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從餐桌上開始:營養師媽媽教你培養健康、自信、體貼、有禮貌的孩子

教養從餐桌上開始:營養師媽媽教你培養健康、自信、體貼、有禮貌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小良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儿童营养
  • 健康饮食
  • 家庭教育
  • 行为习惯
  • 情商培养
  • 餐桌礼仪
  • 营养师
  • 食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庭和諧、孩子自信的關鍵,就在一次次的餐桌上實踐。
營養教育博士這樣教孩子有禮貌、體貼、自信。

  小孩總是挑食又苦勸不聽?甜食吃不多,卻無端發胖?平時專注力很差?
  總總令父母感到困擾與挫敗的教養問題,其實解決的關鍵就在「餐桌」上!

  ★營養教育博士首度公開的教養祕笈:

  不論在什麼時代,家人一起同桌用餐,都是交流情感最好的過程。曾幾何時,臺灣社會外食風氣盛行,親子之間不是各自用餐,就是以電視佐餐,於是身體健康差了、家人互動少了、親子教養沒了,衍生出一連串問題。

  作者為營養學專家,育有兩子,不論個人或孩子皆成就斐然。此書即是她從學術專業出發,配合個人教養經驗,綜合營養學+東西方教養觀,打造出「餐桌上的教養」概念,內容貼近生活且可行性高,是相當簡單且實用生活教養專書。

  【34堂餐桌教養課+小良媽媽的餐桌哲學 】

  ◆孩子總是畏縮,不願說出心裡想法?
  →小良媽媽這樣教有自信:

  試著每天對孩子表達我相信你能做得到、我很認真的聼你說、我很在乎你的一切、你對我非常重要。

  ◆孩子吃到不好吃的食物,直接脫口而出「難吃」?
  →小良媽媽這樣教禮貌:

  要表達的是「不喜歡」,而非那個食物「不好吃」。表示尊重別人,或許在場有人喜歡吃,或許烹調者用心良苦;一方面也表示純屬個人好惡,無關食物本身。

  ◆小孩上課無法專心、學習效果不好?
  →小良媽媽這樣教飲食習慣:

  觀察小孩是否沒吃早餐,或是吃錯早餐。適當的早餐可以避免因飢餓導致的暴飲暴食。由於早上剛起床時體內的血糖低,如果沒吃早餐,血糖供應不足就容易產生反應遲鈍、注意力欠佳、體力不支、脾氣變差等現象。

本書特色

  1.本書以專業的營養學概念為基礎,提出適用大眾的生活教養方法,不同於目前市面上較生冷且難實行的知識,《教養從餐桌上開始》更貼近每位有著教養困擾的父母。
  2.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敘述作者親身經歷,鼓勵父母重視在家用餐。第二部分則告訴讀者要如何讓孩子吃得健康,並因應不同的狀態進行飲食。第三部分是分享父母付出親情後能得到的回饋,平淡中蘊涵著濃厚關懷。
  3.作者為營養學專業背景,具有信賴感。書中輔以自己的實際教養經驗。讓父母也能當小孩的營養師,培養健康又優秀的孩子。

名人推薦

  各界學者盛讚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文長安/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兼任講師、前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中研院院士
  李偉文/親子作家
  林素一/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主任、中華家政學會理事長
  施明智/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
  洪若璞/營養師,前忠孝醫院營養科主任
  徐光華/營養師,新光醫院總務部主任及營養課代理課長
  殷秀妙/營養師,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教育研究組長
  張仙平/臺灣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國際生命科學院─臺灣(ILSI Taiwan)理事
  張靜芬/營養師,嘉義基督教醫院營養部主任、嘉義營養師公會理事長
  許自齊/馬偕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世界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會長
  陳安儀/親子作家、資深媒體人
  番紅花/親子作家
  賀秋白/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楊育正/馬偕醫院院長、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楊妹鳳/營養師,臺中營養師公會理事長
  賴允亮/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亞太安寧醫學會理事長
  謝孟雄/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實踐大學董事會董事長
  謝藍琪/營養師,高雄市營養師公會常務理事、高雄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

  文長安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兼任講師
  白博士以非常專業之知識及經驗,點出現代營養教育只重形式之缺失,希望藉由家人在家一起用餐,傳播廚房的愛及餐桌的教養,達成和諧健康社會的最高境界。

  李偉文      親子作家
  吃一頓用心煮出來的飯菜時,會湧現幸福的感覺。而且當大人與小孩在外頭忙碌了一天之後,能夠輕鬆自在的一起吃飯,是增進親子互動與感情最好的方法,同時也能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總是覺得孩子若從小有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父母效益最高的「投資」,這本《教養從餐桌上開始》提供我們學習的典範。

  陳安儀   親子作家 / 資深媒體人
  中國人說:「吃飯皇帝大!」餐桌上不但是一家人聊天的黃金時刻,也是培養親子關係、教育孩子的重要場所。再怎麼忙,我每天一定讓孩子在家裡吃完早餐才出門,每週也堅持全家一起下廚至少一次,烹煮健康晚餐。

  正如作者所說:教養從餐桌上開始———千萬別忽略在家用餐的重要性喔!

  番紅花   親子作家
  作者以食品營養科學的專業背景,娓娓道來養育兩個孩子的來時路,他所展示的家庭餐桌力量,是母職的最具體呈現

  謝孟雄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結合專業營養知識、家庭生活、和品格教養,提供現今高頻率外食、食安問題頻現、家庭結構鬆散的當下,一個回顧省思的啓點。

  楊育正 馬偕醫院院長
  我常引用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看了白博士的文章,非常感興趣。白博士不只醫未病之病,更將教養在餐桌開始、落實!我不僅樂於推薦,並盼得見早日付梓,公諸於世,裨益人羣。
食物的力量:餐桌外的生活智慧 本书并非关注家庭餐桌上的营养搭配或餐桌礼仪指导,而是深入探讨食物在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对食物的理解与运用,塑造孩子独立、有远见、富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品格。我们探索的“餐桌”概念,是一种隐喻,指向的是孩子与世界进行有效互动的核心场所。 第一章:从土地到餐盘——理解食物的生命周期与责任感建立 我们首先将目光从烹饪的技巧转向食物的源头。本书认为,真正的“教养”始于对食物从何而来的认识。这不是关于有机与否的争论,而是关于尊重自然规律和劳动价值的教育。 1. 种植的哲学:耐心与接纳失败 本章详述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到食物的种植过程中,即使只是阳台上的几盆香草。重点在于体验等待的价值。孩子在播种、浇水、面对虫害和最终收获的周期中,学习到生命成长的不可控性。他们会明白,美好的结果需要时间积累,并且并非所有努力都会立刻得到回报。这种对时间价值的理解,是培养长期规划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的不是“成功率”,而是“过程的投入”。 2. 捕捞与采集的伦理:食物的界限与尊重 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孩子了解食物的另一种来源——捕捞或采集。这并非提倡野外探险,而是通过讲述渔民、猎人(在合规和伦理框架内)的故事,探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知。讨论食物的“配额”和“节制”,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资源伦理。这比空洞地讲述“节约”更有效,因为它与真实的生存压力相连接。孩子会意识到,每一次索取都意味着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权衡。 3. 产业链的微观透视:透明度与信任的构建 我们不深入复杂的经济学,而是聚焦于“食物运输”这一环节。例如,一袋来自远方的柑橘是如何到达我们手中的?通过模拟或简单的地图追踪,让孩子意识到,他们餐盘上的食物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工作与跨越空间的努力。这种对“幕后英雄”的认知,是培养对社会分工的尊重和信任感的关键一步。它教会孩子,获取任何便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章:厨房的实验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 本章将厨房视为一个充满变数的微型实验室,它考验的不是食谱的精准度,而是孩子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1. 调味的大胆尝试:在安全范围内试错 烹饪中的调味过程是典型的“非线性问题解决”。什么时候盐放多了?面粉撒少了?本书提供了一套引导框架,鼓励孩子在调味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假设”和“结果”。例如:“我假设多加一勺糖可以弥补酸度,结果是……” 重点在于数据收集与分析,而不是被动接受成年人的“标准答案”。这种训练直接关联到孩子在学习中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探索精神。 2. 食物改造计划:创新与资源再利用 针对剩菜或不那么完美的食材,我们不采取简单的丢弃或掩盖,而是鼓励孩子进行“食物改造”。例如,如何将煮过头的蔬菜转化为高汤的基底,或者将多余的面包屑变成酥脆的配料。这不仅是培养节俭,更是激发系统性思维——如何将看似“失败”的元素重新整合进一个更优化的系统中。这培养的是一种不轻易放弃现有资源的创新能力。 3. 时间管理的具象化:多任务并行挑战 一个复杂的菜肴往往需要同时进行炖煮、烘烤和准备生食。本书设计了一些厨房任务序列,让孩子体验在有限时间内,如何根据不同任务的“临界点”(如烤箱温度、蒸煮时间)来分配注意力。这远比抽象的日程表练习更直观。孩子学到的是优先级判断和并行处理的能力,因为食物的失败往往是由于一个环节的延迟造成的。 第三章:餐桌之外的“品尝”——共情与沟通的艺术 “品尝”食物,不仅仅是用味蕾感受味道,更是用全部感官去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情感信息。本章将餐桌上的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人际交往领域。 1. 跨文化食谱的解读:同理心的培养 我们不只是学习异国食谱的制作,而是深入探究食谱背后的文化背景。为什么某个民族的食物偏爱辛辣?为什么在特定节日必须出现某种食材?通过理解食物选择背后的历史、气候和信仰,孩子学会了站在他者的角度理解行为动机。这使得共情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具体的生活实践挂钩。他们会明白,别人的“怪癖”往往是他们生存智慧的体现。 2. 倾听“饥饿信号”:识别内在需求与边界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学会如何辨识自己身体的饥饿与饱足信号,是学会识别他人情绪信号的基础。我们训练孩子去区分“生理饥饿”、“口渴”和“情绪性进食”的微妙差异。这种对身体内部信号的敏锐度,直接转化为对他人情绪波动的早期捕捉能力。例如,一个能精确感知自己“只是有点烦躁,而不是真的饿了”的孩子,更有可能理解朋友“只是有点疲倦,而不是真的生气了”的微妙状态。 3. 描述食物的词汇扩展:精准表达感受 一个孩子如果只能用“好吃”或“不好吃”来形容食物,那么他在描述复杂情感时也会受限。本书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感官词汇库,引导孩子精确描述食物的质地(韧性、酥脆、绵密)、温度和味道的层次。这种对语言精确度的追求,被迁移到日常沟通中。他们会更擅长表达自己的需求(“我需要十分钟的安静时间”,而不是“我烦死了”),以及更细腻地回应他人的感受。 第四章:食物的遗产——建立可持续的生活观 最终,教养是关于为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本书将食物的消费与可持续性理念相结合,培养孩子成为有远见的社会公民。 1. “零浪费”的创意应用:从处理厨余到生活哲学 这不是仅仅教孩子如何堆肥,而是将“零浪费”的理念提升到哲学层面。我们探讨如何看待那些被社会视为“低价值”或“废弃物”的元素(如蔬菜的根茎、鱼骨)。通过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如高汤、肥料或装饰品),孩子明白了价值的重塑能力。这种能力是未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核心驱动力。 2. 季节性思维:适应变化与拥抱当下 在工业化食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食物的季节性。本书倡导“活在季节里”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季节的食材为身体带来的不同能量支持。这种对季节的敏感性,训练了孩子对环境变化规律的尊重和适应能力。他们不再期待一切随时可得,而是学会欣赏“此时此刻”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从而减少对即时满足的依赖。 3. 记忆的食物: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最后,我们回归到食物的情感力量。什么样的食物能让他们想起祖辈、想起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本书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份“记忆食谱”。这些食谱不追求完美复刻,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传承的载体。通过分享这些“有故事的食物”,孩子不仅学会了感恩历史,更找到了自己与家族、与社群之间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身份连接。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超越餐桌营养的教育框架,将食物的获取、制作、消费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转化为培养孩子全面素养的实用工具。它教授的不是如何做一道菜,而是如何通过对待食物的认真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小良


  臺灣食品營養領域的先行者,著有營養學專著多本。後遠嫁美國,陸續修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營養教育博士;並育有兩子,皆在科學競賽嶄露頭角,成為其餐桌教養觀的最佳實證。

  學經歷: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科
  ‧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家政系食品營養組
  ‧馬偕醫院任職臨床營養師
  ‧紐約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 賓州大學兒童醫院學習如何執行病患的臨床營養治療
  ‧1985年在馬偕醫院成立台灣第一個腸道靜脈營養醫療小組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人類營養學碩士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碩士及營養教育碩士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營養教育博士學位。
  ‧目前任職康乃爾大學農業推廣中心營養專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餐桌教養,家庭和諧健康的關鍵  ─  文長安
    因為愛與共享-最美味的餐桌成就  ─ 吳成文
    除了健康,食物的重要更在於營養教育與教養  ─ 施明智
    簡單擁有家庭、親情、與健康的美好     ─  謝孟雄                       
自 序 再多教養書,也比不過全家人一起吃飯


Part I  餐桌,孩子最棒的學習場所
第一堂:孩子的優秀不需特別栽培
第二堂:父母的飲食行為異常重要
第三堂:良好親子溝通的第一步:在餐桌上說愛
第四堂:為孩子準備料理的背影,是最美的家庭畫面
第五堂:簡單事前準備,為孩子健康加分
第六堂:品德教養,從餐桌上開始
第七堂:食物,是溝通好橋樑
第八堂:廚房的經濟學:做菜也能學到時間管理與金錢管理
第九堂:愛自己,才能更愛家人
第十堂:顧好情緒,讓管教不失序
第十一堂:透過團圓吃飯,分享食物對家人長輩的祝福

Part II 優秀孩子的教養關鍵:好好吃飯
第十二堂:小時候胖就是胖:了解孩子吃什麼
第十三堂:幫孩子帶便當吧!
第十四堂:不要用食物勉強孩子
第十五堂:認識真食物,為孩子健康把關
第十六堂:看懂食品營養成分標示,當孩子的營養師
第十七堂:小孩過動,原來都是早餐惹的禍
第十八堂:這樣吃早餐最健康!
第十九堂:孩子考試前該怎麼吃?
第二十堂:判斷孩子是否攝足飲食纖維
第二十一堂:清淡口味才是維持健康的長遠之計
第二十二堂:這樣吃,孩子又高又健康
第二十三堂:再也不挑食!矯正偏食孩子的對策
第二十四堂:水是維持健康最重要的營養素
第二十五堂:外食該如何點餐最健康
第二十六堂:家有過敏兒,請這樣小心吃
第二十七堂: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Part III 餐桌上,看見家人的笑容
第二十八堂:拉攏親子關係,從孩子的朋友開始
第二十九堂:在餐桌上了解各國飲食文化,學會尊重他人
第三十堂:別急著要答案,貼心就在不經意之中
第三十一堂:生日快樂!用驚喜創造共同回憶
第三十二堂:媽媽,我們去哪兒?陪伴越早越好
第三十三堂:找回自我,也是全家幸福的關鍵
第三十四堂:態度的培養:不放棄任何一個小小的機會,虛心請教

後 記

附:拉近親子關係小提醒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015482
  • 叢書系列:因為愛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 序

再多教養書,也比不過全家人一起吃飯

離鄉背井的體悟


  二十八年前當我離開臺灣,告別七年半的臨床營養工作,心中除了有著許多的不捨,也曾劃下簡單結語:我對營養工作又愛又恨,愛的是深知營養工作對健康保健的重要,恨的是營養知識的推展困難無比,過程中換來的只有無奈與挫折。當時臺灣的營養工作局限在醫療大樓內,營養師也只能針對慢性病消極的提出飲食控制做延緩病程的工作。那時總是自我嘲解的說:「營養是一份工作,而不是生活。」

  離鄉背井之後,試圖擺脫營養專業,轉念公共衞生,選修了流行病學,上完第一堂課後,讓我百感交加、落淚走出教室,因為難過許多食品安全的問題,讓生活在家鄉許許多多的人在不知情中已失去了健康,甚至被美國列為流行病學教學實例。但另一方面也讓我體悟到:醫療營養只是營養工作的一小部分,因此我轉向預防的基礎研究領域。

  在摸索過程中,有幸Dr. Ardrey Cross教授建議我應該做與人有關的實際研究,而不是基礎醫學研究,她建議我轉念營養教養,再度讓我深思且頓悟到:為什麼過去我在營養工作所投入的心力無法見效。因為營養工作應是將營養知識與實際結合的一門生活科學藝術,而營養知識是建立在基礎科學、生理學、流行病學和食品科學等許多艱澀知識上。傳統的營養知識傳播大都以教條方式,在短時間內將營養知識傾倒給大眾,一般人不僅無法理解,甚至被商業市場手法誤導。然而營養教育正是經由心理學去了解飲食行為,再以適度的傳授策略,運用營養知識促導正確的飲食行為,以確保健康。有了這體悟,讓我有幸對營養工作又跨出另一大步,且找到我專業上真正想要的方向。

  實踐家專師長們的教誨,讓我在婚後選擇了一切以家庭為主的理念,陪孩子成長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專業。幸運的我不僅擁有從事科研、厚道的先生,還擁有兩位心地善良、樂於向上學習的兒子。在伴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我與所有天下的父母有著同樣的心,對下代的期許與努力的目標是培養精英,但一路走來,深深體會這一切絕不是進名校,獲得音樂或科學競賽獎就可以達到的,更不是培養會考試的機器人。

如何栽培兩位優秀的孩子?

  還記得在兩個孩子獲得科學競賽大獎時,一位記者問我:「如何栽培兩位優秀的孩子?」這個問題,促使我在孩子進入大學之後,重回校園,將孩子教養、家庭理念、臨床營養經驗、公共衞生預防醫學理念、飲食文化和營養教育結合,成為我的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期許自己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與更多人分享我的營養專業及為人母的一份心。這本書的出現,就是實現我小小心願的問路石。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是我家庭生活的隱私,原本不該公諸於世,但我希望藉著實際的例子,來縮短營養科學知識與生活常識的差距。

  尤其現階段電腦科技的發達,營養科學知識被泛濫的斷章取義,再加上市場促銷手法,讓人無法辨別是非,甚至混淆誤導視聽。現代人疾病的主要根源大都「病從口入」,然而維護健康唯一的方法是攝取正確的食物和適當運動。攝取正確的食物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層面。生理的層面是食物(不是加工食品)的種類和攝取量;心理的層面建築在家庭的餐桌上,親手準備的食物、親人互動的情感交流、安慰……食物便含有許許多多的意義。現代人的作息乍看之下是非常忙碌,無法照顧自己和家人,但事實上卻是時間的分配、管理不當,讓人捨棄人生中最重要的健康和親情。健康和親情絕不能外包,長期外食只會腐蝕家庭結構、親情、生活品質、品格教育和健康,甚至瓦解社會和諧的結構。這更是我和家人願意將家庭隱私直接攤在讀者眼前的原因。

  以往,健康和營養資訊都依數字定量的結果下結論,卻不是依定性評估來省思品質,我期許在政府衞生和教育單位對健康和教育有所認知和採取改進策略之前,考量的大前題應是「生活品質及品格」,而不是體重及考試成績的數字遊戲。

  依我的專業擔保每一個人都可以很輕鬆愉快的讓自己及家人生活得更健康、美好,要達成這一目標並不難,只要願意走進廚房,親手準備食物,用食物表達對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及愛心,即使不說「我愛你」,我們的生活絕對會充滿無盡的、滿滿的愛和健康。

白小良
2014年11月20日寫於紐約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成功地平衡了「營養」與「心靈教養」的關係。市面上很多育兒書偏向其中一方,要嘛只談怎麼吃得健康、卡路里怎麼算,要嘛就只談如何管教孩子。但這本書很聰明地把兩者連結起來。作者用營養師的專業背景,去解釋為什麼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進而影響他在餐桌上的表現。例如,書中提到某些食物對專注力的影響,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不乖乖吃飯,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搗蛋,而是身體的訊號。透過這種科學基礎的論述,讓父母在制定餐單時,更有動力去實踐。而且,作者並沒有把「健康飲食」變成一種壓力或束縛,反而把它變成一種充滿愛與關懷的表達方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餵養」這件事的理解更全面了,不再只是盯著飯碗,而是看著孩子從餐桌上獲得的能量與價值觀,這真是太值得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用色很溫暖,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我特別喜歡那個小插圖,看起來就是媽媽跟孩子在餐桌邊互動的樣子,很貼近生活。買了之後翻了一下目錄,感覺內容涵蓋的面向很廣,不只是單純的食譜或營養指南,它似乎更著重在親子關係的建立和餐桌禮儀的培養。這點我很欣賞,因為現在很多家長可能只注重「吃什麼」,卻忽略了「怎麼吃」以及「在餐桌上學到什麼」。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裡提到餐桌是孩子學習社交技能的第一個場所,這提醒了我很多。以前我總覺得餐桌上只要吃飽就好,但仔細想想,孩子在餐桌上觀察大人如何應對不同情況、如何禮貌地表達需求,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深遠的。光是從這個角度切入,就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親子溝通的指南。整體來說,光是從包裝和初步的內容架構來看,就讓人充滿期待,覺得這不只是一本教你怎麼煮飯的書,而是教你怎麼「養育」孩子的書。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類主題的書會寫得太學術化,畢竟是營養師寫的,總怕充滿了艱澀的專業術語,結果實際翻閱後發現,作者的文筆超級親切、接地氣,完全沒有距離感。她好像就是坐在你對面,用過來人的經驗跟你分享,哪裡有坑、怎麼繞過去。我特別喜歡她描述那些餐桌上的小衝突,例如孩子故意把飯撥到地上、拒絕嘗試新食物的那種情境,描寫得太真實了,簡直就是在講我家發生的事!而且,她給的建議都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你應該怎樣」,而是提供很多彈性的做法,讓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個性去調整。這對我們這些每天在廚房和餐桌間掙扎的家長來說,簡直是救星。書裡很多小撇步,例如如何設計有趣的餐點名字、如何利用「小道具」來引導孩子嘗試蔬菜,這些都很實用,不是那種空談理論,而是馬上就可以在下一頓飯裡試試看的小技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育兒的難題,用一種很溫柔、很有愛的方式包裝起來了。

评分

說到「體貼」和「禮貌」的培養,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革命性的。以前我總以為,禮貌就是「說謝謝、不插嘴」,但書裡把餐桌禮儀提升到「尊重他人感受」的層次。例如,她提到在盛飯時要考慮到別人的份量、不要發出太大聲的咀嚼聲,這些都是在教孩子如何成為一個體察周遭環境的人。更棒的是,她把這些要求融入到「一起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像是讓孩子幫忙洗菜、擺碗筷,讓他們感覺自己是餐桌上的一份子,而不是單純的「被服務者」。這種參與感,遠比單純的口頭教育有效得多。我開始試著讓我的孩子在飯前幫忙擺餐具,雖然一開始很混亂,但幾次下來,他開始會主動問「我現在可以幫忙做什麼?」這對我來說就是巨大的進步。這本書成功地讓我重新思考,原來餐桌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是培養「同理心」的訓練場。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我喜歡它不是按照年齡段來劃分,而是依照不同的「餐桌主題」來組織內容,像是「建立規矩」、「應對挑食」、「培養感恩之心」等等。這樣的好處是,無論家裡孩子是大是小,只要遇到當下的難題,就能直接翻到對應的章節找解方,不需要從頭讀到尾。而且,書中穿插了不少真實的案例故事,那些都是營養師在諮詢過程中遇到的個案,讀起來特別有說服力。你知道嗎,有時候看別人的失敗經驗比看成功案例更有用,因為更能體會那種無力感。作者在處理這些案例時,展現了極高的同理心,她不會批評父母,而是引導父母看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像是孩子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被過度關注了。這種由內而外的引導,比單純要求「快點吃完」有效多了。總體來說,它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對忙碌的家長非常友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