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心‧外文情: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毕业50週年纪念文集

台大心‧外文情: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毕业50週年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大外文系
  • 1964级
  • 毕业纪念
  • 文集
  • 台湾大学
  • 外语文学
  • 回忆录
  • 校友录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64年台大外文系毕业班,经过半世纪的人生历练,在各行各业贡献社会后,而今再度聚首,将满怀情感的记忆、想像、期许纪录下来。余玉照代表筹画这难得的「五十年一本书」,全书四十一篇文章辑为「回首当年」、「心路历程」、「宏观人生」等,还有台大校长杨泮池题辞,文学院院长陈弱水、外文系系主任曾丽玲作序。不论您属于「人生七十新开始」,还是人生各种阶段的读者,《台大心‧外文情》的精采篇章见证作者们对这个社会满满的爱,并悟出「文学有用」的道理。

名人推荐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台大校长杨泮池题辞

  「本书可以让他们窥见五十多年前台大文学院生活的片断,略微认识当时老师和学生,也能了解一些校友们的人生经验与体会,《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述往事,思来者」,这套文集就有这样的意义。」─文学院院长陈弱水

  「我有幸拜读b53你们的青春纪实,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外文系任教最大的收获是参与了历届同学生命中最为纯净、也最热火的人生阶段。」─外文系系主任曾丽玲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将不包含《台大心‧外文情: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毕业50週年纪念文集》的具体内容,同时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岛屿微光:战后台湾知识群像与文化变迁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单一叙事,而是一部跨越数十年、纵横台湾社会与文化肌理的群像志与编年史。它聚焦于战后台湾特定时期成长、接受高等教育,并深刻参与社会转型的知识群体。全书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笔触,重新审视了那个激情与迷惘并存的年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知识生态与社会面貌的关键人物、事件与思想脉络。 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教育的断层与重建、精英的本土化进程、以及知识分子在威权体制下的自我定位与挣扎。 第一部:青涩的年代与知识的萌芽(1950s末至1960s初) 这一部分深入描绘了战后初期的台湾社会氛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艰难地维持其学术水准,并试图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我们得以窥见,一批优秀的师资,许多是背负着大陆深厚学养或怀抱海外现代思想归来的学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播撒下现代学科思想的种子。 重点探讨了当时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态——那些由简朴宿舍、拥挤教室和图书馆中构建起来的“象牙塔”。当时的青年学子,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动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在夹缝中寻找独立思考空间的过程。本部分细致刻画了数个关键的学术小组和社团活动,它们如何成为早期思想交流的微型熔炉,孕育了日后台湾社会运动和学术革新的早期雏形。我们在此看到了,如何在“反共复国”的宏大叙事下,青年们对“人性”、“美学”和“真实”的朴素追求。 第二部:思潮的碰撞与本土意识的觉醒(1960s中后期) 随着经济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知识分子开始面临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如何处理“中国性”与“台湾性”之间的张力? 本书详尽梳理了不同学科领域内部的论战。例如,文学领域中对“现代主义”的接受与本土经验的结合,哲学思辨中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引进,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对“在地性研究”的初步尝试。这些思潮的碰撞,绝非书斋内的清谈,而是深刻影响了社会认知模式。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知识群体在政治高压下所采取的“身体力行”与“隐性抵抗”。部分知识精英选择了深入乡村、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构建起一种基于台湾本土经验的知识体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经过精妙的“包装”才能得以发表,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时代局限性的有力回应。这些早期的本土化努力,为日后台湾文化和学术的全面转向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第三部:走出校园的足迹与社会责任的承载(1970s至1980s) 进入七十年代,经济起飞带来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知识分子面临着是继续坚守纯粹学术,还是肩负起社会批判与建设的责任的选择。 本书描绘了许多从校园走入体制内外,担任中坚力量的群体群像。他们可能成为大学教授、驻外人员、文化机构的组织者,或是新兴媒体的撰稿人。他们如何运用在校园所学的知识,去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疏离,以及日益高涨的民主诉求。 此阶段的特点是知识与行动的紧密结合。一些关键性的文化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背后,都能看到这批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的身影。他们不再满足于模仿西方或继承旧制,而是积极地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台湾特有的社会问题,展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书中通过对数位关键人物职业生涯的侧写,揭示了他们如何在专业恪守与社会参与之间寻求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在不同时期如何被打破与重塑。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定位 最终,本书将视角拉回当代,审视这批前辈的学术遗产和文化贡献对今日台湾社会的持续影响。它并非要进行简单的歌颂,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面,展现特定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心境、坚韧的学术操守,以及他们对台湾文化身份认同建构所付出的心血。全书意在留存那些不易被宏大叙事所捕捉的“微光”——那是知识分子个体在时代洪流中,通过思考、写作和实践,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岛屿微光》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台湾社会文化发展史的读者的作品,它以严谨的考证和充满温度的笔触,再现了一个群体如何以知识为桨,渡过时代的湍流,最终塑造出今日岛屿的精神风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玉照


  台大外文系毕业、台师大硕士、夏威夷大学博士,曾在美国东西文化中心与耶鲁大学研究、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傅尔布莱特交换学者;曾任教于台师大、淡大、台大等校;历任兴大文学院院长、光华杂志总编辑、文化建设委员会处长、驻纽约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嘉义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国际文教处处长及高教司司长等职。曾创立中华演说艺术学会,着作包括Pearl S. Buck’s Fiction: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及《田里爬行的滋味》。

图书目录

余玉照       主编的真心话 v
杨泮池校长   题字 xi
陈弱水院长   序 xiii
曾丽玲主任   序 xv
怀旧照片集锦 xvii

∣第一辑 回首当年∣
张平男 「养母」之恩 3
郁留夷 大学毕业五十年有感 13
沈林林 Reflections on a Life Well Lived 15
乐近英 轻舟已过万重山 19
张琴虎 我与台大外文系之姻缘 23
谭 嘉 台大四年,糗事ㄧ箩筐 29
戴浩一 那个年代,那些日子 37
杨巧霞 春风 47
蓝 晶 回顾 49
赖淑卿 难忘的舞会 51
蓝 晶 台大外文系 55
罗明德 可爱的大一 59
余玉照 毕业旅行记 63

∣第二辑 心路历程∣
林彦男 我平凡的一生 79
杨明深 幸运的我 83
乐近英 信使 91
曾璧容 空中缤纷情 97
黄传宁 跨界的人生 101
辛意明 走了不同的路 115
郑师杨 舞出健康自信的人生 119
蒋 遂 Shall We Dance? 127
萧兰男 忆鲁汶 133
赖淑卿 那一年在美国 137
曾璧容 曾经 143
范美枝 湖畔生涯琐记 147
萧维源 我报答台大的方式 151
庄宏信 哈佛进修回顾 157
徐燕生 忆当年 165
叶秀卿 平凡却知足的一生 175
王敏昌 生生世世缘,天国再相见 179
陈顺英 我的「美国梦」 185

∣第三辑 宏观人生∣
余玉照 赵丽莲教授的〈临别赠言〉 195
谭 嘉 文学有用 207
沈林林 Anton Chekhov—The Man and His Play Uncle Vanya 211
夏 眉 火车上的岁月 223
林惠美 春信 229
陈兴汉 我的另类「台大心‧外文情」 233
孟庆佶 幸福人生 241
杨都美 Thoughts on a Happy Life 245
陈兴汉 我的另类姓名学 249
余玉照 人生七十新开始 267

∣附录∣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余主编的真心话

  我们毕业50年啦!1964年毕业,到今年2014年,历经整整50个年头,恰恰是半个世纪。这是一个不太寻常的数字。自从离开台大的怀抱,我们各散西东,各奔前程,安然度过了50年,无疑地,这是值得每位同学深感欣慰的一种成就。 因此,为了好好庆祝一番,我们不仅筹办旅游聚餐及回母校母系参访等活动,而且制作了一张精致丰美的照片纪念光碟,以及出版了名为《台大心‧外文情》的一本纪念文集。

  一连推出这三个煞费周章的节目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为何能够勇敢接招,全力以赴?老实说,就是为了我们对母校母系和同班同学的长长久久的爱,加以欢庆毕业50週年是今生仅能享受一次的稀有机会,当然不能轻易错过,而且,开心地共享这些精采美妙的节目之后,必将为来日留下咀嚼不尽的甜美回忆。

  海内外同学携眷旅游欢聚等活动的张罗联系相当繁琐,幸而在同学会会长杨明深的公司秘书张玉青统筹规划及林彦男的公司秘书庄昀真协助下,所有事项都已安排就绪,届时一一登场,必将圆满可期。

  照片纪念集由乐近英发起制作,获得同学们踊跃选寄的照片和刘宁热心提供的配乐资料,在电脑高手罗惠美的专业协助下,经过四个月繁复的汇编过程,终于在7月19日宣告完成了令人拍案惊艳的光碟!我很佩服近英和惠美的慧心巧手,运用高科技帮我们把50多年来欣赏过的无数光景和体会过的万般情怀安全地珍藏在这美妙的记忆宝库里。

  据说大多数人庆祝毕业50週年通常只做第一种节目,像我们另做照片集的并不多见,而进一步公开出版纪念文集的恐怕更是少之又少了。《台大校友双月刊》林主编表示我们所做的也许可说是「一项创举」;而文学院陈弱水院长则说我们这样做「可谓壮举」。

  因此,我想应该先交代一下我何以会起心动念要倡议做这件深具意义但耗时劳心又费力的事情。话说今年五月初我贴文称赞谭嘉在「空中聚乐部」分享的一篇好文章〈文学有用〉,同时建请近英能在「纪念册」里开辟「吾爱吾师」的新单元,以便刊登更多这类感念恩师的文章。近英的回应指出她正在做的是「照片纪念集」,不是「纪念册」,故无法收录长文在光碟内。她问我和庄宏信是否愿意推动五十週年庆「纪念册」的「大计画」。我很感谢她这个重要提示,我开始认真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大挑战。

  经过几天的考虑后,我毅然决定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创造出一本规模小于「纪念册」的「纪念文集」。我在「空中聚乐部」数度贴文解说有关此文集多方面的构想,特此加以精摘整理如下:

  各位同学,我想建请大家联手合写这本「文集」── 暂且取名为「五十年一本书」吧──也许大家最关心的是涉及此书「为谁写?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之类的问题,我愿抛砖引玉,试着简述一些浅见,请大家指教:

  一、为谁写?本质上,这本「文集」跟「照片集」一样,都是为我们班每位同学而编制,但它既然公开发行,它的读者自然不限自己人。此书若能顺利问世,固然是我们同学自己的心血结晶,但可视为我们送给儿女和学弟妹乃至母校母系的一种献礼或纪念品吧。

  二、为何写?为了把握与同学合作出版一本书的机会,不妨将多年来的独特经验或省悟加以整理出至少一篇文章来,一则作为纪念毕业五十年之献礼;二则透过知性感性的分享来展现同窗情谊,进而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三则出于我们感恩台大之情怀,可借以回馈社会一些能给人带来正面能量的东西。

  三、写什么?举凡大学毕业迄今自认为值得与读者分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论属于生活的、知识的、社会的、文化的、文学的、美学的⋯⋯任何题材,都可作为自由选题的范畴。不过,在构思选题时,不妨优先聚焦于五十年来与个人实际经验特别贴近的题材,例如:当年最难忘的老师、课程或遭遇;毕业后进修、就业、成家、养育儿女等方面特殊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某些深刻的体察或感想等等。

  四、怎么写?每个人大概都有一套写作方法或习惯吧,就请每位执笔的同学运用自己喜欢的风格自由发挥吧。用中文或英文写都可以,至于想写散文、小说、诗歌或学术评论,也都悉听尊便。

  发出这些基本方针导言与欢迎投稿的公开信后,我随即进行与书林出版有限公司洽商合作事宜,而「新书出版计画」于5月21日正式公佈后,同学们对文集专案的态度开始变得积极多了。随着投来的文章陆续登上我们的电子沟通平台后,有些同学开始在平台上分享读后感,这样的回馈渐渐产生了「引起动机」与「激发灵感」的正面效果。加上近英和我等人不时邀稿催稿,使得愈来愈多同学加入了投稿作者的行列。到了七月上旬我估计稿子差不多够了,于是宣佈7月31日是最后截止收稿日。可是,后来我为了避免造成「遗珠之憾」,特别加开了一班「快乐号末班车」,结果,陈顺英和杨都美所写的两篇好文章顺利搭上了这象征快乐丰收的加班车。

  在征稿活动逐渐增温的过程中,我适时推出意见调查与征求书名的活动,感谢张琴虎、郑师杨、谭嘉、孟庆佶、曾璧容、张家兴等人提出共达22个书名建议,他们的创意点子引起了脑力激盪,例如其中由璧容所提「台大人,外文情」的建言,激起了我将「人」改为「心」并将「,」改为「‧」的灵感,接着经我分析后获得很多同学的赞同,文集征名的喜剧于是在掌声中落幕。恭喜璧容的创意建言顺势凝聚了大家的共识。

  「台大心」三个字十分耐人寻味,因为它蕴含着丰饶深广的价值理念,包括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所提示的教育理想、人生信念、仁爱思想以及品德修养等,而「外文情」则意谓着系友对母系恩师的敬爱怀念以及同学们对外文研习的执着热情。两者中间的连接小圆点不仅点明台大/外文系之间亲密的从属关系,而且暗示「心」/「情」之间环环相扣的互动关系。总之,这是一个既典雅脱俗又好唸好记的名字,大家自然都很喜欢。

  今年8 月20日我们正式启用这个书名,之前暂用的「五十年一本书」小名就此宣告功成身退了。我们何其幸运能在此迎接《台大心‧外文情》的诞生,它拥有作者32人所撰写的41 篇作品,分成三辑呈现于书中:即第一辑「回首当年」共有13篇,第二辑「心路历程」共收18篇,第三辑「宏观人生」则有10篇。如以所用语言计,中文佔36篇,英文4篇,中英合体则有1篇。若以所属文类来看,散文佔大宗,共32篇,新诗2首,诗文合体2篇,文学论述1篇,文学翻译评述1篇,其余书信、游记、传记各1篇。从以上各项小统计观之,本书作品题材多元,体类多样,文字风格各异,加上气盛势众的中文作品中间点缀着少数英文伙伴,以致整体风貌予人以伶俐活泼的印象。

  本来我预备就每一辑的每篇作品分享一些读后心得,但我很高兴陈兴汉已在幽默风趣的〈我的另类姓名学〉大文里毫不含煳地做好这件事了,而且做得创意十足,叫好又叫座。文集所录文章我在「空中聚乐部」几乎全都简介过了,所以,可以品尝「另类」的文章评介,不亦快哉!

  这本文集的问世带给我们一种极为难得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同学,不论有没有投稿,透过41篇作品在平台上的阅读品赏,确实已加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当年男女同学之间的互动相当拘谨保守, 如今,在「空中聚乐部」、「照片集」和「文集」等多重管道的交相影响之下,我们终于重新建立了一个既温馨又便捷的联谊网,弥补了当年同学之间难以正常交往的遗憾。我们的同窗情谊在毕业50年后还能蓬勃滋长起来,一来说明大家仍极珍惜彼此纯笃绵长的友爱,二来显示这个超级联谊网所促成的「深度交谈」对扫除过去相互之间的生疏淡漠已作出了何等显着的贡献啊!

  正当我怀着畅快的心情报告有关《台大心‧外文情》的编辑经过时,我内心急着要向很多师长朋友表达由衷的谢忱与敬意,因为,倘若一路走来没有他们慷慨的指导、鼓励、支持与帮忙,这本文集就不可能如此优雅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首先,感谢母校杨泮池校长赐题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个大字庆贺《台大心‧外文情》的出版,让我勐然深悟到这八字校训代表着「台大心」以「爱」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成为台大人不断追求卓越,造福人群的力量泉源。

  二、 感谢文学院陈弱水院长和外文系曾丽玲主任分别拨冗撰序为此书大增光彩,同时让我们同学深感温暖。

  三、《台大校友双月刊》林秀美主编将于今年11月校庆专号转载谭嘉写的〈文学有用〉以及我的心得报告,可见该刊对本文集之高度重视与厚爱,谨此向林主编致上诚挚的谢忱。

  四、作为第一线的勇士功臣,文集所有作者与编辑委员为撰稿、润稿、校稿等工作尽力付出时间与心力,展现杰出才华,进而奠定了文集厚实成功的基础,使我内心深受感动,感激不已!

  五、文集不仅力求内涵札实,而且讲究整体的美感,因此,罗明德创作的精巧漫画插图以及与辛意明共同负责的封面设计、乐近英与刘宁精挑细选的照片、以及张平男在英译中文书名主副标题与各章主题时发挥严谨推敲的专业功夫,在在构成了文集之美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都令人非常赞佩感激。

  六、我们同学的宝眷也是文集一大助力之活水源头,我当然也要在此向他们申谢与致敬。举例来说,我们外文系「媳妇」王汉藏之夫人曾璧容、「女婿」叶秀卿之先生王敏昌、「女婿」辛意明之先生陈兴汉都应邀投来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而其他同学的宝眷以各种方式协助文集的也比比皆是,这都是我们同学的莫大福气啊!

  最后,我把本文「致谢辞」的第七点移到这第末段来说,因为我要特别感谢同学们不断给予我个人的关怀、包容、指教和打气。由于篇幅所限,无法详举实例一一唱名申谢,然而,对大家真诚相挺之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现在我想引用周和璧为了文集大功告成而寄赠的一句简洁动人的话作为结语:

  “It was not a quixotic task. It is a slam-dunk.”

  如果说文集计画原来并不是唐‧吉诃德式的空想任务,而是一个全胜大灌篮,那么,我要在此强调这个文集工程之终获大满贯乃是属于全体同学共有共享的福祉与荣耀!也是我们这一班永恆的同窗厚谊之亮丽昇华与见证!

余玉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大心‧外文情》這本紀念文集,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書中的許多學長姐,儘管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憑藉著對知識的熱情、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深刻領悟,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他們的故事,充滿了智慧與啟發,也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這種跨越半個世紀的情感連結與學術傳承,在書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它證明了,即使時光流轉,人生的腳步向前,那份曾經在台大校園裡激盪的求知熱情,那份對人文的深刻關懷,依然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评分

閱讀這本《台大心‧外文情》,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生道路如何曲折,對文學的熱愛,總能成為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精神的指引。書中的許多學長姐,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都以文學為伴,以知識為盾。他們透過閱讀、透過寫作,找到了面對困難的勇氣,也發現了人生的意義。這種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讓我意識到,外文系的訓練,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是對整個西方文學、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而這種理解,足以塑造一個人看待世界、體驗人生的獨特方式。

评分

第一次收到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毕业50週年紀念文集的書,心情真的非常激動。畢竟,這群優秀的學長姐們,是從我心中那座神聖的學府——台灣大學外文系——走出,並且在各自的人生領域中耕耘了半個世紀的傳奇。翻開書頁,彷彿能感受到那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歲月沉澱下的智慧。我並非該屆的校友,但身為一個對台灣文學、對教育、對知識傳承充滿敬意的人,我深知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紀念冊,更是歷史的見證,是無數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是台大外文系精神的延續。透過這些學長姐們在書中所分享的生命故事、學術歷程、對文學的熱愛,我彷彿也跟著經歷了他們那個時代的輝煌,感受到了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所經歷的挑戰與成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僅是對一個班級的紀念,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台大外文系,一直以來都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開放的學術氛圍聞名,而1964年班的學長姐們,正是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的最佳代表。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無論是翻譯、文學評論、語言教學,還是其他專業,都展現了非凡的才華和 dedication。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如何將對文學的熱愛,轉化為對知識的探索,再將知識的成果,回饋給社會。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也是一個學術社群最美好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更多年輕學子,勇敢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並將這種對知識、對人文的熱情,融入自己的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

评分

細細品讀這本《台大心‧外文情》,我彷彿置身於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饗宴。書中那些學長姐們的文字,時而溫婉如水,時而磅礴有力,展現了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別喜歡其中幾篇文章,它們不僅僅是個人回憶錄,更觸及了當時台灣社會變遷的脈絡,以及外文系學術思想的發展。我驚訝地發現,即使是數十年前的學子,他們對文學、對藝術、對人文精神的追求,依然能引發我現代讀者的共鳴。這證明了真正優秀的學術思想和人文關懷,是能夠超越時代的限制,永恆地閃耀著光芒。透過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我看到了無數個「台大人」的故事,看到了外文系如何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深刻人文關懷的優秀人才,為台灣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發展貢獻了力量。

评分

作為一個對台灣教育體系有著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認為這本紀念文集,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角,來審視台灣高等教育的傳承與演變。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是那個時代台灣高等教育的精華代表。他們的成長歷程,與台灣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他們的學術成就,也為後來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對母校點滴的回憶,對學術研究的投入,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奉獻,都展現了那個時代學子們的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個人化的回憶,更是一份關於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的珍貴記錄,對於研究台灣教育史的學者,以及關心教育的家長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在閱讀《台大心‧外文情》的過程中,我被其中描繪的深厚師生情誼和同學情誼深深打動。儘管畢業已久,但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母校的眷戀,對師長的懷念,以及對同學的情誼,都如同陳年的佳釀,越發醇厚。我從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凝聚力的學術社群,一個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的大家庭。這些學長姐們,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在人生路上結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這份情感,是無數珍貴回憶的累積,也是他們面對人生挑戰時最強大的後盾。這種純粹的情感,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不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值得我們一生去珍惜的。

评分

對於我這個對台灣近代文學發展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台大心‧外文情》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文集。1960年代,是台灣社會轉型、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台大外文系,更是這場文化浪潮的中心之一。書中學長姐們的回憶,許多都觸及了當時的文學思潮、翻譯運動、以及學術爭鳴的點點滴滴。這些個人化的敘述,卻匯聚成了宏觀的歷史畫面,讓我們得以更真實、更細膩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經典文學作品的獨到見解,以及對文學翻譯的深刻反思。這不僅展現了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也為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提供了全新的閱讀視角和思考方向。

评分

這本紀念文集,簡直是一本充滿了溫情與智慧的時光膠囊。翻閱它,我彷彿聽見了來自過去的聲音,感受到了那份屬於台大外文系1964年班學長姐們獨特的生命律動。書中那些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敘事,讓我得以窺見他們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從學術探索的艱辛,到職業生涯的奮鬥,再到個人生活的點滴,無不流露出他們對生命、對知識、對社會的熱愛與投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以及對時間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

评分

這本紀念文集,對於我這個關心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寶貴的參考。台大外文系,一直是台灣學術界的翹楚,而1964年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畢業後的五十年裡,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有些成為了學術界的泰斗,有些投身於教育事業,有些則在文化、藝術、甚至商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傑出校友的人生軌跡,了解他們是如何將在台大所學,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尤其是在現今社會,我們常常討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證明了扎實的人文教育,是如何能夠塑造一個人的品格、思維,以及他對世界的影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