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本承先啓後的動漫書 雖然小魚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宣示:這本書並非學術書籍。但在花瞭一整天讀完它後,我真心地覺得應該好好瞭解一下小魚心中定義的「學術」是什麼?
或許,這本書沒有學術論文的格式或嚴謹,但卻真的紮紮實實含括瞭動漫各個層麵,如果學術指的是知識,那麼,這本書絕對超齣瞭小魚自謙的「導覽」的門檻,不負學術之名。
當然,如果學術要意味著乏味、沉悶的刻闆印象,那麼,的確,這並非是一本學術書。
認識小魚是在2007年暑假的一場研討會上,那時就聽說瞭他想要齣一本關於動漫研究專書的抱負。這個抱負在中途一度以同人誌的方式齣版,讓我以為也許那就是結果瞭。但就如同小魚在書中所提到的迷的愛與執著,最終,這本書並沒有被放棄,從後記裏大傢可以看到,作者在現今齣版結構的層層限製與對動漫的迷思中跌跌撞撞,還是完成瞭他的抱負,而且是以一個讓人驚艷的方式呈現齣來。
說驚艷並不誇大。現在的動漫研究已經超齣瞭90年代漫畫──動畫──周邊的框架,在符號消費與網路流通的年代,所有文本是可以不斷被增殖、挪用、詮釋,媒介以無數嚮外延伸的網絡結閤成密密麻麻的關係。在智慧型手機齣現以前,我們以為漫畫就是以格、以頁、以雙頁為視覺單位在進化的閱讀形式,但到瞭今天,Comico式的手機漫畫似乎又把漫畫的分鏡方式推迴瞭1960年代的颱灣、甚至是日本戰前的三段式分格法。僅僅隻是載具的不同,讓我們似乎又必須重新省思漫畫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這個不斷追求更大刺激的時代,分鏡的簡單化又象徵瞭什麼意義?這也意味著,動漫的研究變得更廣、更寬、更多樣。
難為小魚,竟然仔細地觀察、思索瞭這種種交錯、復閤的動漫圈裏的關係──包括人與動漫、動漫與動漫、動漫與其他業種、甚至以動漫為媒介産生的人與人的關係,然後把它們清楚地放進瞭這本書裏。
從這個層麵來看,或許這真的是一本導覽書──但不是作為入門、瀏覽的導覽,而是讓我們真正認識動漫這個文化圈的種種樣貌的導覽。
動漫研究經曆瞭20年至今,似乎終於長齣瞭點點枝芽。不管是不是相關的學術研究多集中在碩士論文,又或是民間的研究仍然沒辦法積纍齣動漫評論的齣版市場,這20年來的成長,確實是令人欣喜的。
我常常想,要反轉動漫的汙名,並不是要給它鍍上一層金箔,或是讓它成為隻有正麵象徵的真理,而是要讓它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被正視為一種存在。看漫畫的小孩是不是變壞的原因,不在於漫畫,而在於這個小孩所有的社會經驗。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這樣去看待動漫,那麼,也許動漫就真的能像電影、像小說一樣,被視為一種媒介存在的形式,並公平地對待。
在那之前,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小魚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步。
而翻開這本書讀完它,則是其中的另一步。共勉之。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衣雲
推薦序
滿漢全席後的精緻甜點 為瞭替「動漫我要聽」廣播節目尋找颱灣的ACGN達人,隻要逢各類動漫展,本伯一定會想盡辦法去串門子,探查一下颱灣原創的動能。所以場子裏,偶爾會看到一個阿北像狗仔一樣的東看看西看看、駐足攤位前問一堆好像是特偵組在辦案時纔會問的奇怪問題。
應該是2012年吧?!在某次FF的場子裏,逛到瞭小魚的攤位前。心想人傢的創作不是讓大哥哥想占為己有的萌係身材佼好的妹子,就是讓各式大姊姊想「這我可以」的脣紅齒白小正太,或是讓腐姊、腐妹們心跳加速的多樣化美男配對。但這小夥子攤位擺的是啥?書──不摺不扣的文字書?!於是激起瞭本伯的好奇心,說不定裏麵寫的是……嘿嘿……立馬翻閱,愈看愈讓人血脈賁張,情緒激動!! 抱歉,阿北失態瞭(咳……)。
《動漫研究記事──文化媒介篇》是小魚自行齣版的同人研究,當中詳述瞭動漫文化的各個麵嚮,包括瞭動漫迷、動漫迷的社群、動漫活動、以及各式各樣與動漫文化相關的媒介與名詞解說。拜讀小魚大作,時而如五雷轟頂,時而腦海中灑滿瞭花瓣,原來隻是被你我當成是消遣娛樂的動漫作品,竟有如此深層的意涵。爾後,繼續追番,陸續研讀瞭《動漫研究記事—動漫産業篇》及《動漫研究記事──動漫産業篇1.5》,幫助我從更宏觀的角度,瞭解自身專業領域之外的整體動漫産業。尤其當中對於與動漫錶演相關領域的剖析──包含聲優、各類演齣活動、以及動漫音樂—除瞭讓人看見他山之石的精髓,也同時將颱灣相關領域相較於其他動漫産業發達的國傢,所麵臨的各項挑戰描述得淋灕盡緻,帶領我「飛嚮宇宙、浩瀚無垠」的進入瞭動漫産業的銀河中。
吃完大餐後,總要來個好吃的甜點為美食畫下完美的句點。小魚這次完成的《動漫透視鏡》就像是飽餐後的精緻甜點,讓對動漫文化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在品嘗瞭動漫的滿漢全席之後,再一次的迴味其中的奧妙。這本書更加全麵性的解析、補充之前同人研究的內容,無論是瞭解動漫文化研究的範疇、定義動漫愛好者與社群特性、或是詳述動漫展演與商業活動、以及對於動漫畫研究的未來展望,都有小魚獨到的精闢見解。如果你喜愛動漫畫,建議你除瞭看熱鬧之外,也要看門道。瞭解一般人對動漫迷亂貼標簽的背後原因,你纔有辦法去改變這樣的刻闆印象。燃燒熱血的動漫魂,瞭解你我建構齣的動漫文化,動漫迷們快來享用這美味精緻的甜點吧!主人,請慢用^_^
後記:話說小魚,你到底何時纔要來上「動漫我要聽」達人上菜專訪呀?!
「動漫我要聽」製作及主持人、資深聲音演員 李勇
推薦序
動漫透視鏡,透視動漫界 當代,是知識經濟新時代,知識經濟新時代的原動力乃是文化産業,文化産業以流行文化為先驅,流行文化以動漫馬首是瞻。
動漫是一種媒介,透過文字與圖像整閤,傳播歡樂給閱聽人。
動漫是一種虛擬,藉著多元化媒介載體,呈現在真實社會裏。
動漫是一種遊戲,穿越古往今來的時空,創造虛擬想像空間。
動漫是一種消費文化,在物質上被閱聽人消費,在精神上消費瞭閱聽人;動漫是一種視覺文化,在文本裏自由遨遊,在圖像中無限穿梭;動漫是一種全球文化,在國度間彼此互文,在世界中拼貼融閤。動漫具有小說與散文的文字敘事能力、具有繪本與寫真書的圖像符號魅力。正因為擁有上述特殊的語言敘事結構以及圖像符號係統,因此,不僅是青少年的最佳休閑娛樂,更是當前獨占鰲頭、獨領風騷的流行文化。
動漫是流行文化的一環,而流行文化則為文化的支流,流行文化本身仍需具有己身的特質,纔能與其他文化有所區隔。動漫作品具有閱讀過去、描述現在與虛擬未來的時空交會功能,至於動漫的核心、內涵、氛圍,更內爆一個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連結。作者如何論述?閱聽人如何觀察?産業界如何營銷?學術界如何詮釋?研究者如何探索?就讓《動漫透視鏡》來透視這種種的一切。
在《動漫透視鏡》這本書裏,作者援引不同的學說方法,藉以透析動漫産業領域。以曆史脈絡的書寫模式為經軸,以迷文化為基礎座標,運用休閑社會學、大眾傳播學、管理學、管製經濟學、法律等諸多模式,建構齣「動漫畫迷、社群與特性」、「動漫畫展演活動」、「動漫畫圈業種生態」這三大「點、綫、麵」的緯軸樣貌。
在「點」的方麵,作者先從漫畫的源流與定義進行分析,繼而研究動漫迷的區隔與流動,令人大開眼界;在「綫」的方麵,作者一一探討同人誌展、動畫歌謠季、齣版社展覽活動、颱北國際書展、漫畫博覽會、颱北國際動漫節等等諸多策展活動,令人如臨實境;在「麵」的方麵,作者梳理齣圖書類、影像類、音樂類的銷售、展覽、齣租、經紀、代工、發行、演唱等資訊,令人豁然開朗,得以一窺動漫産業界全貌。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動漫論著。
動漫透視鏡,透視動漫界!
颱北市齣版商業同業公會 副理事長 蘇新益
自序
人人都可以是深度動漫畫迷 每個動漫畫迷都有一段「迷」的成長故事。翻閱李衣雲老師的《讀漫畫》、蘇微希大姐的《微希的漫畫心情紀事》,讀者們就會發現她們成長曆程上所遭遇到的一些挑戰與經曆,例如李老師會偷偷與朋友去光華商場買漫畫、看漫畫時擺在課本底下、收藏漫畫時放在床底下、用暗號來交流漫畫、把漫畫塞在衣服中捲書潛行、在聯閤社團辦公時會被非動漫社的人用不屑錶情對待……等;蘇大姐在漫畫創作興趣會被貼標簽之下,在大學之前用文筆創作來掩蓋其對漫畫的熱情。
饒富趣味的是經曆這些挑戰後,她們反而跳得愈高、蹦得愈遠,從興趣當中滿足愉悅,例如李老師創立校內與校外的動漫畫類社團、齣同人誌、擔任漫畫編劇;蘇大姐一方麵撰稿描述她所看到的漫畫,一方麵也畫起漫畫,當起漫畫助手。細究這些動漫迷們成長的故事,他們不僅是透過興趣來愉悅,似乎是要透過「産齣」來完成他們的未竟之功,例如李老師當初在寫碩士論文時,被鼓勵以那時在學術上不被重視的「漫畫」作為題目,即便這個題目連李老師都有懷疑,然在同學們的不屑眼光與懷疑的反應下,燃起她的反應之情,試圖在電影、電視、舞颱劇等媒介之外,讓漫畫可以作為社會學發展的題材,最後寫齣第一本以社會學角度分析的漫畫碩士論文;蘇大姐原本也以漫畫傢當誌願,但見識到更多漫畫評論來做為實現漫畫夢想的試金石,進而經營公關廣告公司,舉辦同人誌展、籌辦與動漫畫推廣的活動、動畫演唱會等。
從這些反動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齣他們不僅擁有動漫畫迷對於喜愛事物的專業、專注與執行力,其他也很重要的,是他們在迷的經曆上有許多同伴的協同閤作,並且有貴人、有力人士的提攜,取得資源之後,纔能在這長期對動漫畫不友善的大環境中披荊斬棘,自己或共同創立齣一套係統。以李衣雲老師來說,若沒有碩士指導教授的支持,動漫畫的研究體還不知會如何展演;若颱灣的大學動漫畫社團的體係與後續影響力會如何展演還未可知。以蘇微希大姐來說,若無當初認識大然齣版社社長呂墩建,認識許多的漫畫傢與從業人員,後續是否仍以漫畫為業還未可知;若無夫傢的資源來開設廣告公司、舉辦同人誌展,目前颱灣的同人誌活動是否還有此規模亦無可知。
就如納蘭貞等人的註解──看漫畫需要的不隻是熱情一樣,動漫畫迷若要值得一提,著需下苦功。不過在迷群成長時空上的不同,會産生齣不同「迷」的方式。環境對於迷群而言,足以興起,亦能隱晦消失,可說明幾種可能性,如同儕之間産生喜好的氛圍會影響彼此網絡間的連帶,迷群之間在願意/不願意下去強化/弱化此種網絡關係;若迷的標的所需維持的成本過高,亦會産生是否繼續保有此種迷的狀態。這些錶現背後的理論基礎,無論是套用休閑社會學、社會網絡、資本與連帶、經濟理論等,其實就是說明每個動漫畫迷在不同時空下,甚至同個年代下,為何錶現有所不同。
興趣成為研究,並要持續成為誌業,奉獻在這上,若非有「外部環境的配閤」、「廣泛閱覽文本」與「關鍵人物的接觸」等三種因素的交織,著實不易。從早期撰述相關動漫畫論文的研究者來看看他們目前的現況可知一二,例如曾以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颱灣漫畫市場的古彩艷,後來以所學進入媒體界,當起記者與主播瞭;徐佳馨在研究所時原是研究漫畫全球化論文的,但之後進入住商不動産,讓其人生改變瞭方嚮,變成房仲公關的名傢。從這兩位當年的論文被大量引注來看,顯示齣他們研究與貢獻確實有相當的成果,但後來明顯因為就業産業選擇考量而不在動漫畫圈久待。
本書不期待每人都成為研究者(也沒有必要),至少能從這類已經整理好的動漫畫文獻當中習得想要瞭解的事情,對自己有意義就夠瞭。研究是知識形成的重要過程,若能做到研究,錶示您已開始轉變,各行各業都需要研究,端看如何應用罷瞭。我深信深度的動漫畫迷人人可達到,但能否做到、持續維持,勢必需要各種情況滿足方能塑造。要能達到對於動漫畫圈的事物持續能關懷、能同理、能改善、能深化其內的基礎能量,纔會是動漫畫(研究)真正産發齣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