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透视镜

动漫透视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动漫画迷们的表现背后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套用休闲社会学、社会网络、资本与连带、经济理论等,其实就是说明每个动漫画迷在不同时空下,甚至同个年代下,为何表现有所不同。兴趣成为研究,并要持续成为志业,奉献在这上,若非有「外部环境的配合」、「广泛阅览文本」与「关键人物的接触」等三种因素的交织,着实不易。

  本书不期待每人都成为研究者(也没有必要),至少能从这类已经整理好的动漫画文献当中习得想要了解的事情,对自己有意义就够了。研究是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若能做到研究,表示您已开始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端看如何应用罢了。我深信深度的动漫画迷人人可达到,但能否做到、持续维持,势必需要各种情况满足方能塑造。要能达到对于动漫画圈的事物持续能关怀、能同理、能改善、能深化其内的基础能量,才会是动漫画(研究)真正产发出意义之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曜成


  网路暱称小鱼、Roger。

  现职为台大智活中心副研究员,曾任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出身元智大学资讯社会学研究所、台北大学企业管理学系。

  1999年担任伊莉琴斯BBS站「林原めぐみの岛」副版主,2000年与同好组成林原めぐみ来台接机团,并成立歌友会──林原惠热血迷俱乐部与担任会长。2003年首次在商管研讨会发表动漫画电子书论文,成为其研究观察的起始点。2006年首次出版《ACG动漫迷の祕密会社》一书,并开始实地走访两岸三地的动画演唱会与观察发展状况,之后不定时在报章媒体、两岸动漫画刊物发表文章与社论。另着有《动漫研究记事》系列同人评论、《ACG动漫迷の祕密会社》;译有《数位工作风格》。

漫画编绘/鸭子‧杨

  本名杨婷雅。

  热爱动漫画,大学毕业论文写漫画、研究所创作论文也还是漫画。

  曾获国编馆金漫奖、4C数位漫画奖等,目前仅出现在同人场与网路上自嗨,plurk ID 为tikal。

漫画脚本/冯长泰

  拥有眼镜属性,Cos摄影同好经历15年,杂学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本承先启后的动漫书/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云
满汉全席后的精致甜点/「动漫我要听」制作及主持人、资深声音演员 李勇
动漫透视镜,透视动漫界/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 副理事长 苏新益

【自 序】人人都可以是深度动漫画迷

【前 言】从动漫画的研究架构与方法谈起

【第一篇】动漫画研究范畴
一、    漫画的源流、影响与定义
二、    动画的源流与定义
三、    动画、卡通与动漫的指涉与难处
四、    研究发散至归纳的流程
五、    动画、漫画、游戏与动漫画圈

【第二篇】动漫画迷、社群与特性
一、    分类与主体性
二、    迷与非迷
三、    迷的区隔与流动必然性
四、    Otaku先天与后天性的污名
五、    强化认同的管道与作为
六、    消费文本与性别议题

【第三篇】动漫画展演活动
一、    展览与分类
二、    动画歌谣祭/同人音乐演唱会/演奏会
三、    同人志展/同人活动
四、    同人活动的相关议题
五、    台北国际书展与漫画博览会/台北国际动漫节
六、    动漫画商业展览会的相关议题

【第四篇】动漫画圈业种业态
一、    一个尝试性的动漫画圈图像
二、    图书类
三、    影像类
四、    女仆/执事餐厅
五、    动漫画新闻情报站

【第五篇】动漫画研究展望
一、    台湾研究阶段的转变
二、    国外动漫画研究发展
三、    结语

【后 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本承先启后的动漫书


  虽然小鱼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宣示:这本书并非学术书籍。但在花了一整天读完它后,我真心地觉得应该好好了解一下小鱼心中定义的「学术」是什么?

  或许,这本书没有学术论文的格式或严谨,但却真的扎扎实实含括了动漫各个层面,如果学术指的是知识,那么,这本书绝对超出了小鱼自谦的「导览」的门槛,不负学术之名。

  当然,如果学术要意味着乏味、沉闷的刻板印象,那么,的确,这并非是一本学术书。

  认识小鱼是在2007年暑假的一场研讨会上,那时就听说了他想要出一本关于动漫研究专书的抱负。这个抱负在中途一度以同人志的方式出版,让我以为也许那就是结果了。但就如同小鱼在书中所提到的迷的爱与执着,最终,这本书并没有被放弃,从后记里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现今出版结构的层层限制与对动漫的迷思中跌跌撞撞,还是完成了他的抱负,而且是以一个让人惊艳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惊艳并不夸大。现在的动漫研究已经超出了90年代漫画──动画──周边的框架,在符号消费与网路流通的年代,所有文本是可以不断被增殖、挪用、诠释,媒介以无数向外延伸的网络结合成密密麻麻的关系。在智慧型手机出现以前,我们以为漫画就是以格、以页、以双页为视觉单位在进化的阅读形式,但到了今天,Comico式的手机漫画似乎又把漫画的分镜方式推回了1960年代的台湾、甚至是日本战前的三段式分格法。仅仅只是载具的不同,让我们似乎又必须重新省思漫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在这个不断追求更大刺激的时代,分镜的简单化又象征了什么意义?这也意味着,动漫的研究变得更广、更宽、更多样。

  难为小鱼,竟然仔细地观察、思索了这种种交错、复合的动漫圈里的关系──包括人与动漫、动漫与动漫、动漫与其他业种、甚至以动漫为媒介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然后把它们清楚地放进了这本书里。

  从这个层面来看,或许这真的是一本导览书──但不是作为入门、浏览的导览,而是让我们真正认识动漫这个文化圈的种种样貌的导览。

  动漫研究经历了20年至今,似乎终于长出了点点枝芽。不管是不是相关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硕士论文,又或是民间的研究仍然没办法积累出动漫评论的出版市场,这20年来的成长,确实是令人欣喜的。

  我常常想,要反转动漫的污名,并不是要给它镀上一层金箔,或是让它成为只有正面象征的真理,而是要让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被正视为一种存在。看漫画的小孩是不是变坏的原因,不在于漫画,而在于这个小孩所有的社会经验。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这样去看待动漫,那么,也许动漫就真的能像电影、像小说一样,被视为一种媒介存在的形式,并公平地对待。

  在那之前,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小鱼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步。

  而翻开这本书读完它,则是其中的另一步。共勉之。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云

推荐序

满汉全席后的精致甜点


  为了替「动漫我要听」广播节目寻找台湾的ACGN达人,只要逢各类动漫展,本伯一定会想尽办法去串门子,探查一下台湾原创的动能。所以场子里,偶尔会看到一个阿北像狗仔一样的东看看西看看、驻足摊位前问一堆好像是特侦组在办案时才会问的奇怪问题。

  应该是2012年吧?!在某次FF的场子里,逛到了小鱼的摊位前。心想人家的创作不是让大哥哥想占为己有的萌系身材佼好的妹子,就是让各式大姊姊想「这我可以」的脣红齿白小正太,或是让腐姊、腐妹们心跳加速的多样化美男配对。但这小伙子摊位摆的是啥?书──不折不扣的文字书?!于是激起了本伯的好奇心,说不定里面写的是……嘿嘿……立马翻阅,愈看愈让人血脉贲张,情绪激动!! 抱歉,阿北失态了(咳……)。

  《动漫研究记事──文化媒介篇》是小鱼自行出版的同人研究,当中详述了动漫文化的各个面向,包括了动漫迷、动漫迷的社群、动漫活动、以及各式各样与动漫文化相关的媒介与名词解说。拜读小鱼大作,时而如五雷轰顶,时而脑海中洒满了花瓣,原来只是被你我当成是消遣娱乐的动漫作品,竟有如此深层的意涵。尔后,继续追番,陆续研读了《动漫研究记事—动漫产业篇》及《动漫研究记事──动漫产业篇1.5》,帮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整体动漫产业。尤其当中对于与动漫表演相关领域的剖析──包含声优、各类演出活动、以及动漫音乐—除了让人看见他山之石的精髓,也同时将台湾相关领域相较于其他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所面临的各项挑战描述得淋漓尽致,带领我「飞向宇宙、浩瀚无垠」的进入了动漫产业的银河中。

  吃完大餐后,总要来个好吃的甜点为美食画下完美的句点。小鱼这次完成的《动漫透视镜》就像是饱餐后的精致甜点,让对动漫文化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在品尝了动漫的满汉全席之后,再一次的回味其中的奥妙。这本书更加全面性的解析、补充之前同人研究的内容,无论是了解动漫文化研究的范畴、定义动漫爱好者与社群特性、或是详述动漫展演与商业活动、以及对于动漫画研究的未来展望,都有小鱼独到的精辟见解。如果你喜爱动漫画,建议你除了看热闹之外,也要看门道。了解一般人对动漫迷乱贴标签的背后原因,你才有办法去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燃烧热血的动漫魂,了解你我建构出的动漫文化,动漫迷们快来享用这美味精致的甜点吧!主人,请慢用^_^

  后记:话说小鱼,你到底何时才要来上「动漫我要听」达人上菜专访呀?!

「动漫我要听」制作及主持人、资深声音演员 李勇

推荐序

动漫透视镜,透视动漫界


  当代,是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原动力乃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以流行文化为先驱,流行文化以动漫马首是瞻。

  动漫是一种媒介,透过文字与图像整合,传播欢乐给阅听人。

  动漫是一种虚拟,借着多元化媒介载体,呈现在真实社会里。

  动漫是一种游戏,穿越古往今来的时空,创造虚拟想像空间。

  动漫是一种消费文化,在物质上被阅听人消费,在精神上消费了阅听人;动漫是一种视觉文化,在文本里自由遨游,在图像中无限穿梭;动漫是一种全球文化,在国度间彼此互文,在世界中拼贴融合。动漫具有小说与散文的文字叙事能力、具有绘本与写真书的图像符号魅力。正因为拥有上述特殊的语言叙事结构以及图像符号系统,因此,不仅是青少年的最佳休闲娱乐,更是当前独占鳌头、独领风骚的流行文化。

  动漫是流行文化的一环,而流行文化则为文化的支流,流行文化本身仍需具有己身的特质,才能与其他文化有所区隔。动漫作品具有阅读过去、描述现在与虚拟未来的时空交会功能,至于动漫的核心、内涵、氛围,更内爆一个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连结。作者如何论述?阅听人如何观察?产业界如何营销?学术界如何诠释?研究者如何探索?就让《动漫透视镜》来透视这种种的一切。

  在《动漫透视镜》这本书里,作者援引不同的学说方法,借以透析动漫产业领域。以历史脉络的书写模式为经轴,以迷文化为基础座标,运用休闲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管理学、管制经济学、法律等诸多模式,建构出「动漫画迷、社群与特性」、「动漫画展演活动」、「动漫画圈业种生态」这三大「点、线、面」的纬轴样貌。

  在「点」的方面,作者先从漫画的源流与定义进行分析,继而研究动漫迷的区隔与流动,令人大开眼界;在「线」的方面,作者一一探讨同人志展、动画歌谣季、出版社展览活动、台北国际书展、漫画博览会、台北国际动漫节等等诸多策展活动,令人如临实境;在「面」的方面,作者梳理出图书类、影像类、音乐类的销售、展览、出租、经纪、代工、发行、演唱等资讯,令人豁然开朗,得以一窥动漫产业界全貌。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动漫论着。

  动漫透视镜,透视动漫界!

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 副理事长 苏新益

自序

人人都可以是深度动漫画迷


  每个动漫画迷都有一段「迷」的成长故事。翻阅李衣云老师的《读漫画》、苏微希大姐的《微希的漫画心情纪事》,读者们就会发现她们成长历程上所遭遇到的一些挑战与经历,例如李老师会偷偷与朋友去光华商场买漫画、看漫画时摆在课本底下、收藏漫画时放在床底下、用暗号来交流漫画、把漫画塞在衣服中卷书潜行、在联合社团办公时会被非动漫社的人用不屑表情对待……等;苏大姐在漫画创作兴趣会被贴标签之下,在大学之前用文笔创作来掩盖其对漫画的热情。

  饶富趣味的是经历这些挑战后,她们反而跳得愈高、蹦得愈远,从兴趣当中满足愉悦,例如李老师创立校内与校外的动漫画类社团、出同人志、担任漫画编剧;苏大姐一方面撰稿描述她所看到的漫画,一方面也画起漫画,当起漫画助手。细究这些动漫迷们成长的故事,他们不仅是透过兴趣来愉悦,似乎是要透过「产出」来完成他们的未竟之功,例如李老师当初在写硕士论文时,被鼓励以那时在学术上不被重视的「漫画」作为题目,即便这个题目连李老师都有怀疑,然在同学们的不屑眼光与怀疑的反应下,燃起她的反应之情,试图在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媒介之外,让漫画可以作为社会学发展的题材,最后写出第一本以社会学角度分析的漫画硕士论文;苏大姐原本也以漫画家当志愿,但见识到更多漫画评论来做为实现漫画梦想的试金石,进而经营公关广告公司,举办同人志展、筹办与动漫画推广的活动、动画演唱会等。

  从这些反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出他们不仅拥有动漫画迷对于喜爱事物的专业、专注与执行力,其他也很重要的,是他们在迷的经历上有许多同伴的协同合作,并且有贵人、有力人士的提携,取得资源之后,才能在这长期对动漫画不友善的大环境中披荆斩棘,自己或共同创立出一套系统。以李衣云老师来说,若没有硕士指导教授的支持,动漫画的研究体还不知会如何展演;若台湾的大学动漫画社团的体系与后续影响力会如何展演还未可知。以苏微希大姐来说,若无当初认识大然出版社社长吕墩建,认识许多的漫画家与从业人员,后续是否仍以漫画为业还未可知;若无夫家的资源来开设广告公司、举办同人志展,目前台湾的同人志活动是否还有此规模亦无可知。

  就如纳兰贞等人的註解──看漫画需要的不只是热情一样,动漫画迷若要值得一提,着需下苦功。不过在迷群成长时空上的不同,会产生出不同「迷」的方式。环境对于迷群而言,足以兴起,亦能隐晦消失,可说明几种可能性,如同侪之间产生喜好的氛围会影响彼此网络间的连带,迷群之间在愿意/不愿意下去强化/弱化此种网络关系;若迷的标的所需维持的成本过高,亦会产生是否继续保有此种迷的状态。这些表现背后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套用休闲社会学、社会网络、资本与连带、经济理论等,其实就是说明每个动漫画迷在不同时空下,甚至同个年代下,为何表现有所不同。

  兴趣成为研究,并要持续成为志业,奉献在这上,若非有「外部环境的配合」、「广泛阅览文本」与「关键人物的接触」等三种因素的交织,着实不易。从早期撰述相关动漫画论文的研究者来看看他们目前的现况可知一二,例如曾以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台湾漫画市场的古彩艳,后来以所学进入媒体界,当起记者与主播了;徐佳馨在研究所时原是研究漫画全球化论文的,但之后进入住商不动产,让其人生改变了方向,变成房仲公关的名家。从这两位当年的论文被大量引注来看,显示出他们研究与贡献确实有相当的成果,但后来明显因为就业产业选择考量而不在动漫画圈久待。

  本书不期待每人都成为研究者(也没有必要),至少能从这类已经整理好的动漫画文献当中习得想要了解的事情,对自己有意义就够了。研究是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若能做到研究,表示您已开始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端看如何应用罢了。我深信深度的动漫画迷人人可达到,但能否做到、持续维持,势必需要各种情况满足方能塑造。要能达到对于动漫画圈的事物持续能关怀、能同理、能改善、能深化其内的基础能量,才会是动漫画(研究)真正产发出意义之所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