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寶物或怪獸?

媒體,寶物或怪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國祥
图书标签:
  • 媒体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社会学
  • 大众传媒
  • 符号学
  • 批判理论
  • 媒介效果
  • 媒体与社会
  • 文化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聞媒體若能善盡守望者、溝通者與教育者的職分,
  則形同護持民主社會的寶物。若反其道而行,
  自甘扮演政黨影武者、政治鬥爭者與社會撕裂者的角色,
  則將淪為扭曲公共傳播的怪獸。

  新聞媒體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台灣自解嚴之後,社會撕裂、價值失焦、民粹當道、泛政治化等亂相叢生。台灣多數媒體只有立場,不問是非,缺少理性溝通的機制,媒體被視為亂源,疏於發揮澄清真相與整合分歧的功能。嚴重違背當年爭取新聞自由的初衷與理想。

  本書作者為著名資深媒體人,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對新聞同業提出針砭與規勸,並聚焦於鼓動型新聞媒體與評論者的論述。不僅針對新聞媒體的內容提出自我救贖的看法;對於被認為愈來愈艱苦的傳統媒體經營環境,也針對轉型之道提出建議。

痛切推薦

  李金銓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
  朱雲漢 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正亮 立法委員

 
媒体、宝物或怪兽? 一部探索信息时代复杂性的深度剖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与媒体的关系已远超简单的信息获取。它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决策,甚至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媒体平台或某一次突出的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哲学的角度,审视“媒体”这一概念本身的多重面向。我们探讨的“媒体”是广义的,它涵盖了从古老的口头传播到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一切载体和介质。 第一部分:起源与演化——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比特流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媒体的起源,不再停留于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我们深入探讨早期符号系统——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图案、编织在仪式中的故事——如何首次实现了人类经验的跨时空传递。这不仅仅是技术史,更是人类意识形态的萌芽史。 古老的回响:记忆与权威的载体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信息是稀缺而昂贵的。我们分析了吟游诗人、抄写员和宗教典籍在构建早期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信息被少数人垄断,媒体成为巩固权力和传统的工具。这种“稀缺性驱动的权威”是如何塑造了中世纪乃至更早期的世界观,是理解当前信息失衡的必要前提。 印刷机的革命性冲击:知识的大众化与新的裂痕 古腾堡的发明,不仅仅是机械上的进步。我们着重分析了印刷术如何引发的“认知革命”——它使得个体阅读成为可能,直接催生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最终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石。然而,印刷的普及也制造了新的问题:标准化的文本开始压制地方性的口头知识,形成新的“信息霸权”。对这一转折点的细致梳理,为我们理解现代“信息茧房”的结构提供了历史参照系。 电子时代的降临:速度与即时性的悖论 进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电报、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标志着信息传播速度的飞跃。本书详细剖析了广播如何首次实现了即时性的全民共享经验,塑造了民族认同感和大众文化。但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速度的提升是否以牺牲信息的深度和复杂性为代价?这一时期的媒体,开始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动员能力,这也是我们今日在社交媒体上目睹的“情绪传染”的早期预演。 第二部分:宝物论——信息作为文明的驱动力 在本部分,我们将媒体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宝物”。我们探讨了信息透明化、教育普及以及跨文化理解如何依赖于高效的媒体系统。 知识的民主化:构建现代公民社会 我们探讨了严肃新闻业在二十世纪扮演的“第四权力”角色。在理想状态下,媒体是监督者,是揭露黑暗的探照灯。本书通过分析经典的新闻案例,阐述了独立、求实的报道如何促进了社会公正,推动了制度的完善。我们认为,这种求真精神是信息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连接的价值:重塑人类协作的可能性 从互联网的早期构想到Web 2.0的兴起,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协作的成本。本书聚焦于开源运动、维基百科等非营利性知识共享项目,展示了“连接”如何催生出超越个体能力的集体智慧。这种去中心化的知识创造,被视为人类智慧的巨大飞跃。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 面对时间流逝和自然灾害,数字化技术为保存人类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记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分析了数字归档技术在保护脆弱文化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信息载体本身的“永恒性”努力,是人类对自身文明负责任的表现。 第三部分:怪兽论——失控的传播与认知的侵蚀 然而,媒体的力量是双刃剑。第二部分描绘的乌托邦景象,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里,媒体被视为可能吞噬理性、异化个体的“怪兽”。 注意力的经济学:异化与碎片化生存 我们深入探讨了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在这个模型中,用户的注意力本身成为了待售的商品。这种机制如何迫使内容生产者走向极端化、娱乐化和煽动性?我们剖析了持续的通知和无限滚动的界面如何重塑人类的大脑结构,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下降和“持续部分注意力”状态的常态化。 后真相时代的认知陷阱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真实性”的危机。我们不再讨论假新闻的真假,而是探讨“可信度”是如何被解构的。社交网络算法对用户偏好的无限迎合,构建了坚不可摧的“信息茧房”。在这种环境下,情感共鸣取代了事实核查,认知偏见得到算法的强化,使得社会共识的基础受到侵蚀。 算法的黑箱与权力的转移 当算法成为信息分配的隐形中介时,谁在控制我们看到什么?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大型技术平台的核心决策机制。这些黑箱系统不仅决定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更在无形中影响着政治光谱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这种非透明化的权力结构,对民主社会的健康运行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我们探讨了“内容审核”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微妙界限,以及平台责任的法律与伦理真空。 结语:驾驭媒介,而非被其奴役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一个核心挑战:我们如何学会与这个强大的、不断进化的“媒体实体”共存? 我们强调,关键不在于抵制技术,而在于培养媒体素养的深度维度——不仅是识别谬误的能力,更是理解媒介本身结构和经济动机的能力。我们必须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批判性的构建者。 《媒体,宝物或怪兽?》是一次对信息环境的全面扫描,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技术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简单预设,直面一个复杂、矛盾且充满机遇与风险的现实:在每一个数字光点背后,都隐藏着人类意志的投射,以及尚未完全理解的后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在这片信息洪流中,辨识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宝藏”,并警惕那些潜藏的、试图吞噬我们注意力和自主性的“怪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國祥


  臺灣著名資深媒體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記者、自立晚報總編輯、自立早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中國時報特約主筆。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與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

  他的著作豐富,曾出版《硬耿領導》、《臺灣報業演進40年》、《透視風雲人物》、《新青年與現代中國》、《青年呼聲》等。身為資深政治主筆的他,以敏銳的觀察、穩健的文筆,寫下三十篇從社會、政治、經濟、產業多角度對媒體的觀察與期許。他中肯的分析及懇切的建言,可以讓人看見一個純正的新聞從業者所應具備的品格與見識。
 

图书目录

序 臺灣是「全球化」的新聞孤島 李金銓
序 一位新聞界老兵的沈痛呼籲   朱雲漢
序 惡質媒體是敗壞民主的最大危機 郭正亮
自序 鼓動型媒體亂政愚民
 
第一部 亂相
專業淪喪,危害民主
語言暴力可以休矣!
激化政治對立
助長公共事務無能症
流為霸凌體系
政媒複合體乃亂政根源
惡質媒體成就不了優質民主
淪為政黨影武者
從惡裡出來的陰謀論
誹謗無懼低額罰金
臺灣政治與媒體生態的荒誕
 
第二部 期許
務必做好民主功課
專業實踐及偏失
客觀才能建構認知共相
民主能量不能小覷
角色不容越位
新聞與評論嚴守楚河漢界
塑造形象的效用與弔詭
涉己新聞以公共利益為先
增長社會的正能量
佛教戒律對媒體的開釋
 
第三部 未來
轉型為綜合性的媒介平臺
華盛頓郵報浴火重生
華文傳媒在數位匯流下的發展
虛擬實境、無人採訪機、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的導入
堅持新聞專業,拼搏業務轉型
燃燒鬥魂
媒體人的「生肖」思維
 
第四部 歷程
永不妥協的堅持
從地位自主到專業沉淪
媒體亂相中的守望者
跋 媒體也要退出政治 張作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0753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鼓動型媒體亂政愚民


  一幕又一幕,臺灣的新聞媒體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一波接一波,臺灣的特定報紙拋出一個新聞議題,同一陣線的立法委員立即跟進,召開記者會或是提出質詢,有時甚至已經在其報上接受專訪同步演出。緊接著,同一立場的電視尾隨而上,晚間更有近似立場的名嘴上陣,鼓其如簧之舌聲討謾罵。次日,火力再加強,報紙、立委、電視、名嘴接力演出,步調齊一,而且一波嗆過一波。一日復一日,臺灣各界批判新聞媒體的責難不斷湧現。眾聲皆曰:媒體亂國!新聞媒體真的在亂國嗎?有些媒體,特別是那些懷抱特定政治立場而將新聞與言論扭曲為塑造政治認同工具的「鼓動型」媒體,的確難逃其咎。

  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撕裂社會

  在政治威權統治的國度中,新聞媒體不是姓「官」就是姓「黨」,新聞媒體擔當官方喉舌或是政黨宣傳機器的角色,透過新聞的選擇性告知,日積月累在人民腦海中建構對於執政者正面的認知圖像,同時經由綿密的宣傳與洗腦,讓人民形成對執政者支持與效忠的強固態度。

  臺灣早已走過威權統治時代,幾無官方或政黨媒體,但偏偏出現不少「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他們有著鮮明的政黨認同,懷抱強烈的意識型態,所做的新聞處理以及抒發的言論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這種具有鮮明觀點與立場的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已經占據臺灣新聞媒體的顯要位置。

  這些媒體依循政治立場,選擇、製作與傳播新聞,報什麼新聞、如何報導,都懷著強烈的意圖性與傾向性。他們視客觀、平衡、公正的新聞專業義理為草芥,而致力於形塑人民的認知圖像,並鼓動受眾認同與支持其政治目標;同時將建構新聞議題與建構政治議題視為一體,抱持著具體實踐政治目的意圖。至於他們所發言論,更是立場一貫鮮明而強烈,而所掌握的言論平臺,也是以鼓吹與宣傳既定政治立場及觀點為單一目標,絕不以開放態度容納多元化意見,因為他們的核心目標是宣傳、組織與動員。

  美國於一九六○到七○年代曾經出現過鼓吹型新聞學,在那個民權與進步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有些前衛人士認為,新聞記者應該扮演鼓吹者角色,積極參與實際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程序,鼓吹一些理想或目標,以便負起對社會的責任,而不以純粹做個旁觀者為滿足。鼓吹型新聞學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公眾的利益,尤其是有利於他們所代表的被壓迫團體,應不惜向國家機密挑戰,跟政府打對臺,必要時以身試法亦在所不惜。這套新聞理念實際表現在三個主要方面:地下報紙、新新聞學、扒糞報導(鼓吹調查報導)。

  鼓吹型新聞學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媒體若一味強調中立性,可能流於粉飾太平,安於現狀,而放棄了改造環境的職守。基於此,記者不但要單純地報導或反映「現實」,更必須代表社會上各種不同團體的觀點與利益,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團體。最重要的是,新聞記者應該獻身成為社會的批評者與闡釋者。我們必須明辨深思,究竟鼓吹型新聞理念和鼓動型媒體有何基本上的歧異?最為判然分明的是,鼓吹型新聞理念倡議新聞人應懷抱積極態度推動社會的進步,揭露社會的不平、黑暗與貪腐,但懷抱這種理念的媒體與新聞人卻是超越政治黨派的,不涉入政治鬥場的角力中。而不像臺灣的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他們懷著顯明的政治認同,具有濃厚的黨派歸屬,甚至充當特定政黨的喉舌。政黨與媒體儼然構成堅固的政媒複合體。兩方面在這種緊密關係中積極配合,有時媒體與評論者隨著政黨的節奏跳舞,有時政黨隨其節奏舞動。

客觀是反映現實的過程、態度與思維

  另一歧異是,鼓吹型新聞理念雖反對新聞人局限於純粹的旁觀者立場,而鼓勵記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但不否認新聞專業意理強調的客觀性,因為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唯有實踐了客觀報導,才能符合真實性的要求。儘管難有絕對的客觀,但相對客觀應是可循的。客觀性基本上是反映現實的一個過程、一種態度、一種思維方式。因此,客觀是一種可欲也可行的目標,新聞人應盡力剔除個人的主觀意識和偏見,盡可能呈現事實的原貌與真相。

  至於鼓動型的媒體和評論者,則以操弄受眾的認知與態度為能事,全然依據政治主觀意志選擇新聞與評論的題材、角度、觀點,將新聞玩弄於股掌之中,而罔顧客觀、平衡、公正,甚至連事實的真相也不顧,極盡歪曲、栽贓與汙衊之能事。

  鼓吹型新聞學體雖然強調新聞人應做參與者而非全然的旁觀者,但也知謹守專業分際,不偏離新聞專業規範以及媒體的角色分際,以免誤導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認知與判斷。而且,新聞與評論涇渭分明,主觀意見不可侵擾新聞報導。但是,臺灣的鼓動型媒體的新聞經常夾敘夾議,甚至評論凌駕新聞,新聞價值的判斷全然受制於主觀性政治立場,每以黨派觀點去選擇新聞並做政治性加工,甚至做扭曲性處理。而評論之主觀、武斷,萬事不離其宗,更是「吾道一以貫之」。

  從目的性以觀,鼓吹型新聞學以追求進步與公義為職志,而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則以參與政治鬥爭為意念,因此把紛雜繁複的政治社會現象與評價系統簡化為兩極化,不斷激化政治與社會的二元對峙,助長偏狹的單面性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更限縮了政治上的包容空間。

  臺灣黨爭之激烈、政治之不寧、藍綠群眾立場對立之尖銳,追根溯源,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基於政治動機,日以繼夜為之,無役不興,無疑發揮了推波助瀾之效。更為可議而可駭者,此等政治目的已與商業利益相結合,而以相輔相成的關係,發揮相加相乘的宏大效益。目前臺灣多數媒體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之下,多依循市場區隔策略,迎合閱聽大眾的對立性政治立場,提供可資滿足其認知和諧的心理需求的內容,因此各趨極化乃成共通經營模式。其中又以鼓動型媒體與同其調的名嘴最極端化,最枉顧新聞與評論求真求實、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等專業理念與規範。

  搶救臺灣媒體有賴業者自覺與自治

  晚近以來,數位化發展催化網路媒體的勃興,社群媒體更是大行其道。由於專業製作與品管機制更加薄弱,而同類朋黨相互傳播同質性訊息的情況十分普及,以致專業機構媒體與社群媒體的媒體偏見,經由分享與轉貼過程而貫串起來,以致偏上加偏,而使政治的社會分歧更加深化擴大,從而更加激化了政治的衝突與對立。

  臺灣在這些偏差的傳播現象肆虐之下,民主體制的決策機制與運作型態,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認知水平與民主素養,以及社會歧異的溝通與整合,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制約。多數新聞媒體與評論者所言所行已嚴重偏離正軌,再不搶救,臺灣的民主品質將無以提升,趨於低智商社會的態勢無以扭轉。然而,如何搶救媒體?

  臺灣的新聞自由與媒體獨立早已根深蒂固,政府對於媒體內容的管理空間幾乎完全不存在。司法機關對於媒體內容涉及的公訴案件與侵權訴訟的審理,多基於對新聞自由的尊重,以及可受公評之事不課刑責的原則,而予從輕發落。至於評議組織與自律機制,也因無強制效力而無實效。一切唯賴媒體經營者與新聞人的自覺、自制與自治。

  媒體究竟是寶物還是怪獸?

  新聞媒體若能善盡其守望者、溝通者與教育者的職分,敏於自覺,勇於自制,善於自治,則允為護持民主社會的寶物。如果反其道而行,自甘扮演政黨影武者、政治鬥爭者與社會撕裂者的角色,則將淪為扭曲公共傳播從而貶損民主品質的怪獸。

  本書《媒體,寶物或怪獸?》純然是以搶救臺灣媒體為出發點,站在新聞專業工作者的立場,對於新聞同業提出一些針砭與奉勸,而聚焦於論述鼓動型新聞媒體與評論者之偏邪。除了針對新聞媒體的內容,提出自我救贖的意見之外,也針對愈來愈艱苦的傳統媒體經營問題,提出一些轉型之道的一愚之見。祈請各方俊彥賜教。

  一本著作的出版,固然是作者心血結晶的呈現,但如果不是其他助緣的相應配合,也是無法圓滿問世的。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他們肯定本書對臺灣新聞媒體具針砭作用,且有媒體識讀教育價值,因此願意在書市低迷的困境中慨然出版。我還要感謝內人劉幼琍教授,她的深情滋潤我的生命,她的學養與卓識讓我受益良多,無疑是我能完成這本書最重要的幕後推手。另外,諸多熱心公義的好友及機構認同本書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心願,而慷慨捐書給新聞傳播科系學子閱讀。心中感恩的人太多了,無法一一致謝,謹發願今後繼續在新聞媒體崗位上奉獻心力,期能毋負各方的厚愛與寄盼。

    (本文節錄自本書自序)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一開始抱著有點懷疑的態度去翻閱《媒體,媒體,寶物或怪獸?》,畢竟市面上探討媒體現象的書籍已經多如牛毛,很容易流於空泛的口號。但這本書的紮實度完全超乎我的預期。它裡面的資料蒐集和案例對照非常嚴謹,完全不是那種寫出來賺稿費的膚淺作品。作者的文筆流暢中帶著一種學者的嚴謹,但他又懂得如何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那些複雜的社會學或傳播學概念,讓像我這樣非本科系的人也能輕鬆進入狀況。特別是關於「演算法」如何形塑我們的價值觀這一章,簡直是當頭棒喝!它揭示了我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其實是被隱藏的代碼所設定好的陷阱。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不只是在講 Facebook 或 LINE,而是從歷史的脈絡,談到未來的趨勢,讓我對於我們下一代的媒體素養教育有了全新的體悟。如果你是那種喜歡追根究柢,不滿意表面解釋的人,強烈建議你一定要找來看看,保證讓你對這個「資訊世界」產生一種敬畏與警惕感。

评分

閱讀《媒體,寶物或怪獸?》的過程,讓我產生了一種久違的、對於「深度思考」的渴望。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媒體現象與更宏大的政治、文化議題串聯起來。它沒有被眼前的熱點新聞所綁架,而是試圖去探討這些熱點背後的結構性成因。作者的文字充滿了洞察力,特別是對於「速度」與「深度」之間的拉扯,他描述得入木三分——我們追求快,卻犧牲了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公共討論空間」的憂心,當每個人都只願意聽取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聲音時,社會的理性基礎是如何被一點一滴侵蝕的。這本書的論證非常有層次感,不會讓你感到疲憊,反而像是在跟一位高明的智者對談,不斷被激發出新的提問。它提供的,不僅是對媒體現象的解析,更是一種公民責任的再教育。如果你想找一本能真正提升你批判性思維深度的書籍,別再猶豫了,就是這本。

评分

這本《媒體,寶物或怪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思了,我最近剛把它讀完,老實說,裡面探討的議題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生活。尤其是在這個社群媒體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資訊轟炸,到底是該把它當成可以幫助我們擴展視野的「寶物」,還是會讓人迷失方向的「怪獸」?作者的論述角度相當獨到,他沒有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岔路的森林。我特別欣賞他對幾個案例的分析,像是某個大型網路事件的發展過程,作者層層剖析了資訊從產生到發酵,最後演變成群體情緒的整個脈絡。讀起來讓人忍不住一直翻頁,因為你會發現,自己過去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可能都太過片面了。這本書不是那種給你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你仔細端詳自己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思考我們究竟是主宰了工具,還是反過來被工具所奴役。對於關心社會脈動,或是對數位時代生存之道感到困惑的朋友來說,這本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它會讓你對「看新聞」這件事產生更深層的哲學思考。

评分

拿起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淋漓」。作者在文字中展現出來的,是對當前媒體亂象那種近乎義憤填膺的批判力道,但這種批判不是盲目的指責,而是建立在深厚觀察基礎上的精準點射。他很擅長用對比手法來凸顯問題,比如說,他描繪了早期新聞業的黃金時代如何被追求點擊率的商業模式所腐蝕的過程,那種失落感,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讀者讀起來特別有共鳴。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很巧妙,不是單純地羅列壞處,而是像在玩一場辯論賽,正反雙方論點都陳述得非常清晰。我特別喜歡他探討「注意力經濟」那一段,把我們的專注力形容成一種稀缺的自然資源,一旦耗盡,對個人的心靈健康將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手機的時間竟然默默地減少了,這或許就是這本書最有力的「實證」吧。它給予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清醒的力量」。

评分

這本《媒體,寶物或怪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而非單純的理論探討。它沒有使用太多艱澀的學術術語,書中的論述脈絡非常清晰,像是循序漸進地教你如何辨識資訊的真偽、如何抵抗情緒化的標題煽動,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資訊防護罩」。我過去總覺得自己對網路資訊有足夠的判斷力,但讀完書中關於「同溫層效應」的分析後,才驚覺自己可能早就被困在舒適圈而不自知。作者用許多生活化的情境來舉例,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高高在上的評論,而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危機。尤其對於家長來說,這本書的章節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接觸網路內容的建議,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提醒我們,在享受媒體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潛在的認知風險。這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需要被時常翻閱,當作我們面對數位生活的一個「指南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