的呈现,着墨不足。历史,不应该只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脉搏。书里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也略显单一,似乎总是站在一种宏观的历史角度,缺乏对人物内心挣扎和复杂性的挖掘。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人”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事”的堆砌。或许,这就是历史书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吧。它提供的是知识,而非情感的共鸣。虽然如此,它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入门书,为我了解这段动荡的时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只是,我期待未来能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作品出现,让我真正感受到五代十国的风云变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