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文具们的百年演化史

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文具们的百年演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Ward
图书标签:
  • 文具
  • 历史
  • 文化
  • 设计
  • 橡皮擦
  • 铅笔
  • 文具演化
  • 百年
  • 趣味科普
  • 生活用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具总动员!──文具们的演化历险记

文具不只是文具,还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人类为了思考,为了创造,把东西写下来是一种需要。
东西写下来才利于我们整理思绪,而为了把东西写下来,我们需要文具。
一本有趣、珍奇、惊喜连连的文具演化史!

  Amazon★★★★★推荐
  
  铅笔、原子笔、橡皮擦、立可白、笔记本、胶带、便利贴、口红胶、钉书机、回纹针、萤光笔、多孔资料夹……他们到底怎么来的?又为什么长成现在这副模样?

 
  萤光笔的诞生都得感谢奇异笔?萤光笔的笔头又为什么变平头?
  原来文青三宝之一「Moleskine笔记本」连毕卡索与海明威都超爱用?
  有个祕书跟IBM打字机不对盘,这样的打字白痴居然意外发明了修正液?
  要不是想吃面包的鸭子很爱攻击拿面包屑擦笔迹的画家,不然橡皮擦也不会被发明?
  某一天因为一个男人在飞机上看到女人擦口红,不禁想入非非就发明了口红胶……
 
  不像恐龙演化到一半就灭绝了,文具们从人类懂得记事之后便一路痴心相伴,穿越几世纪、演化至今,时时刻刻帮助人们纪录事件、量吋画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不思议──透过鉅细靡遗的历史考证,跨越东方与西方,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一场文具们的穿越剧活跳跳上演:回到文具们被发明的那一天、那一刻,看见文具们最初的清纯样貌,看着它们在演进的路途上如何在外观与功能上彼此影响,最后造就了文具王国,也改变并创造了人类文明史。

  文具在人类文明史中佔有重量级角色,一点都不意外──如果没有文具,人类便无法写字、画图、传递讯息,就无从完整保留历史。不要小看你桌上的一根小小回纹针、一罐胶水、一本便利贴、一支铅笔,它们活了近千年,经历过的故事比你想像中的多更多!
 
  ★本书附「文具们的惊奇演化史年表」,文具们的诞生日一览无遗!
《工具的演变:从石器到芯片的千年回响》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类实体——工具——的起源、发展与深刻影响。它并非仅仅罗列工具的样式更迭,而是深入剖析了工具背后的社会结构、技术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哲学:触觉与世界 故事始于人类第一次将一块石头掷出,或是将其打磨成锋利的边缘。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进步,更是认知上的飞跃。本部分详细描绘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工具形态的演变。从简单的手斧到复杂的复合工具,每一件石器都是那个时代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我们探讨了“效率”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打制石器中首次被具象化,以及火的使用如何从一种自然现象转变为一种可控的、具有改造性的工具。 石器的材料学初探: 为什么燧石优于玄武岩?这其中蕴含了早期人类对材料硬度、韧性及易加工性的直觉理解。 工具与身体的延伸: 工具如何改变了人类的运动模式和对距离的感知?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打破了生物学上的局限。 农业革命的工具链: 锄头、镰刀和磨盘的出现,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更是时间观念和社群组织方式的重塑。土地的驯化,始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制和石制工具。 第二部分:金属的魔力与帝国的骨架 铜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元素进行深度干预的开始。金属工具带来的变革是结构性的:它们更坚固、更耐用,且能够被铸造成极其复杂和标准化的形态。 本书细致考察了冶金术的早期发展,从简单的熔化到复杂的合金配比。 青铜剑与社会等级: 为什么青铜工具和武器往往成为权力的象征?它们如何巩固了早期城邦和帝国的军事与行政结构?我们分析了青铜工具的稀缺性如何催生了早期的贸易网络和财富分配不均。 铁的普及与民主化: 铁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其相较于青铜的低廉成本和更高的硬度,是如何“解放”了普通农民和工匠的生产力?铁制农具的大规模应用,是人口激增和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古代工程的奇迹: 罗马的起重机、水车、以及复杂的灌溉系统,这些工程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金属工具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解析了这些工具在维持庞大帝国运转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三部分:精密的诞生:机械时代的黎明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工具的焦点从粗犷的力量转向精密的计算和量化。这一时期的重点转向了“测量”与“同步”。 钟表的齿轮哲学: 机械钟表的发明,不仅仅是计时技术的进步,它将时间从流动的、自然的气候依赖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种可分割、可量化的资源。这种对“精确”的追求,渗透到了后续所有的制造流程中。 印刷术:信息的工具: 活字印刷术被视为一种信息复制工具,但其对知识传播的革命性影响,远超任何武器或农具。它标准化了语言、促进了科学交流,并最终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显微镜与望远镜:人类感官的延伸: 伽利略和列文虎克手中的工具,揭示了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和宏观世界。这些光学工具如何重塑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工具不再仅仅用于改造外部世界,它们也开始用于拓展人类的“看见”的能力。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洪流:标准化与异化 蒸汽机、纺织机、机床——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自动化”的雏形和“模块化”的实现。本书详细描述了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关键发明的技术细节及其对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 “工具制造的工具”: 机床的发明,使得制造高精度零件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出自身可以复制、可以替代的工具。这如何影响了工匠的地位和工厂的组织模式? 生产线的哲学: 福特主义的兴起,将工具的使用效率推向极致,但也带来了劳动力的“工具化”。我们探讨了这种效率的代价——人类在流水线上重复操作的意义何在? 电力时代的工具网络: 电力的普及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对工具使用方式的革命。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使得工具可以被更小、更分散地部署,为二十世纪的电器化生活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信息与纳米:工具的无形化 二十世纪末至今,工具的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去物质化”过程。从真空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工具的复杂性被压缩进越来越小的空间内。 半导体的奇迹: 硅芯片是如何将计算能力从庞大的机械系统转变为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思想工具”?我们分析了布尔逻辑和图灵机概念如何被固化到物理材料之中。 软件作为工具: 当算法和代码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手段时,物理工具的角色是什么?软件如何成为一种可以无限复制且无需磨损的新型“工具”? 未来的边界:生物与纳米工程: 展望未来,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和纳米机器人预示着工具将深入到物质的最底层结构。本书最后探讨了当工具的尺度达到分子甚至原子级别时,人类对“控制”与“创造”的伦理边界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结语:工具的意义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核心观点:工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辅助物,它们是人类心智的外化,是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恐惧、以及我们对秩序的渴望的实体表达。通过审视工具的百年演化史,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人类文明自身的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沃德(James Ward
 
  部落格《我爱无聊的东西》(I Like Boring Things)曾登上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站。身为伦敦「文具俱乐部」(the Stationery Club)的共同创办人,詹姆斯‧沃德所主办一年一度的「无聊大会」(Boring Conference)也曾获得《独立报》、《卫报》(the Guardian)、《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週日版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与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的报导。《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文具们的惊奇百年史》是他第一本着作。
 
译者简介

郑焕昇
 
  师大英语系毕,师大翻译研究所口译组硕士。通过教育部中英翻译能力检定考试,取得一般文件双向与逐步口译证书。曾任中学教师、电视台编译,现为券商内部译者。译作有《小气鬼经济学》、《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来》系列、《不花钱读名校MBA》等。赐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所有关于人的事情,都是笔教我的

第二章
我谈了场恋爱,但对象只是张纸

第三章
谁拿着铅笔,谁就是老大

第四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来把错误盖掉?

第五章
带我走,我是你的:文具对人们的心灵操控

第六章
你在这就好了:各式各样怪怪文具存在的理由

第七章
开学大事:打开你的铅笔盒

第八章
我人生的亮点:不能没有萤光笔

第九章
我跟定你了:因为我是黏胶

第十章
冰箱上的超文本:黄色的,背后有喷胶的小玩意儿

第十一章
就这么「订」了:你会换工作,但订书机会留下

第十二章
知识的储藏室:如英国管家般的档案分类系统

第十三章
打开桌上型回转收纳盒

第十四章
文具不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八章
我人生的亮点:不能没有萤光笔
(The highlight of my life
 
现在人可能难以想像没有萤光笔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没有说非常久以前啦,当时如果你想要强调或突显资料里的关键字或特定细节,就必须画底线。你也许可以让红色的笔迹去跟黑色的油墨产生对比,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当时的世界需要一枝笔头形状像凿子,小到挑出一个小字,大能扫平整段叙述,又内含明亮透明墨水不会弄煳或搞脏页面的这样一枝笔,萤光笔。不过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在要求要有萤光笔之前,我们要先把笔头做出来。
 
首先发明纤维笔头,日后为萤光笔所用的这个人来自日本,他叫做堀江幸夫(Yukio Horie)。所谓的纤维笔头(很多人称之为毡制笔头)的作用大致等同于刷笔,都是吸墨到纸面上挥洒,差别就在于纤维笔头的墨水在储存在笔管里,不像刷笔的墨水是另外用容器或调色盘盛放。一九四六年 ,堀江幸夫成立了「大日本文具株式会社」(Dai Nippon Bungu Co.),也就是「日本文具株式会社」(Japan Stationery Company)的前身,而日本文具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Pentel 。创业之初,蜡笔跟刷笔是公司主要的产品,东西主要卖给学校或教育机构。后来看到原子笔很受欢迎,堀江先生决定自己也来开发一款新笔,他是希望靠有特色的产品来提昇公司的能见度。堀江想的是能做出一枝笔能写起来有日文笔画那样的感觉,但又兼具原子笔的便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转动一下,就能看到文具世界里光怪陆离的景象。我之前从未想过,那些每天陪伴我学习、工作的文具,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技术演变。特别是书中关于“铅笔头上的橡皮擦”这个主题的展开,简直妙不可言。它不仅仅是解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通过这个点,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了文具发展的脉络。我被书中对早期橡皮擦材质的探索,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如何解决“擦除”这个难题的种种尝试深深吸引。这些细节让我觉得,每一个小小的发明背后,都充满了智慧和努力。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文具,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整个文具家族,从铅笔、橡皮擦到尺子、卷笔刀,甚至是各种墨水和笔纸,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文具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看到文具工业的百年变迁,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无名英雄”的史诗!我一直以为文具就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冰冷物件,直到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文具背后,都可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智慧和不断探索的勇气。它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关注过的领域——文具的演化史。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使用的橡皮擦,它最初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又是如何从一个独立的物件,巧妙地与铅笔结合,成为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铅笔头上的橡皮擦”?这本书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让我惊叹于人类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文具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轨迹。比如,书中提到的早期橡皮擦是如何制作的,以及为什么会有使用橡皮擦的需求被提上日程,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非常引人入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的非凡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具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历史、技术和人类智慧的载体。

评分

这本《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简直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如此日常的物品——铅笔上的橡皮擦,竟然能衍生出如此丰富和引人入胜的讨论。作者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问题,延展开来,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具百年演化史的宏大叙事。我被书中关于橡皮擦起源的考据深深吸引,那些关于早期橡皮擦的材质、形态、以及它如何逐渐成为铅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细节,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不仅仅是橡皮擦,书中还涉及了其他各种文具的发展历程,比如不同时期铅笔的制作工艺、钢笔的演变,甚至是橡皮擦与草稿纸之间的微妙关系,都得到了详尽而有趣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具,每一个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进化过程,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创新、试错和改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如此枯燥的历史和技术细节,讲述得引人入胜,仿佛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发明家和工匠,在为我们创造更便捷、更美好的书写体验。

评分

我完全被这本书所展现的文具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一直以来,我都将文具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直到读了《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才意识到它们身上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故事。书中对于“铅笔头上的橡皮擦”这个看似微小之处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人类解决问题和不断优化的智慧。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一个如此聚焦的点,延展出一条跨越百年的文具演化长河。它不仅仅讲述了橡皮擦本身的发展,还巧妙地串联起了铅笔的材质、结构、以及其他配套文具的演进。读这本书,我仿佛在穿越历史,看到不同时代的工匠和发明家们,如何在材料、工艺和设计上进行革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书写和绘画需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具设计理念的探讨,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这种对日常事物进行深度解读的方式,让我对身边的文具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情,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人类文明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身边小小文具的认知!我从来没想过,我们每天随手拈来的铅笔、橡皮擦、尺子,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漫长而精彩的故事。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时间的宝箱,里面盛满了智慧和创意。它不仅仅是讲“谁把橡皮擦戴在铅笔的头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设计背后隐藏的解决之道,以及这种设计如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我尤其对书里关于铅笔头上的橡皮擦如何从最初的笨拙尝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充满了好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不同时期橡皮擦的材质、形状、固定方式的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铅笔的改进。那种感觉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发明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打磨、优化,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文具设计哲学、工业革命对文具制造的影响、甚至是如何影响到儿童教育和艺术创作的故事。读完之后,我拿起桌上的铅笔,感觉它不再只是一个写字的工具,而是一个承载着百年智慧结晶的“艺术品”。这种对日常事物抽丝剥茧般的探索,让我觉得既新奇又深刻,好像整个世界都因为这本书而变得更加立体和有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