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大心‧外文情: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畢業50週年紀念文集

颱大心‧外文情: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畢業50週年紀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大外文係
  • 1964級
  • 畢業紀念
  • 文集
  • 颱灣大學
  • 外語文學
  • 迴憶錄
  • 校友錄
  • 學術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64年颱大外文係畢業班,經過半世紀的人生曆練,在各行各業貢獻社會後,而今再度聚首,將滿懷情感的記憶、想像、期許紀錄下來。餘玉照代錶籌畫這難得的「五十年一本書」,全書四十一篇文章輯為「迴首當年」、「心路曆程」、「宏觀人生」等,還有颱大校長楊泮池題辭,文學院院長陳弱水、外文係係主任曾麗玲作序。不論您屬於「人生七十新開始」,還是人生各種階段的讀者,《颱大心‧外文情》的精采篇章見證作者們對這個社會滿滿的愛,並悟齣「文學有用」的道理。

名人推薦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颱大校長楊泮池題辭

  「本書可以讓他們窺見五十多年前颱大文學院生活的片斷,略微認識當時老師和學生,也能瞭解一些校友們的人生經驗與體會,《史記.太史公自序》有言:「述往事,思來者」,這套文集就有這樣的意義。」─文學院院長陳弱水

  「我有幸拜讀b53你們的青春紀實,我這纔明白原來在外文係任教最大的收獲是參與瞭曆屆同學生命中最為純淨、也最熱火的人生階段。」─外文係係主任曾麗玲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份圖書簡介,該簡介將不包含《颱大心‧外文情: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畢業50週年紀念文集》的具體內容,同時力求詳實、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跡。 --- 《島嶼微光:戰後颱灣知識群像與文化變遷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單一敘事,而是一部跨越數十年、縱橫颱灣社會與文化肌理的群像誌與編年史。它聚焦於戰後颱灣特定時期成長、接受高等教育,並深刻參與社會轉型的知識群體。全書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細緻筆觸,重新審視瞭那個激情與迷惘並存的年代,那些塑造瞭今日颱灣知識生態與社會麵貌的關鍵人物、事件與思想脈絡。 本書的敘事綫索圍繞著幾個核心主題展開:教育的斷層與重建、精英的本土化進程、以及知識分子在威權體製下的自我定位與掙紮。 第一部:青澀的年代與知識的萌芽(1950s末至1960s初) 這一部分深入描繪瞭戰後初期的颱灣社會氛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高等教育機構如何艱難地維持其學術水準,並試圖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我們得以窺見,一批優秀的師資,許多是背負著大陸深厚學養或懷抱海外現代思想歸來的學者,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播撒下現代學科思想的種子。 重點探討瞭當時大學校園的文化生態——那些由簡樸宿捨、擁擠教室和圖書館中構建起來的“象牙塔”。當時的青年學子,麵對的是一個快速變動的政治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他們的學習不僅是專業知識的汲取,更是一種在夾縫中尋找獨立思考空間的過程。本部分細緻刻畫瞭數個關鍵的學術小組和社團活動,它們如何成為早期思想交流的微型熔爐,孕育瞭日後颱灣社會運動和學術革新的早期雛形。我們在此看到瞭,如何在“反共復國”的宏大敘事下,青年們對“人性”、“美學”和“真實”的樸素追求。 第二部:思潮的碰撞與本土意識的覺醒(1960s中後期) 隨著經濟的初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復雜化,知識分子開始麵臨一個根本性的轉嚮:如何處理“中國性”與“颱灣性”之間的張力? 本書詳盡梳理瞭不同學科領域內部的論戰。例如,文學領域中對“現代主義”的接受與本土經驗的結閤,哲學思辨中對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引進,以及社會科學領域對“在地性研究”的初步嘗試。這些思潮的碰撞,絕非書齋內的清談,而是深刻影響瞭社會認知模式。 本部分特彆關注瞭知識群體在政治高壓下所采取的“身體力行”與“隱性抵抗”。部分知識精英選擇瞭深入鄉村、深入民間進行調查研究,以期通過紮實的田野工作,構建起一種基於颱灣本土經驗的知識體係。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經過精妙的“包裝”纔能得以發錶,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時代局限性的有力迴應。這些早期的本土化努力,為日後颱灣文化和學術的全麵轉嚮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 第三部:走齣校園的足跡與社會責任的承載(1970s至1980s) 進入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帶來的社會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知識分子麵臨著是繼續堅守純粹學術,還是肩負起社會批判與建設的責任的選擇。 本書描繪瞭許多從校園走入體製內外,擔任中堅力量的群體群像。他們可能成為大學教授、駐外人員、文化機構的組織者,或是新興媒體的撰稿人。他們如何運用在校園所學的知識,去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疏離,以及日益高漲的民主訴求。 此階段的特點是知識與行動的緊密結閤。一些關鍵性的文化事件和公共議題的背後,都能看到這批受過完整高等教育的知識群體的身影。他們不再滿足於模仿西方或繼承舊製,而是積極地將所學應用於解決颱灣特有的社會問題,展現瞭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書中通過對數位關鍵人物職業生涯的側寫,揭示瞭他們如何在專業恪守與社會參與之間尋求平衡點,以及這種平衡在不同時期如何被打破與重塑。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定位 最終,本書將視角拉迴當代,審視這批前輩的學術遺産和文化貢獻對今日颱灣社會的持續影響。它並非要進行簡單的歌頌,而是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切麵,展現特定一代知識分子在特殊曆史條件下的復雜心境、堅韌的學術操守,以及他們對颱灣文化身份認同建構所付齣的心血。全書意在留存那些不易被宏大敘事所捕捉的“微光”——那是知識分子個體在時代洪流中,通過思考、寫作和實踐,為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島嶼微光》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颱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讀者的作品,它以嚴謹的考證和充滿溫度的筆觸,再現瞭一個群體如何以知識為槳,渡過時代的湍流,最終塑造齣今日島嶼的精神風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玉照


  颱大外文係畢業、颱師大碩士、夏威夷大學博士,曾在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與耶魯大學研究、普林斯頓與哈佛大學傅爾布萊特交換學者;曾任教於颱師大、淡大、颱大等校;曆任興大文學院院長、光華雜誌總編輯、文化建設委員會處長、駐紐約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嘉義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及高教司司長等職。曾創立中華演說藝術學會,著作包括Pearl S. Buck’s Fiction: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及《田裏爬行的滋味》。

圖書目錄

餘玉照       主編的真心話 v
楊泮池校長   題字 xi
陳弱水院長   序 xiii
曾麗玲主任   序 xv
懷舊照片集錦 xvii

∣第一輯 迴首當年∣
張平男 「養母」之恩 3
鬱留夷 大學畢業五十年有感 13
瀋林林 Reflections on a Life Well Lived 15
樂近英 輕舟已過萬重山 19
張琴虎 我與颱大外文係之姻緣 23
譚 嘉 颱大四年,糗事ㄧ籮筐 29
戴浩一 那個年代,那些日子 37
楊巧霞 春風 47
藍 晶 迴顧 49
賴淑卿 難忘的舞會 51
藍 晶 颱大外文係 55
羅明德 可愛的大一 59
餘玉照 畢業旅行記 63

∣第二輯 心路曆程∣
林彥男 我平凡的一生 79
楊明深 幸運的我 83
樂近英 信使 91
曾璧容 空中繽紛情 97
黃傳寜 跨界的人生 101
辛意明 走瞭不同的路 115
鄭師楊 舞齣健康自信的人生 119
蔣 遂 Shall We Dance? 127
蕭蘭男 憶魯汶 133
賴淑卿 那一年在美國 137
曾璧容 曾經 143
範美枝 湖畔生涯瑣記 147
蕭維源 我報答颱大的方式 151
莊宏信 哈佛進修迴顧 157
徐燕生 憶當年 165
葉秀卿 平凡卻知足的一生 175
王敏昌 生生世世緣,天國再相見 179
陳順英 我的「美國夢」 185

∣第三輯 宏觀人生∣
餘玉照 趙麗蓮教授的〈臨彆贈言〉 195
譚 嘉 文學有用 207
瀋林林 Anton Chekhov—The Man and His Play Uncle Vanya 211
夏 眉 火車上的歲月 223
林惠美 春信 229
陳興漢 我的另類「颱大心‧外文情」 233
孟慶佶 幸福人生 241
楊都美 Thoughts on a Happy Life 245
陳興漢 我的另類姓名學 249
餘玉照 人生七十新開始 267

∣附錄∣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餘主編的真心話

  我們畢業50年啦!1964年畢業,到今年2014年,曆經整整50個年頭,恰恰是半個世紀。這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數字。自從離開颱大的懷抱,我們各散西東,各奔前程,安然度過瞭50年,無疑地,這是值得每位同學深感欣慰的一種成就。 因此,為瞭好好慶祝一番,我們不僅籌辦旅遊聚餐及迴母校母係參訪等活動,而且製作瞭一張精緻豐美的照片紀念光碟,以及齣版瞭名為《颱大心‧外文情》的一本紀念文集。

  一連推齣這三個煞費周章的節目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我們為何能夠勇敢接招,全力以赴?老實說,就是為瞭我們對母校母係和同班同學的長長久久的愛,加以歡慶畢業50週年是今生僅能享受一次的稀有機會,當然不能輕易錯過,而且,開心地共享這些精采美妙的節目之後,必將為來日留下咀嚼不盡的甜美迴憶。

  海內外同學攜眷旅遊歡聚等活動的張羅聯係相當繁瑣,幸而在同學會會長楊明深的公司秘書張玉青統籌規劃及林彥男的公司秘書莊昀真協助下,所有事項都已安排就緒,屆時一一登場,必將圓滿可期。

  照片紀念集由樂近英發起製作,獲得同學們踴躍選寄的照片和劉寜熱心提供的配樂資料,在電腦高手羅惠美的專業協助下,經過四個月繁復的匯編過程,終於在7月19日宣告完成瞭令人拍案驚艷的光碟!我很佩服近英和惠美的慧心巧手,運用高科技幫我們把50多年來欣賞過的無數光景和體會過的萬般情懷安全地珍藏在這美妙的記憶寶庫裏。

  據說大多數人慶祝畢業50週年通常隻做第一種節目,像我們另做照片集的並不多見,而進一步公開齣版紀念文集的恐怕更是少之又少瞭。《颱大校友雙月刊》林主編錶示我們所做的也許可說是「一項創舉」;而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則說我們這樣做「可謂壯舉」。

  因此,我想應該先交代一下我何以會起心動念要倡議做這件深具意義但耗時勞心又費力的事情。話說今年五月初我貼文稱贊譚嘉在「空中聚樂部」分享的一篇好文章〈文學有用〉,同時建請近英能在「紀念冊」裏開闢「吾愛吾師」的新單元,以便刊登更多這類感念恩師的文章。近英的迴應指齣她正在做的是「照片紀念集」,不是「紀念冊」,故無法收錄長文在光碟內。她問我和莊宏信是否願意推動五十週年慶「紀念冊」的「大計畫」。我很感謝她這個重要提示,我開始認真思考應該如何麵對這個大挑戰。

  經過幾天的考慮後,我毅然決定邀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創造齣一本規模小於「紀念冊」的「紀念文集」。我在「空中聚樂部」數度貼文解說有關此文集多方麵的構想,特此加以精摘整理如下:

  各位同學,我想建請大傢聯手閤寫這本「文集」── 暫且取名為「五十年一本書」吧──也許大傢最關心的是涉及此書「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怎麼寫?」之類的問題,我願拋磚引玉,試著簡述一些淺見,請大傢指教:

  一、為誰寫?本質上,這本「文集」跟「照片集」一樣,都是為我們班每位同學而編製,但它既然公開發行,它的讀者自然不限自己人。此書若能順利問世,固然是我們同學自己的心血結晶,但可視為我們送給兒女和學弟妹乃至母校母係的一種獻禮或紀念品吧。

  二、為何寫?為瞭把握與同學閤作齣版一本書的機會,不妨將多年來的獨特經驗或省悟加以整理齣至少一篇文章來,一則作為紀念畢業五十年之獻禮;二則透過知性感性的分享來展現同窗情誼,進而促進彼此的相互瞭解;三則齣於我們感恩颱大之情懷,可藉以迴饋社會一些能給人帶來正麵能量的東西。

  三、寫什麼?舉凡大學畢業迄今自認為值得與讀者分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論屬於生活的、知識的、社會的、文化的、文學的、美學的⋯⋯任何題材,都可作為自由選題的範疇。不過,在構思選題時,不妨優先聚焦於五十年來與個人實際經驗特彆貼近的題材,例如:當年最難忘的老師、課程或遭遇;畢業後進修、就業、成傢、養育兒女等方麵特殊的心路曆程;以及對人生某些深刻的體察或感想等等。

  四、怎麼寫?每個人大概都有一套寫作方法或習慣吧,就請每位執筆的同學運用自己喜歡的風格自由發揮吧。用中文或英文寫都可以,至於想寫散文、小說、詩歌或學術評論,也都悉聽尊便。

  發齣這些基本方針導言與歡迎投稿的公開信後,我隨即進行與書林齣版有限公司洽商閤作事宜,而「新書齣版計畫」於5月21日正式公佈後,同學們對文集專案的態度開始變得積極多瞭。隨著投來的文章陸續登上我們的電子溝通平颱後,有些同學開始在平颱上分享讀後感,這樣的迴饋漸漸産生瞭「引起動機」與「激發靈感」的正麵效果。加上近英和我等人不時邀稿催稿,使得愈來愈多同學加入瞭投稿作者的行列。到瞭七月上旬我估計稿子差不多夠瞭,於是宣佈7月31日是最後截止收稿日。可是,後來我為瞭避免造成「遺珠之憾」,特彆加開瞭一班「快樂號末班車」,結果,陳順英和楊都美所寫的兩篇好文章順利搭上瞭這象徵快樂豐收的加班車。

  在徵稿活動逐漸增溫的過程中,我適時推齣意見調查與徵求書名的活動,感謝張琴虎、鄭師楊、譚嘉、孟慶佶、曾璧容、張傢興等人提齣共達22個書名建議,他們的創意點子引起瞭腦力激盪,例如其中由璧容所提「颱大人,外文情」的建言,激起瞭我將「人」改為「心」並將「,」改為「‧」的靈感,接著經我分析後獲得很多同學的贊同,文集徵名的喜劇於是在掌聲中落幕。恭喜璧容的創意建言順勢凝聚瞭大傢的共識。

  「颱大心」三個字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它蘊含著豐饒深廣的價值理念,包括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所提示的教育理想、人生信念、仁愛思想以及品德修養等,而「外文情」則意謂著係友對母係恩師的敬愛懷念以及同學們對外文研習的執著熱情。兩者中間的連接小圓點不僅點明颱大/外文係之間親密的從屬關係,而且暗示「心」/「情」之間環環相扣的互動關係。總之,這是一個既典雅脫俗又好唸好記的名字,大傢自然都很喜歡。

  今年8 月20日我們正式啓用這個書名,之前暫用的「五十年一本書」小名就此宣告功成身退瞭。我們何其幸運能在此迎接《颱大心‧外文情》的誕生,它擁有作者32人所撰寫的41 篇作品,分成三輯呈現於書中:即第一輯「迴首當年」共有13篇,第二輯「心路曆程」共收18篇,第三輯「宏觀人生」則有10篇。如以所用語言計,中文佔36篇,英文4篇,中英閤體則有1篇。若以所屬文類來看,散文佔大宗,共32篇,新詩2首,詩文閤體2篇,文學論述1篇,文學翻譯評述1篇,其餘書信、遊記、傳記各1篇。從以上各項小統計觀之,本書作品題材多元,體類多樣,文字風格各異,加上氣盛勢眾的中文作品中間點綴著少數英文夥伴,以緻整體風貌予人以伶俐活潑的印象。

  本來我預備就每一輯的每篇作品分享一些讀後心得,但我很高興陳興漢已在幽默風趣的〈我的另類姓名學〉大文裏毫不含糊地做好這件事瞭,而且做得創意十足,叫好又叫座。文集所錄文章我在「空中聚樂部」幾乎全都簡介過瞭,所以,可以品嘗「另類」的文章評介,不亦快哉!

  這本文集的問世帶給我們一種極為難得的收獲,那就是我們同學,不論有沒有投稿,透過41篇作品在平颱上的閱讀品賞,確實已加速增進瞭彼此的瞭解與友誼。當年男女同學之間的互動相當拘謹保守, 如今,在「空中聚樂部」、「照片集」和「文集」等多重管道的交相影響之下,我們終於重新建立瞭一個既溫馨又便捷的聯誼網,彌補瞭當年同學之間難以正常交往的遺憾。我們的同窗情誼在畢業50年後還能蓬勃滋長起來,一來說明大傢仍極珍惜彼此純篤綿長的友愛,二來顯示這個超級聯誼網所促成的「深度交談」對掃除過去相互之間的生疏淡漠已作齣瞭何等顯著的貢獻啊!

  正當我懷著暢快的心情報告有關《颱大心‧外文情》的編輯經過時,我內心急著要嚮很多師長朋友錶達由衷的謝忱與敬意,因為,倘若一路走來沒有他們慷慨的指導、鼓勵、支持與幫忙,這本文集就不可能如此優雅地齣現在我們的麵前。

  一、首先,感謝母校楊泮池校長賜題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個大字慶賀《颱大心‧外文情》的齣版,讓我猛然深悟到這八字校訓代錶著「颱大心」以「愛」為核心的人文價值觀,成為颱大人不斷追求卓越,造福人群的力量泉源。

  二、 感謝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和外文係曾麗玲主任分彆撥冗撰序為此書大增光彩,同時讓我們同學深感溫暖。

  三、《颱大校友雙月刊》林秀美主編將於今年11月校慶專號轉載譚嘉寫的〈文學有用〉以及我的心得報告,可見該刊對本文集之高度重視與厚愛,謹此嚮林主編緻上誠摯的謝忱。

  四、作為第一綫的勇士功臣,文集所有作者與編輯委員為撰稿、潤稿、校稿等工作盡力付齣時間與心力,展現傑齣纔華,進而奠定瞭文集厚實成功的基礎,使我內心深受感動,感激不已!

  五、文集不僅力求內涵劄實,而且講究整體的美感,因此,羅明德創作的精巧漫畫插圖以及與辛意明共同負責的封麵設計、樂近英與劉寜精挑細選的照片、以及張平男在英譯中文書名主副標題與各章主題時發揮嚴謹推敲的專業功夫,在在構成瞭文集之美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都令人非常贊佩感激。

  六、我們同學的寶眷也是文集一大助力之活水源頭,我當然也要在此嚮他們申謝與緻敬。舉例來說,我們外文係「媳婦」王漢藏之夫人曾璧容、「女婿」葉秀卿之先生王敏昌、「女婿」辛意明之先生陳興漢都應邀投來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而其他同學的寶眷以各種方式協助文集的也比比皆是,這都是我們同學的莫大福氣啊!

  最後,我把本文「緻謝辭」的第七點移到這第末段來說,因為我要特彆感謝同學們不斷給予我個人的關懷、包容、指教和打氣。由於篇幅所限,無法詳舉實例一一唱名申謝,然而,對大傢真誠相挺之恩,我將永遠銘記於心。現在我想引用周和璧為瞭文集大功告成而寄贈的一句簡潔動人的話作為結語:

  “It was not a quixotic task. It is a slam-dunk.”

  如果說文集計畫原來並不是唐‧吉訶德式的空想任務,而是一個全勝大灌籃,那麼,我要在此強調這個文集工程之終獲大滿貫乃是屬於全體同學共有共享的福祉與榮耀!也是我們這一班永恆的同窗厚誼之亮麗昇華與見證!

餘玉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在閱讀《颱大心‧外文情》的過程中,我被其中描繪的深厚師生情誼和同學情誼深深打動。儘管畢業已久,但書中字裡行間流露齣的對母校的眷戀,對師長的懷念,以及對同學的情誼,都如同陳年的佳釀,越發醇厚。我從中看到瞭一個充滿凝聚力的學術社群,一個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的大傢庭。這些學長姐們,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在人生路上結下瞭深厚的情感連結,這份情感,是無數珍貴迴憶的纍積,也是他們麵對人生挑戰時最強大的後盾。這種純粹的情感,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不禁思考,什麼纔是真正值得我們一生去珍惜的。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對一個班級的紀念,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颱大外文係,一直以來都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開放的學術氛圍聞名,而1964年班的學長姐們,正是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的最佳代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無論是翻譯、文學評論、語言教學,還是其他專業,都展現瞭非凡的纔華和 dedication。透過這本書,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將對文學的熱愛,轉化為對知識的探索,再將知識的成果,迴饋給社會。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也是一個學術社群最美好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更多年輕學子,勇敢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並將這種對知識、對人文的熱情,融入自己的人生,為社會做齣貢獻。

评分

第一次收到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畢業50週年紀念文集的書,心情真的非常激動。畢竟,這群優秀的學長姐們,是從我心中那座神聖的學府——颱灣大學外文係——走齣,並且在各自的人生領域中耕耘瞭半個世紀的傳奇。翻開書頁,彷彿能感受到那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歲月沉澱下的智慧。我並非該屆的校友,但身為一個對颱灣文學、對教育、對知識傳承充滿敬意的人,我深知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紀念冊,更是歷史的見證,是無數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是颱大外文係精神的延續。透過這些學長姐們在書中所分享的生命故事、學術歷程、對文學的熱愛,我彷彿也跟著經歷瞭他們那個時代的輝煌,感受到瞭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所經歷的挑戰與成長。

评分

閱讀這本《颱大心‧外文情》,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生道路如何麯摺,對文學的熱愛,總能成為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精神的指引。書中的許多學長姐,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都以文學為伴,以知識為盾。他們透過閱讀、透過寫作,找到瞭麵對睏難的勇氣,也發現瞭人生的意義。這種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情,深深地感染瞭我。它讓我意識到,外文係的訓練,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是對整個西方文學、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而這種理解,足以塑造一個人看待世界、體驗人生的獨特方式。

评分

作為一個對颱灣教育體係有著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認為這本紀念文集,提供瞭一個難得的視角,來審視颱灣高等教育的傳承與演變。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是那個時代颱灣高等教育的精華代錶。他們的成長歷程,與颱灣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他們的學術成就,也為後來的學術發展奠定瞭基礎。書中對母校點滴的迴憶,對學術研究的投入,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奉獻,都展現瞭那個時代學子們的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個人化的迴憶,更是一份關於颱灣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的珍貴記錄,對於研究颱灣教育史的學者,以及關心教育的傢長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這本紀念文集,簡直是一本充滿瞭溫情與智慧的時光膠囊。翻閱它,我彷彿聽見瞭來自過去的聲音,感受到瞭那份屬於颱大外文係1964年班學長姐們獨特的生命律動。書中那些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敘事,讓我得以窺見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畫捲。從學術探索的艱辛,到職業生涯的奮鬥,再到個人生活的點滴,無不流露齣他們對生命、對知識、對社會的熱愛與投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以及對時間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

评分

對於我這個對颱灣近代文學發展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颱大心‧外文情》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文集。1960年代,是颱灣社會轉型、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而颱大外文係,更是這場文化浪潮的中心之一。書中學長姐們的迴憶,許多都觸及瞭當時的文學思潮、翻譯運動、以及學術爭鳴的點點滴滴。這些個人化的敘述,卻匯聚成瞭宏觀的歷史畫麵,讓我們得以更真實、更細膩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獨到見解,以及對文學翻譯的深刻反思。這不僅展現瞭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也為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提供瞭全新的閱讀視角和思考方嚮。

评分

細細品讀這本《颱大心‧外文情》,我彷彿置身於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饗宴。書中那些學長姐們的文字,時而溫婉如水,時而磅礴有力,展現瞭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別喜歡其中幾篇文章,它們不僅僅是個人迴憶錄,更觸及瞭當時颱灣社會變遷的脈絡,以及外文係學術思想的發展。我驚訝地發現,即使是數十年前的學子,他們對文學、對藝術、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依然能引發我現代讀者的共鳴。這證明瞭真正優秀的學術思想和人文關懷,是能夠超越時代的限製,永恆地閃耀著光芒。透過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我看到瞭無數個「颱大人」的故事,看到瞭外文係如何培養齣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深刻人文關懷的優秀人纔,為颱灣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發展貢獻瞭力量。

评分

這本紀念文集,對於我這個關心颱灣高等教育發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寶貴的參考。颱大外文係,一直是颱灣學術界的翹楚,而1964年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畢業後的五十年裡,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有些成為瞭學術界的泰鬥,有些投身於教育事業,有些則在文化、藝術、甚至商界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傑齣校友的人生軌跡,瞭解他們是如何將在颱大所學,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尤其是在現今社會,我們常常討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證明瞭紮實的人文教育,是如何能夠塑造一個人的品格、思維,以及他對世界的影響力。

评分

《颱大心‧外文情》這本紀念文集,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書中的許多學長姐,儘管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憑藉著對知識的熱情、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深刻領悟,活齣瞭屬於自己的精彩。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智慧與啟發,也讓我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這種跨越半個世紀的情感連結與學術傳承,在書中得到瞭最完美的呈現。它證明瞭,即使時光流轉,人生的腳步嚮前,那份曾經在颱大校園裡激盪的求知熱情,那份對人文的深刻關懷,依然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