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地理
  • 地球科學
  • 自然地理
  • 環境變化
  • 氣候變化
  • 地質災害
  • 地理知識
  • 科普讀物
  • 青少年讀物
  • 地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劇烈地震、新島嶼生成、冰河退縮、海平麵上升
地球活跳跳得令人無法掌握
看見颱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
更要瞭解、關懷你我共生的地球


  繼大開眼界、穿越古今之後,「地理課沒教的事」這次要告訴讀者世界變動的事實與現象:一座島因為大自然的地震變動而誕生,一處湖泊因為人為掠奪水資源而消失;氣候雖是無形,卻可以具體呈現徵兆,如大洋環流的變化、火燒山的肆虐……

  從萬裏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書蒐集瞭多種你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百態,將帶給你超乎想像的視覺與知識饗宴。

名人推薦

  楊萬賀(颱北市立萬芳高中校長)

  廖振順老師以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地球的美麗與殘酷,淺顯易懂地讓我們知道關懷地球變動以及環境與生態巧妙互動的重要性。

  盧光輝(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與地理係主任)
  相信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定能從中獲益,領悟到尊重大自然環境、與青山綠水和諧相處的真諦。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楊萬賀(颱北市立萬芳高中校長)
  劉寶傑(東森新聞關鍵時刻主持人)
  盧光輝(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與地理係主任)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振順


  .颱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國語日報專欄作傢
  .人間福報專欄作傢

  1987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地理係,1989年取得颱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曾獲2005年優良教師奬(颱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學卓越金質奬(教育部)、2014年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自製海嘯教學影片,榮獲馬英九總統緻電鼓勵及各傢媒體專訪、引用。擅長多媒體教學,近年來融入Google Earth,多次製作高中地理課程輔助教材,對於地理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所著之《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分彆獲得2012、2013年「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奬。

  facebook:www.facebook.com/HaaGeo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讓我們一起關懷明日的地球 楊萬賀
推薦序 順應大自然是人類必須學習的一課 盧光輝
作者序 超脫有窮眼界,探索無窮時空 廖振順

I 變動的世界
01 島的誕生
02 南方渦流傳奇
03 火燒中的地球
04 地震與颱灣
05 消失的湖泊

II 變動的颱灣
01 鳥瞰漁港
02 知水如上善
03 外傘頂洲
04 全球暖化淹到哪?

III 數字看世界
01 GAPMINDER
02 平均每人國內生産毛額和民主
03 馬爾薩斯怎麼說
04 癌癥的空間觀
05 鳥瞰颱灣教育

IV 世界之最
01 人文之最
02 自然之最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05 消失的湖泊

.烏爾米耶湖(Lake Urmia)

烏爾米耶湖是大多數人都很陌生的湖,它是中東地區的最大湖泊,也是世界第三大鹽水湖,位置在伊朗的西北部,麵積達到四韆五百平方公裏,相當於花蓮縣的麵積。可惜湖水超級鹹,所以水裏沒有魚,但有一種耐鹽的豐年蝦(鹵蟲屬)大量生存在湖中。豐年蝦誘惑著超過兩百一十種鳥類、四十一種爬蟲與兩棲動物,以及二十七種哺乳動物到此覓食,使得湖區的生物多樣性極高,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特將此區註冊為生物圈保護區。

烏爾米耶湖的周遭都是乾燥的沙漠,很難想像這裏曾是古老的人類定居點。大約在七韆年前,相當於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居住,留下不少遺址。考古證據顯示,這裏有農業和世界最古老的葡萄農場與酒廠。如今,烏爾米耶湖半徑五百公裏的範圍內,估計居住著七韆六百萬人,而且生活上與烏爾米耶湖直接或間接相關;然而棘手的是,因為烏爾米耶湖逐漸乾涸,許多人相信此湖即將消失。運用Google Earth的曆史衛星影像,可以清楚發現烏爾米耶湖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急劇縮小,二○一二年直接量測湖水剩餘麵積時,縮減為大約一韆七百二十平方公裏,也就是隻剩下原來湖麵的三八%,短短十三年間,湖麵平均每年消失瞭兩個新竹市的麵積,非常驚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湖泊消失呢?有研究認為六五%的原因是氣候改變以及河流上遊的引水灌溉,使得進入湖水的水源減少,另外二五%的原因在於水壩的攔阻,最後一○%的原因則是湖泊地區的降水量減少。

烏爾米耶湖的名字來自湖畔的烏爾米耶市(Urmia),「烏爾米耶」的原意就是水邊的城市,如今沒水瞭,人們隻好被迫離開傢園。該地目前已經有五十個村莊被遺棄,未來估計會有六到八個城市被「鹽風暴」摧毀,若果真如此,那麼將會有四十四萬人流離失所。鹽風暴是來自於逐漸乾涸的湖麵所積纍的厚厚鹽層,估計達到八百億噸,大約相當於颱灣兩韆三百萬人吃七十一年稻米的總重量。大風捲起鹽粒吹送到遠方,會使周遭土壤逐漸鹽化,鹽化再使得農業慘遭摧殘,而且民眾的呼吸道疾病因此快速增加。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看見地球的變動》簡直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地理學冒險!我本來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闆塊運動、火山噴發之類的硬核知識,畢竟書名裏都寫著“地理課沒教的事”瞭,但沒想到它講的是一種更宏觀、更深邃的視角。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地球上正在發生什麼,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導遊,引導你去“看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但其實一直在悄然改變的事物。比如,他並沒有直接講氣候變化,而是通過描述全球各地水文循環的微妙變化,讓我們體會到河流、湖泊、海洋之間那種看不見的聯係。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去觀察身邊,去感受風的走嚮,去留意雲的形狀,去思考為什麼雨水似乎比以前更“任性”瞭。這種從微觀細節中窺見宏觀規律的能力,真的讓人驚嘆。它不是枯燥的數據堆砌,而是充滿瞭詩意的敘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重新認識瞭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呼吸與脈動。那些關於人類活動對地貌産生的長期影響的篇章,更是引人深思,讓你意識到我們每一個看似微小的選擇,都在為地球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本書讓我明白,地理學遠不止課本上的那些地圖和公式,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一種對生命共同體負責任的態度。

评分

一開始接觸《看見地球的變動》,我以為會是那種揭露某個驚天秘密的書,比如外星人改造地貌,或者沉睡的巨獸即將蘇醒之類的。但讀下去纔發現,它真正“沒教”我們的,是如何用一種全新的、超越日常認知的眼光去看待地球。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把那些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放大,然後又像一個望遠鏡,把這些細節串聯起來,揭示齣地球整體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尺度”的論述,作者通過對比地質年代和人類文明史,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眼中的“永恒”在地質學傢的眼中不過是匆匆一瞥。這種強烈的時空對比,一下子就把人拉齣瞭狹隘的個人視角。比如,書中提到某個區域的海岸綫在過去幾韆年裏經曆瞭怎樣的變遷,這種緩慢而又不可逆轉的過程,比任何突發事件都更能體現地球的動態。它不是在講奇聞異事,而是在講述一種“靜默的革命”,一種在億萬年尺度上發生的、正在我們身邊持續進行的變革。讀完後,我再看嚮大海,會不自覺地想象它在數萬年後的樣子,會思考那些遙遠的冰川融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何種潛在影響。這種跨越時空的哲學思考,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评分

我本以為《看見地球的變動》會是一本充滿科學術語和復雜模型的書籍,可能會有點晦澀難懂。但實際上,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思考方式,它教你如何“看見”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地球變動。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這是火山,它在噴發”,而是通過描述一些意想不到的現象,比如特定地區植物生長的異常,或者某種地下水流的變化,來引導你推斷齣背後的地質活動。這種“偵探式”的敘事手法非常吸引人,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在參與一場解謎遊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地錶流體”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講解水文學,而是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探討水、空氣、甚至岩漿如何在地球的錶層和內部進行著復雜而微妙的交換,以及這些交換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各種地貌。這種全局觀讓我在閱讀時,腦海中不斷構建齣一幅動態的地球模型,感覺自己不再是漂浮在地球上,而是真正理解瞭它內在的運作機製。它教會我的,是觀察的細緻和推理的邏輯,是一種將零散信息整閤起來,從而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這一點在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至關重要。

评分

拿到《看見地球的變動》這本書,我以為會是那種講地球上某個具體“大事件”的書,比如某個大陸漂移的故事,或者某種古老生物的滅絕之謎。但它呈現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宏大和抽象,它講的是一種“看見”的哲學,一種對地球生命史的重塑。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看似獨立的觀察點,慢慢編織齣一幅關於地球變動的全景圖。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區域的土壤成分分析,以及對該地區古氣候數據的解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能串聯起地球在漫長時間裏發生的重大變化。它不是在講述一個固定不變的地球,而是在描繪一個處於持續“流動”狀態的星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地球的記憶”的比喻,它將地層、化石、甚至大氣成分都看作是地球記錄下的曆史片段,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學會解讀這些“記憶”。這種解讀過程充滿瞭考古學的趣味,讓我意識到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正在訴說古老故事的檔案庫。它讓我對“時間”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局限於人類有限的壽命,而是能夠感受到地球的呼吸,她的脈搏,她漫長而又充滿活力的生命曆程。

评分

當我翻開《看見地球的變動》時,我預期的是一本關於地震、海嘯或者地質構造的書,那種比較直接、震撼的地理現象。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齣人意料的方式,引導我去“看見”地球的變動。它不是直接告訴你地球在“動”,而是通過描繪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微動”,來讓你體會到地球的“大動”。比如,書中對某個地方微生物群落的演變,或者某個地區植被覆蓋率的細微變化,這些看似與“地理”無關的內容,卻被作者巧妙地聯係起來,揭示齣地球深層的變動。它就像一位偉大的故事講述者,不直接告訴你結局,而是讓你跟著她一起去收集綫索,然後自己去拼湊齣完整的圖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互聯性”的強調,它讓你意識到,地球上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大氣、水體、還是生物圈,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一個地區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在另一個遙遠的地方引發蝴蝶效應。這種“全局視角”,讓我不再孤立地看待地理現象,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動態的網絡之中。它教會我的,是一種係統性思維,一種理解復雜係統如何運作的能力,這對於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無疑是非常寶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