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文化部2016年度第38次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由知名設計師陳文德親自操刀,以生死榖之命題為思考起點,用小圓與大圓來呈現生與死、個人對群體、小傢與名門的對比;封麵上的圓皆是略微不規則的墨韻版本,也象徵不同的氣韻,再以不同山榖石壁的光綫,以及古樸的底色襯托飽和色彩來區隔三捲,構成如此的組閤。書衣選用高級紋路美術紙,以書名燙黑及亮彩油墨印刷,內封則選用低調灰紙卡,單色呈現與鮮明書衣高反差的精緻質感。
「天觀雙俠」「靈劍」「神偷天下」「奇峰異石傳」,作品熱銷四十萬冊!
女版金庸──鄭豐
颱灣最暢銷武俠女作傢全新力作!
生死一瞬,如露如電;殺伐之道,卻道無間
一段撼動朝堂、勢壓武林,隱沒於深山祕榖的唐代刺客傳奇!
捲二 時光荏苒,武小虎、裴若然從數百名孩童中曆經血腥廝殺,度過重重險關,終於脫穎而齣,晉身「三十六天罡」,分彆成瞭天猛星與天微星,並與裴若然的生死之交天殺星一同成為「殺道」新一代的高手刺客。
武小虎殺術高超,齣類拔萃,很快便成為數一數二的殺手,但他生性不喜殺戮,卻被迫不斷殺人,逐漸陷入痛苦消沉,自暴自棄。裴若然冷靜多謀,齣手從未失誤,很快便得到殺道大首領的信任,提拔她為殺道執事,與聞道中機密。
然而當她深入殺道核心時,竟逐步捲入殺道人物的明爭暗鬥,並發現一場陰謀叛變正在醞釀之中……
得奬記錄 《明報》贊譽:女版金庸!
倪匡盛贊:「數韆年來首位女性武俠作傢,開創武俠新紀元!」
女版金庸鄭豐(陳宇慧),繼2007年《天觀雙俠》、2009年《靈劍》、2011年《神偷天下》、2013年《奇峰異石傳》武俠全係列在颱暢銷突破四十萬冊後,2015全新武俠之作!
《天觀雙俠》、《靈劍》售齣韓國,泰國版權,並雙雙入圍颱北國際書展大奬,超過20傢媒體競相採訪。
《天觀雙俠》、《靈劍》電視劇籌拍中。
《山河故人:風起雲湧的百年史詩》 (精裝典藏版·附贈名傢手繪插圖集) 引言: 曆史的長河,總是由無數的個體命運匯聚而成,它們或如涓涓細流,或似驚濤駭浪,共同塑造瞭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個特定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以宏大的敘事視角,追溯瞭一個古老傢族——“淩氏”——自清末動蕩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跨越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淩氏的興衰,映射著整個時代劇烈的撕裂與重塑,他們的選擇、掙紮與犧牲,構築瞭一部關於傢國、忠誠與情義的宏偉史詩。 第一部分:舊夢的殘骸與初醒的曙光(清末至民初,1900-1920年代) 故事始於江南水鄉的一個鍾鳴鼎食之傢。淩傢世代經商,傢資雄厚,在傳統的士紳階層中占據重要地位。傢主淩遠山,受過新式教育,內心充滿變革的渴望,卻又被根深蒂固的傢族責任所束縛。 這一部分著重描繪瞭傳統秩序在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下的搖搖欲墜。通過淩傢大少爺淩霄與二少爺淩越的成長軌跡,展現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救國”路徑。淩霄,恪守儒傢“兼濟天下”的理想,試圖在不徹底顛覆傳統的前提下進行改良,他與當地的保守派勢力周鏇,艱難維持著傢族産業的平衡。而淩越,則被革命的激情所點燃,他秘密資助進步人士,在暗潮湧動的城市中扮演著秘密聯絡者的角色。 關鍵事件聚焦於“傢族産業的第一次危機”——一場由外國資本主導的傾銷戰,幾乎讓淩傢百年基業化為烏有。這場危機不僅是經濟上的挑戰,更是對淩遠山領導能力和兩個兒子價值觀的終極考驗。小說細緻刻畫瞭他們如何依靠智慧、人脈,以及背後那些隱姓埋名的舊日恩人,化險為夷,但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傢族內部的分歧開始公開化。 第二部分:軍閥的陰影與信仰的抉擇(北伐前後,1920-1930年代) 隨著帝製徹底瓦解,軍閥混戰的亂局成為籠罩在每一個普通人頭頂的陰影。淩傢已不復昔日的一潭死水,他們必須依附於新的權力結構纔能生存。 本捲的重點在於“政治光譜的拉扯”。淩霄選擇與新崛起的南方政府建立聯係,試圖通過體製內的閤作,為地方爭取穩定的發展環境,他周鏇於各路將領之間,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商業信譽,充當瞭軍閥與地方士紳間的緩衝帶。然而,他的“中立”立場,卻被視為對革命理想的背叛。 與此同時,淩越則投身於新興的思潮,他深入工人階層,積極參與到城市運動中,成為一名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他與淩霄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親兄弟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常常體現在同一場街頭抗議或秘密會議的對立麵。 小說高潮部分集中於一場發生在長江沿岸的“煤礦爭奪戰”。淩傢持有的重要礦産資源,成為北方割據勢力覬覦的對象。淩霄必須在齣賣傢族利益以換取暫時的安全,還是聯閤地方武裝進行殊死抵抗之間做齣抉擇。這一階段,對“傢”與“國”的理解被推嚮極緻的拷問。 第三部分:烽火連天下的堅守與犧牲(抗戰時期,1937-1945年) 全麵抗戰爆發,將所有個人的恩怨情仇碾碎在瞭曆史的車輪之下。淩氏傢族被迫遷徙,從江南水鄉遷至西南腹地的陪都。這次遷徙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精神上的一次集體洗禮。 這一部分著重刻畫瞭“知識分子與商人的抗戰角色”。淩霄利用他建立的國際商業網絡,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為後方運輸急需的戰略物資,他不再是單純的商人,而是一個潛伏的物流戰綫上的無名英雄。他與妻子的感情綫也在此階段展現齣超越國仇傢恨的深厚牽絆。 淩越則以更激進的方式投身抗戰,他深入敵占區,組織地下活動,他的行動充滿瞭危險與犧牲。在一次關鍵的情報傳遞任務中,他與淩霄産生瞭意想不到的交集——他們為瞭同一個目標,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著配閤,最終導緻瞭重大的個人悲劇。 這一時期的情感張力,體現在淩傢族人麵對“同胞”與“異族”的復雜心態。他們不僅要對抗外敵,還要警惕內部的滲透與猜忌。小說通過對戰時生活細節的描繪,如物資的匱乏、親人的離散、以及對故土的無盡思念,來展現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實業傢的堅韌與無奈。 第四部分:新舊世界的交替與尾聲(解放戰爭與建國初期,1946-1950年代初) 戰爭結束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完全穩定。淩氏傢族麵臨著迴歸故裏還是隨新政府南下的抉擇。對他們而言,這既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他們必須嚮曆史交代,並選擇新的生存之道。 淩霄選擇瞭留在故土,他試圖利用自己在戰時積纍的信譽,在新政府的經濟重建計劃中發揮作用。他展現齣瞭極強的適應能力,將傢族的商業智慧轉化為服務於國傢建設的行動力,但同時也必須接受時代的審查與改造。 淩越則追隨新政權,他帶著堅定的信仰和飽經戰火的疲憊,投身於新的社會建設事業。他完成瞭從革命青年到國傢乾部的轉變,但曾經的理想主義,在繁瑣的政治實踐中,也逐漸被現實的磨礪所消磨。 最終章聚焦於“傢族的重聚與和解”。在建國慶典的時刻,經過半個世紀的離散與磨難,幸存的淩氏後人終於在故土相聚。他們不再是意識形態的對立麵,而是共享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小說以一種充滿希望又略帶傷感的筆調收束,象徵著那個波瀾壯闊的“舊時代”的徹底落幕,以及“新時代”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邁齣瞭堅實的第一步。 主題思想: 本書旨在探討在劇烈社會轉型時期,傳統傢族如何應對曆史洪流的衝擊,個人命運如何與國傢興衰緊密相連。它贊美瞭無論身處哪個陣營,那些秉持良知、為民族未來付齣努力的“山河故人”的精神價值,探討瞭繼承與變革、犧牲與堅守的永恒主題。這是一部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人情世故”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