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大块20週年经典纪念版)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大块20週年经典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生活
  • 文化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城市观察
  • 台湾
  • 大块文化
  • 纪念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台北学」的滥觞,近二十年来无同类书能出其右。
  ◎ 马世芳、许允斌、姚瑞中、陈光达、黄威融二十郎当岁时的划时代集体创作。
  ◎ 新版特别加赠姚瑞中2016最新长卷画作《週休八日图》(本书五位作者亦入画)。
  ◎ 新版同时收录尘封二十年、见证「惊天地泣鬼神」制作过程之列印版email bootleg。
  ◎ 大块20週年新版,回复最原初书封设计(底色为拟克莱因蓝)
  ◎ 2000年金鼎奖「推荐优良图书」、2011年获选北市图「台北之书」(非文学类)


  台北不是东京,台北不是纽约,台北不是巴黎,台北不是伦敦
  ——台北就是台北!

  「阅读城市、书写台北」的里程碑之作。
  五个创意与才华无限的年轻人,令整个华文世界为之注目!


  1996年,马世芳、许允斌、姚瑞中、陈光达、黄威融都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和当时甫创立的大块出版社合作,开始了这本耗时两年的怪书制作。当时鲜少大开本全彩图文书,也少见多角度的城市书写;台北的咖啡馆尚未氾滥,也还不是文青和创意市集的聚集地。在台北出生长大的五人,用「『出清存货才能告别青春期』的疯狂态度,挑战当时出版环境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几近毁灭友谊的吐槽批斗」(黄威融语),花费一年多完成了这本以现在眼光来看、实为杂志主题特刊的奇书。书出版后叫好叫座,创新与创意在整个华文阅读圈都引起注目和讨论,甚至出现其他城市的仿效致敬之作。

  近二十年后,若要论「台北学」或研究「台北文化地理」,本书依旧是数一数二的必读首选。即使放到现在,也少有如此野心勃勃且扎实庞杂的书籍可勘比拟。全书介绍的一百个生存理由画分为九个面向:怪店、恋物、经典、偏方、土味、嬉味、逃逸、梦想、个人。许多因岁月而生的变化:如「中正庙」已换了匾额、行天宫再不准烧香、Tower Records结束多年、诚品的商场美食已凌驾书店⋯⋯书中的描写如今成了对昔时台北的乡愁,也记录下台北城市史的变迁。至于鸡蛋糕和车轮饼在台北街头依然随处可见,鸭肉扁和公园号都还在营业,算命仙仍是市民的心理医师,公园甩手老人也从来不减,你也还是可以去行天宫收惊⋯⋯许多在台北生存的理由数十年来未曾稍变。

  「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
城市絮语:一座岛屿的浮光掠影 作者: 萧景文 出版社: 远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页数: 384页 装帧: 平装 --- 图书简介 《城市絮语:一座岛屿的浮光掠影》并非一本指导手册,也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系列散落在时间碎片中的个人观察、深思与偶遇。本书汇集了作家萧景文在过去二十年间,穿梭于一座特定亚洲城市——一座拥有复杂历史肌理和独特生活哲学的都市——的所见、所感、所思。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摹了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与传统坚守之间的微妙平衡,探寻了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人情温度。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地方感”的细腻捕捉。萧景文没有试图框定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场景和人物侧写,让读者自行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节奏。 第一部:时间的刻度与街道的表情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城市物理空间与时间流逝的交织。作者没有从高耸的摩天大楼开始,而是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老旧的眷村改建地、尚未被商业化吞噬的传统市场,以及那些在现代都市景观中显得格格不入的日治时期遗留建筑。 巷弄里的回响: 萧景文对光影和气味的描述极具感染力。他记录了清晨市场摊贩的吆喝声如何被熙攘的人流和呼啸而过的机车声层层叠叠地覆盖,最终化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白噪音。在描写一栋栋老旧公寓时,他着重刻画了阳台上晾晒衣物的色彩斑斓,以及那些从铁窗缝隙中漏出的生活气息——那是几代人共同生活的痕迹,是物质不丰裕却情感充沛的年代遗留。 “时间的切片”: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等待”的观察。在拥挤的捷运站、排队等候一碗招牌牛肉面的街角,抑或是红绿灯前片刻的静止,他捕捉到都市人如何在被高速节奏驱赶的同时,又被迫接受生活中的“慢点”。这些等待并非浪费,而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对自我状态的审视与调整。作者笔下的等待,成了一种非自愿的、却又极具反思价值的仪式。 第二部:口味的地图与人情的织网 美食在任何城市叙事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在《城市絮语》中,口味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社会阶层、历史迁徙和族群认同的载体。 一碗面的哲学: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当地几款标志性食物背后的故事。他追溯了一家米粉店的家族史,从战后来到此地,如何用一碗面条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未来。这种对“手艺传承”的敬意,超越了简单的食谱分享,上升到对匠人精神的赞颂。在描述油腻与香气交织的瞬间,作者深入探讨了“烟火气”——这种混合了辛劳、满足与亲密感的特质,是如何构建起社群的凝聚力。 无声的交流: 萧景文擅长描绘人与人之间那种看似疏离实则紧密的连接。他记录了邻里间互相帮忙照顾盆栽的默契,夜深时分便利店店员与失眠者的眼神交流,以及在诊所候诊室里,陌生人之间递出纸巾的微小善意。这些场景构成了城市中一张无形的“人情织网”,它不像法律条文那般明确,却比任何制度都更有效力地维系着社会的运转。 第三部:光怪陆离的霓虹与内在的风景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城市文化景观的思辨,探讨了外在的繁华如何与内在的焦虑共存。 剧场的幕后: 作者走访了那些兼具商业与艺术气息的角落——独立书店、老式戏院(如今常被用作活动场地),以及那些在夜晚才真正苏醒的艺术空间。他关注的不是这些地方的华丽外表,而是它们在主流文化冲击下,如何努力维持其存在的微弱火光。他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社会里,为“无用之美”保留空间,是否是保持人性深度的最后防线? 雨季的情绪光谱: 萧景文对“天气”的运用是极具象征性的。他特别描绘了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连日阴雨。在潮湿、闷热的天气中,人们的情绪也似乎被拉长、变慢,平日的急躁被一种集体性的慵懒和沉郁所取代。雨水洗刷着街道,也似乎洗刷了表面的喧嚣,让内在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浮现出来。然而,雨后的清新和彩虹的短暂出现,又恰如其分地暗示了希望的韧性。 时代的侧影: 通过对不同代际人物的速写——从坚持使用实体信件的长者,到沉浸在数字世界中的年轻人——作者勾勒出这座城市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身份认同挣扎。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只是呈现了这种“多重身份”的现实:人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渴望融入世界的脉动。 总结: 《城市絮语:一座岛屿的浮光掠影》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观察、珍视细节的读者的作品。它不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或旅游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情能力——去理解一座城市如何由无数微小的生命瞬间、不经意的味道和未曾言明的默契所共同铸就。阅读它,就像在熟悉的街道上迷路,却意外地发现了更真实的自我与周遭世界。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就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停下来细看的日常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世芳


  1971年生于台北。大学时代一面在电台介绍经典摇滚,一面编校园刊物。出社会二十多年,始终以文字和音乐为生,有得有失,大抵都是自己甘愿。待过出版业,做过社群网站和独立唱片发行,十多年前正式进入打零工生涯,以迄今日。写过几本书,仍在做广播,拿过开卷好书奖和广播金钟奖。

许允斌

  1969年生于台北。没想过上世纪末出一本书,至今内容几无变化,作者竟要每隔十年写一次简介。多年来无甚长进,也不消自我交待了,大体上与其他四位作者的文青道路背道而驰,却很珍惜此段多年不坠之友谊。

姚瑞中

  1969年生于台北,退伍二十年仍想不起来曾做过任何正经工作,无聊感常挥之不去,老觉得有自闭倾向,平常没事爱发呆、拍拍照,竟也莫名其妙成为别人眼中的艺术家,这几年为了打发时间写了几本书。总之,人生这回事对我而言,若不是无聊透顶,就是过度虚无⋯⋯

陈光达

  1970年生于台北,在学校念的是古代宗教史,出社会后待过新闻杂志社、大中小型出版社,卖过唱片,经营过社群网站。因缘际会,转投身到黯黑却又欣欣向荣的身心灵产业,当了几年逐水草而居的瑜珈老师。2015年开设「KT Lab 身心实验室」。

黄威融

  1968年生于台北,昔日文青今日大叔,当过广告文案,写过几本书。2004年后担任多本杂志创刊总编辑,例如《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诚品书店《提案》。近年以创意顾问身分和不同客户们合作,期待未来的自己要更靠北激进,同时世故勇敢。

图书目录

三版作者言
特典:电邮靴腿email bootleg
二版作者言
 
序:台北不适应症
前言:在台北生存需要一百个理由
 
怪店14
奇怪的首都,奇怪的庙
在野美术馆
行天宫完全拜庙手册
有办法读美国学校的台湾人
万华地带的主妇天堂
大使馆?请上九楼C室!
把TOWER当书店逛!
蒐购绝版模型
「新.诚品」之生与「旧.诚品」之死
生存是一种游戏
号称全国最便宜的书店——水准
金蚂蚁——搞团青年的军火库
既「故」又「宫」的故宫
知识绝对是一种奢华
 
恋物12
廉价的平民艺术品收藏——SWATCH
相机大街
《长物志》,书桌上的「鸡肋配备」
音响街踏勘记
让人不得不上瘾的进口杂志——台湾还需要多久才能编出这样的杂志?五年?十年?三十年?
人要衣装,画要裱框
二十世纪末的Michael信徒
一件T恤,一种姿态
SHOPPING在我城
吸菸过量统一中国,三民主义有碍健康
百万喜美
台北唱片物语
 
经典15
拜託不要点鸭肉
行道树——通往记忆深处的绿色闸门
清粥不只是搭配小菜
烧饼油条反攻大陆,牛肉面是台湾土产
老外都服气的台湾杂志——《摄影家》与《汉声》
历久弥新的波丽路
始终不变的美观园
摇滚传奇,颓废ROXY
洪范——文学书籍的「工业标准」
谁发明的「西」点?——总之不是西方人
鸡蛋糕与车轮饼——牛皮纸袋暖洋洋
公园号酸梅汤——老台北的味觉残片
台湾人下午茶——臭豆腐和大肠面线
真正的「地下书店」——唐山
首都市长选举——空前且不会绝后的政治嘉年华会
 
偏方16
如何逃漏城市爱情税——用批发价买九十九朵玫瑰
台北,有够机车
到天母成衣店寻找名牌「瑕疵货」
从桂林到亚马逊——专业书店的专业
室内风情自己来
运动频道的救赎——走火入魔的专业运动迷
手脚并用的欧洲车情结
最有特色的土产礼品——大补帖
拯救电脑白痴的大型卖场
充满发现乐趣的西洋杂货店
BACK TO西门町
寻找五十岁以上的老书
关于处女座的星期三早场电影
简直像开水龙头一样方便的第四台电影
Taipei Hot / Cool Pub Stories
你所不知道的台北
 
土味11
甩手N号公园
量产婚纱的新娘工厂
作阵来去KTV
正港台湾制PUB
算命是我们的心理治疗
经典路边摊
土产食物,土产吃法
建筑是石头的文件
舒马克无法征服的台北跑道
寻找草山温泉的滋味
用和母语相同的频率说话
 
嬉味14
艺文猎人——文艺青年生财有道
附庸风雅的最前线
陈文茜的一天
在地城市的异国美食索引
九〇年代台北洋租界
中产阶级过剩,布尔乔亚发声——「台北爱乐」与「台北之音」的城市性格
不只买家俱,更要买气氛
漫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电影院电影」不可抗拒的魅力
金马电影祭——文艺青年大拜拜
经典名片DIY
寻找一杯让你落泪的ESPRESSO
台北也有BLUE NOTE
十年后,你要坐哪一桌?
 
逃逸6
新店溪的堤防
让你放松唿吸的藏身所在——北美馆
植物园,真正的「森林公园」
电影造镇,重建九份
台北所在,外国气氛
世纪末,反叛者遁走大街
 
梦想6
没有地铁的第三世界首都
构成一条跑道
你有机会成为伍迪艾伦
自闭者的便利商店奇想
李居明永远的遗憾——台北何时有巨蛋?
活着乐队
 
个人5
声音与愤怒
时间是没有堤岸的河流
人因有梦想而伟大,因不自量力而愚蠢
艺术家这行饭
不做革命先烈,宁做开国元勋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关于这本书的诞生
反目录
致谢

图书序言

2016新版作者言

  记得三十年前就读复兴美工时,还是一位懵懂青少年,假日没事就会被坐在后座的许允斌拉去他家听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没想到听完《但愿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及《墙》(The Wall)之后便被启蒙。侥倖考上大学后开始混废墟、编地下刊物、搞跨领域团体、办登山社,继而厮混艺坛至今;尚未被现实阴影吞食,还能持续创作实属狗运。

  年纪渐长,偶尔随口哼上几句歌词回味轻狂岁月:「我们只是两条在鱼缸中泅泳而迷失的灵魂,年复一年,在同样的古老大地上无尽狂奔,我们究竟发现了什么?恐惧之外无他!但愿你在此。」(We're just two lost souls swimming in a fish bowl, year after year, running over the same old ground. What have we found? The same old fears. Wish you were here.)原本以为是团员对Syd Barett的缅怀,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歌词中的「但愿你在此」,这个「你」,指的就是被社会消磨殆尽的自己啊!是我们改变不了,还是变得太多?难怪每次一唱就涔然泪下!

姚瑞中

  二、三十年来的歹癖,犹原不时会夯起来。万项代志拢会使亲像针伫揻。声音,气味,形影,话语,目色,姿势。

  定定掠准电脑拍开,故事着会家己讲落去。毋过干焦看着镜台内底彼箍歹面腔的,惦惦无一句话(故事咧?故事走哪里去?),目睭仁青凝凝,袂振袂动。伊越头过来,我惊甲随越头过去。

  鼻空又阁擽擽矣,拍一个咳啾(佗一个?),伊无影无迹,我嘛雄雄毋知人去。

  精神了后,总是继续屈伫遮,踞伫遮,走跳,起舞挵鼓,放荡逍遥,歇喘拢嘛伫遮。听候彼一日,应该嘛是着爱种伫遮。

陈光达

  昔日文青,今日大叔,无误。当小时候喜欢的球员教练,好多年前纷纷退休而且进入名人堂,每次看他们的致词转播,这些名人堂大咖们几乎都是从小时候陪他练球的老爸老妈开始感谢起,一路感谢到高中教练到职业阶段的谁谁谁,再强悍爱装酷的球星常常讲没几句就开始哽咽,说到激动处泪流不止,身为观众的我完全捧场跟着大哭。年轻时以为天下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年纪稍长才知道世界有多兇险,人生有多复杂。

  能够在台湾从事创作相关的活动进入第三个十年(广告文案和出版写作→杂志编辑图文整合→创意服务混合接案),混吃混喝混到中年,其实是上天赏饭吃。我常跟过去十多年的杂志工作伙伴说,属于我们的黄金时期应该过了,但我不会感到悲伤,因为我们曾经心领神会地集体创作,足够我回味一辈子了。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的理由》是我第一个创作十年最重要的回忆,如果有一天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名人堂(大叔想得真多,根本连入围都没有,已经在想终身成就的事),属于我的光荣片刻(The Moment of Glory),一定有一大块是1998年初版的这本《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理由》的我们大家。大家辛苦了,请继续挥棒投篮奔跑加速⋯⋯干天干地干社会干艺文圈,这辈子曾经有几年跟你们一起骂脏话想内容听摇滚乐,不知死活地拼命抽烟熬夜写电邮来回数十次,真是太美好的青春画面了。然后,顺便出了一本五个人的书,有情有义的出版社每隔几年就想出些奇怪的把戏提醒我们当年做了这事,在红尘俗事打滚至今,特别珍惜小时候的纯粹, 我们的运气真的挺好。

黄威融

  那年马芳找了学长同学当兵同梯一帮子人替人企划一档广播节目,其中某单元便是「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光达的主意。后首威融学长兴起何不编纂成书的念头,然而我等眼大肚子小,完全没意识到光是克服自身的懒散怠惰便已耗尽全部的精力,即便犹有余勇,也浪费在透过电子邮件传递的抱怨、咒骂与自艾自怜之中。更可怕的是,当时还为此取了个「四神汤工作室」的浑名,这个不知道谁该是薏仁、谁又是猪肠的名字注定我们日后道路必然的曲折。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后来姚瑞中的加入,因为四神已满,就被定位为「美好的汤头」(马世芳语)。

  成书近二十载,我等各奔东西,际遇各有不同,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依然在这座城市求取「生存」的方式。

  这场美好的灾难便是这么来的。

许允斌

  当年做完这本书,我和几位哥们儿的感情,几乎在不断拖延的编辑过程、彼此电邮往返无穷无尽的「抱怨咒骂与自艾自怜」(许允斌语)之中消耗得差不多了。书出之后甚至有一段时间,觉得跟大家就这样都不联络了,好像也无所谓。

  现在想想,说穿了就是我还不想长大,不想负责任。那些抱怨和自怜,都只是掩饰的借口。年轻时候尽管自私、薄情,懵然不知当时不在乎的,却是后来人生中最值得在乎的。幸好,我们五个各自江湖曲折二十年,如今头发半白、眼睛老花,彼此仍然是最好的朋友。感谢老天。

  那时若非威融不顾一切要完成这本书,拽着大家往前走,它极可能在愈发涣散懈怠的情况下不了了之。要我说,他是这本书当仁不让的总编辑,功劳最大。当年刚刚创业的大块出版社,居然愿意让几个二十郎当的小伙子用如此无效率无章法高成本的方式磨出这么一本怪书(据说初刷卖光,出版社都还没回本),并屡屡慷慨出借办公室让我们彻夜吸菸打屁,最要谢谢廖立文、郝明义两位先生的包容。如今我已经不只他们当年的岁数了,偶尔遇到莽撞却不无可爱的年轻人,总会想想他们的榜样,提醒自己尽量做个比较像样的大人。

  我是真不知道这本书对现在的读者有什么意义。但容我自私地说:它还在市面流通,就彷彿我的一部分青春也还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理直气壮。

马世芳

图书试读

在台北生存 需要一百个理由

one hundred reasons to live in taipei


这一本书,要献给在这座城市中,想要积极享乐,并付诸实际行动,不断开发城市生活乐趣的朋友们。自己常常被迫为这座居住的城市辩论,对手就是到国外许多大都市旅行过的自己,不断地说服自己这是一座有趣的城市,台北是个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于内心的疑问,我们一群被相同问题困扰许久的朋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出这本书:《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是一本探讨城市可能性的书,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这座城市中,有点意思的许多局部;这也是一本关于「面对这座城市周遭事物的生活态度与看法」的书,它提示城市住民一些不一样的操作方式,重新定义这座城市。比起一般标榜提供吃喝玩乐资讯指南的书,这样的书,应该才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所真正需要的。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的是城市现实,可以调整的是我们面对它的态度。这是一个需要被使用者重新定义的城市。搞搞新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台北拥有一大堆的「怪店」,但是在我们的城市生活里似乎又显得理所当然。被学生拿来示威的中正庙、本地人几乎忘记它的存在的故宫、越经营越有搞头的诚品……我们找出了十四家「怪店」,有的怪的可爱,有的怪的可笑,有的怪的可耻。  

同时,这也是一个物质主义者面临严峻考验的城市。所谓物质主义者,或多或少都是某种程度的shopping信徒。在这座城市要如何聪明地买、同时有风格地消费,绝对是个学问。但「买」不过是技术层次的问题,「买什么东西」才是值得深究的所在。「恋物」,恋的是什么物呢?它可能是以麦可乔丹为名的历代球鞋、有思想有道理可考的一件T恤、被当做艺术品来收藏的Swatch手表……「恋物」恋的绝不止是物品本身而已,更迷人的是所恋之物后面的精神性。台北绝对是个糟糕到让人不知如何是好的城市。即使如此,它还是有所谓「经典」的存在。但这个「经典」并不是一般所谓历史的经典、建筑疙g典乃至文化的经典,我们更在意的是生活感受上的经典:它可能是午后一道臭豆腐与大肠面线组成的台湾道地下午茶、一系列坚持播放好听音乐的ROXY家族……当然我们不会忘记,「经典」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带给我们美学上的愉悦。这里列出来的十五项「经典」,应该都具备。这是一座如果没有想像力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活下去的糟糕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到「大块20週年经典纪念版」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好多回忆。这本《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我印象中好像好几年前就在书店见过,当时就觉得书名很特别,充满了一种生活化的、接地气的力量。而且,台北这个城市本身就自带一种故事性,有它的独特魅力和温度。所以,这次看到它出了纪念版,真的是毫不犹豫就想入手。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的城市脉搏。而《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光是听名字,我就能想象到,它一定充满了关于这座城市最细微、最真实、也最动人的观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捕捉到台北的灵魂,又是如何提炼出那些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觉得“啊,这就是台北”的瞬间。大概它里面会有一些关于巷弄里的美食,关于街角的咖啡馆,关于人与人之间那种若有似无的联系,又或者是关于一种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吧。总之,它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感觉读完之后,会对台北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可能激发出我想要去那里走一走的冲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描绘一个城市生活脉络的书籍情有独钟。《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宣言。我想象着,这本书一定汇集了作者对台北这座城市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城市日常的、细枝末节的美好与挑战。或许它会带领我们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巷弄,感受那里的烟火气;或许它会让我们在某个午后,坐在街角的咖啡馆,倾听过往的行人;又或许,它会讲述那些普通台北人,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和幸福感。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仿佛置身于台北的街头巷尾,去体验那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并从中找到那些让我们觉得“活在台北,真好”的理由,哪怕只是一瞬的感动。

评分

“大块20週年经典纪念版”,这几个字自带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经典的传承。《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样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于“理由”这个词特别敏感,它意味着一种解释,一种支撑,一种让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的内在驱动力。而“在台北生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它不是关于匆匆过客的走马观花,而是关于那些选择在这座城市扎根、生活、甚至奋斗的人们。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它会深入到台北的肌理之中,去发掘那些支撑人们留在这里的、或许微小却意义非凡的细节。或许是关于某个老街区的市井生活,或许是关于某场雨中独特的咖啡馆邂逅,又或者是关于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台北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情感温度和无数故事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太有画面感了!《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那种在陌生的城市里,努力扎根、寻找归属感的挣扎与喜悦吗?还是说,它其实是在描绘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一种在喧嚣都市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在台北生活,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个城市里奔波?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答案。也许它会讲述一些普通台北人的故事,关于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惊喜。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台北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商业区背后,更为朴实、更为动人的生活图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台北的深层肌理,去理解这座城市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人留下来,并为之努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熟悉的朋友,娓娓道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台北的独特气质,让我感受到那份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力量。

评分

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而《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个书名,恰恰就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生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重量,它暗示着一种挑战,一种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维持的状态。但是,前面加上“在台北”,又瞬间增添了一种浪漫的色彩。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关于如何在台北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略带压力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的经验和感悟。它或许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励志书,而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在迷茫时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慰藉的伙伴。我很好奇,这“一百个理由”到底会涵盖哪些方面?是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关于那里的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还是关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不为人知的风景和故事?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台北,一个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无数人生活轨迹交汇的真实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