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麼還會有比參觀彆傢碗櫃更有趣的事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一開始隻是想利用我們雜誌編輯與陶藝傢的專業知識,針對室內設計與陶藝品的結閤與運用進行提案。但後來發現,我們拿手的並非牽一發動全身的整體裝潢,而是廚房裏的碗櫃。於是我們決定,將範圍縮減至廚房,焦點放在碗櫃裏形形色色的碗盤。
碗櫃裏的碗盤餐具,並非衣服、包包等,可以穿著、提著到處展示的物品。因此總是更直接且深刻地,反映著主人最接近本能的喜好與取嚮。想像一群親密的好友來訪,主人從碗櫃的深處取齣平常捨不得用,最為珍藏的碗盤的畫麵,不難理解碗盤確實錶達著主人的體麵。
每當遇見彆具特色的碗盤,就會要求主人讓我們參觀整個碗櫃。久而久之,心情也似乎變成為瞭參觀碗櫃而四處探訪。欣賞著風格獨特的碗櫃,我們也受益良多。從碗櫃中取齣的珍貴碗盤,背後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們選定十則收錄於本書,卻總是擔心遺漏瞭什麼,或者多餘瞭什麼。
除瞭碗櫃主人的故事,我們盡可能展現更多樣化的碗盤器具,真希望能將全世界所有的碗盤都裝進這本書。期盼書中無數的餐盤、杯具、碗鉢,能將我們在現場感受到的平靜、喜悅與悸動,以及一點點的佔有欲、想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的野心,傳遞給所有讀者。若是喜愛陶瓷器具與藝品的人也能因此增多,更是令我們感激涕零。
雖然完全理解我們的意圖,但還是必須嚮這十位為我們敞開櫃門並分享故事的年輕品味傢,傳達感謝之意。在無比忙碌的行程中,依然爽快答應替我們拍照的金善雅室長與鄭俊澤室長,托兩位的福纔能有如此漂亮的照片。接納急迫的進度與毫無章法的草稿,將文字與照片完美搭配成冊的齣版社編輯部,感謝你們讓我們的心意和想法免於漂流消逝。成為我堅強後盾的傢人、陶藝工房Inclay Ju全體職員、依然相信我的朋友們、外國朋友們(especially thanks to Steve),對你們有萬般感謝。
講到「碗櫃」,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媽媽。若沒有金富子女士的「花柳」陶瓷品,或者所有碗盤沒有相同配對,隻能勉強進行混搭的李丞嬄女士的廚房,我們的故事勢必顯得索然無味。
最後,嚮今天依然整頓著碗櫃,喀拉喀拉地收藏所有愛與故事的媽媽們,獻上最高的支持與敬意。
懷念著媽媽的碗櫃,
張旻、硃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