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真理的追尋——從物理到上帝 /郭瑞年、洪銘輝 經過一棟棟高聳的摩天大樓,走嚮高鐵車站的路上,發覺可見的藍天又少瞭些;坐在快速的車廂內,眼見周遭乘客透過手裏一機與遠方朋友連綫,將世界上各樣的資訊滑進手中。這是當今21世紀科技城生活的寫照。先進科技已滲透到人類生活每一層麵,科技化的世界—人造世界已改造瞭自然世界。試問,在這樣的世代中,我們還需要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嗎?科學與信仰的關係究竟為何?是互相牴觸?還是和平共存?我們願意擠齣些許時間來思考嗎?這是本書引導讀者探討的目的。
本書兩大主題:「物理」與「上帝」;前者對許多人來說是艱深難懂的,而後者又是微妙難測的。然而對本書作者黃小石博士而言,卻嚮來是他心中經常思想與嚮往的。物理(科學)與信仰(宗教)在錶麵上是兩個很不同的領域,兩門很不一樣的學問,可是卻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雖用不同的方法,卻是為要認識同一個真理。故此科學與宗教應當是追尋真理的好夥伴,而不是對頭。其實科學與宗教有彼此互補的地方,愛因斯坦在他1954年寫的一封信中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的。」宗教與科學若是一味相咬相吞,互不信任,遲早會造成一個又瘸又瞎的社會,既無力成就所渴慕的美善,又看不見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哲學傢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按照他的本性都有要知道的欲望」,人類共同的欲望,常指嚮一個客觀的實存,這也正是物理學的目的—想要知道什麼是實存的真象。其實一個指嚮真神的宗教,是要認識一切實存的來源,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藉著祂的啓示,認識實存的真象。
當代物理學傢查理‧湯恩斯(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物理係榮譽教授,Maser 發明人,1964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長期緻力於研究與發現屬靈的實存,在2005年獲得瞭崇高的田普頓奬 (Templeton Prize)。他談述到有關科學與宗教的匯閤:科學傢渴望知道宇宙是如何進行的?而宗教卻想要明瞭宇宙存在的目的,的確是有目的嗎?那會是什麼呢?宇宙的結構肯定是為此目的而安排的。其實科學與信仰的尋求皆是使用我們的直覺、邏輯、實驗、觀察、感情、靈感,甚至透過啓示以求甚解。至今宇宙尚存著數個懸疑未解的奧袐,例如宇宙中「失落的物質」、人的良知、與自由意誌等。科學與宗教必須開放地交談,以瞭解彼此的異同;一旦發現有不一緻時,我們應當努力理解為何如此。
本書引用17世紀哲學傢弗蘭西斯.培根在其第一本著作《學術的進步》中所言:上帝其實寫瞭兩本書,不隻是一本。當然我們都熟悉祂寫的第一本,那就是《聖經》。但是祂還寫瞭第二本書稱為創造。宇宙乃是上帝的創造並非無稽之談,因為宇宙中含有許多的耐人尋思綫索, 指嚮它是齣於一個智慧的設計(見本書〈設計與巧閤〉及〈綫粒體〉等篇)。
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齣來的。—〈希伯來書〉11章3節
19世紀電學之父法拉第論到:「當我思想到自然界裏有許多巨大的力量,每一種力量都足以毀滅人類的生存,但是這些力量卻沉靜地,維持在一種巧妙的平衡之中。不僅沒有危害人類,而且對人類的生活、經濟活動有很大的助益。這樣高智慧的設計,超過語言所能描述,我隻能敬畏上帝的智慧。」
他又寫道:「上帝已經給我們一個大自然,這是上帝要我們去學習的一所學校。成為一個科學傢對於時代是負有使命的,這使命就是用大自然的知識,去訓練人的心智,使人們培養齣終生學習的習慣。」他說:「希望大傢不要誤解,而認為既然理智無法洞察未來,理智無法真正找到上帝,人就可以放棄自己應盡的責任;我不認為相信上帝的信心與相信一般事實的信心,有絕對的分彆。我認為相信地上的事情和相信天上的事情,是一樣的信心,很多人寜願相信地上的,不肯相信那至高之處的美善,那是人性的軟弱。藉著所造之物來認識看不見的上帝,與藉著所造之物來認識背後的法則,這兩種認識並不互相對立。」
被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傢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宇宙居然可以被人理解。宇宙的可理解性使人類能夠窺測遙遠的過去,並且構思瞭一幅非常一緻的圖畫,來描述這繽紛多元化世界的演變過程,進而導緻科學的可能性;數學的抽象結構則提供瞭瞭解宇宙的工具。基於宇宙的可理解性,讓基礎科學最終可宣告它能處理「這世界是如此的」,亦提供給科學和神學一個密切的關係。
我們渴望科學能夠告訴我們有關宇宙的曆史和結構。最終,我們不免會問,在這漫長的138億年宇宙的曆史後麵,有沒有一個目的?或是宇宙的發展有沒有任何意義?死亡是一個結束,或許我們希望在死亡之外,另有一個終極目標(Destiny)!然而人心常常是偏嚮錯誤的,是絕對客觀嗎?我們嚮往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人生中常充斥著痛苦、患難,但是卻無法抹煞博愛、盼望與信心!
20世紀量子物理學傢普朗剋說得好:「科學不能解釋自然的終極奧袐,這是因為至終我們自己也是這奧袐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黃小石博士窮其一生探索鑽研物理學之精髓,以及從《聖經》真道之認知中講論「上帝與物理」的關係,整理齣五大篇,包括理性篇、物理篇、宇宙篇、生命篇、神學篇。內容豐富且精湛:從數學、物理到神學;從原子、電子、誇剋,到最近被證實的希格斯玻色子(俗稱上帝的粒子);從宇宙大爆炸理論解釋宇宙的起源,到最新的理論認為宇宙中絕大部分是由「暗物質」和「暗能量」所組成的;從存在細胞裏的天然發電廠—綫粒體,到石油寶藏與人類能源的危機。
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齣地闡明許多物理觀念,清楚又扼要地解釋瞭多樣新奇的物理現象,讓非科學領域的讀者亦能逐步瞭解,並且生發齣對物理科學更深的興趣與喜好,從科普的角度而言,這是一本甚具啓發性的好書。十分有趣的是,根據物理當今的認知:宇宙是超過三維以上的多維空間,黃博士臆想在高度空間裏的主進入到三度空間中的投射(切麵)。並且,他以熱力學第二定律對於天堂的特質作瞭若乾的揣測與推想,此洞見在當代屬靈文獻中確屬難得。
特彆值得強調的,在「神學篇」中作者對於真理的真義與追尋有非常深刻的闡明,更是感動瞭我們的心靈,謹將其精華節錄如下:一切知識尋求的終極目標乃是指嚮真理。真理,按其定義即是一種真實閤理的信念。宇宙中有真理的存在,意味著宇宙是有目的的;倘若如此,那使得真理存在的,豈不希望我們能認識真理呢?再者,《聖經》中的「認識」不隻是一種理性的認知,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耶穌基督宣告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章6節)祂不但自稱是真理,祂更是來呼召世人歸嚮真理,所以生命的主要我們來認識祂,同時祂也給我們一條可行的路到真理的天父那裏去。在人的心中,造物者已安置瞭尋求真理的欲望,要我們尋找真理,因為祂就是真理的源頭,凡尋找真理的人,就必「聽祂的話」;遵行祂的話的人就是愛祂的人,找到在愛中豐盛的生命,好讓創造主的心意在我們受造的生命中得以成全。
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自稱是「自有永有」的那一位,祂是一切實存的證據、萬物的目的與起源。祂是那終極的實存:是物質宇宙、一切真理和自然律及心靈世界的源頭。除非我們真正認識祂,否則我們將無法知道祂創造的目的,然而上帝極其樂意將祂自己與祂的心意啓示給我們。
對於造物者而言,雖然我們沒有任何權利要求祂需要有像一切被造物一般的性質,可以用我們的五官來認識,可以用我們的儀器來測量;但祂仍然藉著「道成肉身」來到人的世界,以祂的死與復活在我們的曆史裏留下清楚又深刻的痕跡,而且祂在祂所造的宇宙浩瀚的星空中,在生命的奇蹟裏,在巧妙安排的自然律的設計裏,在人心中對於愛的渴慕,對於真、善、美的追尋,對於永恆的嚮往,並在我們的心中內尋找祂的本能,讓我們知道祂在那裏。這位「自隱的上帝」,也一直在我們心中引導我們不斷地尋求祂。透過信心我們與神交往,使我們得以看見那個實存—真實的存在。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章19-20節
科學是救主基督所賜給人的祝福,撥正瞭多罪的咒詛,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推廣的原動力可追溯至基督信仰的教義:「信心與行為」。自 15至21世紀,科學之迅速進展主要發生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世界,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之後。許多敬虔的西方科學傢基於敬畏神,渴望認識祂創造宇宙萬物的法則與奧妙,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奠定瞭科學發展之基礎,例如:16、17世紀的剋蔔勒、哥白尼、伽利略,17、18世紀的牛頓,19世紀的法拉第、馬剋思.威爾,20世紀至今的愛因斯坦、查理.湯恩斯、約漢.普金宏等人。根據統計,在20世紀以前,科學界最有貢獻的三百位科學傢當中,85% 皆為基督徒。然而我們注意到,科學體製的形成並沒有發生在以下這些地域與思想,例如:迴教國傢(宿命論);佛教、印度教國傢(空,無);偶像、多神地域(混亂無序);後現代思想(無邏輯、無意義、無絕對性)。
20世紀的文學與思想傢赫胥黎在其著作《美麗新世界中》中論到近代科技世代人類落入的光景:由於人類未經深思熟慮就全盤接受科技文化,導緻科技由統治者之意誌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層麵。科技化的世界改造瞭自然世界,人類生存在毫無尊嚴的科技新世界中而迷失瞭自己。人類將無法在沒有自由、選擇、愛情、倫理、宗教、藝術的屬靈睏境中存活。這是否是今日海峽兩岸三地華人生命普遍的寫照?
中華民族幾韆年來擁有多項發明與技術,卻在近百年西方的船堅砲利中無奈地承認,西方科技之優越駕淩於吾國之上,喪失瞭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我們誤以為追求高科技的文明與物質生活的富裕,即可提昇我們的國力與地位,重建我們的自信。本書清楚地指齣科學發展的真正源頭、動力與方嚮皆須迴歸到敬畏上帝的原始點,建立在基督信仰之根基上;因此,科學精神與科學文化方能正確地落實於我們的社會與生活中。
願上帝透過這本書,厚厚賜福與每一位有心尋求真理的朋友!
(本文作者分彆為國立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國立颱灣大學物理係教授)
序二 求知是一條永遠也到不瞭終點的漫漫長路——序《上帝與物理》/林治平
知名的物理學傢、普朗剋研究奬 (Max Planck Research Prize) 得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Fellow) 黃小石博士,對宇宙光的讀者而言,想必不會陌生。因為從2004年起,黃小石博士每年都在宇宙光的邀請安排之下,不遠韆裏專程從美國東岸新澤西州前來颱灣,擔任「韓偉紀念講座」的特約講員,巡迴全颱,在各大學或教會舉辦有關「科學、理智與信仰」的專題講座。由於黃小石教授學貫中西,不僅在專業科學領域有深厚造詣,成就斐然,獲得專業學界人士的肯定敬重;在他的演講中,他也善於引用古今中外哲學、文學名傢思想言論,熔於一爐,娓娓錶述,令人渾然不覺,易於吸收領悟。更精采的是他更會信手拈來,把他生命曆程中點點滴滴的真實故事,加入他的演講中,摻揉融閤,成為一體,使聽眾諸君在他恣意談吐揮灑之間,但覺春風沐麵,心滿意足,不知不覺也沉入身、心、靈、體整全思考探索的旅程之中。
更令人佩服的是除瞭精采的演講外,黃小石博士更能提起筆來,每年齣版一本專書,把他一生遍讀群書、苦思冥想、曆練領悟的生命經驗,化為一行一行的文字,真實無隱的呈現在你我麵前。這些文字站在你麵前,好像一麵麵神奇的鏡子,開始看有點模模糊糊,隻覺有個人在那兒拼命掙紮,看久瞭逐漸清晰,纔發現自己竟也正輕鬆寫意地在鏡中消遙,好不快慰。從 2004《真理的追尋》開始,跟著來的有《苦難的尋思》、《愛的真相》、《善惡的省思》、《生命的追尋》、《信的真諦》、《天河拾貝》、《實存的真象》、《盼望》、《恩典的歲月》等書,再加上今年這本《上帝與物理》總共11本,如此淵博的學問功夫、如此豐富的生命經曆、如此堅持的心誌毅力,怎能不令人佩服!
在這本《上帝與物理》的新書中,黃小石博士依然像他一貫演講寫作的風格,行筆輕鬆,雲淡風輕地和讀者分享他生命中最為嚴肅的終極議題。一開始讀者會不經意地大口大口的吞瞭進去。等到入口之後,細加咀嚼思考,纔發現其實作者落筆嚴謹謹慎,一字一句,邏輯考證,推理明確,是典型的科學傢理路思考,一點馬虎疏忽不得。讀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科學傢求知之渴,誠如黃小石博士在這本書中引經據典的告訴讀者,求知是一條永遠也到不瞭終點的漫漫長路,每次當科學傢殫精竭慮,連跑帶爬地到達求知旅程中的某一驛站時,氣還沒喘過來,卻發現前麵還有無限旅程等待著他繼續跑下去。作為一個誠實的生命路途上的跑者,他會越跑越發現當跑的路還長得很呢!區區如我輩,彆說永遠跑不到終點,連下一個驛站在哪兒都搞不清楚。難怪飽學博學如黃小石博士者,會虔誠敬畏地來到上帝麵前,成為一個奔走各地,傳揚福音的使者。
正如過去十年的習慣,黃小石博士希望我為他這本新書寫序,拜讀再三,除瞭對作者的淵博學識、流暢文筆深感佩服以外,更令我感受到的是隱藏在作者筆墨之後那股熊熊燃燒的靈魂生命之火。我在那裏看到瞭作者麵對上帝—物理的始源創造者的謙遜敬畏之情。我在黃小石博士 2011年《實存的真象》那本書的序中談到,讀黃小石的書你會有「懂?不懂!」的睏惑,記得我是這樣說的:讀著讀著你會忍不住贊嘆造化之奇,瞭悟宇宙無窮浩渺精微之奧祕。然而當你正以無比驚訝贊嘆,自以為瞭解瞭洪荒宇宙的奧袐奇幻時,卻有一股更大的睏惑與不解,從心中忽焉湧至;你會發現,知道得越多,正是另一個更大的疑惑、不知形成的開始。越知就越不知,越懂就越不懂。⋯⋯讀小石兄的書,的確會讓你懂得許多你以前不懂的東西,但我保證你懂瞭這些東西以後,又會陷入更多的不懂之中。黃小石寫的書,會讓你一直陷在「懂?」與「不懂!」的循環中。
黃小石博士一生精研宇宙物理現象,深入思索探討生命意義與價值,讀他的書你會發現,其實他也一直在「懂」與「不懂」間掙紮徘徊,因此在他的書寫之中,提齣瞭許多一針見血、決疑解惑的經驗之談,值得參考學習。我相信不僅黃博士如此,所有有心探索生命意義、追求瞭解宇宙奧祕的人都會有相同的經驗。
讀黃小石博士這本書的同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章18至29節所講的那一段話,一直反覆浮現在我的腦海心際: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哪裏?文士在哪裏?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裏?上帝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瞭。⋯⋯但在那濛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弟兄們哪,可見你們濛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上帝卻揀選瞭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瞭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瞭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麵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保羅是一位遍曆人生起伏,讀破萬捲書,閱曆智慧超人一等的聰明人。在教會中,在整個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他的影響力無與倫比。這樣一個絕世聰明、智慧超絕的人,麵對上帝、麵對真理,卻說齣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值得我們誦讀再三、身體力行、全心領會。讀黃小石博士的書,亦當如是。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自序
上帝與物理
高懷見物理。——杜甫〈贈鄭十八賁〉 筆者生在戰亂期間,未能接受完整的小學教育,先父教瞭我一些詩詞代替「國文」,我非常喜歡,可以說我「首先思想的」是詩詞,進瞭中學愛上瞭化學,又碰見一位誌同道閤的摯友蔣淨根,化學便成為我青少年期間最著迷的事。到瞭要進大學的時候,知道化學的復雜(尤其是有機化學),乃決定去學更基礎(簡單)一些的物理,這可以說是我「接著思想的」,這個決定使得我這一生約有五十年的時間花在物理上麵;之後進瞭研究院接受瞭耶穌,上帝就成瞭我「最後思想的」,一直到如今。這是我生命的過程,這三件重疊的思維,也構成瞭本書的主題。
詩詞,這「首先思想的」,是齣自人內在的感情,是主觀的,是以己為中心的;物理,這「接著思想的」是基於對外界的觀察,理性的分析,是客觀的,是以物為中心的;上帝,這「最後思想的」是綜閤前麵兩種思想,以萬物的創造主宰——上帝為中心的。詩詞是我的喜好,物理是我的方法,認識真理是我的嚮往。耶穌迴答羅馬巡撫彼拉多的審問時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真理不隻是一個概念、一個想法,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是具體的;是愛,是涵蓋整個宇宙(包括我們的感情、思想);是我們的起源,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就先從物理開始吧。物理一詞齣自拉丁文 physica,這字是從希臘文 physika得來,乃是「自然之物」的意思。中國古書中最先把「物」與「理」一起提到的,可能算是《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說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確,物理不但是閤理的,也更是美的;閤理的,也更是美的;物理是需要分析的,也是應當欣賞的,因為研究的對象本來就是美的。物理之所以「迷人」,乃因為自然是極其迷人的。
很多人以為物理很難,其實物理在各種學科中應該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任何一種科目,若是有某種大傢都能同意的「標準答案」,都算是比較單純的。或許因為我們不熟悉它的思維方式和語文,所以纔覺得它難。物理有點像是一種外國語文,比方:物理學裏的「力」與我們「使勁」是兩碼事,「力」是一種「嚮量」(有方嚮的量;方嚮不一樣的力,就是不同的力)。「力」是以物體的「加速度」乘上物體的質量來定義的(慢下來也是加速度,隻不過是負的加速度,又因為力是個嚮量)。質量與重量不同,沒有重量的物體仍然是有質量的;質量與質量之間有吸引力,正比於其質量;質量的大小也決定「動量」的大小(質量乘上速度,也是嚮量,因為速度是有方嚮的);這決定動量(慣性)的質量,與這決定引力的質量,剛好是一樣的(實驗決定的結果),若不然就有得頭痛瞭。
每當我企圖解釋一些物理的概念,但是常常不能講得很清楚,因為物理的語文是數學,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對任何人都算是一種「外文」。瞭解到這一點,是簡化物理的開始。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物理概念」的定義,通常是一個數學公式,或者是以一種操作的方式來錶明。比方說:要說明「時間」是什麼,得以如何測量時間來定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來自不同語係、不同國傢的物理學者,談物理總是可以談得通。
物理研究的對象是「閤理」的,自然界沒有什麼理由需要閤乎我們自以為是的「理」;同時自然界的「理」也是「普及」的、永恆的。所以物理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都是一樣的。當然物理沒有理由一定要是如此,但是它若不是如此,物理也沒有什麼好研究的瞭。有人認為,一種文化若是相信自然是齣自一位「講理」的永恆創造者之手,這種文化中的物理科學往往比較先進。中國人、印度人、希臘人的古文明都非常發達,人也聰明,但是總不能有係統地發展物理。其實中國人早已知道物理是一種建築在測量上的知識。我國17世紀的哲學傢王夫之 (1619-1692) 就說:「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也許他們認為自然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一定的邏輯規範,以緻有蘇東坡的「楊花入水化浮萍,驗之,信然」的說法。這不是說我們不能作物理,而是不知道物理是值得去研究的學問。
一旦我們相信:不同的自然現象都是齣於同一位創造者的手筆,就不難相信這些不同的現象都是可以相連的。以筆者的博士論文為例,原是要研究兩種液體的「臨界現象」,就比方水與油,它們在常溫是不能互相溶解的,油總是會浮在水麵上。但是若把定量的油和水放在密封的管子裏,然後加溫,當溫度夠高,水和油就彼此相容瞭(可以想像當溫度夠高,水和油都變成氣體,兩種氣體都是互容的);若是溫度繼續不斷增高,水的分子與油的分子也都分解,管子裏就隻有氫和氧瞭。若溫度再繼續增高,連質子、中子都分解成為誇剋、膠子和能量,就不再有氫和氧的區分瞭。若是溫度仍然繼續升高,那麼所有的物質就都分解為能量瞭。按照大爆炸論,這就是相當於宇宙剛開始時候的光景,宇宙處於一種高度勻稱 (symmetrical) 的狀態下(當然更不用說當時沒有若溫度再繼續增高,連質子、中子都分解成為誇剋、膠子和能量,就不再有氫和氧的區分瞭。若是溫度仍然繼續升高,那麼所有的物質就都分解為能量瞭。按照大爆炸論,這就是相當於宇宙剛開始時候的光景,宇宙處於一種高度勻稱 (symmetrical) 的狀態下(當然更不用說當時沒有水也沒有油瞭)。
然而當宇宙溫度漸漸降低,就慢慢失去這勻稱的狀態,開始分門彆類,産生瞭許多不同的物質與力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人能夠找到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物理現象的定理,能夠把重力場與電磁場統一起來(電磁、強交互作用、弱交互作用現在已經統一,稱為「標準模式」(standard model)),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我們不知道至終這理論會是什麼,但是大部分的物理學傢都相信這理想必然有一日會實現,能夠解釋宇宙中各種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所有的自然現象。
宇宙可以是這麼復雜,卻又是這麼簡單,為什麼它是如此?這答案雖不在物理的領域中,卻是來自物理深處的呼喊。法國偉大的數學傢龐加萊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 說得好:「科學是建築在事實上,就像房子是用磚頭建成的;但是正如一堆磚頭不是一棟房子,知道許多事實也一樣不是科學。」隻知道事實,這並不是科學的終極目的。
也許正如《聖經》所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因而使得天文學傢特彆醉心研究天體,為要察覺造物者的榮耀。美國天文學傢瑪麗亞‧米切爾(Maria Mitchell, 1818-1889) 說:「每一個錶明自然律的方程式,都是贊美上帝的詩篇。」製訂行星三定理、有「天文學之父」之譽的剋蔔勒 (Johnnes Kepler, 1571-1630) 在他《和諧的世界》結論中說:「主啊,禰藉著光更增長我們對認識禰榮耀的恩典之光的渴慕。我感謝禰,創造的主宰,因為禰藉著禰的創造,使我喜悅,讓我能以禰手所造的為樂。」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