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那年读《左耳》的你,现在还好吗? 2014年11月18日,《左耳》电影公佈了第一批演员名单。在蜂拥而至的赞美或是质疑声中,很少有人记得,其实今天是《左耳》九岁生日。
提醒我这件事的,是一个叫栾栾的姑娘。她是《左耳》的忠实书迷。在她的手机里有一款时间软体,每天记录着《左耳》的成长。
这一天,图片上的显示是:左耳的生日已经3287天。
整整九年。
栾栾从一个普通的读者,变成了我公司行销部的负责人之一。
在这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左耳》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将近十个版本,从没有一天停止过销售。给《左耳》拍第一本书封面的摄影师鹿童,前不久在网上给我传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子和她两个宝贝的合影,并告诉我她就是我们第一版封面的模特儿,那个额头上顶了一片巨大绿叶子闭着眼睛微笑的姑娘。
我把这张照片传到我的微博,没想到瞬间就登上了热门排行榜,大家都在我的微博下面互相问候:嗨,我还好,那些年和我一起读过《左耳》的你,现在还好吗?
我很清楚,对于很多人而言,《左耳》并不是仅仅是一本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代表的是大家的青春。所以,在将它改编成电影这件事情上,射手座的我变得异常谨慎。我知道一旦改编失败,首先伤害的必将是这些年来一直陪伴着我的书迷们。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在操作青春片上面很有经验的「光线传媒」,他们对我说:「我们会尽量保证小说的原汁原味,让你全程监控,给你最想要的东西。」
我真的是被这句话说服的。
决定拍电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编剧。
最初的编剧并不是我。我一直相信一件事,那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当然知道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也很怕丢失掉我多年来养成的写作方式和写作习惯,到最后搞得什么都不会写。可是,在制片方换了无数个编剧都没法交出一个令我们满意的剧本之后,我终于放下坚持,决定自己上阵。
我没有经验,更何况剧本写作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仅仅三万字的剧本,我断断续续写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同样幸运的是,在这期间,有朋导演加入进来,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他是因为喜欢这个小说觉得这个小说与众不同才答应来当导演的。你们可能不相信,很多时候他甚至比我更加了解原着,他能背出很多书中的情节和句子,然后对我说:「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个加进去。」
对于一个原作者而言,加故事很简单。其实最痛苦的是删故事,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喜欢的情节因为片长的原因而不得不删除掉,那种感觉还真是不好受。这个时候有朋又会对我说:「你要跳出来,你要暂时忘掉你的小说,给大家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就是这样。」
当我们终于脱离剧本的压力之后,随之而来的第二件难事就是选角。张漾,许弋,吧啦,小耳朵……这些人物早就在读者心目中定型,我知道无论找谁来演,一定都会有人不满意。
还记得栾栾抢先得知选角名单以后,大半夜给我发了一条特别长的短信,言辞激烈,批评我对自己的作品不够尊重。除了对饰演黑人的段博文格外开恩(大约是因为他做过我的书模的缘故),她坦言其他演员都令她失望透顶。
「你拍你的,反正我不会去看。」她说:「祝你票房八百块。」
我回她:「再相信我一次。」
她没有再理我。
其实不止是栾栾。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了这次选角,我和有朋导演差不多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把这个年龄段差不多能见的演员都见了个遍。「无关乎名气,无关乎背景,只求合适」是我和有朋达成的一致的选角原则。我一直记得他曾经多次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想成这个电影,其他没任何想法。」
所以,好多演员都是在经历了反反覆覆的近乎于苛刻的试戏环节后,才最终出现在我们的终试名单里。
8月10日,当电影《左耳》在厦门开机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有把握它不会偏离原着太远,我深信有朋会交出一个好电影,而我也一定不会辜负我的读者对我的期望。
在剧组的那些日子,我最喜欢做的事是深夜十一点跑到宾馆四楼的平台上去玩。那时,演员们多半都会从房间里跑出来,一起健身,或是打闹,聊天。大家都互相叫着戏里的名字,没有任何的疏离和陌生感。
他们一个个都那么年轻,漂亮,帅气,合适,令我也有一种走到书里去了的错觉。
有一次,演员们围在一起聊天,我看到光线的经纪人小杭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远处,于是走过去问她:「干吗呢?」
她轻声说:「这一幕太美了,舍不得回去睡觉。」
我知道,她只是提前比大家看到梦想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半个月前,我去机房看电影的初剪。栾栾也跟着我去了。没有音乐,没有特效的未完成片,却让她哭成了泪人儿。从机房出来,她整个人走不动路。
我承认我是故意的。
我得意地问她:「怎么样?」
她回我:「戳心窝的好。我真没想到会这么好。每一个演员,都那么那么的好,那么那么的合适。」
我故意气她:「你不是说我用他们肯定票房八百块吗?」
「八个亿。」她说,说完了,她蹲到地上泣不成声。
那晚回到家,栾栾将小说重新看了一遍。第二天她问我新版小说何时能出版,她希望能放上现在这些演员的照片。
「它好像一切都变了,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栾栾说。
现在,我终于可以把这一本带有剧照的新版图书呈现在你们的面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到底算是《左耳》的第几个版本,但我相信它对于你对于我,都是一个美好的纪念。
九年的光阴,绝对不短。只想轻轻问一句:那年读左耳的你,现在还好吗?
饶雪漫
2014年11月18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