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論文集

颱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群
圖書標籤:
  • 颱灣詩歌
  • 1960年代
  • 現代詩
  • 詩歌研究
  • 文學評論
  • 颱灣文學
  • 文化研究
  • 當代文學
  • 詩人群體
  • 本土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九六0世代音聲各異,多音交響,實則成就一個成果繽紛的世代氛圍。 誠如孟樊教授所述:一九六0世代屬於「鍛接」的年代;他們在承襲上一個世代之餘,又具有新的創作手法與語言和題材選擇。「使得他們的創作主題與美學觀點呈現齣新的特徵,與前行代的關係,則除瞭部分仍具承傳意義外,更具有挑戰與較勁的意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群


  本名林於弘, 1966年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颱灣詩學學刊》主編。曾任國小、國中、高職及大專教師二十餘年,現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作品曾獲:颱灣省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中央日報文學奬、時報文學奬等重要奬項,並入選各種選集。著有詩集:《進化原理》、《文明併發癥》、《航行,在詩的海域》、《縱橫福爾摩沙》、《海外詩抄》、《經與緯的夢想》,論文:《颱灣新詩分類學》、《群星熠熠----颱灣當代詩人析論》等。

陳謙

  本名陳文成,1968年生。佛光大學文學博士,《當代詩學》、《北教大通識學報》主編。曾任永豐餘集團印務、電視編劇、專業齣版經理人二十餘年,現任教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創係暨通識中心。作品曾獲:文建會颱灣文學奬、颱北文學奬、吳濁流文學奬、磺溪文學奬等重要奬項,並入選各種選集。齣版有詩集《山雨欲來》、《灰藍記》、《颱北盆地》、《颱北的憂鬱》、《島》、《給颱灣小孩》,論文:《反抗與形塑:颱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詩的真實:颱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文學生産、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析論》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主編序

陳謙


  在戰後文學世代傳播現象中,一九五0世代詩人崛起後,對文學傳播與文學教育的影響已具有舉足輕重之關鍵位置,作品研究部分如白靈、嚮陽、夏宇、陳黎等詩傢之作品研究已有逐漸集中並超越前行代詩人如餘光中、楊牧、洛夫等研究之趨勢。

  若以寫作年齡二十年作為詩人成熟標記,一般詩人在二十歲時寫詩,多半能在四十歲前後漸趨成熟,而一九五0世代詩人與政經社會的脈絡相同,他們在一九七0年代崛起,一九八0年代多能在作品中展露其鋒芒,一九五0世代詩人三十歲之後若能持續不斷創作,多半成為一九九0年代至今詩壇的中堅與主力,以嚮陽為例,其在一九八二年擔任年度詩選編輯委員至今,時間長達三十年,而本身擔任詩選編輯委員的詩人白靈,根據張默與蕭蕭的統計,亦是一九五0世代詩人中,入選最多的詩人。

  際此,一九六0世代詩人無疑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處於世代焦慮感相當嚴重的一九六0世代,對於給予養分的一九五0世代詩人態度上多半尊重有度,又要麵臨一九七0甚至一九八0世代詩人藉由網路突破舊有紙本媒體窠臼的尖兵追趕,成為典型的三明治世代。

  二0一四年颱灣太陽花學運,已經由更年輕的一九九0世代起而領導,當他們高喊「自己的國傢自己救」的同時,處於一九六0世代的我們如何不坐以待斃,進而發齣屬於自己的聲音呢?

  於是在本書齣版的前一兩年,有瞭一係列關於我們世代的講座(永樂座2013,顔艾琳企劃)、研討會(國北教大2013,陳謙企劃)、一九六0世代詩選集(小雅文創2014,陳皓企劃)以及本論文集的齣版(博揚文化2014,方群、陳謙企劃)。

  一九六0世代的相關論述目前仍屬有限,於是我與方群詩兄有瞭論文徵選的構想,雖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收納更多論文,但本集希冀是個新的開端。一九六0世代音聲各異,多音交響,實則成就一個成果繽紛的世代氛圍。

推薦序

孟樊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兼主任
    

  在颱灣詩史的建構中,流派(sect)嚮來居有重要的地位。流派做為一個詩人集團的概念,往往被視為推動詩史發展的力量,以至於若乾颱灣新詩史的專書中,都將老牌詩社如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笠與陽光小集等詩社,視為詩史裏的要角,乃至將新詩史等同於一部颱灣詩社發展史。
    
  詩社重要否?毋庸置疑,當然重要!颱灣詩壇裏若少瞭詩社,恐怕其景象會大大地改觀;而若真是少瞭上述那些老牌詩社,颱灣詩史的麵貌大概也會迥然不同。然而,誠如論者所言:「僅以『流派』的角度,未必能窮盡文學發展的所有復雜性和豐富性,也未必能符閤每一時期發展的實際情況。」(硃雙一語)做為一個概念範疇的流派,事實上有其侷限性,譬如流派(詩社)本身可能就是一個鬆散的組織,而其起因隻是詩人情感的凝結而已;又或者重要或代錶性的詩人本身可能橫跨兩個以上不同的派彆,乃至未參與任何流派團體,無論是齣以詩史(時間)或詩壇(空間)的角度,將詩社過度放大來看,都會有所濛蔽。有鑑於此,「世代」概念的提齣,就彆具意義,它從另一個角度提供我們尋思詩史演變的軌跡,或者探索詩史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世代」的說法似是方興未艾,從較早2000年《颱灣詩學季刊》發起的「新世代詩人會談」,到2003年林德俊主編的《保險箱裏的星星──新世紀青年詩人十傢》以及《壹詩歌》創刊號推齣的「兩岸六年級詩人最強自選」專輯,以至於2011年謝三進和廖亮羽閤編的《颱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皆可謂是「世代說」的踐履。相較於之前多把鎂光燈聚焦在新世代詩人身上,2012年拙著《颱灣中生代詩人論》的齣版,以及2014年這本由方群與陳謙主編的《颱灣一九六○世代詩人作品論集》更是對於此說的進一步迴應。
    
  以這本《多音交響:颱灣一九六○世代詩人作品論》所討論的「一九六○世代詩人」而言,如同我在《颱灣中生代詩人論》一書所說,乃屬於颱灣所謂的「中生代」,更確切地說,是中生代中的「後中生代」。相對於現今年紀約在五十至六十歲上下的「前中生代」,後中生代的年齡約在四十至五十歲上下,若以齣生年而論,這一世代的詩人約莫都在一九六○年代齣生,論文集中所論述的詩人,諸如:江文瑜、羅任玲、張芳慈、顔艾琳、陳剋華、張信吉、李進文、方群、陳謙、陳大為、羅葉、鴻鴻,都可謂是此一世代代錶性的詩人。這個世代(加上前中生代詩人)乃是颱灣詩壇創作的主力,無論是詩藝或詩觀,皆已臻於成熟的境地,亦鹹具個人的風格;以本論文集所論述的上述詩人而言,又都在持續創作之中(除瞭已逝的羅葉),詩筆未擱,迭有佳作齣現,盡管他們或持有不同的理論視角,或懷抱相異的寫作觀點,甚或曾隸屬於南轅北轍的詩社團體。
    
  這個世代,整體而言,乃是屬於「鍛接」的年代;所謂的「鍛接」是指在承襲資深輩的上一個世代之餘,具有繼往開來的錶現,無論是創作手法與內容或是語言和題材,它「接續」瞭老一輩詩人的傳統,卻不以此為已足,經過它的「鍛鍊」再造,又有一番新天地的開創。這正是一九六○世代在詩史與詩壇上所處的地位。這個世代多數成長於一九八○年代之後,而八○年代則是颱灣社會發生結構性變革的時期,在這段期間,強人政治崩盤,政治解嚴,報禁解除,資本主義社會儼然成形,而國際上美俄雙方對峙的冷戰格局亦日漸瓦解,此為一九六○世代全速崛起的時機,正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如同我在上書所說:「使得他們的創作主題與美學觀點呈現齣新的特徵,與前行代的關係,則除瞭部分仍具承傳意義外,更具有挑戰與較勁的意味。」
    
  然則,這一個世代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嗎?事實上,每位詩人皆有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各有各的特色,很難將之化約為某幾個特徵,更難以某某主義強為之冠名,而從一些相關的數字統計似乎也看不齣世代詩人的共同性。有鑑於此,法國波爾多文學社會學派(Bordeaux School)的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他的《文學社會學》一書中便指齣,提及作傢世代,其齣生日期並不具意義,蓋因作傢並非天生而為作傢,乃是後天養成的;就因為如此,作傢參與文學生涯基本上是個糾結復雜的過程,雖然他們成熟的關鍵時期大約在四十歲左右,卻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論,理由之一是,作傢的創作生涯未必與其生理的生涯同步發展(譬如李察生直到晚年纔開始寫作;而一九六○世代的江文瑜詩創作生涯也不早),所以他認為:「世代的概念,乍看之下教人興味盎然,可是卻曖昧不清。」
    
  縱然如此,從世代來探討文學史的發展或者一個特定時期與地區的文學景觀,仍彆具意義,所以埃斯卡皮在該書中纔花瞭不少篇幅來討論,並建議探討世代此一課題,最好是設想一個年齡層而不是一個確切的年紀。以《多音交響:颱灣一九六○世代詩人作品論》一書而言,雖然書中探討的後中生代詩人各具不同的風格,但比較特彆的是,它所討論的十三位詩人中有五位女詩人的詩作,比例高達三成八(甚至其中兩位執筆的論者本身亦為同一世代的女詩人),這似乎也顯示瞭這一個世代中女詩人所居的重要地位。
    
  大體而論,一九六○世代詩人乃是颱灣詩壇的中堅世代,如上所述,由於他們在詩史中所占據的鍛接位置,使得颱灣新詩史的前進得以持續開展,閤該予以討論,尤其針對其中若乾代錶性的詩人。本書接續在拙著《颱灣中生代詩人論》之後齣版,特具意義,因為前書著重在一九五○年代以前齣生的前中生代詩人的探究,而本書論述對象則主要針對一九六○年代之後齣生的後中生代詩人,如此的銜接為颱灣中生代詩人共同描繪瞭一個初步的輪廓,令人期待。是為序。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