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没教的事3:看见地球的变动

地理课没教的事3:看见地球的变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地理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
  • 环境变化
  • 气候变化
  • 地质灾害
  • 地理知识
  • 科普读物
  • 青少年读物
  • 地球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剧烈地震、新岛屿生成、冰河退缩、海平面上升
地球活跳跳得令人无法掌握
看见台湾的美丽与哀愁之后
更要了解、关怀你我共生的地球


  继大开眼界、穿越古今之后,「地理课没教的事」这次要告诉读者世界变动的事实与现象:一座岛因为大自然的地震变动而诞生,一处湖泊因为人为掠夺水资源而消失;气候虽是无形,却可以具体呈现征兆,如大洋环流的变化、火烧山的肆虐……

  从万里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书蒐集了多种你从来没想过的世界百态,将带给你超乎想像的视觉与知识飨宴。

名人推荐

  杨万贺(台北市立万芳高中校长)

  廖振顺老师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地球的美丽与残酷,浅显易懂地让我们知道关怀地球变动以及环境与生态巧妙互动的重要性。

  卢光辉(文化大学理学院院长与地理系主任)
  相信读者透过阅读本书,定能从中获益,领悟到尊重大自然环境、与青山绿水和谐相处的真谛。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杨万贺(台北市立万芳高中校长)
  刘宝杰(东森新闻关键时刻主持人)
  卢光辉(文化大学理学院院长与地理系主任)


  专业推荐(依姓氏笔划排列)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地球科学、地质学和环境变化的宏大叙事,力求展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名及其主题。 --- 书名: 大地之歌:地球的深层脉动与时间的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仅仅描摹山川河流的表象,而是潜入地表之下,探寻地球这部巨型机器沉默而永恒的运转规律。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尺度的史诗,一部关于驱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无形力量的深度剖析。我们生活的世界,远比日常经验所能触及的要古老、复杂且充满活力。 第一部分:巨石的沉默——时间的几何学 人类的历史在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面前,不过是一眨眼的瞬间。本部分旨在重塑读者对“时间”的认知框架。我们将从放射性定年法的奥秘入手,揭示岩石如何记录下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混乱与稳定。 深入探讨地质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的构建过程,这不是一串随意的数字,而是基于全球性事件——如大规模生物灭绝、超级大陆的聚合与分裂——精心编织的叙事线索。读者将跟随我们穿越“太古宙”的火焰熔炉,见证地球表面第一批稳定地壳的诞生;穿过“元古宙”漫长的沉寂,思考“雪球地球”事件如何彻底重塑了早期生命的生存条件。 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今日大陆形态的宏伟剧变:盘古大陆的形成与解体,解释了为何遥远的大陆板块上能发现相同的古老化石。理解这些周期性的聚合与分散,是解读全球气候变 প্রাক্তন、生物多样性兴衰的关键钥匙。本书将详细解析“地幔柱”理论,阐明火山活动与超级大陆裂解之间的微妙联系,揭示地球内部热量释放的复杂机制。 第二部分:板块的舞蹈——塑造陆地的无形之手 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石,但其深层意义远超教科书的简单描述。本部分将侧重于板块边界的动态过程及其对地貌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将实地考察全球三大类板块边界: 汇聚边界(Convergent Boundaries):探讨俯冲带的形成机制——海洋岩石圈如何被拉扯、加热、熔融,最终在上覆大陆上雕刻出壮丽的弧形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和深邃的海沟。着重分析俯冲带引发的特大地震和海啸的物理模型,以及预测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当前科学努力。 离散边界(Divergent Boundaries):探索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s)的秘密。这些水下山脉是新地壳诞生的摇篮,记录着地球磁场翻转的历史。我们会深入解析洋壳的生成速率如何影响洋盆的宽度和地幔的对流模式。 转换边界(Transform Boundaries):以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为例,剖析走滑运动如何切割地貌,并在局部区域积蓄巨大的应力。 此外,本书将介绍“热点火山”(如夏威夷群岛)的特殊成因,阐明它们如何作为固定参照点,帮助科学家测量板块漂移的速度和方向。通过对造山运动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理解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壮丽地貌是如何在数千万年的挤压中“生长”出来的。 第三部分:流体世界的循环——水、气与生命的交响 地球并非一个干燥的岩石球,而是一个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系统。本部分将追溯地球上三种主要物质——岩石、水和大气——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点探讨水圈的起源与演化。水是如何到达地球的?冰岛和夏威夷的火山活动如何释放水蒸气?本书将详细介绍岩石圈水循环(或称深循环),即水分子如何被俯冲带拖入地幔深处,并在火山喷发中重新释放出来,参与地表过程。这颠覆了传统上认为水只存在于地表和大气中的认知。 我们还将分析风化作用的长期气候效应。二氧化碳(CO2)通过化学风化过程被锁入岩石和沉积物中,这是地球历史上最主要的负反馈机制之一,它在数亿年的尺度上稳定了地表温度。通过对比不同岩石类型(如硅酸盐岩石与碳酸盐岩石)的风化速率,我们可以量化地球自身的“恒温器”是如何运作的。 第四部分:人类世的烙印——地质学的未来视角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地质驱动力。本部分将探讨生命对环境的深刻改造,并展望人类活动对地质记录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审视沉积学如何记录生物圈的兴衰——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岩层特征,到二叠纪末期大灭绝的硫化物沉积层。重点分析古气候学的工具,如何利用深海沉积物中的氧同位素比例,重构过去百万年的冰期与间冰期循环。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以地质学的眼光审视当代环境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土石方工程、水库建设、地下水抽取)正在以何种速度和规模,在未来沉积记录中留下新的、清晰可辨的“人类世地层标记”。我们不仅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正在创造新地质时代的参与者。 《大地之歌》旨在为求知者提供一把理解我们脚下世界的钥匙,让读者能够跳脱日常生活的琐碎,以亿万年的尺度来欣赏地球这颗行星的壮丽与韧性。它是一次对地球深层结构、动力过程以及时间尺度的深度沉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振顺


  .台北市立万芳高中地理科教师
  .国语日报专栏作家
  .人间福报专栏作家

  1987年毕业于文化大学地理系,1989年取得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曾获2005年优良教师奖(台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学卓越金质奖(教育部)、2014年特殊优良教师(教育部)。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自制海啸教学影片,荣获马英九总统致电鼓励及各家媒体专访、引用。擅长多媒体教学,近年来融入Google Earth,多次制作高中地理课程辅助教材,对于地理教育推广不遗余力。

  所着之《地理课没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开眼界》、《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课没教的事2》分别获得2012、2013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facebook:www.facebook.com/HaaGeo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让我们一起关怀明日的地球 杨万贺
推荐序 顺应大自然是人类必须学习的一课 卢光辉
作者序 超脱有穷眼界,探索无穷时空 廖振顺

I 变动的世界
01 岛的诞生
02 南方涡流传奇
03 火烧中的地球
04 地震与台湾
05 消失的湖泊

II 变动的台湾
01 鸟瞰渔港
02 知水如上善
03 外伞顶洲
04 全球暖化淹到哪?

III 数字看世界
01 GAPMINDER
02 平均每人国内生产毛额和民主
03 马尔萨斯怎么说
04 癌症的空间观
05 鸟瞰台湾教育

IV 世界之最
01 人文之最
02 自然之最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05 消失的湖泊

.乌尔米耶湖(Lake Urmia)

乌尔米耶湖是大多数人都很陌生的湖,它是中东地区的最大湖泊,也是世界第三大盐水湖,位置在伊朗的西北部,面积达到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相当于花莲县的面积。可惜湖水超级咸,所以水里没有鱼,但有一种耐盐的丰年虾(卤虫属)大量生存在湖中。丰年虾诱惑着超过两百一十种鸟类、四十一种爬虫与两栖动物,以及二十七种哺乳动物到此觅食,使得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极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将此区註册为生物圈保护区。

乌尔米耶湖的周遭都是干燥的沙漠,很难想像这里曾是古老的人类定居点。大约在七千年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居住,留下不少遗址。考古证据显示,这里有农业和世界最古老的葡萄农场与酒厂。如今,乌尔米耶湖半径五百公里的范围内,估计居住着七千六百万人,而且生活上与乌尔米耶湖直接或间接相关;然而棘手的是,因为乌尔米耶湖逐渐干涸,许多人相信此湖即将消失。运用Google Earth的历史卫星影像,可以清楚发现乌尔米耶湖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急剧缩小,二○一二年直接量测湖水剩余面积时,缩减为大约一千七百二十平方公里,也就是只剩下原来湖面的三八%,短短十三年间,湖面平均每年消失了两个新竹市的面积,非常惊人。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湖泊消失呢?有研究认为六五%的原因是气候改变以及河流上游的引水灌溉,使得进入湖水的水源减少,另外二五%的原因在于水坝的拦阻,最后一○%的原因则是湖泊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乌尔米耶湖的名字来自湖畔的乌尔米耶市(Urmia),「乌尔米耶」的原意就是水边的城市,如今没水了,人们只好被迫离开家园。该地目前已经有五十个村庄被遗弃,未来估计会有六到八个城市被「盐风暴」摧毁,若果真如此,那么将会有四十四万人流离失所。盐风暴是来自于逐渐干涸的湖面所积累的厚厚盐层,估计达到八百亿吨,大约相当于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吃七十一年稻米的总重量。大风卷起盐粒吹送到远方,会使周遭土壤逐渐盐化,盐化再使得农业惨遭摧残,而且民众的唿吸道疾病因此快速增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以为《看见地球的变动》会是一本充满科学术语和复杂模型的书籍,可能会有点晦涩难懂。但实际上,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它教你如何“看见”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地球变动。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是火山,它在喷发”,而是通过描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比如特定地区植物生长的异常,或者某种地下水流的变化,来引导你推断出背后的地质活动。这种“侦探式”的叙事手法非常吸引人,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解谜游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地表流体”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讲解水文学,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探讨水、空气、甚至岩浆如何在地球的表层和内部进行着复杂而微妙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各种地貌。这种全局观让我在阅读时,脑海中不断构建出一幅动态的地球模型,感觉自己不再是漂浮在地球上,而是真正理解了它内在的运作机制。它教会我的,是观察的细致和推理的逻辑,是一种将零散信息整合起来,从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一点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看见地球的变动》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讲地球上某个具体“大事件”的书,比如某个大陆漂移的故事,或者某种古老生物的灭绝之谜。但它呈现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宏大和抽象,它讲的是一种“看见”的哲学,一种对地球生命史的重塑。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独立的观察点,慢慢编织出一幅关于地球变动的全景图。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区域的土壤成分分析,以及对该地区古气候数据的解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能串联起地球在漫长时间里发生的重大变化。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球,而是在描绘一个处于持续“流动”状态的星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球的记忆”的比喻,它将地层、化石、甚至大气成分都看作是地球记录下的历史片段,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解读这些“记忆”。这种解读过程充满了考古学的趣味,让我意识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正在诉说古老故事的档案库。它让我对“时间”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人类有限的寿命,而是能够感受到地球的呼吸,她的脉搏,她漫长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历程。

评分

当我翻开《看见地球的变动》时,我预期的是一本关于地震、海啸或者地质构造的书,那种比较直接、震撼的地理现象。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出人意料的方式,引导我去“看见”地球的变动。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地球在“动”,而是通过描绘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微动”,来让你体会到地球的“大动”。比如,书中对某个地方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或者某个地区植被覆盖率的细微变化,这些看似与“地理”无关的内容,却被作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揭示出地球深层的变动。它就像一位伟大的故事讲述者,不直接告诉你结局,而是让你跟着她一起去收集线索,然后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互联性”的强调,它让你意识到,地球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大气、水体、还是生物圈,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地区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引发蝴蝶效应。这种“全局视角”,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地理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动态的网络之中。它教会我的,是一种系统性思维,一种理解复杂系统如何运作的能力,这对于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这本《看见地球的变动》简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地理学冒险!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板块运动、火山喷发之类的硬核知识,毕竟书名里都写着“地理课没教的事”了,但没想到它讲的是一种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地球上正在发生什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引导你去“看见”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其实一直在悄然改变的事物。比如,他并没有直接讲气候变化,而是通过描述全球各地水文循环的微妙变化,让我们体会到河流、湖泊、海洋之间那种看不见的联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去观察身边,去感受风的走向,去留意云的形状,去思考为什么雨水似乎比以前更“任性”了。这种从微观细节中窥见宏观规律的能力,真的让人惊叹。它不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诗意的叙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那些关于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长期影响的篇章,更是引人深思,让你意识到我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为地球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学远不止课本上的那些地图和公式,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对生命共同体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一开始接触《看见地球的变动》,我以为会是那种揭露某个惊天秘密的书,比如外星人改造地貌,或者沉睡的巨兽即将苏醒之类的。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真正“没教”我们的,是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超越日常认知的眼光去看待地球。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把那些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放大,然后又像一个望远镜,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揭示出地球整体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尺度”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地质年代和人类文明史,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眼中的“永恒”在地质学家的眼中不过是匆匆一瞥。这种强烈的时空对比,一下子就把人拉出了狭隘的个人视角。比如,书中提到某个区域的海岸线在过去几千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种缓慢而又不可逆转的过程,比任何突发事件都更能体现地球的动态。它不是在讲奇闻异事,而是在讲述一种“静默的革命”,一种在亿万年尺度上发生的、正在我们身边持续进行的变革。读完后,我再看向大海,会不自觉地想象它在数万年后的样子,会思考那些遥远的冰川融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何种潜在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