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

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唢呐
  • 青春
  • 动荡
  • 时代
  • 成长
  • 文学
  • 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流着眼泪写出的故事
读者流着眼泪读完的故事
《唢吶烟尘三部曲:艰辛童年、动盪青春、苦难余生》
──当代唯一见证大时代,还原历史现场的大河小说!
描写活在刀口上的家族
在最动盪混乱的时代,一个母亲及一个时代的血泪传奇

  我是沈宁,我的外祖父叫陶希圣,我的伯父叫沈钧儒
  我的母亲叫陶琴薰,我的父亲叫沈苏儒
  这部小说,是写我母亲的一生,她面对艰难环境,依然奉献无畏无惧的爱与勇气
  谨以此书,献给她,以及那些在战争苦难中牺牲自己的伟大母亲们!

  《唢吶烟尘三部曲》是作家沈宁的重要之作,以真人真事为骨干,生动描写出其母亲陶琴薰,陶希圣之女,一位活在大时代下女性的不朽传奇,以及陶(陶希圣)、沈(沈钧儒)两个家族的故事。此部小说不仅刻画出家族的跌宕经历,更叙述了中国现代跨半世纪的历史缩影。在最动盪混乱的年代,这位母亲是生系一命的大地,也与一整个家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小说以陶希圣成家开始着笔,带出陶希圣的家族故事,也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妇女身处旧社会的艰辛,更有大时代变幻的历史风云。

  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出生于纷乱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历经困苦童年,住过北伐军政学校的宿舍,听过卢沟桥事变的砲声,曾被日汪敌特扣押为人质,为香港沦陷痛不欲生。她原是一位普通女子,曾经见过胡适、陈独秀、汪精卫、杜月笙、周恩来等传奇人物。当一切苦尽甘来,开始享受爱情与家庭生活之际,毁灭性的灾难却已翩翩降临……1949年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因一念之差留在大陆,与亲人分隔两地,终其一生与命运搏斗,全书读来彷彿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令人不禁唏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唢呐烟尘三部曲之二:动荡青春”的图书简介,内容经过精心构思,旨在引人入胜,同时不包含该特定书籍的内容。 --- 【图书名称待定】 一个时代的回响,一段被遗忘的史诗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个体,他们的命运如同一枚被风吹动的棋子,在时代的巨变中经历着剧烈的震荡。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被史书铭记的帝王将相,而是深入那些被尘封的角落,讲述那些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理想与幻灭。 第一部分:古镇的黄昏与黎明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南方一个名为“青石渡”的古老码头镇。这里,时间仿佛被江水的涛声拉长了,古老的石板路承载着数百年的风雨,小桥流水与斑驳的黛瓦白墙勾勒出一幅宁静却也压抑的画卷。 主人公沈清源,一个出生于镇上旧式书香门第的年轻人,自幼耳濡目染的,是诗词歌赋与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规。他的世界,在父亲的期望下,本应是一条清晰、光明的科举之路。然而,外部世界的风声,如同江面上升起的雾气,正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 故事初期着重描绘青石渡的社会生态。码头上装卸货物的苦力、垄断生意的老钱庄、以及那些躲在深宅大院中,对外部变化一无所知的旧式士绅,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却又摇摇欲坠的社会结构。清源的童年,是在古老的私塾和日复一日的苦读中度过的,他敏感、聪慧,却也开始对这种被预设的人生感到一丝窒息。 转折的序曲:一封来自远方的信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变局,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开始切割着旧世界的纹理。沈清源收到了一封来自北方某新兴工业城市的信——来自他的远房表兄,陆鸿飞。鸿飞的信中,充满了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激情描绘,字里行间是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体解放的呼唤。这封信,如同投向死水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清源内心深处的涟漪。 他开始偷偷阅读那些被视为“异端”的书籍,如《天演论》的译本,以及早期白话文学的尝试。他的内心,在传统与现代、责任与自由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父亲的失望和家族的压力,让他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第二部分:南下的浪潮与理想的碰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沈清源决定违背家族的意愿,离开了青石渡,前往鸿飞所在的工业重镇“江城”。江城,是新旧力量交锋的前沿,电灯、蒸汽机与破败的棚户区并存,展现出极度的张力。 在江城,清源遇到了苏婉儿,一位在纺织厂工作的女工。婉儿的坚韧、朴素和对生存的渴望,与清源书本上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代表着那股底层劳动人民的力量,她的世界没有诗歌和哲学,只有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工作和对微薄薪水的期盼。 清源被婉儿的生活深深震撼,他决定将自己的学识用于帮助这些工人,组织起来,争取合理的待遇。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或单纯的理论家,而是投身于一场充满危险的实践。 冲突的升级: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清源和鸿飞在理念上产生了分歧。鸿飞更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利用新兴商业力量来推动变革,他精明、务实,带着一丝不可避免的傲慢。而清源则坚持从底层做起,注重思想的启蒙和工人群体的自我觉醒。 这种分歧,在一次工人维权行动中达到了高潮。他们试图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向拥有工厂的旧式买办资本家赵老太爷施压。赵老太爷不仅是江城的老牌势力,更是沈清源父亲的旧识,这使得清源的处境更加尴尬和危险。 第三部分:风暴中的抉择与流亡 赵老太爷利用其深厚的社会关系,迅速压制了请愿活动。清源和几位核心骨干面临被捕的危险。陆鸿飞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设法帮助清源脱离了直接的危险,但他对清源的“理想主义”表示了极度的不解和惋惜。 逃亡的路上,清源与婉儿经历了生死考验。他们辗转于各个城市,目睹了更多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在颠沛流离中,清源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明白了真正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而是扎根于土地的坚持。 尾声:未竟的征途 故事的最后,清源没有选择加入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组织,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孤独的道路——继续在社会底层游走,以笔为剑,以教育为犁,默默地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他与婉儿的关系,也从最初的理念共鸣,升华为更深层次的生命扶持。他们最终没有回到青石渡,也没有在江城立足,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加偏远的南方小县城,继续着他们低调而坚定的“启蒙”工作。 本书以沈清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知识青年在剧烈社会变革时期,如何从一个遵循旧规的学子,蜕变为一个真正理解并投身于时代洪流的行动者。它探讨了知识分子的责任、理想主义的代价,以及底层人民在历史转折点上所爆发出的惊人韧性。这不是一个关于胜利者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风暴中保持信念、如何在破碎中寻找立足之地的深刻记录。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宁


  华裔美国人,祖籍浙江嘉兴,西北大学七七级毕业,1983年赴美。在美期间,历任学校教师和校长,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院教官,科罗拉多州雷科伍德市文化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科州分会会长,公司经理等职,业余写作,多发表于两岸三地华文报刊,书籍出版十四部。作品曾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大系等,获台湾温世仁武侠小説奖,纽约第五大道文学奖,中国新移民笔会杰出贡献奖等。

图书目录

读「陶盛楼记」追念先姊琴薰/陶恆生

唢吶烟尘之二:动盪青春

图书序言

读「陶盛楼记」追念先姊琴薰(节录)

  一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九十高龄的父亲由大哥泰来、大嫂晏章沅陪同,从台北飞抵旧金山。沈宁、沈熙带着妻儿先一日来我家,等候一齐去机场迎接。在机场见到外公和大舅、舅妈推着行李车从海关门出来时,宁、熙两人不自觉地跪在老人家跟前,涕泪满面。目睹这个感人场面的中外接机人士自然地向两旁后退,让出一条通道容我们通过。

  回到家中,风尘仆仆的父亲看着年过四十,脸上已有不少皱纹的外孙宁宁,不禁想起一九四八年离开上海时,他尚不足两岁之情景;而从未见面的外孙沈熙,得在此相见,一时悲喜交集,不能自已。外祖父怕勾起太多往事,连忙拿出在台北准备的小礼物分给各孙及重孙们作为见面礼,他一面分礼物一面说:「今天不谈往事,今天不谈往事。」沈燕当晚从亚利桑那州赶来拜见外祖父,外公称赞她的一口标准北京话说:「妳可以回台北当新闻广播员。」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天锦楼」为父亲及大哥大嫂洗尘,湾区亲朋好友四十余人赴宴,包括南开、台大老同学,工作伙伴,以及云林禅寺的同修等。沈家三兄妹特别预先用毛笔写了一副红色的条幅送给外公,字曰:

  春秋卅余载 离合一亲情
  啼儿高七尺 天涯叩九旬
  开怀掺泪酒 掷觞话古今
  绕膝盈几日 欣慰满生平

  三天后,姊夫沈苏儒自北京赶来相聚,翁婿上海一别,不觉已近四十年,如今海隅再见,人事已非,恍若隔世。苏儒带来一幅伯父在武汉亲笔写的百寿屏,为父亲九十岁寿。父亲在我们家小住数日后,即由沈熙护送至华府探视六弟龙生、国云一家,数日后,再往印第安那州看望孙儿女德兴、若昭,然后飞往亚利桑那州探视四弟晋生、家麟一家,和长孙女若蕙及孙婿方和同。八月十七日返回旧金山,二十一日由大哥、大嫂亲陪飞回台北,结束为时二十八天的北美之旅。五弟范生那时正在千里达忙着探测油田,未及赶回团聚,但五弟妹戚瑞华及二子德智、德仁,均来拜见祖父。

  父亲走后,内子德顺整理房间,在书桌上发现一叠稿纸,原来是父亲这二十几天信笔写下的杂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半,泰来夫妇扶持我搭华航班机自桃园机场起飞,越太平洋,计飞行十一小时,降落旧金山机场,当地时间是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半。我在飞机上早餐,下飞机,家属及亲友相接,到达恆生家,七时晚餐,方才觉察这一天,省了半日光阴,又省了一顿午餐。

  沈宁、沈熙,先来此候见。至晚餐顷,沈燕从杜桑赶到。沈燕自大陆出来,已七年矣。

  今日在此得见,悲喜交集,言与泪随。直待二十五日下午,我为此三个外孙谈话两小时。

  沈宁、熙、燕三人是我们已故去的亲姊姊琴薰的三个儿女,我是她的三弟。父亲回台后即来一信说:「我到美国走了七处,看望家里七房,四代聚谈,自是海外陶家的盛事,九十寿庆的大举。」

  二

  琴薰姊、泰来哥和我三姊弟,曾经患难与共,出生入死。我们之间有着坚如金石的手足之情。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展开全面抗日战争。父亲那时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主任,同时在北平多间大学兼任教职。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随国民党副总裁汪兆铭出走河内,后往香港居住,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转赴上海。十一月起,参与汪组织与日本和谈代表谈判达两个月之久,终于洞悉日本妄图诱降及灭亡中国的阴谋与野心,因对中日和平运动彻底失望,而决定脱离。十二月十三日,母亲断然採取逆向行动,亲携我们姊弟五人前往上海,希能以此掩护父亲离开上海;此时重庆方面也正透过杜月笙先生设法营救。一九四○年一月三日,父亲与高宗武潜离上海前往香港;十三日,母亲带了晋生、范生两弟离沪赴港。

  自此琴薰姊、泰来哥和我三人在上海之行动即受汪组织特务机关「七十六号」监视。二十一日,杜氏门人万墨林亲自策划掩护我姊弟三人安全登船离沪。二十二日,香港《大公报》揭露汪日秘密签订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这在当年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新闻。

  琴薰姊回香港后进入培道女中,一九四一年念高二时,以同等学力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二年转学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外文系。一九四五年夏毕业,进重庆中国农民银行,抗战胜利后赴上海服务于「中国善后救济总署」,次年(一九四六)与中大同班同学、上海美国新闻处英文编译沈苏儒结婚。一九四七年夏,苏儒进上海两大报纸之一的《新闻报》为记者,旋即被派往南京採访政治新闻。姊姊随姊夫来南京在我们家居住一段时期,不久即搬入报社的宿舍。同年九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取名沈宁。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大陆东北战事国军失利,长春、沈阳相继陷落,国共双方集结数十万大军在徐蚌(淮海)地区决战,国军溃败。前线战况急转直下,首都人心动摇,下关火车站上一时箱笼堆积,妇孺拥挤。十二月十七日,母亲带我们姊弟七人挤上火车去上海,父亲仍留南京。

  几天后,我们在外滩搭上开往香港的怡和公司四川轮,一家人露天睡在货舱盖上,航行时海上风浪迎头打上甲板,铺盖尽湿,老小蒙头瑟缩,无处躲避。台湾海崃风浪极大,轮船摇摆颠簸,个个晕船呕吐,狼狈不堪。

  到香港后,父亲友人余启恩安排我们暂住他新界上水家中。三个星期后,母亲和琴薰姊在九龙大南街「一定好」茶楼三楼租到一间空屋,找木工做三个简陋的隔间,一家人挤住其中,共用两盏电灯、一间厕所,过着前途茫茫的日子。姊姊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宁宁,每天做饭做家事,泰来哥和我报名「华南无线电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弟弟们无所事事,大家心情十分烦躁。农历年底,母亲带六弟龙生去上海随父亲同往溪口晋见已下野的蒋公。开年(一九四九)三月底,苏儒姊夫从上海来香港,几天后他们搬去姊姊的西南联大同学许湘苹家中居住。姊姊决心不再留在香港,向姊夫表示「你留我留,你走我走,生死祸福,在所不计」。

  这时大陆的局势是:蒋中正总统已于一月二十日发表引退文告,李宗仁副总统就任代总统行使职权,随即发表声明表示谋和决心。四月一日,国府和谈代表团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等人抵达北平与中共谈判。一时社会上弥漫着内战将停,和平在望的新期望。姊姊和姊夫与一般知识分子没有两样,他们对国民党失望,对和平抱幻想,复寄望于共产党所描绘的新社会新气象。而香港这边难民日增,人浮于事,就业定居均有困难,又对台湾的前途不确定。四月八日,姊夫、姊姊带着宁宁离开香港回去上海。从此手足天各一方,再也不能相见。

  三

  琴薰姊回上海后先在上海职工学校任教职,后随姊夫调北京,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任编译工作,她认真工作,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关系,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永远受到排挤和歧视。

  一九五七年,因直言贾祸(发了一句「现在懂了祥林嫂,捐了门槛还是不得超生」的牢骚),被诬为「右派份子」,幸经部门主管力保,未遭下放劳动。其后又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家老小七口,每日数米而食。姊姊在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工作负担下,侍奉婆母、相夫教子,无论如何艰难困苦,始终无怨无悔,永不气馁,从不绝望。

  一九六六年又逢「文革」浩劫,琴薰姊因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被批斗折磨未获及时治疗而逐渐恶化,终至双腿弯曲不能站立,批斗者犹指她故意装病,即使呈上医院证明,也无济于事。

  她成了革命对象,强迫下乡劳动之外还要去干校学习改造,她的病因而越来越严重,四肢骨节肿大变形,根本无法行动,一九七二年被迫提前退休。一九七六年春天,范生五弟从美国寄去特效药片,姊姊服用有效,可恨此后再寄往北京的药品,即被海关查扣退回,姊姊给范生去信说:

  「这瓶药辗转万里,却到不了我手中,真是遗憾之极」。苏儒姊夫服务于外文出版社、中国建设等单位,文革期间亦曾多次被诬陷、揪斗,而遭关、押、下放。此时宁、熙、燕均先后分赴内蒙古、陕北及昌平县农村「插队」。在这段期间,姊姊以残疾之身,孤单独处,以罕见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爱心,支持姊夫和子女在逆境中求生存,而她思念父母及诸弟之情,仍无时或已。

  一九七八年四月,琴薰姊病情转重,八月十四日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五十八岁。此时文革已结束,中共当局在全国范围内正陆续为所有「右派」平反昭雪。八月二十一日,北京市政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会,旋移灵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琴薰姊去世的消息经香港传到台北,大哥设法瞒住父亲,可是他与新闻界讯息畅通,很快就知道了。父亲表面坚强,内心悽苦,尤其可怜外孙女燕儿年幼失母,写了一首「哭琴儿,念燕儿」的诗:

  生离三十年,死别复茫然;
  北地哀鸿在,何当到海边。
  注:琴薰儿病逝北平,近始得确息。所遗男儿二,女儿一。
  小女燕儿既失学,又丧母,何以为生?怜念之余,口占如右。

  四

  宁、熙、燕三名外甥,得到舅舅和长辈们的协助,先后来到美国。燕甥先来。她从小上学就得承受老师同学对外公及妈妈的批判,唯有沉默以对。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北京三十九中初中,校方决定分发学生进北京工厂。此时正值文革动乱,对于小燕的前途,学校认为「党会落实政策,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应该没问题。不幸希望落空了,学生一个个跟着工厂来的人走了,只有她没有任何工厂愿意接受,学校和党支部也不管她了,小燕心理受创极重。

  一九七九年我在印尼工作时,曾託在德国悌森公司服务的好友伍绵蒲博士,趁出差上海北京之便,探访姊夫。姊夫很想送年已二十几的女儿出国换个环境,如果可能的话,让她继续读一点书将来好养活自己。热心的绵蒲兄经过多次奔波,办成了小燕的出国手续和美国探亲签证,我託绵蒲带钱至北京为小燕买机票,又与住在加州莫洛湾的五弟范生联络,託他接机及就近照顾。

  一九八○年七月六日,小燕飞抵洛杉矶,在范生家暂住两星期后,由四弟晋生接去亚利桑那州杜桑家中居住。晋生安排她进亚利桑那大学英语班补习英文,设法转换学生签证,英文班结业后又为她申请大学入学许可。半年后,小燕进入大一系统及工业工程系,学杂费用除了初期一部分由外公及晋生舅接济之外,其余均靠打工自立。四年之后得到科学学士学位,凭她出色的毕业论文拿到奖学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主修人工智能。学成后进入电脑界发展。小燕终于脱离恶劣环境,以三十之龄在新大陆学成就业,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宁甥其次。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日,他从北京飞抵洛杉矶,远在亚利桑那杜桑市的沈燕,特地来机场迎接(此时我正在加大洛杉矶分校念管理研究院)。当年姊姊带他去香港又回大陆时,沈宁还不到两岁,成长及求学期间受尽歧视,文革时期亲历全家被多次抄砸。一九六九年中学毕业后插队陕北,在剧团当小提琴手,因「成分」不好,备受排挤。一九七七年考北大成绩及格,但因其父政治审查问题,北大不敢录取,改考西北大学。在学时申请到爱荷华大学的奖学金,毕业后又格于政府规定无法成行,乃进陕西电视台工作,直到一九八三年夏天才办成出国护照拿到签证。

  我为兄妹二人在附近旅馆租了一间房间晚上休息,白天来我们的公寓相聚,宁宁含泪讲述妈妈从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悲惨遭遇,我和德顺听了万分心酸。第二天,我带沈宁逛百货公司,买些美国学生喜欢穿的衣物鞋袜,从头到脚彻底「换装」,三十多岁的外甥,一下子变成帅哥。第三天,两兄妹自行去迪士尼乐园玩,回来时搭错巴士迷了路,差点找不到家门。第四天,我驾车带二人游览环球摄影场,及好莱坞明星住宅区的漂亮房屋。第五天,兄妹两人飞杜桑晋生、家麟家中盘桓数日,沈宁即迳往爱荷华大学报到入学读东亚系,两年后得硕士学位,进教育界工作。

  熙甥最后。一九八四年一月,沈熙来美。他因从小目睹大陆每一次政治运动,父母都被卷入,惨受无情冲击,于十八岁那年眼见他们又不能避免成为文革批斗的对象,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前往内蒙「插队」。在内蒙一待十年,于一九七六年回到北京,自己觉得「像是剥了一层皮」。一九八一年,他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到美国后进入亚利桑那大学攻读经济学。据他说,由于大陆的经济学以马列主义为本,与西方自由经济学说大相迳庭,上课之初颇为难以调整所苦。一九八五年得亚大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纽约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经济与财务,一九八七年得博士学位,在财务专业领域发展。

  舅舅们见到先姊遗下的三名子女如此上进,都能在新大陆自立生存,感到无比的安慰。

陶恆生

图书试读

三十五

一九三七年那一天,家公从中南海开会回到家,正洗着脚,跟家婆说着话,忽然听到远处响起炮声。第二天早上看报纸才知道,是日本人在北平郊区卢沟桥突然发动军变,向中国驻军进攻。

家公放下报纸,对家婆说:「马上收拾行李,我们今天离开北平。」

「丫们都上学去了,怎么走法,总要等他们回来。」

家公站起来,说:「我现在去火车站买车票,你收拾东西,中午丫们回家,我们就动身,下午不去上课了。」

「你快去吧,只怕一开战,火车走不通。」

家公不说话,抬脚出门,招唿小张,赶到西直门火车站。家婆没有猜错,火车站上卖票的人告诉家公,眼下往南开的火车离不开北平。日本军队一夜之间已经把北平包围起来,封锁了北平外围三条铁路干道,向南开出的火车全部取消。

卖票的人说:「要南下,你只有自己想办法。」

家公说:「你们火车不开,我自己怎么想办法?」

「您先生南下要去哪里?」

「或者南京,或者武汉,我是要到九江。」

「那么先生也是要去庐山开会的了?」

「你怎么晓得?」

「前几日来了几批人,都是买票南下到庐山去。您先生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么?」

「是。那些人都走了么?」

「昨天该走的,都走了。还有一些人,像你先生一样,今天要走,当然走不了。您先生既是去庐山开会,国民政府的公干,不妨去找找巿府,他们或许可以送您一段,只要出了北平,火车就通。」

家公叹口气说:「若是我一个人走,当然可以,拖家带口,怎么向秦巿长开口。」

「你还想带家小一起走吗?算啦,一个人走吧。一个人,也许还可以想办法。带了家小,这种情况下,一定走不成。」

家公垂头丧气,谢过那人,转身出了车站,让小张拉上,直奔北平巿政府。快到门口,还没有停下,家公又让小张转头回家。

没有办法,家公回到家,哀声叹气把情况对家婆一说。家婆便指着他说:「你呀,真是。既然到了巿府,为什么又不进去。不去求,当然人家帮不了你的忙。去找了,万一人家有办法呢?」

家公说:「你想想,昨夜日军刚刚发动军变,巿政府和秦巿长,此刻一定都是惊惶失措,手忙脚乱。秦巿长现在一定在宋哲元那里商讨大计,找不到人。就算找到了,这当口,他大概也无计可施。」

「你怎么晓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既有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书中人物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源自于他们在逆境中依然选择拥抱希望的勇气。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那个时代,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刻的视角,呈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唢呐的声音,仿佛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时而奏响时代的悲歌,时而又激荡起生命的赞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时代的特殊符号。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历史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动盪之中,青春的光芒也从未熄灭,那些曾经的经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作品。

评分

阅读《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洗礼。故事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虽然与我所处的时代背景迥异,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责任的主题,却具有普适性。我看到了那些年轻的灵魂,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如何在迷茫与困惑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们的选择,或许有对有错,或许有遗憾,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春的残酷与美好并存的特质。那些曾经的伤痛,最终都化作了成长的养分;那些曾经的迷茫,也逐渐被坚定的步伐所取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青春,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悸动,都在阅读中被重新唤醒。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更像是为所有曾经拥有过青春的人们,写下的一封深情的回信。

评分

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封面设计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虽然还未翻开,但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画面,或许是黄沙漫天的塞外,或许是炊烟袅袅的古镇,又或许是某个年代特有的喧嚣与宁静。书名中的“唢呐”二字,更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民族韵味,它嘹亮、高亢,时而悲切,时而激昂,仿佛能穿透时空,将我们带入某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情境。而“烟尘”二字,则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历史的痕迹,以及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往事。至于“动盪青春”,这四个字简直就是青春本身最好的写照,充满了激情、迷茫、反叛与成长,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时光。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仿佛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等待着我亲自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种未读先吸引的魅力,是许多作品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阅读”的种子,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浇灌它,看看它将绽放出怎样的花朵。

评分

当我终于下定决心翻开这本《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时,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台精密的时光机器,将我瞬间送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到人们脸上淳朴而坚毅的笑容,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希望与不安交织的气息。故事中的人物,每一个都鲜活得如同邻家好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我跟着他们一起经历青春的懵懂与冲动,一起品尝初恋的甜蜜与苦涩,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抉择。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展现了极高的造诣,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感同身受,仿佛他们身上也投射着我自己的影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欣慰的体验之一,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一个值得我投入真情实感去体验的世界。

评分

《唢吶烟尘三部曲之二:动盪青春》的叙事方式,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的文笔老练而富有张力,他能够巧妙地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细腻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环境的描绘,还是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真实感,仿佛我正置身于故事之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情节的推进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我一度废寝忘食,迫切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或者揭示着人物内心的隐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技巧,使得整部作品在保持节奏感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深度和思想的韵味。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故事,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